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近年,由于貉皮价格走俏,吸引了众多人投资引种饲养。不少引种者不懂养貉技术,盲目引种,给生产造成了损失。眼下,仔貉将陆续分窝,进入育成期,如果育成期饲料和饲养管理工作搞不好,又会造成新的损失。下面,谈几点个人意见,供养貉者参考。幼貉是指当年出生至断乳分窝后的貉。通常,仔貉长到40~45日龄,就同母貉分开,独立生活。分窝时,先将同窝中发育快、体大健壮的个体分出,剩下较小者,让其同母貉再同养几天,待发育到一定程度时,将这些仔貉同母貉全部分开。仔貉分窝时,先将2~4只养于同一笼舍内,让其群养10~20天,再逐只分开,单笼饲养。脱离母貉…  相似文献   

2.
野生貉随着家养年限增加而驯化,产仔期也相应提前。我县有的笼养貉产仔期提早到2月末或3月初。此际正值寒冬,气温在零下25—30℃。因部分笼舍保温效果不佳,一旦母貉惊恐,叼仔、弃仔时间稍长,仔貉失去母貉保护,往往会造成成窝仔貉冻死。为此,我县部分养貉户试用  相似文献   

3.
<正> 在养貉场、户里,每年都发现为数不少的母貉叼食仔貉,一般发生在产后2~12天,以2~7天多见,仔貉死亡较多;13~24天虽有发生,但死亡较少。笔者近6年来调查统计837只母貉,因惊恐而叼仔的有268只,占32%;母貉产仔总数为5807只,叼食致死貉1373只,占23.6%。  相似文献   

4.
仔貉出生后,在生长过程中,由于饲养管理不当,缺乏营养和发生疾病等,可造成仔貉的死亡.据调查表明,5~10日龄前,其死亡数占仔貉总死数的70%~80%;在断奶前的10天内占15%~20%,死亡率很高.一般常说在养殖业中,"少死或不死就是效益".因此,在母貉妊娠期和分娩后,针对上述各种因素,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可大大提高仔貉的成活率,才能获较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仔貉断乳后称为幼貉,一般说来,仔貉从分窝开始便进入幼貉的饲养管理阶段。此时幼貉生长旺盛发育迅速,日粮量随月龄增长而增加,此时的饲养管理尤为重要。幼貉饲养管理大体包括断乳分窝、营养供给、环境条件以及疾病防治等。1幼貉的断乳分窝1.1仔貉的断乳仔貉哺乳到60日龄左右便可断乳。如果仔貉发育正常,身体健壮而且大小均匀,可采取一次断乳法,即将全部幼貉与母貉分开;如果发育不均、大小不一,则采取分批断乳法,即先把身体强壮的分离出来,等到其它弱小的仔貉略有改善能够独立生活时再适时断乳。1.2适时分窝刚刚从母貉笼舍中分离出来的幼貉不…  相似文献   

6.
(一)仔貉的饲养管理从出生到断奶前的小貉称为仔貉.仔貉在18日龄前全靠母乳生活.母貉产后无奶,或产仔多一时又找不到"奶妈",或仔貉弱不会自然哺乳,遇到上述情况均需进行人工哺乳.  相似文献   

7.
<正> 辽宁省黑山县新立屯镇养貉户李广义,1986年养了8对貉(乌苏里公貉8只,母貉6只,当地野生母貉2只),8只母貉共产仔貉54只,断奶后成活54只,实现母貉全配、全准、全产,仔貉全活、全壮,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其主要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8.
产仔母貉的惊恐症,一般都是因外界条件的刺激下,母貉出于护仔所致。据了解,每年都有很多养貉户深受其害,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在养貉的实践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实验观察和探索,现将处理方法及体会介绍如下。1 实例1 宫某饲养的2只母貉,产仔后相继在4~6天因邻笼母貉窜入厮打而使2只产后母貉受惊吓,造成母貉叼仔满笼乱跑,变得焦燥不安,急走鸣叫,将其插入产仔箱内仍无效。后将2只母貉提出,注射盐酸氯丙嗪,分别每只肌注4mL,再放回原笼箱,并将所产仔貉全部取出,放在室内保温箱里或温热炕上用单布盖上均可,待…  相似文献   

9.
一、貉产仔期公母同窝貉子性情温和、喜群居,野生状态就是成对穴居。母貉产仔后,双亲与仔貉也是同穴而居,直至分窝。我们根据貉的这一特性,总结出产仔期公母同窝的饲养方法。由于貉具有护仔性,每次喂食水时,公貉先让母貉吃食,自己却进入窝内护理仔貉。这样使仔貉不受冻、安静,同时母貉也吃得饱,泌乳能力增强。因此其仔貉成活率大大高于分离饲养的(见表1)。  相似文献   

10.
<正> 进入4月份以来,正值母貉产仔哺乳期,也是新生仔貉发病的高峰期。一个月来我站陆续接到新生仔貉大批死亡病例,从3日龄到15日龄不等,但以3~10日龄最多。现仅把一例附红细胞体病与沙门氏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过程报告如下:1 发病情况河北省昌黎县靖安镇畜主庞某有临产母貉25只,到4月21日已有12窝陆续产仔,共产仔108只。仔貉产下前3天表现非常活跃健康,吃奶正常。3日后仔貉叫声异常,出现拒食现象,拉白色、黄色稀粪,少数有角弓反张现象,仔貉多数在2日后死亡。现有病貉(母15只,仔28只)每窝仔貉死亡率在70%~100%不等。母貉多数表现少食、腹泻、呕吐、倦怠,但无死亡。检查已经产仔母貉乳房,无异常,挤压乳头泌乳正常。畜主给母貉口服环丙沙星粉、先锋粉、阿莫西林粉等均无效。2 病理变化仔貉外观体况良好,剖检可见皮下肌  相似文献   

11.
一、发病原因 1.母貉在产仔或产仔后,受外界噪音干扰、惊吓,引起情绪不安而叼仔貉。 2. 饲养人员捉拿仔貉后,仔貉身上染上异味,引起母貉疑心而叼咬仔路. 3.个别初产母貉有恶癖,有的将仔貉叼到笼网上玩耍,有的边分娩边吃仔,有的产后不让仔貉吃奶,  相似文献   

12.
随着仔貉的一天天长大,该让它们离开母貉,开始单独生活了。由于出生日期和身体情况不尽相同,养殖户在对仔貉分窝操作时注意禁忌,遵循原则:(一)仔貉分窝三忌1.忌操之过急。一般情况下,仔貉在出生50~60天应"独立门户",即进行分窝。但必须视仔貉  相似文献   

13.
若母貉产仔多,产程过长,则其无力断脐带,极易出现脐带缠绕在仔貉的颈部上导致仔貉窒息而死,或因仔貉吃不到奶而饿死。在仔貉出生后4-6小时,一旦发现脐带缠绕仔貉颈部时,要用消毒过的剪刀剪断脐带,同时用5%的磺酊对脐带断端进行消毒。对产出多余的仔貉,要找母貉寄养或人工哺乳。  相似文献   

14.
仔貉断乳分窝一般是在60~70日龄.适时断乳分窝有利于仔貉的生长发育和母貉体质恢复.断乳分窝过早,仔貉消化机能不健全,容易患消化系统疾病;过晚,影响仔貉的生长发育.因此,可根据母貉泌乳情况及母子关系适时断乳.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饶河养殖狐、貉的较多。实践中许多养殖户发现定期调换狐貉位置有好处。方法是:换位置不换笼,每隔30d左右就调换一次。即把原来笼的狐调到新的位置,但笼舍的方向保持和原来一致。定期换位的好处:1、有利于彻底清理卫生,保持干燥,使狐貉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经常换位,能减少笼舍的潮湿和污秽,减少病菌虫害的侵袭。有利于清除原笼舍的粪和污物,更利于笼舍定期消毒。用喷灯或紫草点燃消毒,减少疾病互相传染的机会。2、因为野生动物胆小易受惊,所以要在空怀期,仔狐断奶后调换。使它们不断适应不同的小气候,从而培养与人的亲和关系,可使…  相似文献   

16.
<正> 母貉叼仔是产仔哺乳期造成仔貉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在母貉的分娩产仔期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控制,会给养殖户造成极大的损失,严重影响经济效益。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约有40%的母貉在产仔哺乳期出现叼仔的现象。笔者结合自身养殖经验,汇集如下几点,供养殖户参考:1 发病原因母貉叼仔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引起的。1.1 饲料中缺少某种营养成分特别是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缺乏,常导致母貉叼仔、食仔的恶癖,这种情况多发于初产母貉。1.2 母貉带仔过多或过少由于母貉带仔过多,而母乳又严重不足,当仔貉吃奶时,母貉有痛感而导致母貉咬伤或食掉仔貉,相反当母貉带仔过少,母乳过剩,造成胀奶,也会使母貉疼痛难忍而引起叼仔。  相似文献   

17.
仔貉断乳后称为幼貉,幼貉的育成期是指仔貉断奶分窝至体成熟的一段时间,一般为6月下旬或11月初。要搞好育成期的饲养管理,首先要掌握好仔、幼貉生长发育的特点,根据其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切实抓好饲养管理,促进其生长。1仔、幼貉的生长发育的特点仔貉初生时体长8~12cm,体重120g左右,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生物统计的方法,对1983~1987年貉的原始繁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各种因素对母貉繁殖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2~3岁母貉的发情时间最早,而1岁和4~5岁母貉的发情时间最晚;2~4胎母貉的胎产仔数数和仔貉成活率均明显高于其它胎次;受配3次母貉的胎产仔数显著高于受配1、2次母貉的胎产仔数(p<0.05);随胎产仔数的增加,则仔貉的成活率则明显下降(p<0.01)。  相似文献   

19.
1.性成熟:仔貉出生后8~10月龄性成熟,公貉较母貉稍有提前. 2.性周期:貉是1年1次发情动物,公貉睾丸从秋分开始发育,到1月底2月初睾丸质地松软,附睾内有成熟的精子,开始有性欲表现,并可进行交配,整个配种期可延续60~90天.  相似文献   

20.
貉难产剖腹取胎病例贺喜章(黑龙江省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畜牧水产局,友谊155811)杨贵成李玉时王凤琴(黑龙江省双鸭山农场兽医站)母貉3岁,重约4kg,体况良好,经产,1993年5月7日上午母貉临产表现不安、吼叫,不时蹲腰努责,但不能娩出仔貉,继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