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对山西省种植的不同株型的五个玉米品种,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群体内冠层叶面积的铅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群体的冠层的叶面积指数的铅直分布状况符合逻辑斯谛方程。此外,还对不同品种的冠层结构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玉米高产群体的冠层结构指标  相似文献   

2.
水稻理想株型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在大田试验和盆栽试验条件下,对不同株型品种的叶面积与干物质生产速度,消光系数和穗型与群体光分布,叶绿素含量、比叶重和含氧量的品种间差异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气孔密度和气体扩散阻力的类型间、品种间差异及其与光合速率的关系,源库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综合的研究,旨在从水稻生理学角度阐明高产水稻品种应具备的株型特点及选育理想株型品种应注意的问题。1 不同株型品种的冠层特征与干物质生产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 ,同一种基因型不同株型结构的产量差异主要是因为冠层内光分布不同所致 ,冠层内光分布不同其叶片的功能期也有差异。上层透光率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 ,而下层的透光率与产量呈负相关关系。故保证上层有较高的透光率 ,而底层不应有漏光损失则可以获得较高产量 ,这可通过增大上部叶向值或叶仰角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不同株型夏玉米冠层叶片气孔特性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气孔是叶片和外界环境进行气体和水分交换的重要通道,探讨不同株型玉米冠层叶片气孔特性的差异变化,对深入研究气孔特性与光合和蒸腾等重要生理过程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株型分别为平展型、中间型和紧凑型的玉米品种陕单9号、农大108和陕单902 3个夏玉米品种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生育期及不同冠层叶片气孔密度等特性的差异和变化规律。【结果】全生育期内,各夏玉米品种叶片气孔特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生育期推进,叶片气孔密度逐渐上升,气孔面积显著下降,气孔长度和气孔宽度先增加后降低。不同株型玉米品种间叶片气孔密度、气孔长度和气孔宽度均以紧凑型品种高于其他株型品种,平均分别为101.8个/mm2、72.81μm、37.45μm;气孔面积的差异与之相反,以平展型品种叶片较大,平均为3 157.35μm2。全生育期内,不同株型玉米品种不同叶层叶片气孔特性存在显著差异,但缺乏普遍规律性;同株型品种不同叶层比较,气孔密度均表现为上层大于中、下层,且各层间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气孔长度与气孔宽度、气孔面积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气孔长度和宽度与气孔密度间呈一定负相关,但差异不显著;气孔密度与气孔面积之间也表现出负相关。【结论】不同株型玉米品种叶片气孔特性的差异及变化,不仅受其本身基因型控制,而且与生育期及叶层位置有关。因此,在测定作物气孔特性时,不仅要考虑作物生育期,而且在取样时还应考虑叶片冠层位置。  相似文献   

5.
不同打顶时期对杂交棉冠层结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CI-110作物冠层结构分析仪,采集杂交棉兆丰1号和新陆中31号不同打顶时间的群体冠层结构数字图像,通过信息提取专用软件获得不同打顶处理群体冠层的结构特征并进行分析表明:打顶时期显著影响杂交棉冠层结构,在7月13-22日打顶处理的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LAI)适宜,平均叶簇倾角(MFIA)较低,散射辐射透过系数(TCDP)和直射辐射透过系数(TCRP)较高,平均叶分布(LD)值在盛花期各层次分布均匀、铃絮期中上部分布较高;消光系数(K)由上而下均匀增加,群体结构优化,单株结铃多,产量最高;打顶过早或过晚均不利于群体冠层结构的优化。不同株型品种的冠层结构特征对打顶时期反应不同,生产中应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安排打顶时期。提出了南疆杂交棉较理想的冠层结构指标。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同一种基因型不同株型结构的产量差异主要是因为冠层内光分布不同所致,冠层内光分布不同其叶片的功能期也有差异,上层透光率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下层的透光率与产量呈负相关关系。故保证上层有较高的透光率,而底层不应有漏光损失则可以获得较高产量,这可通过增大上部叶向值或叶仰角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不同群体冠层结构的高光谱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株型差异较大的冬小麦品种,并通过部分品种不同密度试验,分析了冠层结构的两个重要指标叶向值(LOV)与叶面积指数(LAI)与光谱特征参量的关系,同时对20个不同处理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育阶段株型指标LOV和群体大小指标LAI对光谱的贡献是不同的,前期(以拔节期为主)LOV对光谱的影响要大些,后期主要受LAI的影响;对拔节期包括品种和密度在内的共20个处理进行聚类分析,划分了株型和群体大小的不同组合4个(A-株型直立,群体较小;B-株型直立,群体较大;C-株型披散,群体较小;D-株型披散,群体较大);拔节期不同类组冠层光谱反射率在400~700 nm范围内反射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A>B>C>D,700~1 150 nm范围内顺序与其相反,并且差异更加显著,此期是利用光谱识别株型的最佳时期;利用近红外波段光谱特征值(拔节期到孕穗期光谱反射率的增量△R890与拔节期反射率R890)做散点图发现,不同类组在散点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异,通过纵向反射率的差异以及横向两个阶段反射率增量的差异可以对不同群体冠层结构特征进行初步识别。  相似文献   

8.
按亲缘关系追溯构建一套以不同年代主栽品种为骨干的早籼稻系谱材料,在同一生态条件下种植,研究不同年代早籼稻品种的植株形态性状变化及其发展演变特征,并分析植株形态演变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早籼稻品种在演变进程中,植株形态性状变异较大,品种间均达极显著差异,从早期高秆品种到近期高产品种,株高呈明显降低趋势;冠层功能叶片的形态演变主要表现为叶长变短,叶宽无多大变化,最终叶面积下降,这是矮化育种和株型育种的直观体现.植株形态演变的主导因子在于株高、叶长和叶面积,因此认为早籼稻品种改良应保持现有株型配置的同时,适当增加株高和叶长,以提高冠层功能叶面积和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生育后期光合产物的有效积累与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9.
新疆杂交棉超高产冠层结构特征及群体光合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田间自然条件下,以标杂A1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超高产条件下杂交棉冠层不同层次的叶面积配置、叶倾角变化和光分布等冠层结构特性,以及不同层次叶片叶绿素SPAD值、光合速率和光合物质累积与分配等物质生产特征。结果表明,超高产条件下标杂A1叶面积指数高,冠层中部有较好的透光性,底部漏光损失较小,群体光分布较均匀。棉花初花期至盛花期,同一品种不同产量水平条件下相同部位叶片叶绿素SPAD值无明显差异,但产量水平高的棉田植株中下部叶片净光合速率较高;不同类型品种间表现为,标杂A1各层叶片叶绿素SPAD值均高于常规棉品种,但单叶净光合速率无明显优势。盛铃期至吐絮期,产量水平高的棉田叶片叶绿素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下降缓慢;杂交棉品种两者均高于常规棉品种。标杂A1超高产条件下植株中下部叶片对总光合的贡献高于一般高产棉花,且盛铃后期茎和铃等非叶绿色器官仍保持较高光合速率,而一般高产棉花已表现为呼吸消耗。超高产标杂A1总干物质积累高,且主要集中于中上部,叶片与籽棉干重在各层次分布比例相近,与其光分布相适应,有利于光能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0.
借鉴大田作物株型研究成果,设计了茄子株型的测定方法,并比较了不同耐性品种间株型的差异及同一品种株型参数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耐弱光品种与不耐弱光品种相比,叶片基角,垂角,开张角小,而叶向值,披垂值和叶向度大。耐弱光品种植株叶片上冲,增大了下部叶片的透光量,从而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行距对超高产小麦冠层结构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不同行距对超高产小麦冠层结构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产小麦株高、节间长度、冠层叶片大小、叶片着生角度等主要受品种特性的影响,行距对其无显著影响,但行距与品种在株高上存在互作效应;不同超高产小麦品种在产量及产量构成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同一密度下不同行距超高产小麦的产量、成穗数存在极显著差异。由于行距与品种的互作效应,不同超高产小麦品种要实现成穗数最大所要求的最佳行距不同,在生产上根据不同超高产小麦品种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不同,可以通过行距调整增加成穗数以增产。  相似文献   

12.
水稻冠层光截获与叶面积和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目的】旨在解析水稻(Oryza sativa L.)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量及其分布与叶面积和产量的关系。【方法】以2个不同株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高、中、低3个施氮水平,构建不同的群体冠层结构,于拔节至成熟期系统测定水稻冠层PAR截获量及其分布、以及叶面积和产量。【结果】水稻群体向上累积叶面积指数的垂直分布呈S型曲线,符合Logistic方程(R20.99);抽穗期、抽穗后17d和成熟期的冠层最大叶面积密度分别出现在0.53、0.56和0.60的相对冠层高度左右;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冠层上中部的相对叶面积密度呈递增趋势,而冠层下部的相对叶面积密度呈递减趋势。PAR截获率(FIPAR)与向下累积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可用方程FIPAR=α×(1-e-K×LAI)来定量描述(R20.86);消光系数K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递减,其日变化表现为早晚较高、中午较低。冠层PAR截获量(AIPAR)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多峰分布,最高峰出现在移栽后58-70d,即孕穗至抽穗期,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在典型晴天下,冠层PAR截获量的日变化呈单峰分布,最大值出现在11:00-13:00。【结论】水稻群体叶面积的垂直分布影响冠层光截获;水稻产量与PAR利用率呈正相关,而PAR转化率随PAR截获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因此维持一定的漏光损失量对水稻高产有利。  相似文献   

13.
小麦籽粒灌浆期冠层温度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小麦冠层温度对产量作用的实质,探索小麦低温育种工作的技术路线,以18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对籽粒灌浆各阶段的冠层温度和源库活性指标分别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对冠层温度指数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进行了通径分析和决策分析,对品种的产量结构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籽粒灌浆期冠层温度指数与各源库活性综合指标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冠层温度指数与籽粒充实指数的直接通径系数和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负相关,而与潜在库容的直接通径系数和相关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各因素对籽粒充实指数的决定作用顺序为冠层温度指数>千粒库容>千粒重,各因素对潜在库容的决定作用顺序为千粒库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参试品种被分为4类,各类之间的产量及产量结构差异明显。可见,小麦冠层温度主要通过籽粒充实指数间接作用于产量,低冠层温度和大潜在库容的优化组合是高产品种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晋中晚熟冬麦区不同行距配置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选用2种不同穗型品种,在播量一致的前提下,分别采用10 cm和20 cm两种行距配置,研究群体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平均叶倾角(MLIA)、群体直接辐射透过系数(TCRP)、消光系数(K)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20 cm (B6)行距配置相比,采用10 cm (B3)行距配置提高了2个小麦品种全生育期总LAI值、灌浆中期K和产量;降低了2个小麦品种开花期和灌浆期的MLIA。多穗型品种全生育期总LAI值高于大穗型品种。B3处理的2个生育时期MLIA表现为A1>A2。随着天顶角增加,各处理TCRP均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大穗型品种‘山农9-1’(A1)B3处理的TCRP均值和极差均较B6减小,且均值差异显著。多穗型品种‘山农9801’(A2)B3处理TCRP均值和极差均较B6增加,均值差异不显著。B3处理对多穗型小麦的增产作用更明显。B3行距配置改善了晋中晚熟冬麦区群体冠层结构,适用于北方晚熟冬麦区。  相似文献   

15.
以大面积推广的多穗型品种矮抗58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宽幅带播(幅宽8 cm)种植模式下不同带间距7 cm(KF7)、12 cm(KF12)和17 cm(KF17)对冬小麦冠层光截获、冠层温度、湿度、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带播群体光截获量、相对湿度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而冠层温度较低,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9%~13.72%,穗数增加13.82%~17.33%,产量提高3.12%~15.39%。宽幅带播下带间距增大,冠层光截获量以及湿度降低,而冠层温度则升高;宽幅带播随带间距增加,成穗数减少。在本试验条件下,KF12处理的小麦冠层结构合理,光能截获充分,冠层微环境适宜,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产量因素最为协调。  相似文献   

16.
为棉花高产提供理论依据,对棉花"双种双层"冠层结构的光效作用进行了研究。合理的冠层结构对棉花获得高产是非常重要的,"双种双层"是一种利用合理的冠层结构达到高光效利用的棉花栽培技术。它是利用两个具有不同冠层结构的品种及对不同的品种施用不同的农业措施而在田间形成"双层",以达到通风透光实现高产的目的。通过对光在冠层中的分布分析发现,在封垄以前,"双种双层"冠层内的光照强度低于对照;随着冠层的逐步建成,到生长季节的中期,"双种双层"冠层内的光照强度在大部分时间和层次大于对照;到生长季节的后期,冠层结构完全形成以后,"双种双层"冠层内部的光强大于对照的趋势十分明显。同时"双种双层"中的风速大于对照,CO2浓度略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南疆地区间作种植模式下,成龄扁桃主干分层形(大冠型)和小冠形2种树形的树体结构、枝叶分布、产量差异及对不同间作区域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的研究,旨在为南疆成龄扁(桃)-粮间作模式中选择适宜高光效树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11a生晚丰品种为试材,设主干分层形和小冠形2个处理,对果树树冠结构、产量、透光情况进行调查,并对间作区域小麦的营养生长情况、旗叶质量、光合指标、产量构成指标进行分区调查测定。结果表明:与主干分层形相比,小冠形处理树冠体积小、单位体积负载量高、留枝量低、透光率高;对间作区域小麦生长及产量影响小;但由于树冠体积过小(不足主干分层形处理的1/5),在单位体积负载量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单株负载量仍不足主干分层形处理的2/3。分析认为扁桃小冠形树形,对间作区域小麦生长结实的影响小,现有种植模式下,缩小株距加大栽植密度,产量能得到较大幅度提高。小冠形树形配以合适密度,将是实现果粮双赢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不同密度条件下强筋小麦的冠层特征与产量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不同密度条件下强筋小麦豫麦34号的冠层结构特征与产量的关系,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120万苗/hm2、225万苗/hm2、330万苗/hm23个密度对豫麦34号的冠层结构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孕穗期以后,225万苗/hm2密度处理的小麦叶面积指数和消光系数最大,冠层开度最小,平均叶倾角居中,小麦产量最高。综合分析认为,3个密度处理之中,以225万苗/hm2处理的小麦冠层结构适宜、株形最佳、群体光分布合理,是最佳的密度水平。  相似文献   

19.
Improving radiation use efficiency(RUE) of the canopy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wheat(Triticum aestivum) production. Tridimensional uniform sowing(U) technology has previously been used to construct a uniformly distributed population structure that increases RUE. In this study, we used tridimensional uniform sowing to create a wheat canopy within which light was spread evenly to increase RUE. This study was done during 2014–2016 in the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China. The soil type was sandy loam. Wheat was grown in two sowing patterns:(1) tridimensional uniform sowing(U);(2) conventional drilling(D). Four planting densities were used: 1.8, 2.7, 3.6, and 4.5 million plants ha–1. Several indices were measured to compare the wheat canopies: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 intercepted by the canopy(IPAR), leaf area index(LAI), leaf mass per unit area(LMA), canopy extinction coefficient(K), and RUE. In two sowing patterns, the K value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lanting density, but the K values of U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D. LMA and IPAR were higher for U than for D, whereas LAI was nearly the same for both sowing patterns. IPAR and LAI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ensity under the same sowing pattern. However, the difference in IPAR and LAI between the 3.6 and 4.5 million plants ha–1 treatments was not significant for both sowing patterns. Therefore, LAI within the same planting density was not affected by sowing pattern. RUE was the largest for the U mode with a planting density of 3.6 million plants ha–1 treatment. For the D sowing pattern, the lowest planting density(1.8 million plants ha–1) resulted in the highest yield. Light radiation interception was minimal for the D mode with a planting density of 1.8 million plants ha–1 treatment, but the highest RUE and highest yield were observed under this condition. For the U sowing pattern, IPAR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lanting density, but yield and RUE were the highest with a planting density of 3.6 million plants ha–1.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ptimal planting density for improving the canopy light environment differed between the sowing patterns. The effect of sowing pattern×planting density interaction on grain yield, yield components, RUE, IPAR, and LMA was significant(P0.05).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grain yield and RUE(r=0.880, P0.01), LMA(r=0.613, P0.05), and spike number(r=0.624, P0.05).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tridimensional uniform sowing technique, particularly at a planting density of 3.6 million plants ha–1,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light interception and utilization and unit leaf area. This leads to the production of more photosynthetic products that in turn lead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pike number(P0.05), kernel number, grain weight, and an overall increase in yield.  相似文献   

20.
不同品种和栽培条件下水稻冠层光合有效辐射传输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揭示水稻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传输特征在不同栽培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方法】以2个不同株型水稻品种为材料,于2009—2010年分别设置不同栽插密度和施氮水平的田间试验,系统测定水稻主要生育时期的冠层结构和PAR传输参数,分析冠层结构和PAR传输参数随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PAR传输参数的日变化规律,并研究入射光散射比例对冠层PAR传输的影响。【结果】栽插密度和施氮量对水稻叶面积指数 (LAI)、冠层平均叶倾角和株高有显著影响。冠层PAR透过率、反射率随生育进程先减后增,最小值出现在孕穗至抽穗期;提高施氮量减少了冠层PAR反射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水稻冠层消光系数(K)逐渐增加,并随栽插密度和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不同条件下的K值随移栽后天数的变化可以用指数递增方程来描述。冠层PAR反射率、截获率和K值的日变化呈向下抛物线状,以正午时刻最小;而PAR透过率则呈相反模式;灌浆期PAR透过率、截获率和K值的日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分蘖期和拔节期。消光系数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可以用Doseresp曲线来描述,但受到品种特性和冠层结构的影响。随着入射光散射比例的增加,PAR透过率逐渐减少,K值逐渐增加。【结论】水稻冠层PAR传输特征受栽插密度和施氮量的调控,并存在显著的生育时期变化和日变化规律,同时受入射光散射比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