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肥料深施对小麦生育性状、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几年来在豫东潮土地区砂质土上进行的肥料深施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肥料深施对小麦的生育状况和经济性状有较大影响,肥料深施与浅施比较,可使小麦植株前期生长健壮,中后期生长稳健,落黄好,穗大粒多,籽粒饱满。可显著增加小麦养分吸收量,提高化肥利用率,肥料深施处理比浅施处理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增加34.32 ̄67.81kg/hm2,3.22 ̄9.42kg/hm2和17.82 ̄39.84kg/hm2;氮素化肥利用率提高20.86 ̄41.1个百分点,磷肥利用率提高7.13 ̄15.39个百分点;肥料深施在小麦田里养分残留量较浅施的高,尽管一季小麦对土壤有机质耗竭不大,但对氮、磷素的残存已有差异。肥料深施对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化肥利用率有显著的影响,采用肥料深施技术比群众习惯施肥方法(浅施)可增产小麦337.1 ̄1183.5kg/hm2,增产率达7.6% ̄26.6%,增加收益539.36 ̄1893.6元/hm2。  相似文献   

2.
减少化肥配施有机肥对滴灌棉花N、P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陶瑞  李锐  谭亮  褚贵新 《棉花学报》2014,26(4):342-349
施用有机肥是作物增产和提升地力的有效途径。本试验在连续定位施肥的第3年,研究了常规单施化肥(CF)和化肥减量20%~40%、配施3000~6000 kg·hm-2不同种类的有机类肥料对棉株干物质质量,产量,氮、磷吸收量,土壤保水性以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减化肥配施有机肥各处理的生物量在蕾期、铃期和吐絮期分别增加4.3%~30.0%、16.8%~35.1%和18.5%~38.8%;棉花产量在第3年提高了6.9%~18.5%,其中施用6000 kg·hm-2生物有机肥获得最高产,子棉产量为7578 kg·hm-2。施用有机肥能增加棉株对氮、磷养分的吸收,且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P0.05)以及田间持水量,生物有机肥对磷肥利用率的提高优于普通有机肥。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翻压紫云英后化肥用量对稻田土壤养分状况及水稻植株N、P、K累积吸收量的影响,并对水稻产量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翻压紫云英并配施化肥增加了水稻分蘖盛期后的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比单施化肥能更好地满足水稻生长中后期对N、K养分的需要,到成熟期,翻压紫云英并配施化肥时水稻植株N、K累积吸收量比仅施化肥处理的高,翻压紫云英更有利于水稻籽粒的形成。在翻压紫云英22500 kg/hm2后,以施用N 132kg/hm2、P2O5 90 kg/hm2、K2O 90 kg/hm2(化肥常规用量的80%)对水稻增产效果最好,水稻产量达到9424.5 kg/hm2,比单施化肥增产5.19%,增产达显著水平。翻压紫云英后,化肥用量可以减少20%,利用紫云英作稻田绿肥,能达到增收节支、节能减排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氮肥施用量与施用方法对甘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氮肥在甘蔗种植中的利用率,以当地甘蔗当家品种ROC22为材料,设3个不同氮肥施用量和3种不同施用方法,通过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等的调查,研究氮肥与甘蔗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以促进甘蔗分蘖、伸长生长和增粗生长,提高甘蔗产量,但增产量并非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以600 kg/hm2尿素施用量增产效果较好。甘蔗蔗糖分则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有所下降。氮肥早施促进甘蔗早拔节、早生长和提高甘蔗产量,有利于甘蔗蔗糖分的积累和提高甘蔗品质。低氮处理和中氮处理的二次施氮法分别比三次施氮法增产5010 kg/hm2、4600 kg/hm2,高氮处理的一次施氮法比三次施氮法增产8175 kg/hm2;低氮处理和中氮处理的一次施氮法甘蔗蔗糖分分别比三次施氮法提高0.65个百分点和0.79个百分点,高氮处理的二次施氮法甘蔗蔗糖分比三次施氮法提高0.4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长期定位轮作施肥对马铃薯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阴山北麓地区干旱栗钙土长期施肥的施肥效应,基于内蒙古武川旱作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2004—2016),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2016年马铃薯产量、养分吸收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或化肥平衡配施(NPK)可显著提高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和NPK养分吸收量,最大叶面积指数为2.19,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为136.53 g/株,植株N、P、K养分最大吸收量分别为3.35、0.36、6.99 g/株。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或化肥平衡配施(NPK)可显著提高马铃薯总产量、商品薯产量和商品薯率,相比于对照,总产量分别提高110.57%和85.44%,商品薯产量分别提高295.11%和247.56%,商品薯率提高25个百分点。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或化肥平衡配施(NPK)可显著提高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42.98、38.27 kg/(hm 2·mm),相比于对照分别提高104.72%和38.27%。化肥平衡配施(NPK)当季肥料利用率最高,N、P2O5、K2O利用率分别为25.44%、20.78%和61.13%。生产1 t马铃薯鲜薯吸收N 3.79~6.41 kg,平均5.29 kg;吸收P2O5 1.28~1.80 kg,平均1.61 kg;吸收K2O 5.44~11.70 kg,平均7.99 kg。该研究可为阴山北麓地区旱地马铃薯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优化华北集约化农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用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土壤硝态氮累积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区小麦籽粒产量最高施氮量为309 kg/hm2,最佳经济效益施氮量为291 kg/hm2。玉米籽粒产量最高施氮量为213 kg/hm2,最佳经济效益施氮量为199 kg/hm2。随着施氮量和种植年限的增加,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明显增加。施氮量最高的N4处理(小麦季施氮量375 kg/hm2、玉米季施氮量300 kg/hm2)与种植第1季相比,第2季小麦收获后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增加56.06%,第2季玉米收获后增加62.07%。随着施氮量的增加,100~20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所占总量的比例明显增加。小麦季和玉米季施氮量均为150 kg/hm2时,小麦和玉米的氮肥利用率最大,分别为46.61%和37.51%。综合考虑氮肥用量对作物产量以及土壤硝态氮的淋失风险,提出华北集约化农区小麦施氮量应控制为250~300 kg/hm2,玉米施氮量应控制为150~200kg/hm2,以保证作物高产,防止过量肥料氮累积,减少淋溶风险。  相似文献   

7.
为验证烤烟适产养分临界值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采用田间试验,研究适产养分临界值模型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产养分临界值模型推荐施肥量(T3)比常规推荐施肥量(T2)低58.9 kg/hm2,减施化肥对烤烟农艺性状影响不大,但可以提高产质量、肥料贡献率和肥料农学利用率。2019年T3处理产量比T2处理高7%,产值比T2处理高11%,肥料贡献率比T2处理高5.1个百分点,肥料农学利用率比T2处理高53.8%。2020年T3处理产量比T2处理高7.2%,产值比T2处理高8.5%,肥料贡献率比T2处理高4.9个百分点,肥料农学利用率比T2处理高43.9%。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3个处理烟叶中部叶和上部叶化学成分进行综合评价并排序,中部叶排序为T3>T1>T2,上部叶排序为T3>T2>T1。本研究2年田间试验的结果表明,适产养分临界值施肥模型与常规推荐施肥相比,在烤烟生长、烤烟产量和品质、经济效益和肥料利用率方面都有全面和显著的改善,可以达到精准施肥的目标,为烤烟施肥管理提供了一条可靠、实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夏玉米施氮量对后茬冬小麦土壤氮素供应与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冬小麦施氮144 kg/hm2的基础上,研究了夏玉米4个施氮量(0,90,180,270和360 kg/hm2)对后茬冬小麦生长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无机氮供应以及小麦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玉米不施氮(简称不施氮)相比,玉米施氮(简称施氮)0~20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冬小麦生长期间显著增加,自冬小麦拔节起,0~40,0~130和0~200 cm 3层深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随着玉米施氮量(简称施氮量)的增加而明显递增;与冬小麦播种时相比,不施氮0~130 cm土壤无机氮减少156 kg/hm2,施氮90 kg/hm2该层土壤无机氮富积41 kg/hm2,且富积量随着施氮量继续增加而递增;随着施氮量增加,冬小麦收获时的植株吸氮量和子粒氮素积累量均增加;当施氮量低于180 kg/hm2时,植物氮素积累量在不同施氮量之间无显著差异;当施氮量低于270 kg/hm2时,不同施氮量的子粒氮素积累量差异不明显。在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子粒氮肥利用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递增,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小麦-玉米高产区肥料施用状况与养分平衡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兖州市为例,分析了1985年以来高产粮区的肥料施用和养分平衡状况。结果表明:1985—1993年兖州市的化肥施用量呈逐年递增趋势,1993年以后化肥施用量基本趋于稳定。小麦单产从1985到1997年稳定增加,1997年以后有下降趋势;玉米单产从1985—1994年稳定增加,1995年以后变化很大。粮食总产和单产在1985—1994年稳定增加,1995以后波动比较大。化肥用量与粮食总产和单产之间显著相关。施肥现状调查表明,小麦上化肥N、P2O5、K2O平均用量分别是289.3 kg/hm2、212.1 kg/hm2、112.7 kg/hm2,分别占粮食作物肥料总投入量的22.6%、16.6%和8.8%;玉米上化肥N、P2O5、K2O平均用量分别为462.3 kg/hm2、143.0 kg/hm2、58.8 kg/hm2,分别占粮食作物肥料总投入量的36.2%、11.2%和4.6%。  相似文献   

10.
为给秸秆全部还田条件下豫北麦玉两熟高产地区冬小麦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以周麦18和济麦22为试材,于2011-2013年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小麦全生育期不施氮肥,及底施纯氮120 kg/hm2基础上拔节期分别追施0,60,100,140,180,210 kg/hm2)下麦田土壤和植株氮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不同追氮量对植株氮素吸收、麦田氮肥利用率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植株氮素吸收积累和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周麦18和济麦22分别在220,260 kg/hm2和120,180 kg/hm2施氮量下植株氮素吸收积累达到峰值,籽粒产量较高。麦田氮流失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秸秆还田配施适量氮肥能够显著提高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持续增加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显著降低。综合来看,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兼顾氮肥效率和籽粒产量,豫北麦玉两熟区周麦18适宜的氮肥配施量为220~260 kg/hm2,种植济麦22适宜的氮肥配施量为120~180 kg/hm2。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最佳的超数排卵方案,提高胚胎移植效率,试验以波尔山羊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超排方法、超排次数、超排季节、授精方式及生育状况等因素对供体超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超排方法对超排效果有显著影响(P<0.05);经两次超排处理的供体所得可用胚数显著的高于未经过超排过的羊只(P<0.05);经一次超排处理的供体可用胚比例显著高于未经过超排过的羊只(P<0.05);而授精方式、超排季节、生育情况等因素对超排效果没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2.
影响西门塔尔牛超数排卵效果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影响西门塔尔牛超数排卵效果的因素,提高供体母牛利用率,加速胚胎移植技术产业化。以头均回收胚数和头均可用胚数为主要技术指标,在湖北和内蒙古乌拉盖进行超排试验,比较经产牛与青年牛、中科院产与加拿大产FSH两种不同超排方案及不同季节等因素对超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农区,青年母牛的头均回收胚数和头均可用胚数分别为9.8、7.5枚,经产母牛分别为7.5、4.2枚,青年母牛显著高于经产母牛(P<0.05);在牧区,青年母牛头均回收胚数和可用胚数分别为10.3、8.4枚,经产母牛分别为8.0、5.5枚,青年母牛显著高于经产母牛 (P<0.05)。(2)在农区,使用中科院产FSH的头均回收胚数和可用胚数分别为8.0、4.8枚,使用加拿大产FSH分别为9.0、5.9枚,中科院产FSH与加拿大产FSH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牧区,使用中科院产FSH头均回收胚数和可用胚数分别为8.8、5.5枚,使用加拿大产FSH分别为9.5、6.5枚,中科院产FSH与加拿大产FSH之间差异亦不显著(P>0.05)。(3)在牧区,方案A(FSH+PG)的头均回收胚数和可用胚数分别为7.5、4.8枚,方案B(CIDR+E2+P4+FSH+PG)分别为10.5、8.0枚,方案B显著高于方案A (P<0.05);在农区,方案A的头均回收胚数和可用胚数分别为7.0、4.2枚,方案B分别为9.6、7.1枚,方案B亦显著高于方案A (P<0.05)。(4)在牧区,夏季的头均回收胚数和可用胚数分别为9.6、7.5枚,春季分别为6.0、3.5枚,夏季显著高于春季(P<0.05);在农区,春季的头均回收胚数和可用胚数分别为8.2、5.4枚,秋季分别为9.0、6.7枚,春季与秋季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1)青年母牛可作为供体牛的首选;(2)中科院产FSH能获得好的超排效果,且价格便宜,应为超排首选;(3)CIDR+E2+P4+FSH+PG法的超排效果优于FSH+PG法,前者为首选超排方案;(4)牧区应在夏季超排,农区应在春季和秋季超排。  相似文献   

13.
不同处理方法对家兔超数排卵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两种处理方法对家兔进行了超数排卵研究。结果表明:PMSG-HCG法处理的母兔卵巢上的平均排卵点数极显著(P<0.01)高于PMSG法,而PMSG-HCG法的平均囊肿卵泡数与平均卵泡数则显著(P<0.05)低于PMSG法;两种方法间的平均卵泡发育数则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PMSG-HCG法的超排效果明显优于PMSG法。试验还表明,母兔交配后28h采胚所获取的胚胎大多处于二细胞期,到交配后32h,胚胎多处于四细胞期。采用PMSG-HCG法进行超排处理,对家兔的胚胎发育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牛超数排卵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超排的目的在于从单位供体母牛获得量多质优的胚胎,并通过移植获得更多优良牛后代或通过冷冻保存优良牛和珍稀牛种的遗传资源。本文分析影响牛超数排卵效果的外源激素、供体状况、超排-冲胚次数、超排的季节、环境、技术等主要因素,介绍国内外牛超排处理的主要方法及超排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胚胎移植技术在扩繁德系西门塔尔牛核心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3头德系西门塔尔供体牛连续4次重复超排,生产胚胎654枚(头均50.31枚),可用胚胎335枚(头均25.77枚);4次冲胚的平均回收胚数,可用胚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移植受体牛278头次(鲜胚移植115头,冻胚移植118头,双半胚移植45头),妊娠率55.04%(153/278),共获得犊牛137头。其中鲜双半胚和鲜胚移植妊娠率显著高于冻胚(64.44%,60.87% vs 45.76%)(P<0.05)。45枚鲜胚二分后移植到45头受体牛,29头妊娠,其中11头产双胎,双犊率为37.93%(11/29),存活犊牛29头。  相似文献   

16.
目前家畜超数排卵还存在个体差异大、整体效果不稳定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戴瑞奶绵羊血清中生殖激素与供体超排效果的相关性,以期为供体超排性能预测提供依据。本研究分别在超数排卵处理前与配种前采集外周血进行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雌二醇(Estradiol, E2)、孕酮(Progesterone, P4)、抗缪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 AMH)和抑制素(Inhibin, INH)激素浓度检测,与回收总胚数和可用胚数进行相关性分析。超数排卵前血液检测结果显示:FSH、E2、AMH(FSH: r=0.91, P<0.05; E2: r=0.76, P<0.05; AMH: r=0.86, P<0.05)与回收总胚数和可用胚数呈显著正相关;LH、P4、INH(LH: r=-0.81, P<0.01; P4: r=-0.79, P<0.05; INH: r=-0.56, P<0.05)与回收总胚数和可用胚数呈显著负相关。超数排卵后配种前血液检测结果显示:FSH、E2、P4、AMH(FSH: r=0.62, P<0.05; E2: r=0.93, P<0.05; P4: r=0.69, P<0.05; AMH: r=0.97, P<0.01)与回收总胚数和可用胚数呈显著正相关;LH、INH(LH: r=-0.86, P<0.01; INH: r=-0.60, P<0.05)与回收总数和可用胚数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超数排卵前戴瑞奶绵羊静脉血液中FSH、LH、E2、P4、AMH、INH这几种激素均与最终超排效果存在相关性。超数排卵前静脉血液中FSH、AMH激素浓度与总胚数和可用胚数拟合度最高,存在高度相关性,因此可作为戴瑞奶绵羊超排性能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不同处理方法对波尔山羊胚胎移植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提高波尔山羊繁殖力,应用两种处理方法对波尔山羊进行了同期发情及超数排卵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处理方法(PG-FSH法与CIDR-FSH法)对波尔山羊的同期发情率无显著差异(P>0.05),波尔山羊同期发情率达到92.5%;CIDR-FSH法处理的供体卵巢上的平均黄体数及平均采卵数均显著高于(P<0.05)PG-FSH法,而两者的平均获胚数与平均可用胚数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CIDR-FSH法对波尔山羊的超排处理效果要优于PG-FSH法。试验还表明,移胚数量对受体妊娠率无显著影响(P>0.05),而对受体产羔率有极显著(P<0.01)的影响。移植双胚可以提高受体的产羔率。  相似文献   

18.
多种因素对牛超数排卵效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扩大中国牛群体繁殖、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在中国能得到有效利用来限制进口牛。试验通过对供体牛进行超数排卵,比较了不同品种、供体牛经产与否、不同营养水平、重复超排间隔时间、起针时间5个因素对供体超数排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大部分超排效果无显著影响(P>0.05);育成牛与经产牛的胚胎可利用率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营养水平组的胚胎可利用率极显著差异(P<0.01);试验结果显示能使二次超排之间的间隔时间缩短为 39天以内;第 9~10天 起针时间的超排效果最佳。本研究显示成体牛育成与否、营养水平高低、起针时间对供体牛超数排卵效果的影响极显著,而供体牛品种、重复超排次数对供体牛超数排卵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无角道塞特羊胚胎移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了鸭胚胎代用蛋壳培养,旨在提高出雏率。方法Ⅰ将新鲜种蛋的胚胎转移至代用蛋壳Ⅰ内培养,72h后转移至代用蛋壳Ⅱ内培养至出雏。方法Ⅱ将正常孵化72h后的胚胎转移至代用蛋壳Ⅱ后培养至出雏。方法Ⅰ组出雏率为19.2%(10/52);方法Ⅱ组出雏率为40.4%(21/52)。从第6天到出雏同一日龄胚胎存活率方法Ⅰ组显著低于方法Ⅱ组和对照组(P<0.05或P<0.01)。第16天到出雏同一日龄胚胎存活率方法Ⅱ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方法Ⅰ和方法Ⅱ两种方法均能获得雏鸭,方法Ⅱ优于方法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