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我市春播玉米,正逐步推广带田(玉米带小麦)、地膜覆盖和沙压种植,为了搞清黄地老虎在各类型田中发生消长动态,作者从1987年开始,进行了黄地老虎在玉米田中发生为害习性研究,同时进行了玉米不同类型田的生态与黄地老虎发生程度探讨,为玉米田黄地老虎的农业措施防治,提供依据。一、研究方法1.田间定期定点观察调查,搞清黄地老虎在玉米田的发生与为害习性。2.几种类型田地面温湿度、田间管理和落卵量观测与调查,测定其生态环境与繁育关  相似文献   

2.
酒泉是甘肃商品粮基地,是春播玉米的高产区,近年来,随着玉米面积的不断扩大,黄地老虎的为害也逐渐加重,据调查测算,全市每年因黄地老虎为害,约损失粮食521.4万公斤,成为玉米生产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作者1987~1990年对黄地老虎的发生、测报及防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黄地老虎是新疆地老虎中的优势种,发生量大,危害严重,尤其对棉花、玉米、蔬菜常造成缺苗断垅,甚至耕毁改种。1973年,我们在马铃薯田采到的黄地老虎感病幼虫,死后加水稀释喷于玉米、棉花、白菜、甜菜、马铃薯、蕃茄等作物上,将叶采回室内饲养幼虫,幼虫感病率均高;1977年鉴定为颗粒  相似文献   

4.
二点委夜蛾的形态、为害及防控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介绍了二点委夜蛾与黄地老虎、小地老虎在形态特征方面的区别,以及二点委夜蛾的为害症状类型,在河北的发生为害情况及其发生规律与为害特点,提出了防控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1957年在饲养田间采集的地老虎幼虫工作中,发现感染红僵菌而死的幼虫多头。1957、58年观察红僵菌对地老虎的寄生占总寄生率(包括寄生虫、菌)的50%以上。室内接种不同地老虎的感病性测定结果:大地老虎(A,tokionis Butler)、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 tt.)、黄地老虎[EnxoaSegetum(Schffermuller)]均呈易感性。接种室内3—6龄幼虫也全部罹病死亡。罹病6龄幼虫取食量为正常同龄幼虫的50.42%,后期已不能咬断烟株。该菌对地老虎幼虫致病力强、致死率高,对地老虎的为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可降低虫口量。受于1958—1963年间陆续观察了该菌侵染循环,生物学特性,及对地老虎的防治效果等。现整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漯河地区地老虎类成虫的种群动态,2006年-2021年,在河南省漯河利用虫情测报灯对其成虫种群进行了持续监测。结果表明,16年诱集的地老虎类害虫共计4种44 899头,主要包括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Hüfnagel)、大地老虎A.tokionis Butler、黄地老虎A.segetum(Denis et Schiffermüller)和八字地老虎Xestia c-nigrum(Linnaeus),不同种类间年诱虫量差异较大。混合种群发生盛期在5月下旬至8月上旬。小地老虎在河南漯河1年可见4代成虫,以第1代诱虫量最大;诱虫高峰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1代)和7月上旬至8月上旬(2代);近16年间小地老虎在各年均为优势种,但其虫量和诱虫的比例在近几年呈明显下降的趋势。黄地老虎年度诱虫量在近几年上升趋势明显,诱虫高峰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大地老虎成虫盛发期在10月上旬至10月下旬,八字地老虎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但全年无明显的诱虫高峰;而且这两个种类的诱虫数量较少。  相似文献   

7.
黄地老虎分布于全疆,对春播的玉米、高粱、棉花、瓜菜的幼苗为害最大,常造成缺苗断垄。该虫是哈密地区地老虎的优势种,历年造成春播作物产量损失,轻者减产10%,重者30%以上。以往采用田埂挖蛹和灯诱等方法进行短期定性预报,防治工作常  相似文献   

8.
1996年陇东冬麦区黄地老虎暴发为害原因浅析1发生概况1996年3月下旬,甘肃陇东黄地老虎越冬代幼虫突发成灾,严重为害冬小麦返青嫩苗。在短短的10多d内发生面积由起初的3万多hm2,扩展到17万多hm2,占该地冬小麦总面积的50.8%,其中达到防治指...  相似文献   

9.
黄地老虎是新疆的一种主要地下害虫。它对农作物有明显的危害。不同年型为害程度不同。本文利用乌鲁木齐市地区1956—1985年(20年)黄地老虎危害资料,其中以1956—1980年(25年)资料作为统计求模式用,近5年(1981—1985年)作为试报实例,气候资料取自当地气象站同期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概率贡献及事件概率回归—REEP 法)得出黄地老虎危害年的超长期(半年以上),长期(3个月以上),中期(1个月以上)三种气候预报模式。由表1可知两种方法所得的预报模式,预报结果完全一致:试报近5年(1981—1985  相似文献   

10.
黄地老虎在南通棉区发生危害逐年加重,春季一代幼虫危害棉苗,被害株率3—37%,平均10.2%,断茎率平均2.4%。秋季四代幼虫危害蚕豆,被害株率2.7—36.2%,平均22.1%;断枝率平均18.2%。 (一)发生规律 1.生活史:通过饲养观察,黄地老虎在沿海棉区一年发生四代,世代重迭。越冬代幼虫于3月中旬开始化蛹,4月上旬见蛾,  相似文献   

11.
玉蜀黍赤霉对小麦品种致病力的测定方法和致病力的分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Schw) Petch]的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对麦穗的致病力相同。以1-2个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接种麦穗即能引起穗腐,将孢子的接种量增加到10个以上,侵染效率也能达100%。菌丝体接种的侵染速度要比孢子快。小麦扬花期离体接种小穗,记载病原菌侵入小穗轴和主穗轴的程度,是鉴定小麦品种抗扩展的可靠方法。
根据对在小麦感病品种矮秆早或抗病品种苏麦三号小穗接种测定的结果,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56个菌株的致病力强弱不同。从强菌株F69分离到的37个单子囊孢子菌株其致病力有显著差异,但致病力的强弱不稳定。从同一个子囊分离到的单子囊孢子菌株,它们的致病力也有分化。菌株的致病力虽然有不稳定性,但不同品种的抗性还是明显的。试验证明玉蜀黍赤霉是同宗配合的,因此关于它的变异问题有待从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1984—1986年在甘肃中部半干旱地区定西县鹿马岔流域的定位研究资料,对半干旱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存在问题,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规律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对该农业生态系统采用的调控对策以及所产生的相应效益提出了开发该区农业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的重要部分,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射阳县1973-1984年蚕豆赤斑病流行系统。结果表明菌源、4月中旬雨日数、上年11月至下年1月的雨日数和4月上中旬露日数是影响蚕豆赤斑病流行势的主导因素。变异系数和方差分析证明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结果是正确、可靠的,该结论与客观实际一致。从而否定了"菌源不是影响蚕豆赤斑病发生的主导因素,,的观点。因此,在预测蚕豆赤斑病流行趋势时,首先务必考虑上述主导因素。这种新的数学方法比其它任何方法都更简易、方便和有效。另外,本文还讨论了灰色关联度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在其它植病流行系统分析中应用的可能性和注意点。  相似文献   

14.
关于真菌和菌物译名的真实涵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指出:Fungus(复数Fungi)一词含有两种意义:一种是狭义的,即分类学上属于真菌界(Eu-mycota)的真菌(True fungi);另一种是广义的,即历来包含许多真菌和假真菌,类真菌和共生菌的生物,例如粘菌、卵菌、地衣型菌和菌根菌等,在这一场合,应该翻译成"菌物"比较确切。为此作者认为:1995年第8版Ainsworth & Bisby's DICTION ARY OF FUNGI应该译成《安、比氏菌物词典》。  相似文献   

15.
应用楝科植物防治柑桔害虫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应用楝科植物(印楝、川楝、苦楝)种籽油及其抽提物对柑桔木虱及其他害虫进行一系列的忌避拒食及触杀作用试验,证明印楝油有明显的忌避及拒食作用。印楝油对柑桔潜叶蛾有良好的防效。印楝、川楝及苦楝油对柑桔红蜘蛛也有较强的触杀作用。应用楝科植物杀虫剂可兼治几种害虫,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会引起抗药性的产生,而且对害虫天敌也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6.
试论萨赫勒(Sahel)地带沙漠化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萨赫勒地区沙漠化原因的分析,指出了造成萨赫勒地区沙漠化的根本原因不是气候因素,而是人类过度经济活动的结果,并分析了该地区沙漠化的典型性与特点。  相似文献   

17.
核盘菌侵染循环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核盘菌科7个种21个代表菌株的研究结果表明,核盘菌分4种侵染循环类型:1.土传病害类型:包括人参菌核病、细辛菌核病和向日葵小菌核病菌,其特点是子囊孢子在侵染循环中不起作用,以菌丝体为初侵染源,病健株接触构成再侵染。2.子囊孢子气传病害类型:包括油菜、黄瓜、大豆、莴苣、萝卜、红花和紫云英菌核病,其特点是气传的子囊孢子致病力强,从寄主的花、衰老叶或伤口侵入,以病健组织接触构成再侵染。3.分生孢子气传病害类型:包括黄瓜、油菜、葡萄和大葱灰霉病,其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未见有性世代,以气传的分生孢子从寄生的花和衰老叶侵染,以分生孢子和健病株接触构成再侵染。4气传、种传、土传病害兼有型:包括向日葵菌核病,其特点是子囊孢子从花或茎侵染造成盘腐和茎腐,菌核、带菌种子萌生菌丝体侵染造成苗腐和立枯。病健组织接触构成再侵染。  相似文献   

18.
 稻粒黑粉菌(Neovossia horrida)以次生担孢子经气流传播至水稻花器引起局部侵染,所致病害近年来在水稻不育系上普遍严重发生。据观察,田间冬孢子越冬休眠后3月中下旬即开始萌发,萌发当天即可形成初生担孢子,初生担孢子在1~2天内成熟、脱落,萌发形成次生担孢子。  相似文献   

19.
小麦对根腐病菌毒素的抗性与电阻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电阻法测定不同抗性的小麦叶组织对麦根腐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 sativum)毒素制备物的电阻变化,可以获得与在自然条件下用病原菌孢子接种鉴定一致的结果.它与通常表示膜伤害程度的电解质外渗密切相关,并能与小麦叶片可见的病害症状和小麦品种间的阶段抗病性相对应.  相似文献   

20.
姜瘟病病原细菌的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栽培的姜上发现有几种细菌为害,分别引起叶枯、软腐和蔫萎等症状,而一般所谓"姜瘟"是指为害最严重的萎蔫型细菌病害。根据江苏和山东两地姜瘟病细菌的形态、染色反应、生长适温、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血清反应和致病性等性状的测定,并与番茄的青枯病细菌进行比较,证明引起姜瘟的细菌是青枯病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Ianacearum(Smith) Smith)。初步交互接种试验证明,姜瘟菌株与番茄青枯菌株的致病性有一定的差异,姜瘟菌株对番茄的致病性很弱;而番茄青枯菌株则不能为害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