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南地区冬水田剖面的微生物空间分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冬水田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对微生物多样性和冬水田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的作用,以西南地区3个不同样地的冬水田为研究对象,采用烘干法、电位法、静态室内培养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氯仿熏蒸法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各样地含水量均沿垂直深度逐渐降低,pH为6.3~7.1,呈微酸—中性生境,铵态氮(NH4+—N)含量总体呈现为合川区冬水田沙坪坝区冬水田北碚区紫色土基地,且表层(0—10cm)亚表层(10—20cm)底层(20—40cm),整体为36.97~52.02mg/kg,3种冬水田各土层硝态氮(NO3-—N)含量差异不显著(2.13~2.61mg/kg)。(2)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呈现为北碚区紫色土基地合川区冬水田沙坪坝区冬水田,不同层次表现为表层(0—10cm)亚表层(10—20cm)底层(20—40cm)。(3)各样地间微生物丰度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微生物数量沿土层垂直深度降低,各土层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不同样地间表现为合川区冬水田沙坪坝区冬水田北碚区紫色土基地。  相似文献   

2.
<正> 一、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 (一)抑制甲烷排放现在全世界每年甲烷的发生量约有5.4亿吨,其中来自水田中的甲烷发生量约占总量的20%,来自家畜中的甲烷约占总量的15%。水田中的甲烷是在水稻生育期间,土壤中的有机物经嫌气分解,因甲烷发酵菌的作用而产生的。据EPA估计,由于水稻播种面积的增加,到2100年,从水田中产生的甲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省在冬水田的改造开发利用上,多采用作建排灌渠道,改冬水田为两季田,在开发利用上,多采用麦-稻,或稻-油(菜)模式,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冬水田改成两季田后其经济效益仍然不高,特别是种植小春这一季,入不敷出。严重地挫伤着户改造开发冬水田的积极性,导致科水田改后不种小麦作物而又着上冬不。因此,研究冬水田稻鱼果开发利用新的模式,提高冬水田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稻田垄作免耕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该文以1990年建立的耕作制定位试验田紫色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冬水田(FPF)、水旱轮作(CR)和垄作免耕(RNT)3种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有机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免耕减少了对土壤大团聚体的破坏,在0~10 cm土层,垄作免耕大团聚体含量分别是冬水田和水旱轮作的1.48和1.32倍,微团聚体含量则显著降低;在 >10~20 cm土层有相同的趋势。3种耕作条件下,有机碳和氮在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类似,均有向大团聚体富集的趋势,但垄作免耕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和氮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冬水田和水旱轮作。对土壤颗粒有机质(POM)的分析结果表明,垄作免耕0~10 cm土层轻质组分(LF)的质量分数(1.92 g/kg)与水旱轮作(1.70 g/kg)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冬水田(1.42 g/kg)。冬水田、水旱轮作和垄作免耕的0~10 cm土层,团聚体内总颗粒有机质(total iPOM)质量分数分别为0.96,1.12,2.14 g/kg;垄作免耕土壤团聚体内细颗粒有机质(fine iPOM)分别为冬水田和水旱轮作土壤的3.02和2.46倍,占总POM差异的57%和66%。垄作免耕土壤团聚体内粗颗粒有机质(coarse iPOM)分别为冬水田和水旱轮作土壤的1.56和1.40倍,占总POM差异的18%和19%。在>10~20 cm土层有相似的趋势,但在>10~20 cm层土壤粗iPOM的差异对总POM差异的贡献较0~10 cm层大。垄作免耕减少了对大团聚体的破坏并促进微团聚体向大团聚体团聚;降低了团聚体的周转速率,促进了细iPOM的固定,利于紫色水稻土对碳的固定和积累。  相似文献   

5.
针对冬水田影响水稻生长的土壤障碍因子,研究了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冬水田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处理中鸡粪和硅钙肥增产效果较好,2011年较对照分别增产11.3%和10.7%,2012年较对照分别增产9.4%和13.0%;在还原性物质总量上,鸡粪处理较对照增加5.7%,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有害物质增加的风险,不宜长期在冬水田中施用,而硅钙肥处理则比对照降低19.6%。石灰的效果不稳定,可能与两年遇到的极端天气(第一年严重干旱,第二年涝灾)有关,其效果还需要继续验证;锌肥的效果较差。因此,对长期淹水、地势较低的冬水田来说,硅钙肥是比较理想的土壤改良剂,施用后能保证水稻健壮生长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6.
育肥猪舍甲烷排放浓度和排放通量的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畜禽养殖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畜禽养殖的甲烷排放量受动物生长特性、粪便收集方式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为了探讨中国特有的饲养管理方式下育肥猪舍温室气体排放规律,为减少甲烷排放提供依据,该研究在北京选择一典型猪场,对不同季节育肥舍的甲烷排放浓度进行了试验测定,从2004年5月至2005年3月,每2个月一次连续采集72~80 h甲烷浓度和相关数据,并根据二氧化碳平衡原理,对猪场的甲烷排放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育肥猪舍内甲烷浓度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日变化特性,2005年1月舍内甲烷的平均浓度为(22.98±10.52)mg/m3,7月舍内甲烷浓度为(2.68±0.68)mg/m3;每日最低甲烷浓度出现在9:00 am~17:00 pm时段;冬季舍内二氧化碳浓度明显偏高,夜间比允许浓度高1倍;每头育肥猪饲养期间的甲烷排放量为68.10~207.01 mg/h,折合每标准动物单位排放量:436~1185 mg/h·(500 kg),在IPCC推荐的发展中国家猪呼吸代谢甲烷排放1.0 kg/(a·头)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对长期保存的土壤标本中甲烷氧化菌的复苏和富集培养,明确了活性甲烷氧化菌类群及其氧化甲烷潜力,同时分析了对长期干旱胁迫有较强抗逆性的甲烷氧化菌种类。研究主要针对自然风干保存83~87年的采集自福建龙岩荒地、江西南昌水田、四川华阳旱地、甘肃榆中林地、青海湟源和青海都兰牧场的6个土壤标本进行了高浓度甲烷条件下的微宇宙培养,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甲烷气体浓度动态变化情况以研究其甲烷氧化能力;在获得富集培养物后提取基因组DNA,利用16S rRNA和pmo 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了整体微生物和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同时,利用两种基因的长片段克隆测序对优势甲烷氧化菌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经过短暂的复苏,6例土壤档案样品均表现出强烈的甲烷氧化活性,前两代富集液甲烷氧化速率较慢,甲烷氧化速率仅为1.4~3.8μg/(mL·h),而第三代富集液的甲烷氧化速率达到了4.9~7.7μg/(mL·h)。其中,福建龙岩、江西南昌、青海都兰3个样品的富集物还可以将高浓度甲烷持续氧化到大气甲烷浓度(1.8μL/L)以下。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6种富集物中甲烷氧化菌在细菌总量中的占比为39%~85%;...  相似文献   

8.
不同轮作体系不同施氮量甲烷排放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研究通过在重庆市江津区进行单季稻转换为不同轮作体系的田间试验,测量CH4排放通量,探讨不同轮作体系CH4的排放规律。【方法】试验以玉米-小麦(MW)、 水稻-小麦(RW)、 水稻-冬水休闲(RF)三种轮作体系为主处理,每种轮作体系设不施氮对照(N0)、 优化施氮(Nopt,即小麦季N 96 kg/hm2、 玉米季或水稻季N 150 kg/hm2)、 传统施氮(Ncon,即小麦季N 180 kg/hm2、 玉米季或水稻季N 225 kg/hm2)3个副处理。温室气体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进行田间原位测量,每周1~3次,周年监测。【结果】 MW、 RW、 RF体系第一年甲烷排放量分别为CH4-C 13.5、 26.7和89.8 kg/hm2,第二年为第一年相应体系的6.2%、 85.1%和263.1%。第一年MW、 RW、 RF系统N0处理甲烷排放量分别为CH4-C 17.7、 30.5、 85.7 kg/hm2,Nopt处理分别为其对照的87.5%、 111.3%、 111.9%,Ncon处理为对照的41.5%、 51.1%、 94.8%; 第二年MW、 RW、 RF系统N0处理甲烷排放量分别为CH4-C 0.4、 26.0、 227.4 kg/hm2, Nopt为其对照的240.4%、 103.9%、 104.9%,Ncon为其对照的229.6%、 58.6%、 100.1%。MW、 RW、 RF三个轮作体系两年均为甲烷净排放,MW体系以玉米季为主, N0、 Nopt、 Ncon处理分别占总体系的87.4%、 87.2%、 76.2%; RW体系以水稻季为主, N0、 Nopt、 Ncon处理分别占总体系的91.4%、 95.7、 94.9%; RF体系中以水稻季为主,N0、 Nopt、 Ncon处理分别占总体系的84.2%、 84.9%、 84.8%。MW第一年玉米季施肥期甲烷排放累积量占该季总排放量的6%~11%,第二年占30%~45%; RW水稻季施肥期甲烷排放量占该季总排放量的37%~50%,RF水稻季施肥期甲烷排放量占该季总排放量的21%~28%,淹水休闲季约占总体系16%,也不可忽略。【结论】水稻-冬水休闲系统甲烷排放最高,水稻-小麦轮作次之,玉米-小麦轮作最低。单季稻改小麦-玉米轮作后第一年,玉米季有明显甲烷排放,第二年则未出现,两年甲烷排放总量无差异; 水稻-冬水田轮作,甲烷排放在第二年明显增加。玉米-小麦轮作、 水稻-小麦轮作和水稻-冬水休闲系统两年平均值均表现出甲烷的净排放,并以水稻或玉米季为主。大量施氮后,抑制水稻-小麦轮作和玉米-小麦轮作系统甲烷排放,对水稻-冬水休闲系统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冬季气温变化与小麦生产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建湖县自1980年以来,无论是冬半年或是小麦越冬前、越冬期间的气温,都比1980年以前同期明显偏高,>0℃积温多75.1℃·d,冬季负积温少24.6℃·d.充分表明冬季气温变暖。因此小麦生产应采取相应对策,除了优化品种结构,减少用种量,科学肥水运筹之外,适宜播期应较往年推迟3~4d,即半冬性小麦最适播期推迟到10月11~14日,春性小麦在10月20~22日,才能防止冬前、越冬期间旺长拔节,躲过冬季低温和春霜冻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堆积肉牛粪便甲烷排放影响因子试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测定肉牛粪便在不同温度和堆高时的甲烷排放量,探讨了中国肉牛粪便甲烷排放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动态箱法测定了肉牛粪便在15℃、25℃和35℃中,堆高分别为10cm、20cm和40cm时的甲烷排放通量,同时分析了试验前后粪便的性质。结果表明,15℃时肉牛粪便堆放15d的鲜牛粪甲烷排放通量为(0.031±0.002)~(0.002±0.000)g/(d·kg),累积排放量为0.17~0.18g/kg;25℃中堆放26d的甲烷排放通量为(0.323±0.018)~(0.051±0.063)g/(d·kg),累积排放量为3.8~5.1g/kg;35℃中堆放26d的甲烷排放通量为(0.414±0.073)~(0.033±0.050)g/(d·kg),累积排放量为3.6~6.6g/kg。15℃中粪便甲烷排放量显著小于25℃和35℃中的排放量(P<0.01)。粪便堆高与单位表面积的累积甲烷排放量相应也高。  相似文献   

11.
采用静态箱法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常规稻田和覆膜旱种稻田水稻全生育期CH4的排放规律,探讨了温度和水分与稻田CH4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覆膜旱种稻田的甲烷排放量明显低于常规水田的排放量,常规水田的甲烷累计排放通量为20.38g/m2,覆膜旱种稻田为2.46g/m2,水稻覆膜旱种后甲烷排放量降低了88%。常规水田CH4排放峰期持续了35d,覆膜旱种稻田CH4排放峰期为25d,两者在CH4排放高峰期的排放量分别占整个生育期累计排放量的72%和97%。覆膜旱作稻田CH4排放量降低,主要表现在最大排放峰值降低和排放峰持续时间缩短。土壤温度(5cm处)和水分与水稻生育期稻田甲烷的排放有显著正相关。CH4排放通量大于1.0mg·m-2·h-1主要集中在土壤质量含水率高于36.25%的区域,在土壤质量含水率小于36.25%时,常规稻田和覆膜旱种稻田都只有少量CH4排放。  相似文献   

12.
利用IKONOS高分辨率(1m)卫星遥感图,选定代表川中丘陵区特征的四川省金堂县为研究区域,选取冬水田-水稻田(PF)、油菜-水稻田(RR)和小麦-水稻田(RW)3种主要轮作制度下353块稻田为研究对象,于2005年5月-2006年5月对作物田间管理、作物产出、土壤理化性状及施肥情况,以及水质与气象等基础资料进行调查、测定和统计分析,利用DNDC模型模拟川中丘陵区不同轮作制度下稻田CO2排放情况。结果表明:PF、RR和RW 3种轮作制度下CO2年总排放量分别为:4102、7512和8111kg.hm-2,且RW和RR均显著高于PF,但3种轮作制度下单季作物的CO2排放量差异不大,RR处理的单季作物的CO2排放量最小,其年总作物产量居中,RW处理产量最高。PF水稻生长期和休闲期CO2排放通量分别为25.48和3.36kg.hm-2.d-1,水稻生长期是休闲期的7.58倍;RR和RW在水稻生长期CO2排放通量平均为23.32和25.21kg.hm-2.d-1,低于PF水稻生长期CO2排放通量,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而RR和RW非水稻生长期的CO2排放通量分别为19.34和20.96kg.hm-2.d-1,分别为PF休闲期的5.76和6.24倍。根际呼吸是土壤呼吸的主要部分,整个生长期PF、RR、RW的根呼吸贡献率平均为59.14%~62.96%。  相似文献   

13.
土壤水分状况和质地对稻田N2O 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1994年中国科学院封丘生态试验站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土壤质地和水分状况对稻田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N2O排放主要受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淹水状态下,N2O排放很少,水分落于期间N2O排放量占水稻生长期N2O排放总量的87.50%~98.65%。土壤质地显影响稻田平均N2O排放通量,砂质土壤排放的N2O显或极显高于壤质和粘质土壤,水稻生长期砂质、壤质及粘质土壤的平均N2O排放通量分别为137.63、87.54和63.6μgN2O-N/m^2.h。  相似文献   

14.
水稻油菜轮作稻田甲烷排放及其总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川中丘陵区水稻油菜轮作稻田进行水稻全生长季CH4排放观测。结果表明,稻田CH4排放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呈“前低后高”的变化趋势,CH4排放峰出现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测定期内稻田CH4平均排放通量为6.20mg/m2.h。对影响稻田CH4排放的因素分析发现,淹水条件下水稻移栽到抽穗初期,水稻植株生长是影响稻田CH4排放的关键因素;水稻抽穗期到成熟期,温度是影响稻田CH4排放的关键因素。水稻油菜轮作稻田在水稻生长季中CH排放总量为173.96kg/hm2。  相似文献   

15.
为较全面评价秸秆覆盖旱作水稻栽培模式的生态意义,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常规淹水(F)、秸秆覆盖旱作(NF-M)和无覆盖旱作(NF-ZM)3种栽培模式稻田甲烷排放、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水稻栽培模式的甲烷排放均集中在水稻生育期的前20d;在水稻生育期内,秸秆覆盖旱作稻田甲烷的排放总量为11.12g·m^-2,显著高于常规淹水稻田的7.78g·m^-2和无覆盖旱作稻田的4.23g·m^-2。秸秆覆盖旱作稻田的水稻产量为8.60t·hm^-2,与常规淹水处理没有显著差异,但二者均显著高于无秸秆覆盖旱作处理的6.78t·hm^-2;与常规淹水处理相比,秸秆覆盖旱作还可以提高水稻单株生物量10g以上。秸秆覆盖旱作还可以显著提高稻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维持和改善表层土壤养分状况,对实现农业可持续性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水资源缺乏地区,秸秆覆盖旱作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替代传统淹水栽培的水稻栽培模式,同时秸秆覆盖旱作还田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稻田秸秆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太湖地区水稻田甲烷排放的估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Methane fluxes from late rice and single cropping rice fields in Taihu region were measured using closed chamber method in 1992 and 1993 and CH4 emission from this region (total area of paddy soils was about 1.88 million hectares,of which 0.63 million hectares are distibuted in the south of Jiangsu province) was estim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meam CH4 fluxes observ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an CH4 flaxes from late rice and single cropping rice field were quite similar under the prevailing cultivation practices in the region,being around 5 mg CH4/m^2/h(4.31-5.31mg CH4/m^2/h for various cultivars of the late rice and 3.20-6.22mg CH4/m^2/h for various treatments of the single cropping rice).Total CH4 emission from paddy soils in the region was estimated to e 0.185-0.359 Tg CH4 per year.Continuously flooding the soil with a water layer till ripening caused higher mean CH4 flux;and addition of nitrification inhibitor(thiourea) stimulated CH4 emission.There was no simple repationship between CH4 flux and either soil temperature or soil Eh.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冬季种植紫云英翻压还田对促进稻田养分循环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研究了紫云英还田与氮肥配施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方法】 盆栽试验条件下,设置紫云英与氮肥配施6个处理:不施肥 (CK);单施尿素 (CF);单施紫云英 (MV);1/4紫云英+3/4尿素 (1/4 MV+3/4 CF);1/2紫云英+1/2尿素 (1/2 MV+1/2 CF) 和3/4紫云英+1/4尿素 (3/4 MV+1/4 CF),除CK外,所有处理的施氮 (N) 量均为111.4 mg/kg干土。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监测双季稻季节内稻田CH4和N2O排放特征及其全球增温潜势 (GWP) 与单位粮食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GHGI)。 【结果】 1) 不同处理稻季CH4排放规律基本一致,早稻和晚稻生长季各处理CH4排放均集中在分蘖期与抽穗期,其中早稻季CH4没有明显的排放峰,其最大值为5.69 mg/(m2·h);晚稻季有两个较为明显的排放峰,出现在水稻移栽初期以及晒田期,最大峰值分别为13.33 mg/(m2·h) 和8.83 mg/(m2·h);稻田CH4累积排放量随紫云英施用比例的增加而增加。2) 不同施肥处理下N2O排放通量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早稻季N2O最大峰值出现在播后第3天,为1092.2 μg/(m2·h);晚稻季N2O排放主要集中在分蘖期和后期干湿交替阶段,最大峰值为795.7 μg/(m2·h);N2O累积排放量随紫云英施用比例的增加而减小,且MV的N2O累积排放量为负值。3) CF处理双季稻产量最高,显著高于CK、1/4 MV+3/4 CF和MV;1/2 MV+1/2 CF处理双季稻产量显著高于CK和1/4 MV+3/4 CF;各处理对稻田GWP及GHGI的影响均不显著。 【结论】 通过不同配比紫云英与氮肥配施盆栽试验发现,与CF相比,紫云英与氮肥不同配比对于稻田GWP及GHGI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水分管理是影响稻田甲烷(CH4)产生、氧化与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了非水稻生长期和水稻生长期水分管理对稻田CH4产生排放的影响,以及非水稻生长期水分管理对水稻生长期CH4产生排放的影响,并提出有待研究的内容。综合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冬季淹水不仅引起冬季(非水稻生长期)CH4的大量排放,还影响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非水稻生长期土壤水分含量越高,随后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越大,产生和氧化能力越强。水稻生长期烤田相对于持续淹水能大量减少CH4排放。  相似文献   

19.
为了准确评价农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平衡中的作用,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安徽省寿县冬小麦/水稻生态系统进行了碳通量的监测,并在数据校正、剔除和插补的基础上,研究生长季农田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8年寿县农田生态系统CO2通量的日变化进程为单峰型,冬小麦和水稻最大的CO2吸收速率分别为2.45和2.48mg·m^-2·s^-1。从物候期的角度来看,冬小麦在抽穗期碳通量值最小,乳熟期最大;水稻拔节时期碳通量值最小,即固碳能力最强。冬小麦,水稻生态系统不同月份碳通量月均日变化也呈U型曲线,作物生命活动越旺盛,NEE峰值越高,夜间CO2排放则在8月份达到最高值。2008年冬小麦和水稻月平均最大日CO2吸收峰分别出现在4月和8月,分别为1.30和1.07mg·m^-2.s^-1。冬小麦生态系统NEE的日最大累积吸收量出现在4月16日.可达11.76gC·m^-2·d^-1,水稻生态系统的出现在8月3日,为10.40gC·m^-2·d^-1。冬小麦从拔节到成熟时间段内的固碳能力为326.87gC·m^-1,水稻从返青到成熟时间段内的固碳能力也达到了300.05gC·m^-2。  相似文献   

20.
选取不同施肥处理的一季中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一季稻CH4排放通量进行手动观测。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各施肥处理CH4平均排放通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稻草还田+化肥处理(稻草处理)CH4平均排放通量为31.04mg·m-2·h-1,比化肥处理和猪粪+化肥处理(猪粪处理)分别增加326.4%(P〈0.05)和211.7%(P〈0.05),鸡粪+化肥处理(鸡粪处理)比化肥和猪粪处理分别增加140.4%(P〈0.05)和75.7%(P〈0.05)。说明稻草还田和鸡粪处理显著增加稻田CH4排放通量,而猪粪处理与化肥无显著差异。同时对有关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表明,不同处理的土壤表层5cm温度、Eh与CH4排放通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土壤pH值和水层厚度与稻田CH4季节排放通量相关性不明显。猪粪处理单位产量全球增温潜势(GWP)为0.83kg·kg-1,是较好的推荐施肥处理,对环境与产量之间效益的协调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