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危害症状 纹枯病菌可侵染水稻的叶鞘、茎杆、叶片、穗颈,首先在近水面处的基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暗绿色、边缘模糊,像开水烫过的圆形小斑点,然后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中央呈灰绿色至灰褐色的病斑。新形成的病斑处能长出许多菌丝来,并且向上部叶鞘、叶片蔓延,几个病斑可合成一个大斑,形成云纹状,在植株上呈花纹状。病菌危害水稻的叶鞘、茎杆及叶片,破坏其机械组织,阻碍营养物质的输导,严重时引起茎杆倒伏、植株枯死。  相似文献   

2.
水稻纹枯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竭。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  相似文献   

3.
一、纹枯病纹枯病:又叫云纹病,俗名有眉目斑、花脚瘟和霉绿杆等,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病害从分蘖期开始发生,愈到后期发生愈重,主要为害靠近水面的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危害上部的叶鞘和叶片。病斑初期为椭圆形,叶片中央为灰绿色,以后不断扩大成为纹状不规则病斑。病斑扩大后,叶  相似文献   

4.
《农技服务》2004,(7):32-33
症状:一般在分蘖期到抽穗期盛发,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茎秆和稻穗。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呈长椭圆形的纹状病斑,病斑边缘呈褐色,中央淡褐色到灰  相似文献   

5.
1水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发生普遍,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发生,尤以分蘖盛期至抽穗期危害最重,主要危害叶鞘,次为叶片和穗部。1.1症状:病害发生先在叶鞘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的小斑点,扩大呈椭圆形,最后呈云纹状,由下向上蔓延至上部叶鞘。病鞘因组织受破坏而使上面的叶片枯黄。在干燥时,病斑中央为灰白色或草绿色,边缘暗褐色。潮湿时,病部长有许多白色蛛丝状菌丝体,逐渐形成白色绒球状菌块最后变成暗褐色菌块,最后变成暗褐色菌核,  相似文献   

6.
水稻纹枯病俗称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云纹病,是目前我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纹枯病主要为害叶鞘,也能为害叶片、茎杆和稻穗。叶鞘染病,首先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边缘模糊小斑点,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色或灰白色,并可相互汇合成云纹状大斑。病斑边缘明显,褐色,中间褪为淡绿色或淡褐色,最后  相似文献   

7.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稻株受害后瘪谷率增加,千粒重降低,如果引起倒伏,茎、叶腐烂。一、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色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色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魔,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  相似文献   

8.
一、纹枯病(一)症状纹枯病起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斑纹,似云彩状,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或灰褐色,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相似,稻穗受害变成墨绿色,严重时成枯孕穗或变成白穗,当田间  相似文献   

9.
水稻纹枯病俗称"花脚病",为我国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尤以密植矮秆杂交稻的高产田发生最为普遍而严重,致叶片枯死,结实率降低,千粒重减轻,一般造成损失10%~20%,甚者可达50%以上。症状。叶鞘、叶片的病斑椭圆形或连合呈云纹状大斑,潮湿时病斑呈墨绿色、湿润状;干燥时病斑边缘深褐色,中部草黄色至灰白色,终致叶鞘及叶片枯死。前期患部表面可见灰白色蛛丝状菌丝体,后期可见由菌丝体纠结而成似萝卜籽粒状的菌核,有时还可见一薄层白色粉状物,此即为病菌有性  相似文献   

10.
1纹枯病 发病特点为,玉米全生育期均发病,发病盛期为拔节期至举灌浆期。主要危害叶鞘、叶片、苞叶和茎秆,果穗和籽粒,严重时引起茎腐、倒伏、穗腐。先由近地面叶鞘发病,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病斑,由下而上蔓延,逐渐变成中间灰白,边缘褐色椭圆或不规则形,病斑连接成云纹状,空气潮湿时产生白色菌丝体,  相似文献   

11.
1.紫斑病 危害症状:一般发生在中后期叶片和叶鞘上。最初在叶片上生有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全部紫红色,无明显边缘。叶鞘上的病斑与叶片上的相同。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使叶鞘和叶片枯死。高粱一生都将发生此病。防治方法:①实行轮作。②发病初期每667平方米用70%代森锰锌100克对水50公斤喷施,全株喷湿,此后间隔7天左右喷施1次,共  相似文献   

12.
正水稻纹枯病,俗称云纹病、花脚秆,属真菌性病害。是近年来南方水稻经常发生的主要水稻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1发病症状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点,逐渐扩大后呈椭圆形或云形病斑,叶片病斑与叶鞘病斑相似。一般造成减产1至2成,严重发生时,减产超过3成或更多。随着水稻分蘖后、禾苗封行、温度开始升高后,水稻开始发生纹枯病、并不断扩展;进入拔节、孕穗期后,田间密度进一步  相似文献   

13.
<正>1发生特点玉米纹枯病主要危害玉米叶鞘、果穗和茎秆。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后扩展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扩展。果穗苞叶染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湿度大时发病部位可见到浓密的菌丝体,菌丝结成白色小绒球,后来变成褐色菌核,大小不一,发生严重的可使基部茎秆松软而折断。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驻马店小麦种植由于品种、栽培制度、肥水条件的改变,纹枯病不断发生,可造成小麦产量损失5%~15%,严重的损失在30%以上,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小麦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加强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对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有很重要的意义。一、症状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鞘和茎秆上,拔节后症状明显。发病初期,在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周围褐色、中央淡褐色至灰白色的梭形病斑,后逐渐扩展至茎秆上且颜色变深,重病株茎基l~2节变黑甚至腐烂,常早期死亡。小麦生长中后期,叶鞘上的病斑常形成云纹状花纹,病斑无规则,严重时可包围全叶鞘,使叶鞘及叶片早枯。  相似文献   

15.
<正>1.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水稻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会遭到纹枯病的影响,纹枯病都是从水稻的分叶期开始出现发病的,水稻一旦感染上纹枯病之后,首先受到危害的就是水稻叶鞘部位,其次是水稻叶片。纹枯病发生早期叶鞘上就会产生大大小小暗绿色的小斑,随着纹枯病的加重会出现纹状病斑。病斑边缘处会呈现一种褐色,水稻中部会产生褐色或者灰白色。叶片上的病斑和叶鞘上出现的病斑非常相似。在天气潮湿、炎热的条件下,通过肉眼就能够看到病斑上长出  相似文献   

16.
水稻植株对纹枯病菌侵染反应及其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抗感水稻品种,就5个水同部位对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侵染的反应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种5d后叶鞘内侧的病斑扩展最快,其次是叶片和叶鞘外侧,叶片基部仅在边缘叶肉细胞产生褐色短线条斑,叶枕则不发病。不同部位表面蜡质含量测定表明:叶鞘内侧蜡质含量最低,仅为0.0097mg/cm^2;叶枕部最高,为0.6144mg/cm^2,是叶鞘内侧的63.3倍。通过电镜观察看出,叶鞘内侧表皮细胞光滑、无硅化细胞存在;叶片和叶鞘外侧硅化细胞小而稀疏;叶片基部和叶枕的硅化细胞大而密。此外,叶枕部角质层最厚,达7.60um;其次是叶片、叶鞘外侧和叶片基部;叶鞘内侧角质层最薄,只有1.12um。  相似文献   

17.
<正>白绢病白绢病又叫基腐病,在各地均有零星发生。病初叶鞘基部近地面处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斑稍扩大后有凹陷,呈褐色湿腐状,有白色绢丝状物,潮湿时产生黑褐色菌核。受害叶片因水分和养分输  相似文献   

18.
选择抗感水稻品种 ,就 5个不同部位对纹枯病菌 ( Rhizoctonia solani)侵染的反应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接种 5d后叶鞘内侧的病斑扩展最快 ,其次是叶片和叶鞘外侧 ,叶片基部仅在边缘叶肉细胞产生褐色短线条斑 ,叶枕则不发病。不同部位表面蜡质含量测定表明 :叶鞘内侧蜡质含量最低 ,仅为 0 .0 0 97mg/cm2 ;叶枕部最高 ,为 0 .61 4 4mg/cm2 ,是叶鞘内侧的 63.3倍。通过电镜观察看出 ,叶鞘内侧表皮细胞光滑、无硅化细胞存在 ;叶片和叶鞘外侧硅化细胞小而稀疏 ;叶片基部和叶枕的硅化细胞大而密。此外 ,叶枕部角质层最厚 ,达 7.60 μm;其次是叶片、叶鞘外侧和叶片基部 ;叶鞘内侧角质层最薄 ,只有 1 .1 2 μm。  相似文献   

19.
2007年我们和平镇18万亩玉米90%以上感染纹枯病,一般减产5—10%,严重的减产15%。玉米纹枯病症状:主要为害叶鞘,也为害茎杆,严最时玉米果穗受害。发病初期多在茎基部1—2节叶鞘上产生水浸状病斑,后病斑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病斑由茎基部向上扩展蔓延。果穗苞叶感病后也产生同样的纹状病斑。果穗感病后秃尖,籽粒不饱满或变褐腐烂。  相似文献   

20.
<正>1.发病症状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最初为黄褐多功能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病原菌的孢子囊),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上病多发生于节的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