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别在漾濞、永平和云龙3个县各选择3个试验地点,分别不同造林密度和不同产期(计81块样地)进行造林密度对漾濞核桃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漾濞核桃在初果期的产量与造林密度呈正相关关系,盛果期和衰果期呈负相关关系,初果期的造林密度以20株/667m^2为宜。盛果期和衰果期以10株/667m^2的造林密度可较好地实现造林培育目标.  相似文献   

2.
杨树扦插育苗适宜密度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密度的 4个试验组杨树扦插育苗试验 ,结果表明 :密度为 4 4 4 4株 /6 6 7m2 的试验组产合格苗最高 ,合格小钻杨占总产苗量的 81% ,辽宁杨占 75 % ;3333株 /6 6 7m2 和 5 5 5 5株 /6 6 7m2 两种密度分别显得偏小和偏大 ,产合格苗比较低 ,生产上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3.
在科尔沁沙地证明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具有显著的防风效果后,进一步对雨养条件下杨树(赤峰-36号)固沙林的密度、配置及林木生长过程与林龄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1~5 a林木的生长基本不受密度的影响,密度大单位面积材积量大;6~11 a是密度对林木生长的显著影响阶段,杨树固沙林的胸径、株高和材积量的增长率随林龄增大而逐年加快;大约在11 a之后趋于稳定;单位活立木蓄积最大(153.39 m3·hm-2)的固沙林密度是825株·hm-2,其他密度按蓄积大小排序依次为540株·hm-2、420株·hm-2和1 215株·hm-2;2)边缘林木的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量分别比林内高20%~70%和90%~260%,且低密度林分的边缘林木的生长优势比高密度林分边缘林木的生长优势更加明显;3)同密度(500株·hm-2)13 a的一行一带式固沙林,其胸径、树高和材积量分别比等株行距的片林高37.4%、17.4%和81%;而10 a的两行一带式的胸径、树高和材积量分别比等株行距的片林高19.8%、16.2%和64.8%,说明行带式配置还具有生物生产力优势.  相似文献   

4.
新引种尾叶桉造林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尾叶桉三种生产性造林密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林分平均树高随造林密度增加有些许下降,两种较稀林分间未见有显著差异。而林分的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均随造林密度的增加而递减,单位面积蓄积量则随造林密度的增加而递增。方差分析表明各密度间差异达显著水平。7年生时,2505株/hm~2密度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是1665株/hm~2和1110株/hm~2密度的125.6%和166.0%。在台风危害区,短周期纤维材生产性经营密度以2505株/hm~2(株行距1.3m×3m)为佳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不同林分密度的标准样地兴安落叶松为研究对象,对标准样地每木调查,测量出树高、胸径、枝下高、第一活枝高、冠幅等,再对这两种不同密度的标准地兴安落叶松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密度4500株/hm2比5400株/hm2林分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单株材积、林分蓄积、平均枝下高增加,平均第一活枝高降低,表明密度4500株/hm2林分树木生长和自然整枝较好,是比较适合研究地的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6.
对5年9个月生三种密度(1666株/hm^2、2222株/hm^2和3333株/hm^2)两种配置(1666株/hm^2,株行距分别为2m*3m、1m*6m)尾叶桉试验林的研究表明:密度越大的林分,其冠幅、胸径、树高、单株材积、蓄积量就越小;  相似文献   

7.
尾叶桉造林密度与配置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年7个月生三种密度(1666/株hm~2、2222株/hm~2和3333株/hm~2)两种配置(1666株/hm~2,株行距分别为2m×3m、1m×6m)尾叶桉试验林的分析结果是:密度越大的林分,,其冠幅、胸径、树高、单株材积、蓄积量就越小。方差分析表明,密度间除保存率、林分蓄积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性状的生长量均有显著的差异,每公顷3333株的林分生长量明显低于其它两种密度。在每公顷同时是1666株的情况下,株行距2m×3m的配置明显优于1m×6m的配置。本试验结果以每公顷1666株,株行距2m×3m的密度配置最好,4年7个月生每公顷林分蓄积量达107.024m~3。  相似文献   

8.
通过多年的试验表明,红松不同的造林密度,造林投入成本不同。造林密度大不仅造林成本高,而且初次透光抚育提前,经济效益低。造林后20a,每公顷4444株与每公顷3330株的造林密度林分相比,胸径、树高、蓄积生长量差异不显著。一般红松造林以每公顷3330侏的密度为宜,在立地条件好、交通便利的地块,适宜每公顷2500株的造林密度,并进行林粮间作。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侧柏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晋西吕梁山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内植物种类进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侧柏林下共有维管束植物39种,隶属于16科33属.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Evenness指数和Richness指数,对不同林分密度级侧柏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探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侧柏人工林林分密度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为:①林分密度的变化对于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数量影响不大,当密度为2 250株·hm-2时,草本层物种丰富度达到最大值.②林分密度对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当林分密度为1 375株·hm-2和2 250株·hm-2时,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大,群落相对稳定.③除密度为3 000株·hm-2的林分外,其余4个林分密度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同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基本一致.④研究区的侧柏人工林造林密度选择2 250株·hm-2或1 375株·hm-2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0.
造林密度对I-63杨木材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4×4m,5×5m,6×6m和7×7m4种不同株行距对I-63杨木材基本密度株内变异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不同造林密度、离地不同高度和不同树龄之间木材密度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方位间无差异。胸高处木材密度与全树木材密度间存在明显的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由频次分布X~2检验法和聚集度指标法统计结果表明,油松毛虫在油松飞播纯林空间分布型为负二项分布。其聚集的程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大。种群的扩散为聚集型扩散。结果还表明,种群中是以个体群存在的。个体群的平均大小亦随着虫口密度的升高而增大。在一定的允许误差(0.1、0.2、0.3)内,最适抽样数分别为168株、45株和20株。并且与虫口密度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2.
造林密度对1—63杨木材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4×4m,5×5m,6×6m和7×7m4种不同株行距对I-63杨木材基本密度株内变异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不同造林密度、离地不同高度和不同树龄之间木材密度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方位间无差异。胸高处木材密度与全树木材密度间存在的明显的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以19、21年生不同种植密度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分密度和采脂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分胸径、保存率出现下降趋势,而材积、林分内小径级的株数不断增加,小径材出材量比例增大。随着树龄的增加,各密度林分保存率下降,而其它林分生长指标均上升;19年生时密度与树高差异不显著,但21年生时不同密度的林分树高差异显著。采脂试验表明,密度越大,单株产脂量越小,但单位面积产脂总量越高,1 080株/hm2和1 680株/hm22种密度采脂前后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材积与胸径的相关性最高,而与树高的相关性较低。综合分析表明,2 520株/hm2可培育较多的中小径材,1 080株/hm2和1 320株/hm22种密度适用于培育湿地松大、中径材。  相似文献   

14.
立地与密度对黄桐中幼林生长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桐立地选择和造林密度试验研究中,在海南临高县3个土壤肥力等级(Ⅰ级-Ⅲ级),进行了3个造林密度(1125株·hm^-2、1350株·hm^-2和1650株·hm^-2)试验研究,研究表明不同立地问的黄桐树高、胸径、蓄积量有极显著差异,在相同密度,土壤肥力等级越高黄桐林分生长量越大;密度对黄桐树高、胸径、蓄积量的影响较为复杂,林分郁闭前(2年生前),相同立地,密度对黄桐树高、胸径生长量差异不显著。2年生后,在Ⅰ级土壤肥力的田善试验地,随林龄越大,密度越大,林分的树高、胸径、蓄积量的生长量越小。同时试验表明了立地是培育黄桐大径材林速生丰产的决定性因素,密度则是直接影响着黄桐林地生产力的最大发挥。  相似文献   

15.
集水造林不同密度林分生长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黄土高原 ,集水造林与常规造林相比 ,林木的生长规律和林分的生产力水平有显著的差异 ,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集水造林通过增加植树带汇流量改善了林地土壤水分条件。通过对 4种密度 (84 0、1110、2 2 2 0和 3330株·hm- 2 )自然坡面集水造林的 15a生刺槐林及拍光坡面集水造林和常规造林 (密度同为 10 0 0株·hm- 2 )的 9a生刺槐林进行研究 ,表明林分密度越小 (集水面积越大 ) ,微型集水区产流率越高 ,则植树带汇流量越大。以密度为 84 0株·hm- 2 的林分植树带汇流量为 10 0 %计 ,则从小到大其余 3种密度的林分植树带汇流量分别占 93 6 0 %、81 77%和 84 4 3% ,密度最小的林分年均土壤含水率比密度最大的 2林分高约 2 0 %~2 5 % ;集水造林比常规造林植树带年汇流量多 30 %左右 ,土壤水分相差约 10 %。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和密度效应 ,各密度林分间及集水造林和常规造林间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差异显著 ,尤其生长总量最为明显 ,从小到大 4种密度林分 15a时树高分别为 12 10、10 31、8 4 5和 7 2 2m ,胸径分别达到 17 14、11 6 1、9 17和6 5 6cm ,林分蓄积量分别为 2 14 5 8、110 2 9、12 1 35和 84 0 3m3·hm- 2 ;集水造林和常规造林 9a时的树高生长分别达到 9 13和 7 0 4m ,胸径生长分别达到  相似文献   

16.
本文调查了桉树人工林和邻近天然林内土著的木本植物多样性、密度和物种组成。桉树人工林和邻近天然林内分别圈画出20个20m×20m样地,记录下每块样地内的物种名称、物种丰富度、植株直径和高度以及采集亚样方(4m2)内幼苗数目。本试验中,记录人工林内木本植物46种,邻近天然林内52种,分别来自36个科。人工林内,物种多样性(H’)为2.19,林下木本植物密度为3842株/hm2,幼苗密度为4151株/hm2;而天然林内的物种多样性、林下树木密度和幼苗密度分别为2.74,4122株/hm2和8101株/hm2。两种林分的木本植物物种组成相似性较高。研究还表明,桉树人工林适合于Millitia ferruginia和小果咖啡生长和再生,而对下层木本则不适合。  相似文献   

17.
5种密度(4、7.9、14.3、16.9、30株/m2)香椿播种苗密度试验表明,香椿苗木对密度的生态对策与一般树种不同。高密度只对地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4~30株/m2的范围内,地径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小,而苗高则随着密度增加有增有减。高径比是合格苗的重要指标,其值不得超过60。在试验密度范围内,苗茎生物量是渐增的,但有效生物量以7.9株/m2为最高。育苗合理密度为8株/m2左右。在合理密度、合理生产管理条件下,可保证80%的苗木合格。  相似文献   

18.
《福建林业科技》2022,(1):76-80
2016年11月,在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洋口国有林场对14年生的杉木人工纯林进行间伐,设置2个保留密度(900、1200株·hm(-2)),并于2017年3月在杉木人工林林下混合套种闽楠、火力楠、木荷、观光木4种乡土阔叶树种,分析不同间伐保留密度下杉木和4种阔叶树树高、胸径、冠幅生长动态。经连续3 a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和观光木地径增长量、苗高增长量及冠幅增长量显著高于木荷和闽楠。杉木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并于2017年3月在杉木人工林林下混合套种闽楠、火力楠、木荷、观光木4种乡土阔叶树种,分析不同间伐保留密度下杉木和4种阔叶树树高、胸径、冠幅生长动态。经连续3 a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和观光木地径增长量、苗高增长量及冠幅增长量显著高于木荷和闽楠。杉木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处理下套种的4种阔叶树地径生长增量、苗高生长增量、冠幅生长增量明显大于间伐保留密度1200株·hm(-2)处理下套种的4种阔叶树地径生长增量、苗高生长增量、冠幅生长增量明显大于间伐保留密度1200株·hm(-2)处理,表明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处理,表明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对杉木中龄林林下阔叶树的生长更为有利。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对杉木中龄林林下阔叶树的生长更为有利。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下杉木平均胸径和树高增量较大,但蓄积量增量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杉木中龄林近自然经营下的异龄复层混交林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木麻黄人工林林分密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造林密度的幼林生长与生物量效应,不同密度对7、15年生中龄林生长影响的研究表明:密度对幼林高、径和材积生长无显著影响,幼林生物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大,当密度增至每公顷8333株时总生物量开始下降。林分密度对7年生林分高、径和材积生长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对15年生林分树高和单位面积蓄积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樟子松造林密度与沙层水分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榆林毛乌素沙地樟子松林地沙层水分状况的测定 ,以及对樟子松不同造林密度试验研究表明 :造林密度与沙层水分状况密切相关 ,提出榆林毛乌素沙地樟子松造林的适宜密度为 5 6株·6 6 7m-2 ,即造林株行距为 3m× 4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