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改善国内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狭窄、缺少优良抗性种质资源的状况,在500余份外引玉米材料中,鉴定筛选优良的抗病、抗逆基因,通过与国内骨干系杂交或组建抗病、抗逆群体,鉴别筛选含抗病、抗逆基因的材料回交纯合,再通过配合力测定,最终选育出新的优良自交系用于国内杂交种的选育,由此鉴定筛选出高抗锈病的材料25份、高抗大斑病10份、高抗穗腐病2份、高抗小斑病1份、高抗灰斑病2份、特早熟材料5份等,其中有现已标记定位出的不同抗大斑单基因的玉米材料8份,现已标记定位出的不同抗锈病基因的玉米材料25份,经进一步的遗传改良,获得超过35份抗病、抗逆自交系,利用新的抗逆自交系选育出特早熟玉米新品种植9831。  相似文献   

2.
贵州玉米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贵州省内保存的550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和矮花叶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种质资源对玉米主要病害的抗性是丰富的,不同的材料间抗性差异显著。通过鉴定,筛选出抗大斑病种质105份,抗小宽病资源17份,抗丝黑穗病资源151份,抗矮花叶病种质23份,这些抗源有的具有多抗性,抗两种以上病害的种质有47份。筛选出的抗源可提供育种者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进行利用。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加大从地方品种中发掘和改良、创新种质的力度。  相似文献   

3.
多抗高产玉米忻单105忻单105(2488×1874)是山西农科院玉米所用两个多抗性极强的玉米自交系杂交育成的高产杂交种。1自交系表现2488是作者从国外的一个玉米杂交种中选出。经1990~1995年人工接菌鉴定,高抗或免疫玉米大小斑病、青枯病、矮花...  相似文献   

4.
广西玉米自交系纹枯病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秋至2005年夏连续2年对广西223份玉米自交系进行多年多重复的田间纹枯病抗病性鉴定。接种鉴定方法:将玉米纹枯病分离菌在大麦粒上扩繁,于玉米拔节期进行田间接种,采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病害分级评定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间的抗感性存在差异,同一自交系在同年度内春播与秋播鉴定中抗病性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在223份材料中未发现免疫类型,高抗自交系占所鉴定总数的1·3%、抗病的占14·4%、中抗水平占6·3%、感病占2·2%、高感占75·8%。  相似文献   

5.
玉米种质资源抗腐霉茎腐病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腐霉茎腐病(Pythium stalk rot)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2013—2016年, 对1213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抗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茎腐病的鉴定与评价。在1213份玉米种质中, 鉴定出高抗肿囊腐霉茎腐病的材料207份, 占鉴定总数的17.1%, 主要来自中国的内蒙古、河北、山西及美国等地。抗性材料159份, 占鉴定材料数的13.1%, 主要由源自中国的内蒙古、云南、山西和美国等地的种质构成。由此可见, 玉米种质中存在较为丰富的抗腐霉茎腐病资源, 且抗性水平与地理来源有关。自交系和农家种中对肿囊腐霉茎腐病表现高抗的种质分别占鉴定种质总数的18.7%和10.6%, 表明自交系中高抗肿囊腐霉茎腐病资源较农家种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6.
多抗优质玉米自交系‘早48’的选育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玉米育种和生产上种质遗传基础狭窄,缺乏抗病优质自交系的问题,以国内自交系‘掖478’与含有热带血缘的外引杂交种后代选系‘P249’杂交、回交及多代自交,培育出具有温-热带种质的多抗优质自交系‘早48’。该自交系抗茎腐病、矮花叶病、小斑病、大斑病、穗腐病等多种病害;籽粒粗蛋白、粗淀粉含量高,品质优良;株型紧凑,秆矮抗倒,配合力高,适应性广。利用‘早48’自交系组配育成的‘强盛31’、‘晋单44’、‘忻玉110’、‘咏丰1号’、‘晋阳2号’、‘晋单70’等6个杂交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这些新品种已在中国东华北早熟区、黄淮海夏播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在P群玉米种质沈137抗病鉴定结果的基础上,系统评价了沈137高抗弯孢叶斑病、灰斑病,兼抗大斑病、小斑病、南方锈病、穗腐病、茎腐病、丝黑穗病和矮花叶病等9种病害的抗病性及其抗病基因丰富而稳定的遗传特性。沈137是国内骨干自交系中抗病种类最多的自交系之一。充分利用沈137这类多抗资源及深入挖掘其应用潜力将成为应对玉米病害突发所带来生产隐患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周文富 《种子科技》2001,19(2):119-120
鲁单 50号是山东省农科院玉米所以母本鲁原92、父本齐 319杂交育成的中熟玉米杂交种。 1998年通过山东省品种委员会审定。为山东省主要推广品种。其突出优点是高产、稳产、多抗 ,适应性广 ,宜于栽培并获得高产。1 特征特性1.1 中熟品种。夏播全生育期 97d,比掖单 13号早熟6~ 7d,比农大 10 8早熟 4~ 5d,适宜麦田套种和板茬直播。 6月 10日前播种 ,宜实现生育进程与生长季节同步 ,播后 2 5d拔节 ,50~ 52 d进入抽雄期。1.2 抗逆性强。鲁单 50号是具有优质种质基础的杂交种 ,高抗玉米产区主要病害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粗缩病、锈病、青枯…  相似文献   

9.
特用玉米杂交种抗病毒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鉴定方法,评价了238份特用玉米杂交种对矮花叶病和211份特用玉米对粗缩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高抗矮花叶病占41.0%,抗病占18.1%,中抗占19.3%;高抗粗缩病占10.4%,抗病占26.5%,中抗占26.9%。在不同区试类型品种中,高油玉米抗病性较强,达到中抗以上分别占93.3%和66.7%;糯玉米占78.3%和63.6%;青贮玉米占83.8%和47.7%;甜玉米对这2种病害抗性较差,分别占55.8%和46.5%。通过审定的30个品种中有17个品种兼抗这2种病害。  相似文献   

10.
为鉴定和筛选出适于黄淮海地区种植的抗粗缩病的玉米新品种,采用田间自然感病鉴定的方法,对295份玉米自交系和10个用其组配的高产杂交组合进行粗缩病抗性鉴定。鉴定出高抗玉米自交系12份、抗性玉米自交系32份、中抗玉米自交系69份、感病玉米自交系71份和高感玉米自交系115份以及3个抗粗缩病的玉米杂交组合。其中,12份高抗玉米自交系可以直接用于抗粗缩病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在选育抗粗缩病玉米新品种的初期,必须确保玉米杂交组合的母本和父本均达到中抗以上水平,或者其父本或母本之一必须为高抗粗缩病的自交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玉米抗病育种的若干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和矮花叶病。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对上述病害的抗性,主要表现为受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不同玉米材料,抗病性有明显差别。F_1的抗病性,倾向抗病亲本或比亲本的平均病级低。实践证明,采用轮回选择法和利用多细胞质杂交种是行之有效的玉米抗病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12.
王奎生  王殿昌 《作物学报》1993,19(5):468-472
1986-1989年采用自然鉴定和人工土壤接种鉴定的方法,对602份玉米材料的青枯病抗性进行了鉴定。人工接种鉴定397份,其中204份材料表现抗病。在正常年份,人工接种鉴定效果明显好于自然鉴定,但在重病区或青枯病流行年份,在尚未具备人工接种条件时,利用自然发病作为选育抗病材料仍有一定效果。玉米苗期接种青枯病重于成株期  相似文献   

13.
玉米自交系对大斑病菌的抗性鉴定及抗性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大斑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的病害,在全国各地多有发生。通过筛选抗病玉米自交系,选育优良抗病品种可以有效防止大斑病的发生。试验于2017-2018年,用田间人工接种大斑病混合菌的方法,对185份玉米种质进行了玉米大斑病抗性鉴定与评价,筛选出高抗自交系16份,其中自选系7份,并对玉米自选系抗病性来源进行分析,发现Y6和J1577等品系抗病性强且可以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14.
留兰香挥发油提取及其体外抗植物真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留兰香挥发油对植物真菌的体外抑制效果,应用水中蒸馏法提取留兰香挥发油并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挥发油乳液,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对选取的3种植物真菌--玉米大斑病菌、番茄灰霉病菌、辣椒疫霉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留兰香挥发油乳液对玉米大斑病菌在24h时有一定的抑菌效果,而在36h、48h观察时抑菌效果减弱至消失;对番茄灰霉病菌有较好的抑菌杀菌效果,在高浓度时有杀菌效果,低浓度时有抑菌效果;对辣椒疫霉菌则没有抑菌效果。以上结果表明,留兰香挥发油乳液对部分植物真菌具有良好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玉米大斑病生防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找到对玉米大斑病有较好防治效果的细菌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和管碟法2 种筛选方法分离筛选多个地方采集的玉米叶片上细菌菌株,生理生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法对细菌菌株进行鉴定,最后通过采用菌株发酵滤液对病原菌菌丝和孢子萌发进行处理的方法,研究拮抗菌株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从分离到267 株细菌菌株中,筛选到1 株对玉米大斑病有较好抑制作用的细菌菌株SCG-02,经鉴定为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不同浓度的菌株SCG-02 发酵滤液可不同程度的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处理后的病原菌菌丝由丝状变成串珠状,当发酵滤液浓度是60%时,孢子完全不萌发,且产生泡囊状结构。通过试验研究表明,从玉米叶片上分离筛选得到的细菌菌株SCG-02 对玉米大斑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玉米小斑病致病真菌T、C与O三个生理小种孢子和菌丝的表面结构,发现在生理小种间,孢子、菌丝的大小,表面形态结构,产孢量等存在着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17.
利用cDNA-AFLP技术和5'' RACE技术在玉米自交系黄早四Ht2上分离并克隆了QM(编码核糖体蛋白L10)同源基因(命名为ZmQM)。其cDNA全长为967 bp, 开放阅读框为738 bp,。该基因编码245个氨基酸的ZmQM蛋白,分子量为27.78 kD, 等电点(pI)为10.69, 预测含蛋白酶C磷酸化位点、N-酰基化位点和酰胺化等位点。玉米ZmQM蛋白与包括人类等l3个物种QM蛋白的同源性比较发现, 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66%~92%。RT-PCR分析表明, 在接种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 1号小种12 h后, 黄早四Ht2中ZmQM基因表达量较黄早四中明显上调,推测ZmQM基因可能参与黄早四Ht2对玉米大斑病菌1号小种的抗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春玉米主要病虫为害损失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在植株上接种不同浓度的丝黑穗病菌、弯孢菌叶斑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以及不同玉米螟虫量,研究不同病级和虫量对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损失的影响,同时对玉米螟(A)、弯孢菌叶斑病(B)、大斑病(C)、丝黑穗病(D)的复合发生为害(ABCD)损失和经济阈值进行简单探讨。研究表明,病虫为害主要影响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产量构成因素,病级和虫量与产量损失呈显著正相关;病虫之间存在复合为害关系,复合产量损失率占四者单独造成产量损失率之和的41.48%,其大小依次为:A<C<B<D<ABCD<(A+B+C+D),并组建了复合为害损失及复合经济阈值模型。  相似文献   

19.
朱友林  何嵘 《作物学报》1994,20(6):653-657
本文比较了玉米抗、感大斑病菌近等基因系丁布含量及其在感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未受病菌侵染的情况下,Ht1Ht1、Ht2Ht2和HtNHtN3种抗病系以及htht感病系间丁布含量没有明显差异。接种大斑病菌后,各种抗病系在病菌侵染初期丁布含量迅速大幅度上升,在整个病程中始终明显高于感病系。感染大斑病菌最终导致罹病植  相似文献   

20.
Banana hybrids with resistance to Yellow Sigatoka and Black Leaf Streak disease were evaluated for resistance to the burrowing nematode Radopholus similis and to the lesion nematode Pratylenchus coffeae in a growth chamber at 24–28°. Plants produced by tissue culture were acclimatised for 6 weeks prior to inoculation. Forty-five days after inoculation with nematodes, the root systems were processed and nematode numbers assessed. Two cultivars of Grande Naine (Musa AAA, Cavendish subgroup, ITC1256 and cv902) and one cultivar of Yangambi Km5 (Musa AAA, Ibota subgroup, ITC1123) were used respectively as susceptible and resistant controls. Results based on multiplication rates and root infestations showed that three of these hybrids (FB918, FB919 and FB924)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resistant control Yangambi Km5 with a lower multiplication of R. similis. Similarly four of these hybrids (FB918, FB919, FB920, FB924) showed a lower multiplication of P. coffea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same resistant control.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that shows a partial resistance to both nematode species, R. similis and P. coffeae within synthetic hybrids of M. acuminata, adding an important extra value to these dessert banana hybrids formerly bred to resist to Mycosphaerella leaf spot dise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