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能源以及环境问题使新能源汽车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电动汽车已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之一.电动汽车受电池容量限制及续驶里程的要求,其轻量化设计非常重要.综述了汽车轻量化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研究的技术难点,阐述了汽车轻量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汽车车身材料的轻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高强度钢板、铝、镁合金及复合材料在汽车车身上的应用。车身轻量化是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减少尾气排放、降低材耗的有效手段,采用轻量化车身材料是汽车车身轻量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由于环保和节能的需要,汽车轻量化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发展的趋势。汽车轻量化亦即在保证汽车的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汽车的整备质量,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排气污染。因此,汽车工业领域一直致力于开发质量轻、强调高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天然纤维由于其环境友好性和可再生性,且可以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各项性能,在汽车和建筑材料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汽车轻量化是一个企业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中,降低转动惯量和摩擦损耗是提升发动机性能的主要手段。凸轮轴是汽车发动机配气机构中的一个重要零部件,为了解决传统凸轮轴重量大,成本高和高耗能等缺点,除了对传统铸造凸轮轴结构进行优化,也有部分主机厂采用组合式凸轮轴。基于此,对凸轮轴轻量化在发动机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组合式中空凸轮轴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车辆的操控性能及降低车辆能耗,对车辆进行了轻量化设计.简要介绍了车辆轻量化设计的常用方法.从机械和电气两大类部件的轻量化设计着手,给出了智轨电车的实际减重方案及减重效果.在此基础上,对智轨电车更深入的减重途径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针对新能源汽车企业节能生产的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能源汽车企业中存在单一结构能源产生能耗,电池再生材料回收率较低,节能生产工艺不成熟,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车身轻量化程度低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新能源汽车企业节能生产应注重发展替代能源;提高电池再生材料的回收;改进电镀工艺、涂装工艺;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降低质量实现车身轻量化等建议。研究结论对于提高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节能生产、改进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工艺与生产技术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林业科学》2021,57(9)
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植物纤维来源丰富,成本低廉,密度小,比强度、比模量高,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生物可降解再生资源,其增强复合材料利用价值高、环保无污染,既可显著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也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和发展前景,如何高效利用植物纤维资源、开发高附加值实用产品、拓宽应用领域已成为科研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焦点。在汽车轻量化趋势下,以植物纤维替代玻璃纤维等增强复合材料,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加工能耗,还有利于汽车零部件产品绿色循环低碳生命体系的构建,从而有效推动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预浸料作为先进复合材料产品的中间体,对汽车轻量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从植物纤维/热塑性聚合物预浸料着手,概述对其研究的必要性,并介绍增强相连续植物纤维的制备技术以及连续植物纤维/热塑性聚合物预浸料常用制备技术的优缺点和关键技术难点,重点从熔融浸渍、挤出-压延、薄膜层叠、熔融沉积成型等方面阐述连续植物纤维/热塑性聚合物预浸料的新兴制备技术,同时总结植物纤维/热塑性聚合物复合材料在汽车轻量化领域的应用,对比分析汽车传统门饰板和保险杠与薄壁化门饰板和保险杠的质量和生产成本,以期为连续植物纤维/热塑性聚合物预浸料在汽车轻量化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提供理论支撑。最后,对连续植物纤维/热塑性聚合物预浸料的研究趋势进行几点展望,指出在以后研究工作中,可重点研究连续植物纤维的制备技术和均匀分散,有助于更薄预浸料的开发,从而消除纤维屈曲,提高结构可设计性,进一步降低制品成本;为实现低孔隙率、质量上乘、性能优异的连续植物纤维/热塑性聚合物预浸料的稳定生产,可有效联用现有制备技术,扬长避短,还可理论实践相结合进一步研制新的制造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实现材料、设备和工艺的一体化发展;同时,为促进连续植物纤维/热塑性聚合物预浸料的良性发展,有必要加快建立标准化评价体系以规范市场。  相似文献   

8.
汽车塑料涂料分为底漆,清漆或面漆等,底漆可直接涂在经表面处理过塑料底材表面上,覆盖塑料部件表面的流痕和缺陷。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的自重有轻量化的趋势,因此,各种材质的塑料件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汽车上。在汽车用塑料件涂料制作中,其主体树脂多采用聚丙烯树脂配以其它原料,按常规生产工艺加工而成。这种塑料底漆无法适用不同材质的塑料件,因此,给配件涂装时增加了许多不便。我们提供一种适用各种汽车塑料件涂装、且具有良好的耐蒸煮性和抗冷热交变性的汽车通用塑料底漆及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多功能床为例,对多功能模块化家具轻量化设计进行研究。对所设计的多功能床主体框架,以方管壁厚为设计变量、承受载荷时的最大总变形和最大等效应力为约束条件、自身质量为目标函数,应用ANSYSWorkbench软件进行轻量化设计,获得较为合理的轻量化设计方案,该方案使主体框架质量减少了8.976 kg,降低幅度达34.15%,实现了对产品轻量化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为推进“工业兴桂”战略,加快广西工业发展步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林产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确定汽车、机械、冶金、有色金属、建材、电力、医药、制糖、林产、食品等为优势产业,并从中选定了近期八大工业项目作为重中之重,中外合资金桂浆纸一体化项目和中外合资合浦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分别排列第二、第三。  相似文献   

11.
结合森林雷击火预报难点问题,阐述了在闪电发生前预警雷电的电场原理。在大兴安岭地区成功探测和跟踪了雷电发展过程,收集了雷暴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数据,获取了闪电发生前雷雨云中电荷积累过程中的电场特征信息。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对雷暴过程实时监测和闪电特征识别方法。针对雷电孕育、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建立分时段、多情景的动态监测模式。面向雷击火演变过程的时序化,提出了雷暴出现、发展、闪电形成临界条件的阶段化预警模式,实现对雷暴全过程跟踪监测。提供了雷暴活动的区域、移动路线,可能出现雷击火点的分布和位置等防火信息,以便防火部门提前做好准备、及时扑救。  相似文献   

12.
雷击火物理机制和监测、防御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电发生的时空随机性和瞬时性,以及森林干旱状况、可燃物状况及地形所构成雷击火发生的火环境对闪电、放电引燃林木物理过程的影响非常复杂,导致观测试验和理论研究十分困难。从与引发雷击火密切相关的雷暴和闪电的形成机理,闪电活动与强对流天气过程、雷电预警预报研究、雷电物理过程研究和雷暴起电、放电数值模式研究等6个方面综述森林防雷电研究的成果和近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水体重金属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重金属的来源和毒理作用及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现状,阐述了重金属的毒害程度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探讨了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和加快重金属毒理作用研究是减轻污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人工影响闪电防雷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雷暴云闪电的形成环节和物理过程,提出了人工影响闪电防雷减灾的思想,即在一定的时机和条件下,通过播撒催化剂等技术手段对局部区域大气中的云雾起电过程进行干预,消耗电场能量,控制闪电发生次数,起到防雷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网络系统感应雷防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接地、感应雷和直击雷的概念,同时对感应雷的侵入途径和计算机网络系统感应雷防护作了详细阐述,这对其它弱电系统感应雷防护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介绍一种针对森林草原等开阔空间的大面积防雷系统。该系统将雷达探测技术、早期雷暴定位技术、人工影响闪电及催化消雷火箭作业技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并使之工程化,可为森林防护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固定化单宁的性质及其用于酒类除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相似文献   

18.
虎榛子几种菌根苗抗旱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选用6个外生菌根菌株为接种体,分别对2个月龄虎榛子实生苗进行接种,培养4个月菌根感染率均超过40.8%.测定各处理苗木生物量、膜透性、SOD活性、MDA含量、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彩色豆马勃、土生空团菌是以提高植物组织水势、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减轻膜伤害程度、增加根冠比等机制来增强苗木的抗旱性,从而推迟苗木的萎蔫时间与延长干旱临界致死时间;厚环粘盖牛肝菌及点柄粘盖牛肝菌是通过提高苗木S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降低MDA含量等机制来提高苗木的抗旱性;而卷边桩菇则是通过促进苗木的生长、增强苗木的生长势、降低苗木膜伤害程度、提高SOD活性和脯氨酸浓度、降低MDA含量等多种机制提高苗木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大兴安岭多普勒雷达资料,在人工催化消雷作业中进行目标云体确定,通过提取雷达回波特征参数监测雷暴初始回波,跟踪天气变化和雷暴过程,为消雷作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汽车磁流变减震器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改善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行驶安全性,提出一种汽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的控制策略。本文中介绍车用阻尼器的应用与研究现状;磁流变液的组成及磁流变效应基本原理,分析磁流变减振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数学模型;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综述用于汽车悬架的MR减振器的仿真模型、控制方法和测试技术,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重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