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塑料折蔟上蔟,一般的做法都是将塑料折蔟放在蚕匾上让熟蚕在上面吐丝结茧,折蔟与蚕匾之间垫一张能吸蚕尿的纸,待蚕排完尿后,将垫纸人工去掉。塑料折蔟的优点是能够明显地减少上蔟的用工,可以采用自动上蔟的方法上蔟,采茧效率较高,不伤手,且方便漂白粉消毒,经久耐用,较适合我区蚕种场及农村丝茧育一年多次养蚕的特点。缺点是占用上蔟的地方多,一匾蚕起码要用2~3个折蔟上蔟,占用蚕匾时间长,不利于蚕具的周转使用,二是熟蚕在蚕匾上吐丝结茧,蔟中通风不良,湿度太大,影响蚕茧的解舒率,所以蚕茧易潮湿,茧色偏黄。上蔟中途除去垫纸,不但增加工…  相似文献   

2.
吐丝结茧是蚕的本能,但在现实生产中会出现有些蚕熟后不吐丝,上蔟数天便死亡或吐少量浮丝不结茧的现象。而近年来在养蚕生产中不结茧蚕的现象发生越来越多,给蚕农带来一定的损失。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弄清蚕不结茧的原因,才能采取措施进行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大丰市新丰镇2013年秋蚕上蔟期部分养蚕农户发生大量不结茧蚕情况的调研,分析了发生不结茧蚕的原因,提出把握治虫节点、科学使用农药、强调划片治虫、变更采叶方法、弃用下部老叶、注重叶面消毒、调整养蚕布局等措施,防范不结茧蚕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张辉 《广西蚕业》2007,44(A02):17-17
吐丝结茧是蚕的本能,但在现实生产中会出现有些蚕熟后不吐丝,上蔟数天便死亡或吐少量浮丝不结茧的现象。而近年来在养蚕生产中不结茧蚕的现象发生越来越多,给蚕农带来一定的损失。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弄清蚕不结茧的原因,才能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广大蚕农在养蚕生产中,蚕不结茧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养蚕生产带来一定损失。首先要弄清蚕不结茧的原因,然后采取措施进行防治。主要原因有: 1.病理因素。如脓病、软化病在上蔟前感染发病,它破坏了蚕的丝腺分泌功能;或是病原体在蚕体内产生大量有毒的代谢产物,使蚕的神经麻痹,不能吐丝结茧。  相似文献   

6.
<正> 据平利县蚕技站袁彪同志来稿,平利县秋坪区今年春蚕普遍出现不结茧的现象,给蚕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平利县秋坪区今春发蚕种950张(品种:皓月×菁松),蚕儿上蔟后,不结茧现象严重。对此,安康地区蚕种场,平利县蚕技站,秋坪区供销社、林特站等单位组成了联合调查组,重点走访了养蚕比较集中的秋河乡、广佛乡4个行政村,8个组,11户蚕农。这11户蚕农共养蚕11.25张,总产茧84kg,平均张产7.45kg,其中最高张产14.4kg,最低仅1.6kg。  相似文献   

7.
养蚕劳动力日益紧缺,养蚕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因此,探索蚕种生产中的省力化的养蚕方式很有价值。通过原蚕地面育试验,结果表明:在坚持严格消毒防病措施条件下,原蚕完全可以采取地面育;为降低不结茧率,无论原蚕华系或日系蚕品种都宜采用不完全自动上蔟技术。  相似文献   

8.
研制蓖麻蚕高效自动上蔟器(含自动上蔟匾和自动上蔟板两种),目的是为了节省蓖麻蚕捉熟蚕上蔟和采茧用工、用时、降低养蚕劳动成本、提高蚕茧质量,增加饲养蓖麻蚕经济效益。蓖麻蚕高效自动上蔟器与传统利用树枝作为上蔟器相比,自动上蔟器折算100条熟蚕上蔟节省时间达1min26sec,采100粒茧节省时间达2min8see,不结茧蚕减少8-19条,上蔟后2d蚕茧含水率降低6.37%,薄皮茧率降低83.33%,茧层率提高达6.98%。  相似文献   

9.
<正>种茧育养蚕通常数量多、规模大,易受气象、蚕具等因素的影响,上蔟阶段处理不当容易产生大量不结茧蚕,造成损失。因此,了解影响熟蚕结茧的各种因素及相互间的制约关系,熟练掌握上蔟技术要点,对种茧育生产非常重要。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1塑料折蔟特点塑料折蔟是由聚丙烯加热融解后注模制成,具有成本低,使用寿命长,易于消毒等优点,适用于蚕种生产,是种场首选上蔟工具。但是由于塑料折蔟易变形、不吸水,高度固定,悬挂困难  相似文献   

10.
发展蚕桑生产,其目的是为了获得高产优质的原料茧,但在生产过程中常常遇到多种病源体的侵袭和不良环境及微量农药污染等影响,造成蚕在上蔟后到处爬行,出现不能结茧的现象,使养蚕生产劳而不获,经济损失严重.据统计,在高安市不结茧蚕造成产量损失约占全年总产量的13%,现就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与防治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上蔟要点     
蚕饲养进入5龄上蔟阶段,如何抓好蚕儿上蔟后管理,过好上蔟关,避免不结茧蚕发生及黄斑茧增加,至关重要。1做到饱食适熟上蔟,在保证旺食期吃饱基础上,避免生蚕上蔟,“多吃口叶,  相似文献   

12.
一、蚕病是养蚕的一大威胁衡量养蚕水平的标志是张产茧量。张产量高低是由结茧头数和单粒茧重两个因素构成的。养蚕一旦发病,则结茧数必然减少,导致张产茧下降;养蚕无病,则结茧头数增多,张产茧相应上  相似文献   

13.
于丽萍 《四川蚕业》2002,30(3):39-39
<正> 正常的老蚕上蔟后,在合理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下,会迅速排尽粪尿,寻找合适场所吐丝结茧:部分不熟的蚕上蔟后,爬游或静伏一定时间,也会迅速排去粪尿,吐丝结茧。唯有少数蚕儿上蔟后到处乱爬,待体力不支时,掉到蔟下,或死亡,或卧伏。还有少数蚕儿上蔟后不吐丝也不死,就是不做茧。这类蚕统称“落蔟蚕”。  相似文献   

14.
在大丰市新丰镇2013年秋蚕上蔟期部分蚕农发生大批量不结茧蚕后,调研不结茧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不结茧蚕的原因,并提出有效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5.
家蚕自动上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仕贵  骆文 《四川蚕业》2005,33(2):35-36
近年来,各地蚕区随着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蚕业的不断兴起,传统的人工捉蚕上蔟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蚕业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经过多年摸索,终于摸索出具有省工、省力、省成本和高效益特点的家蚕自动上蔟新技术。此法操作起来十分简便,主要是利用熟蚕向上爬的生理特性,在家蚕老熟时,将所用蔟具(各种蔟具都能使用)直接铺放到蚕座上,使熟蚕自动爬上蔟具吐丝营茧。大量调查资料表明,凡采用自动上蔟法的蚕农均大幅度地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省了劳动用工,节约了生产成本,还有效地避免了过去人工捉熟蚕时造成的蚕体抓伤、扯伤和用蚕箔、筛子、盆子装盛熟蚕时造成的挤压等伤害,减少了蔟中病死蚕,增大了熟蚕结茧率,提高了蚕茧产量,且因自动上蔟蚕老熟齐一,上蔟后吐丝结茧快速,加之浮蚕少,减少了蚕尿对先结蚕茧的污染,提高了蚕茧品质,从而提高了养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农村种植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茧粮比价优势明显,养蚕户的植桑面积也由原来的1~2亩扩大到了5亩以上,有些甚至超过了10亩。养蚕量大了,熟蚕上蔟就成了养蚕大户的头痛事。为此,2001年晚秋我站进行了自动上蔟与人工上蔟的试验对比,结果显示使用自动上蔟技术能大大提高工效,提高茧质,现将试验情况汇报如下:1 试验准备1.1 试验地点:二王安村1.2 试验设置:选取两个技术水平相当,养蚕张数相  相似文献   

17.
近年简单钢架薄膜大棚养蚕方式在本市得到较快推广和应用,尤其是受到新型规模养蚕户的青睐,有效地解决了养蚕用房不足的矛盾,而且省工、省力,节约成本.一般春期饲养5张以上蚕种的养蚕户都要搭建1~2个大棚,规模经营户搭建5个以上大棚.大棚养蚕普及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如何解决好上蔟室、蔟具及上蔟方法成为当务之急.本市传统采用的蔟具是蜈蚣蔟和伞形蔟为主,养蚕大户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二大缺陷:一是大棚内使用蜈蚣蔟,因湿度较大,稻草杆受潮后极易倒伏,减少营茧位置,不结茧蚕及次下茧增加.采茧后不能再次使用,材料浪费较大.二是制作蜈蚣蔟不仅费工费力,而且堆放蔟具需要占用大量室内空间,与蚕争房争棚,增加了养蚕户用工、用房压力.  相似文献   

18.
海安县蚕种场最近几年的蚕种生产中不结茧蚕发生较严重,其原因主要来自环境因素和家蚕的病理生理因素2个方面.针对诱发不结茧蚕发生的不良因素,实施了合理布局春、秋蚕期,减少大气污染桑叶;加强桑园管理,采用适熟优良桑叶养蚕;精心饲养管理,增强家蚕的抵抗能力;合理使用桑园害虫化学防治药剂,避免微量农药污染桑叶造成家蚕的慢性中毒;严格消毒防病,避免蚕病蔓延危害;更新蚕室加温设备,创造良好的上蔟环境;适当使用蜕皮激素,促进熟蚕上蔟整齐等技术与管理措施,使不结茧蚕的发生率从15%下降至5%.  相似文献   

19.
于丽萍 《蚕学通讯》2002,22(2):30-30
有蚕农问:"我养的蚕长得一白二胖,但就是上蔟后不做茧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预防?"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弄清老蚕不结茧的原因.正常的老蚕上蔟后,在合理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下,会迅速排尽粪尿,寻找合适场所吐丝结茧;部分不熟的蚕上蔟后,爬游或静伏一定时间,也会迅速排出粪尿,吐丝结茧.唯有少数蚕儿上蔟后到处乱爬,待体力不支时,掉到蔟下,或死亡,或卧伏;还有少数蚕儿上蔟后不吐丝也不死,就是不做茧,这类蚕统称"落蔟蚕".  相似文献   

20.
罗正宏  唐智 《中国蚕业》2009,30(4):53-55
对蚕期用地火龙加温与用火炉加温的养蚕成绩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其它饲养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蚕期采用地火龙加温比采用火炉加温,全年平均5龄期缩短了18 h,方格蔟上蔟结茧率提高了8.5个百分点,每盒蚕种的产茧量提高12.15%,上车茧率提高了8.78%,干茧茧层率提高了4.12%,双宫茧率、下茧率分别下降4.4和18.7个百分点.蚕期采用地火龙加温的养蚕成绩与茧质明显优于火炉加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