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酵母多糖对哺乳犊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用56头新生荷斯坦犊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4头(其中母犊6头、公犊8头)。试验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Ⅱ、Ⅲ、Ⅳ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2、3g/(头·d)的酵母多糖,试验期60d,分别在20和60日龄时每组各屠宰4头犊牛,采集瘤胃液测定挥发性脂肪酸(VFA)、pH、氨态氮(NH3-N)及微生物蛋白(MCP)产量。结果表明:(1)在整个生长期内,各处理组犊牛瘤胃液pH及丁酸浓度、乙酸/丙酸差异均不显著(P0.05);(2)20日龄时,试验Ⅲ组犊牛瘤胃乙酸浓度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试验Ⅱ组丙酸浓度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60日龄时,试验Ⅲ组犊牛瘤胃乙酸浓度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各组之间丙酸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Ⅱ、Ⅲ、Ⅳ组TVFA浓度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其中试验Ⅲ组最高;(3)20日龄时,试验Ⅲ组犊牛瘤胃NH3-N浓度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Ⅱ组MCP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60日龄时各组之间NH3-N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Ⅲ组MCP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合上述结果,在犊牛日粮中添加2g/(头·d)的酵母多糖降低了瘤胃液NH3-N浓度,提高了MCP产量及TVFA浓度,增强了瘤胃内氨和蛋白质的利用,有利于犊牛瘤胃发酵状态的稳定。本试验条件下酵母多糖在0~60日龄犊牛日粮中的适宜添加量为2g/(头·d)。  相似文献   

2.
吕信 《中国奶牛》2013,(12):34-37
为探讨中药复方制剂"犊泻康"是否对新生犊牛的免疫水平产生影响,本试验从大庆市庆新牧业有限公司选择15头新生健康犊牛,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I组每日一次灌服200mL(约0.2g/mL)中药制剂"犊泻康",试验Ⅱ组每日灌服200mL(约0.4g/mL)中药制剂"犊泻康",对照组每日灌服200mL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d。各组犊牛饲养管理和基础日粮均相同,分别在第10天、第20天、第30天颈静脉采血并进行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形成试验、T淋巴细胞E~玫瑰花环试验和淋巴细胞转化率的测定。试验结果显示,两试验组在第10天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试验组在第10天、第20天的E~玫瑰花环形成率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在第30天的E~玫瑰花环形成率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试验组在第10天、第20天的淋巴细胞转化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在第30天的淋巴细胞转化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中药制剂"犊泻康"能明显提高犊牛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效防治犊牛腹泻。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喂方式对断奶前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46头体重和出生日期相近的犊牛,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3头。其中,Ⅰ组采用传统饲喂模式(粉状开食料+干草+牛奶),从4日龄开始补充粉状开食料,10日龄开始补充苜蓿干草和精饲料,干草自由采食;Ⅱ组采用现代饲喂模式(颗粒型开食料+牛奶),从4日龄开始补充颗料型开食料。两组均60日龄断奶。结果表明,Ⅰ组犊牛日均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Ⅱ组(P<0.05),但两组的平均日增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前管围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中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水平组间无差异(P>0.05),45d、60dⅡ组总蛋白(TP)浓度显著高于Ⅰ组(P<0.05),45dⅠ组尿素氮(BUN)显著高于Ⅱ组(P<0.05);Ⅱ组CP、EE和P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Ⅱ组犊牛腹泻率(2.39%)低于Ⅰ组(3.12%)。试验表明,断奶前饲喂颗粒开食料有利于降低犊牛腹泻的发生率,提高犊牛对固体饲料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新生犊牛进行不同剂量进行肌注补铁,检测血液中的红细胞浓度,并定期进行称重。结果表明,肌~i5ml试验一组、/l~ilOml试验二组红细胞浓度在注射后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在血液中一直维持在一定水平;试验一组、二组的日增重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探讨初乳饲喂次数对娟姗犊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初生重接近的健康娟姗犊牛20 头,随机分为4 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I组、II组和III组,每组5 头犊牛,试验期为60 天。4 组犊牛出生当日饲喂两次初乳,首次初乳量按照体重的10.0%进行灌服,第2次初乳于出生后6~8 h按照体重的5.0%进行饲喂。4 组犊牛出生当日在产房饲养,2日龄时均转为室外犊牛岛单栏饲养。2日龄后,对照组每天上午06:00和下午16:00时各饲喂常乳1次,2~6日龄每次饲喂1.50 L,7~20日龄每次饲喂1.80 L,21~35日龄每次饲喂2.50 L,36~60日龄每次饲喂3.00 L,自7日龄开始犊牛自由采食颗粒料。试验Ⅰ组、Ⅱ组、Ⅲ组分别继续饲喂初乳至犊牛2日龄、4日龄、6日龄后再饲喂常乳,饲喂时间和饲喂量与对照组一致。结果表明:(1)在饲喂初乳后48 h、72 h、96 h,试验组与对照组犊牛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均差异显著(p<0.05),120 h、144 h、168 h,试验Ⅰ组与对照组比较,犊牛血清IgG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Ⅱ组、Ⅲ组血清IgG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2)随着初乳饲喂次数的增加,可有效降低犊牛20日龄内腹泻发生率,试验Ⅰ组、Ⅱ组、Ⅲ组较对照组比较犊牛腹泻发生率分别降低9.5%、22.5%、36.5%,治疗犊牛腹泻总成本较对照组分别下降12.0 元、43.2 元、76.8 元,3 组试验组犊牛成活率为100.0%。(3)初乳饲喂次数的增加,使0~60日龄娟姗犊牛平均日增重(ADG)升高,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日增重均差异极显著(p<0.01),分别增加16.7 g、33.3 g、80.0 g。试验Ⅱ组、Ⅲ组较试验Ⅰ组ADG差异也极显著(p<0.01)。综合考虑,建议娟姗犊牛饲喂初乳至6日龄,可降低犊牛腹泻发生率、减少治疗费用,提高犊牛成活率及ADG。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肉用母牛哺乳期日粮营养水平对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将产犊后带犊的西门塔尔杂交母牛(西门塔尔牛×西杂黄牛)24头分为3组,每组8头,按肉牛饲养标准及哺乳期产奶量6.0,5.0,4.0 kg分别设为试验1,2,3组,试验期为100 d,测定试验牛采食量及犊牛初生、1月龄、3月龄体重和体尺指标。结果表明:试验1组犊牛3月龄体重、胸围显著高于试验2组犊牛(P0.05),极显著高于试验3组犊牛(P0.01),体斜长显著高于试验3组犊牛(P0.05);试验1,2,3组犊牛体高、十字部高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1,2组犊牛初生~3月龄增重极显著高于试验3组犊牛(P0.01),试验1组犊牛胸围增加极显著高于试验3组犊牛(P0.01)。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西杂母牛哺乳期饲喂高营养水平(试验1组)日粮有利于提高犊牛生长发育速度。  相似文献   

7.
为了比较不同结构性开食料对娟姗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选择10日龄的娟姗犊牛27头,随机分成3组,分别饲喂不同来源和结构的开食料。A组饲喂犊牛颗粒料;B组饲喂90%自配精饲料+10%糖蜜豆皮颗粒;C组饲喂80%自配精饲料+20%苜蓿草粉。结果表明:A组、B组、C组犊牛哺乳期发病率相同(11.11%);60日龄、90日龄体重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犊牛0~60日龄、0~90日龄平均日增重无显著差异(P0.05),但以C组增重效果最佳;断奶采食量B组最高,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采用开食料饲养犊牛效果良好,对犊牛的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其中80%自配精饲料+20%苜蓿草粉最适合饲喂娟姗哺乳期犊牛。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结构日粮对犊牛胃重量及瘤胃内黏膜发育的影响,选用中国荷斯坦乳用公犊牛39头,随机分为早期断奶(EW)组、低奶量(LQM)组和充裕奶量(HQM)组三个处理组,分别饲喂不同结构的日粮。试验犊牛在0日龄、7日龄、30日龄、60日龄、90日龄分别进行屠宰,每组屠宰13头,并称量胃重量、观察瘤胃粘膜色泽、量取粘膜长度。(结果)结果为:(1)三组犊牛7日龄时瘤网胃的重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30日龄、60日龄、90日龄时,EW和LQM组犊牛瘤网胃重量均显著高于HQM组(P<0.05),EW与LQM组间犊牛瘤网胃重量差异不显著(P>0.05);(2)7日龄和30日龄时,三组犊牛瓣胃重量差异均不显著,60日龄时犊牛瓣胃重量为EW>LQM>HQM(P<0.05);(3)7日龄和30日龄时,三组犊牛皱胃重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60日龄和90日龄时,HQM组犊牛皱胃重量均显著高于EW组和LQM组(P<0.05),EW组与LQM组间差异不显著。试验表明不同结构的日粮对犊牛瘤网胃,皱胃增重影响较大,对瓣胃影响较小,犊牛适时食入固体料可以刺激前胃的发育,在60日龄之前不给犊牛喂固体饲料会影响犊牛瘤胃及其黏膜...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断母乳日龄对犊牛营养物质消化和血清生化指标影响。试验选用新生红安格斯与西门塔尔杂交肉犊牛60头,根据日龄和体重随机分成5个处理,每个处理12头犊牛,公母各占1/2,试验组分别在28、42、56和70日龄进行断母乳(分别为28A、42B、56C、70D组),随后人工哺乳代乳品至90日龄;对照组( CK组)随母哺乳至150日龄。试验时间为出生至150日龄,期间测定体重(0、70、90、150日龄)和血清生化指标(70、90、150日龄)的变化。每个处理选取6头犊牛分别在断奶前(85~90日龄)和断奶后(145~150日龄)进行2期消化代谢试验。每期6 d,其中2 d预试期,4 d正试期。结果显示:1)试验全期体重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断奶前各组犊牛营养物质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断奶后28A、42B组犊牛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高于56C、70D组( P<0.05),有机物消化率显著高于70D组( P<0.05),其中42B组消化率略高。3)150日龄试验结束时,28A和42B组血清葡萄糖、总蛋白、甘油三酯、尿素氮、胆固醇、结合珠蛋白、白细胞介素-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免疫球蛋白M含量与CK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含量分别显著低于、高于CK组( P<0.05),其中42B组略高。由此可见,红安格斯与西门塔尔杂交肉犊牛的断母乳时间以42日龄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营养水平相同的条件下,以燕麦草粉(SO)、燕麦长草(LO)和大豆皮粉(SS)为主要中性洗涤纤维(NDF)来源的全混合日粮(TMR)对哺乳期荷斯坦犊牛生长性能、消化代谢、血清抗氧化指标、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45头新生荷斯坦犊牛,按照体重和日龄相近的原则分为3组,每组15头(公犊牛9头,母犊牛6头),7日龄起分别饲喂以SO、LO和SS为主要NDF来源的TMR,63日龄断奶,试验期56 d。每天记录犊牛的TMR采食量,并计算干物质采食量(DMI)。于7、63日龄晨饲前称量体重,在26~28日龄及54~56日龄采集粪便样品进行消化试验,14、63日龄空腹颈静脉采集血清测定抗氧化指标,64日龄时进行屠宰。结果表明:(1)试验全期(7~63日龄)各组犊牛体重、平均日增重、TDMI无显著差异(P0.05),与LO组相比,SS组饲料转化比有降低的趋势(P=0.080)。(2)纤维来源和粒度对哺乳期犊牛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与LO组相比,SS组粗纤维消化率有升高的趋势(0.05≤P0.10)。(3)14日龄,LO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SO组,丙二醛(MDA)浓度显著降低(P0.05);63日龄,LO组GSH-Px活性显著低于SO组,MDA浓度显著升高(P0.05),SS组和SO组血清抗氧化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4)各试验组犊牛屠宰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SO组相比,LO组肝脏指数有下降的趋势(P=0.051)。(5)纤维来源和粒度对犊牛肉品质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短粒度TMR可提高犊牛对纤维的消化率,显著增加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大豆皮粉作为哺乳期犊牛TMR的主要NDF来源有更高的饲料转化率和纤维消化率。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采用不同超排处理方案对不同月龄犊牛(1~6月龄)进行超排处理,以得出犊牛超数排卵的最佳方案、最佳月龄和重复超排的最佳时间间隔。结果表明,超排方案4的超排效果最好,平均采卵数(80.0枚)、平均回收卵数(43.3枚)和平均可用卵数(37.8枚)均显著高于其他4个方案(P<0.05),表明超排方案4比较适合3月龄犊牛的超数排卵;2、3、4、5月龄犊牛应用超排方案4的超排效果较好,差异不显著,平均可用卵数分别为33.5、41.0、34.5、32.8枚,1、6月龄犊牛的超排效果显著差于其他4个月龄组(P<0.05),平均可用卵数分别为10.8、18.3枚,表明超排方案4处理犊牛的最佳月龄为2~5月龄;超排间隔2周组(6.3枚)平均可用卵数效果显著差于间隔3、4和5周组(16.7、23.7、23.0枚)(P<0.05),超排间隔3、4、5周组之间超排效果差异不显著,表明犊牛重复超排处理的最佳时间间隔为3~4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饲粮中添加复合特异性卵黄抗体(Ig Y)探究其对18~28日龄犊牛生长、腹泻和免疫力的影响。选取初生中国荷斯坦公犊牛20头,10日龄之前饲喂鲜奶,之后随机分为2组,对照(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IGY)组在基础饲粮中日添加45 mg/kg BW的复合特异性Ig Y。预试期为犊牛11~17日龄,期间进行代乳品过渡,正试期为18~28日龄。分别于犊牛18和28日龄晨饲前称重,每天记录犊牛采食量并进行粪便评分。试验结束当天(28日龄)晨饲前颈静脉采血,测定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以及免疫球蛋白、一氧化氮(NO)、溶菌酶(LZM)浓度。结果表明:饲粮添加复合特异性Ig Y虽然对犊牛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却有助于降低犊牛的粪便评分和腹泻率,作用显著(P0.05);IGY组较CON组极显著提高了犊牛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Ig G)、免疫球蛋白M(Ig M)和免疫球蛋白A(Ig A)的浓度(P0.01),分别提高7.19%、5.71%和8.50%;IGY组T-AOC极显著高于CON组(P0.01),而NO浓度却显著低于CON组(P0.05);IGY组血清LZM浓度极显著低于CON组(P0.01),复合特异性Ig Y对血清AKP活性却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复合特异性Ig Y通过提高犊牛免疫球蛋白浓度和抗氧化能力以及发挥Ig Y本身抗原抗体反应,增强犊牛免疫能力和抵抗外界应激能力,降低了腹泻率,促进了犊牛健康。  相似文献   

13.
不同结构的日粮对犊牛胃重量及瘤胃内黏膜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不同结构日粮对犊牛胃重量及瘤胃内黏膜发育的影响,选用中国荷斯坦乳用公犊牛39头,随机分为早期断奶(EW)组、低奶量(LQM)组和充裕奶量(HQM)组三个处理组,分别饲喂不同结构的日粮.试验犊牛在0日龄、7日龄、30日龄、60日龄、90日龄分别进行屠宰,每组屠宰13头,并称量胃重量、观察瘤胃粘膜色泽、量取粘膜长度.(结果)结果为:(1)三组犊牛7日龄时瘤网胃的重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30日龄、60日龄、90日龄时,EW和LQM组犊牛瘤网胃重量均显著高于HQM组(P<0.05),EW与LQM组问犊牛瘤网胃重量差异不显著(P>0.05);(2)7日龄和30日龄时,三组犊牛瓣胃重量差异均不显著,60日龄时犊牛瓣胃重量为EW>LQM>HQM(P<0.05);(3)7日龄和30日龄时,三组犊牛皱胃重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60日龄和90日龄时,HQM组犊牛皱胃重量均显著高于EW组和LQM组(P<0.05),Ew组与LQM组间差异不显著.试验表明不同结构的日粮对犊牛瘤网胃,皱胃增重影响较大,对瓣胃影响较小,犊牛适时食入固体料可以刺激前胃的发育,在60日龄之前不给犊牛喂固体饲料会影响犊牛瘤胃及其黏膜发育.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在湿热条件下,探究饲喂不同物理形态的开食料对犊牛生长发育、瘤胃发酵及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36头荷斯坦母犊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头),分别自由采食颗粒状开食料(PSA)、粉末状开食料(PSB)和多颗粒状开食料(TS)。试验期63 d,其中1~42日龄为正常饲喂牛奶时期(断奶前期);43~49日龄为断奶期;50~63日龄为断奶后期。开食料从犊牛5日龄开始自由采食。在1、42、49以及63日龄晨饲前进行采血和称重,49和63日龄晨饲前胃管法采集瘤胃液。试验期间每天记录采食量和温湿度指数。结果表明,在湿热环境下:1)断奶期和断奶后2周TS组开食料干物质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重料比高于PSA和PSB组,PSB组最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2)TS组犊牛初次反刍时间较PSA组提前3.8日龄,较PSB组提前4.7日龄,差异均显著(P0.05)。63日龄时,TS组瘤胃液氨氮含量显著低于PSA组(P0.05)。3)42日龄时PSA组犊牛血液免疫球蛋白G含量显著高于TS组(P0.05)。4)TS组犊牛初始腹泻时间较PSA和PSB组分别晚0.44和1.75日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TS组腹泻率最低。综合得出,湿热环境下,多颗粒状开食料较颗粒状开食料和粉末状开食料更能促进犊牛的生长发育,使犊牛尽早产生反刍行为,从而加快瘤胃功能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白藜芦醇(RES)和血根碱(SAG)对0~2月龄荷斯坦犊牛营养物质消化、瘤胃发酵的影响。选用5日龄、体重为(42.22±3.49)kg的54头荷斯坦母犊牛,随机分成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18头。5~11日龄过渡期使用相同代乳粉在犊牛岛进行单独饲喂,此后转移至牛圈进行分栏饲养。对照组犊牛单独饲喂代乳粉(MR);SAG组犊牛在MR中按每千克体重添加0.05 mg SAG;RES组犊牛在MR中按每千克体重添加4 mg RES。试验期为58 d。在犊牛5、56日龄测定体重,28、56日龄采集瘤胃液,57~63日龄时进行消化试验。结果表明:3组犊牛干物质采食量、日增重、饲料转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RES和SAG对犊牛饲粮中干物质、粗蛋白质、有机物、钙、磷、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P0.05);56日龄,SAG组犊牛瘤胃乙酸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ES组犊牛瘤胃液乙酸/丙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代乳粉中添加RES和SAG对0~2月龄犊牛采食量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对日粮养分消化影响不明显,对瘤胃发酵指标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断奶前后犊牛在不同固液比例饲喂模式下营养物质代谢及其瘤胃发酵的异同,从而探索基于不同饲喂模式下的犊牛断奶方式。试验选用7日龄荷斯坦公犊牛36头,随机分成3组,每组12头,各组采用相同原料组成、相同营养成分的代乳粉和颗粒料。在总干物质饲喂量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改变固液饲料饲喂比例,形成3种饲喂模式组:高液体饲料比例(HL)组,28~56日龄内,颗粒料∶代乳粉保持在1∶2,56日龄断奶;对照(LS)组28~56日龄内,颗粒料∶代乳粉从1∶2逐步降低到1∶1,56日龄断奶;高固体饲料比例(HS)组,28~42日龄内,颗粒料∶代乳粉从1∶2逐步降低至1∶0,并于42日龄断奶。试验期77 d。分别于犊牛28、42、56和84日龄采集瘤胃液,35和63日龄进行断奶前后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断奶前,与HS组相比,HL、LS组犊牛总能代谢率相对较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断奶后,HS组消化能代谢率、氮利用率及氮的生物学价值较HL组显著提高(P0.05)。与HL组相比,HS组84日龄瘤胃液微生物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3组间瘤胃液氨态氮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84日龄时,HS组犊牛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丁酸比例显著高于HL组(P0.05),各组间丙酸、戊酸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可得,适量增加固体饲料饲喂比例有助于改善断奶前后犊牛瘤胃发酵环境,促进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合成,提高断奶后犊牛饲粮能量代谢率、氮的生物学价值及氮利用率;采用高固体饲料饲喂模式,犊牛在42日龄固体饲料采食量达到1.0 kg/d时实施断奶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酵母多糖对哺乳犊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用56头新生荷斯坦犊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4头(其中母犊6头、公犊8头)。试验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Ⅱ、Ⅲ、Ⅳ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2、3 g/(头·d)的酵母多糖,试验期60 d,分别在20和60日龄时每组各屠宰4头犊牛,采集瘤胃液测定挥发性脂肪酸(VFA)、pH、氨态氮(NH3-N)及微生物蛋白(MCP)产量。结果表明:①在整个生长期内,各处理组犊牛瘤胃液pH及丁酸浓度、乙酸/丙酸差异均不显著(P>0.05);②20日龄时,试验Ⅲ组犊牛瘤胃乙酸浓度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试验Ⅱ组丙酸浓度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60日龄时,试验Ⅲ组犊牛瘤胃乙酸浓度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各组之间丙酸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Ⅱ、Ⅲ、Ⅳ组TVFA浓度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其中试验Ⅲ组最高;③ 20日龄时,试验Ⅲ组犊牛瘤胃NH3-N浓度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Ⅱ组MCP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60日龄时各组之间NH3-N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Ⅲ组MCP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合上述结果,在犊牛日粮中添加2 g/(头·d)的酵母多糖降低了瘤胃液NH3-N浓度,提高了MCP产量及TVFA浓度,增强了瘤胃内氨和蛋白质的利用,有利于犊牛瘤胃发酵状态的稳定。本试验条件下酵母多糖在0~60日龄犊牛日粮中的适宜添加量为2 g/(头·d)。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研究断奶后犊牛日粮补充酵母培养物(YC)对犊牛采食、生长和瘤胃发酵的影响。将24头3月龄健康荷斯坦犊牛按体重和日龄随机分配至3个处理组,每组8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不添加YC(CON),2个处理组分别按日粮干物质1%(YC1)和2%(YC2)比例添加YC。试验期为60 d。结果显示,犊牛日粮添加YC显著增加了犊牛干物质采食量(DMI)和平均日增重(ADG)以及饲料效率(P0.05);犊牛血液生化指标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YC处理显著增加了犊牛血浆中BHBA浓度(P0.05);对于免疫指标IgG、IgA和IgM,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犊牛日粮添加YC处理对瘤胃pH值、瘤胃液中乙酸和丁酸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增加了丙酸和总挥发酸浓度(P0.05);对于消化酶活性,淀粉酶在不同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YC处理显著增加了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P0.05);此外,YC处理显著增加了瘤胃液中MCP浓度。结果表明,三月龄犊牛日粮补充酵母培养物增加了犊牛干物质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提高了饲料效率,同时增加了瘤胃液中纤维素酶活性和挥发酸浓度,稳定了瘤胃内环境。综上所述,补充酵母培养物对断奶后犊牛生长和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研究蒙脱石对哺乳犊牛生长性能和腹泻的影响。选择1日龄体重相近的荷斯坦母犊4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对照组常乳不添加蒙脱石,试验组常乳添加80 g/(d·头)蒙脱石,试验期60 d。结果显示:常乳中添加蒙脱石,哺乳犊牛的粪便评分和腹泻率均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全期,试验组与对照组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16~30日龄,试验组犊牛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全期,试验组与对照组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16~30日龄、31~45日龄和46~60日龄,试验组犊牛料重比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犊牛(P0.0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蒙脱石极显著降低犊牛血清总蛋白的含量(P0.01)。研究表明,在哺乳期犊牛常乳中添加蒙脱石可以有效降低犊牛腹泻率,但对犊牛哺乳期犊牛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比较母带犊牛与离母犊牛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抗氧化、免疫指标的差异。选取10头出生日期和体重相近的健康新生犊牛(西杂牛♂×犏牛♀)作为对照组,采用母带犊牛的方式进行培育;另外购进相同品种的出生日期和体重相近的健康犊牛25头作为试验组,犊牛出生后未采食初乳,全程饲喂代乳粉。2组犊牛10日龄后自由采食相同的饲粮。试验期为90 d。结果表明:1)离母犊牛的体重在30、60和90日龄均显著低于母带犊牛(P0.05),离母犊牛的平均日增重在1~30日龄、31~60日龄、61~90日龄和1~90日龄均显著低于母带犊牛(P0.05)。离母犊牛的死亡率高于母带犊牛。2) 30日龄时,离母犊牛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显著高于母带犊牛(P0.05)。60日龄时,离母犊牛血清AS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显著高于母带犊牛(P0.05)。90日龄时,2组间血清ALT、AST和ALP的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3) 30和90日龄时,离母犊牛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低于母带犊牛(P0.05),血清丙二醛的含量显著高于母带犊牛(P0.05)。4) 30、60和90日龄时,离母犊牛血清免疫球蛋白G的含量显著低于母带犊牛(P0.05)。30日龄时,离母犊牛血清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含量显著高于母带犊牛(P0.05)。60日龄时,离母犊牛血清IL-2和TNF-α的含量显著低于母带犊牛(P0.05)。90日龄时,离母犊牛血清白细胞介素-4的含量显著高于母带犊牛(P0.05)。综上,离母犊牛的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均低于母带犊牛,因而死亡率高。但60日龄后,离母犊牛与母带犊牛间的免疫功能差异降低。新生犊牛在不能采食初乳情况下,完全采用代乳粉饲喂,可以存活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