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新疆杏褪绿卷叶病的田间快速诊断和检测提供新方法,根据杏褪绿卷叶植原体新疆分离物tuf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并筛选出1套特异性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引物,通过对反应体系中主要影响因素的优化,建立适用于快速检测杏褪绿卷叶植原体的LAMP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能特异性地检测出杏褪绿卷叶植原体,检测灵敏度是普通PCR的100倍,且可通过肉眼观察直接对反应结果进行判定。  相似文献   

2.
新疆南疆杏树病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7月至8月对新疆南疆杏树病害调查结果表明:南疆杏树现有10种病害,叶部病害有真菌性穿孔病、细菌性穿孔病、黄化综合症、褪绿卷叶病;枝干病害有流胶病、腐烂病及立木腐朽病;根部病害有苗木根腐病;果实病害主要有裂果病、果斑病(病原同穿孔病)及贮藏期果实霉烂。穿孔病、流胶病普遍发生;褪绿卷叶病仅分布于轮台,扩展蔓延速度快。南疆杏树主栽区流胶病平均发病株率为94.8%,平均病情指数为45.5,病情较严重,轮台杏园发病相对最轻,库车杏园的病情最严重,和田、喀什介于两者之间。最后分析了流胶原因并提出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3.
梨树衰退病的研究 Ⅰ 病原物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电子显微镜检查新水梨病树的病叶,在叶脉的韧皮部筛管中发现了无细胞壁,以球形为主的类菌原体(MLO),即梨树衰退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新疆柳树丛枝病病原在透射电镜下的观察结果,在病枝韧皮部薄壁细胞、叶脉韧皮部筛管和伴胞细胞中均观察到典型的类前原体,其形状为球形、长椭圆形和哑铃型,细胞膜为双层膜结构,大小比一般的类菌原体稍小。初步认为此病是类菌原体引起的病害。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新疆7个地区柳树花变叶病为何种病原物所造成,本研究以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通过CTAB法提取柳树总DNA,对其16S rRNA基因和tuf基因进行PCR扩增,将测序得到的基因片段通过Blast比对、同源性比较,构建系统进化树和16S rRNA虚拟RFLP分析。结果显示,PCR扩增分别获得16S rRNA(1 238 bp)和tuf(824 bp)的片段,证明该病害与植原体有关,将其命名为柳树花变叶植原体(WPP);16S rRNA序列分析表明,WPP与中国桃黄化植原体(‘Prunus persica’ yellows phytoplasma)、枣疯病(‘Ziziphus jujuba’ witches’-broom phytoplasma)、杏褪绿卷叶植原体(Apricot leaf roll phytoplasma)同源性均为99.68%;16S rRNA虚拟RFLP分析结果表明,WPP与枣疯病株系(GenBank登录号:AB052876)有99.8%的相似性,虚拟RFLP模式与16SrV-B亚组的参考模式相同,相似系数为1.00,进一步证明WPP为16SrV-B亚组成员...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介绍了杏常见的杏褐斑穿孔病、杏叶焦边病、杏树黑粒枝枯病和杏树细菌性穿孔病等病害的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要点,以供种植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笔者列出了我国柑橘主产区发生危害的85种柑橘病害名称、病原菌、病害分布、危害部位,其中侵染性病害61种,非侵染性病害24种。侵染性病原物79种,包括病原真菌、病毒(类病毒)、细菌(假细菌)、植原体、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柑橘黄脉病、柑橘褪绿矮缩病、柑橘叶斑驳病、柑橘树皮裂纹类病毒、柑橘类病毒V和柑橘类病毒VI为国内新发现病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延伸因子tuf基因,从亚组水平上确定小麦蓝矮病植原体的分类地位。【方法】电镜观察自然发病的小麦蓝矮病病叶;用引物fTufu/rTufu对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延伸因子tuf基因进行PCR扩增;核苷酸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经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在韧皮部观察到大量典型植原体。通过PCR扩增得到约850 bp的特异片段。感受态转化后,进行测序,结果表明小麦蓝矮病植原体tuf基因片段长842 bp,编码280个氨基酸。分析比较15种植原体延伸因子tuf基因的同源性,结果表明小麦蓝矮病植原体与三叶草绿变(KVF)亲缘关系最近,核苷酸同源性为99.9%,氨基酸同源性为100%。【结论】从亚组水平上确定了小麦蓝矮病植原体的分类地位,为研究小麦蓝矮病植原体的来源及致病分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水稻橙叶病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植原体通用引物sP1和sP2,采用PCR法从发病的水稻植株中扩增植原体一段保守的16S rRN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结果表明,从发病的水稻植株中都能够稳定扩增得到1条558 bp的特异性条带. 对该条带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和Genbank中公布的众多植原体的相应区域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都高达95%以上,表明利用植原体通用引物能有效扩增得到水稻橙叶病原的序列. 利用此引物并优化PCR反应条件,建立了水稻橙叶病的PCR检测方法. 该方法对检测水稻橙叶病具有特异、灵敏和有效性. 应用该检测体系检测从广东信宜、高州和从化采集的多份疑似标样,结果表明,在这几个地区均有水稻橙叶病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引致广西平乐县慈姑大面积黄化的主要病原物,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从广西平乐县采集自然表现褪绿黄化症状的慈姑植株,分别提取其叶片和茎组织的总RNA,利用R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转录组进行测序,并对序列组装获得的重叠群(contigs)进行BLAST注释,筛选出注释为植原体16S rRNA序列的con-tigs,根据其序列设计引物Phy-F和Phy-R,以采集的褪绿黄化症状慈姑植株和无症状植株的叶片样本总DNA为模板,进行PCR鉴定.[结果]对扩增获得的长度为1.5 kb的DNA片段进行序列测定,从分子水平证实慈姑黄化病的病原为植原体(strain:AY-China).将测序获得的植原体16S rRNA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15个植原体分组代表菌株的16S rRNA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发现AY-China与翠菊黄化植原体16SrI组(Aster yellows group:16SrI)聚类在同一分支,且各组代表菌株的16S rRNA序列相似性在88.3%~96.0%.进一步将AY-China与16SrI不同亚组代表菌株的16S rRNA序列进行多重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发现AY-China与翠菊黄化植原体16SrI-B亚组聚类到在一分支,且与16SrI-B亚组代表菌株的16S rRNA序列相似性高达99.5%,说明AY-China应属于16SrI-B亚组.[结论]广西平乐县慈姑黄化病病原为植原体,其隶属于翠菊黄化植原体16SrI-B亚组.  相似文献   

11.
部分新疆杏品种水不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不溶性固形物含量是杏干制备的一项重要指标。以14个华北杏为对照,研究了33个新疆杏品种的水不溶性固形物含量。结果表明,两大品种群的杏水不溶性固形物含量在总体上差异不明显,水不溶性固形物含量在品种间有明显差异。在新疆杏中,赛来克佳娜丽、卡巴克胡安娜、托户地库都、卡巴克西米西的水不溶性固形物含量均高于是2.5%,是比较理想的制干品种。不同成熟期的杏水不溶性固形物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从中熟品种群中选择高水不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品种最为有效。另外,采摘期也明显影响水不溶性固形物含量,制备杏干宜在八成熟时采摘。  相似文献   

12.
不同培养条件对杏花粉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新疆杏品种花粉离体培养条件,以新疆3个杏品种库买提、树上干和卡巴克胡安为试材,采用固体培养法研究不同培养基组分、pH值和培养温度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生长量随蔗糖和硼酸浓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蔗糖浓度为15%和硼酸浓度为0.01%时出现峰值;随培养温度和培养基pH值的增大也呈先升后降趋势,温度为25℃和pH值为6.0时出现峰值。3个杏品种花粉离体培养的最适培养条件均为:培养基:1%琼脂+15%蔗糖+0.01%硼酸,pH值为6.0,培养温度为25℃。但不同品种花粉生长的适宜培养基组分、pH值和培养温度范围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南疆杏树栽培和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分析了南疆杏树栽培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强调修剪的作用,提出了加快南疆杏产业发展的措施,阐述了技术对新疆杏产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套作油菜对杏-麦间作果园节肢动物群落影响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套种油菜的杏-麦果园和杏-麦间作果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初步系统研究表明,新疆南部绿洲荒漠生态区杏-麦间作果园节肢动物共计24种,隶属11目,21科.杏-麦间作果园套作蜜源植物(油菜)能够提高果园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天敌果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节肢动物群落天敌亚群落.  相似文献   

15.
在田间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杏褪绿卷叶病株的光合特性以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单叶面积、含水量等生理指标与正常植株的差异,并对其叶片结构进行了解剖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光合特性的各指标在正常株与感病株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感病株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均低于正常株,而蒸腾速率则高于正常株。光响应曲线表明感病株光饱和点1 860μmol/(m2.s)高出正常株1 120μmol/(m2.s)50%以上。感病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总含水量等各项指标均低于正常植株。解剖学研究表明,感病植株的叶片厚度和栅栏组织的厚度极显著性低于正常植株。上述结果综合反映出感病株叶片光合能力的衰退和减弱。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人工点授法进行田间授粉试验,调查50个新疆杏品种的自然授粉结实能力以及自交亲和性,比较主栽品种轮台白杏与其他49个杏品种间正反交亲和性。结果表明,50个新疆杏品种自然坐果率平均值为6.5%,巴都玉吕克最高,为24.6%。赛买提、乔儿胖、黑叶杏、晚熟胡安娜、洛浦洪德克及特尔湾玉吕克自交坐果率在6.5%~19.1%,表现为自交亲和,其余44个品种自交坐果率为0%~4.5%,表现为自交不亲和。异花授粉中,以轮台白杏为母本的各正交组合坐果率平均值为25.7%,仅阿里瓦拉与轮台白杏不亲和,其余品种授粉轮台白杏坐果率在8.6%~53.6%,其中卡巴克胡安娜为父本坐果率最高。49个反交组合平均坐果率为6.1%,其中33个品种与轮台白杏反交不亲和,19个反交组合坐果率较自然授粉有所提高,轮台白杏授粉后树上干坐果率较高,达26.0%。分析结果表明,新疆杏品种授粉亲和性因品种、授粉方式而异,自然授粉坐果率普遍较低,多数自交不亲和,轮台白杏与其他品种间正反交坐果差异较大,存在反交不亲和现象。  相似文献   

17.
优质杏干的太阳能干燥特点及其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通过阐述2005~2008年在新疆南疆三地州采用标准化自制BG双波太阳能干燥(Solar-drying,简称SD)装置连续4年开展优质杏干的SD工艺研究,分析了影响SD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工艺措施以指导实际生产.研究表明,影响杏干SD特性的主要因素前期为排湿、中后期为温度,并且SD干燥温度应控制在40~60℃.还重点介绍了2008年6~8月在喀什地区泽普县进行赛买提杏的SD工艺研究.当装载量为60 kg时,赛买提杏干的实际SD干燥时间为10 d;杏干脱水率为1.804 kg/(m2·d),杏干优级品率达85;,分别是露天摊晒方式的1.9和2.8倍.可见,利用该装置在南疆地区进行SD杏干的生产是可行的,干燥效率高,产品品质好.  相似文献   

18.
新疆主栽油杏品种综合性状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DTOPSIS法,根据平均单果重、仁重、可溶性固形物、总糖、维生素C、水不溶性固形物、脂肪、蛋白质、可食率、出仁率、肉干鲜比、核重、总酸14个指标,从商品性的角度出发,对新疆主栽的10个油杏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赛买提杏值最高(0.69),综合评价最好,居第一位;莎车洪待克值最低(0.27),综合评价居最后一位.各品种综合评价排序为:赛买提杏>阿克达拉孜>佳娜丽>乔尔胖>库买提>皮乃孜>阿克牙格勒克>卡拉阿藏>索格佳娜丽>莎车洪待克.综合评价结果与生产实践中各品种实际表现相一致.用DTOPSIS法对杏品种进行综合评价,比用单一性状(如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进行方差分析更为合理,并就此法在杏品种综合评价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