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义乌市的绣湖公园为研究对象,实测8种群落结构绿地和1个硬质铺装对照组(CK)的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研究城市公园中不同绿地植物群落结构对夏季小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强度与温度、相对湿度显著相关(P0.05);以大乔木-小乔木-灌木-草、大乔木-草、单一大乔木3种结构的绿地对小气候调节能力最强,与其他植物群落结构之间形成显著差异(P0.05);小乔木-草结构的绿地增湿效果大于降温效果;灌-草结构虽然有一定的调节效果,但与CK的温、湿度之间均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结构中大乔木在调节小气候方面起到主要作用,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大乔木-小乔木-灌木-草结构的绿地应是首选绿化模式,应尽量避免灌木与草简单构成的植物结构,适当配植以草坪为代表的开放空间与密林景观形成视觉上的对比。  相似文献   

2.
苏州高速公路绿化滞尘效果初探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以苏州绕城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苏州高速公路空气中TSP的时间及垂直梯度变化规律,实测了苏州高速公路绿化净化粉尘污染的效果,研究了苏州高速公路绿化常用植物的粉尘净化效果,分析不同植物之间的净化吸收差异,结果表明:单位绿化面积滞尘效果乔木中以广玉兰最好,每周为13.7 g.m-2,是效果较差的深山含笑的2.8倍,灌木中以夹竹桃最强,每周达到11 g.m-2,是滞尘效果较差的紫薇的6.1倍;总体滞尘效果乔木>小乔木、灌木>地被。根据TSP的变化规律与苏州高速公路绿化滞尘现状,提出可以显著提高滞尘效果的绿化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广州12条主要道路中央及两侧分车绿化带的树种选择、植物群落配置、景观营造、色彩搭配、绿化功能的合理性等,得出:1)每条道路平均配置5.5种植物,其中乔木2.17种,灌木2.5种,草本0.92种,平均乔灌比0.87;2)配置模式主要是乔木+灌木+地被、乔木+灌木绿篱、乔木+地被和灌木+地被4种形式。  相似文献   

4.
以营口市鲅鱼圈区贯通南北的重要景观干道——平安大街为例,通过全线调查结合典型性取样分析,探讨了营口景观干道植物配置特征。结果表明:营口市景观干道绿化植物种类共有66种,隶属于31科、49属。乔木与灌木比为1︰0.39,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为1︰7.25。植物种类组成丰富,乡土、色叶树种的选择具有显著的特征。行道树绿带配置主要采用乔木+绿篱模纹配置模式,路侧绿带采用自然式植物配置,分别为大乔木+中小乔木+灌木+草坪/地被、乔木+灌木+草坪/地被、乔木+草坪/地被、灌木+草坪/地被4种配置模式。建议行道树带适当缩短每种灌木种植长度,增加灌木的种类;路侧绿带2层、3层和4层植物配置交错分布;适当增加能够在冬季展现树姿和色彩的园林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城市绿化植物在改善城市大气质量方面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滞尘效应。在阐明不同季节西安市主要绿化植物单个植物叶片滞尘能力的基础上,对不同生长型植物在不同季节的滞尘能力进行了估算,并测定了不同季节、不同群落结构类型绿地的滞尘作用。研究表明:西安市大多数植物春夏两季植物滞尘能力较秋冬两季小,常绿乔灌木叶片单位面积滞尘能力普遍较高,单位叶片面积滞尘能力较大的前6种植物为油松、枇杷、悬铃木、石楠、榆叶梅、五裂地锦;不同生长型植物单株植物滞尘量一般表现为常绿乔木藤本植物常绿灌木落叶乔木落叶灌木草本植物;5不同群落结构类型绿地对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减小作用从大到小依次表现为常绿乔灌草型、落叶乔灌草型、常绿灌草型、落叶灌草型、草坪绿地。综合表明西安市在城市绿化过程中,应优先选择常绿乔灌植物和藤本植物,加强立体绿化。  相似文献   

6.
乔、灌、草、花合理配置的植物群落体系已是园林绿化的基本原则,我们应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建植稳定健康的人工植物群落,强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草坪作为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坪植物在园林绿地的造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着自身独特的生态优势和美学功效,具有独特的开阔性和空间感,不仅可单独做主景,也能与山石、水面、坡地以及园林建筑、乔木、灌木、花卉等密切组合构成各种不同景观。草坪作为重要的绿化模式,如果处在高大乔木的树荫下,由于乔木层枝叶茂密,林下草坪接受的光照较弱,长此以往会出现林下草坪生长发育不良等生理障碍,使林下草坪的整体景观品相不佳,草地群落的抗逆性和稳定性下降。草坪的使用寿命也会相应的缩短,坪草过早衰败而被迫更新,从而会加大绿地的使用成本,绿地的养护管理费用也相应的增加。故而提出林下草坪的日常养护和病虫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对浙江省丽水市20条主要道路中央及两侧分车绿化带的树种选择、植物配置模式、景观营造、色彩搭配、绿化功能的合理性等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每条道路分车带平均配置9.1种植物,其中乔木2.5种,灌木4.3种,草本2.3种,平均乔灌比1∶1.7;配置模式主要是乔木+灌木+地被,乔木+灌木绿篱,灌木+地被3种形式。通过分析其应用特色,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为城市道路绿化水平提升提供积极参考。  相似文献   

8.
杭州城市住宅区绿化植物的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杭州市13个不同建设时期的住宅区绿化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群落结构以桂花和香樟为乔木层主体树种,下层以龙柏和山茶为优势,绿篱和地被灌木以红花檵木和金边黄杨为最多,草本和草坪植物以结缕草和麦冬最为常见;乔灌草整合物种丰富度指数(Sp)在16~58,小乔木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p)、多样性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及均匀度指数(JH)相对较高,乔木层、绿篱和地被灌木层次之,草本和草坪植物相对较低;多样性指数与住宅绿地功能区块多样性布局及建设时期有一定的关系,绿地功能区块布局多的住宅区的多样性指数较高,建设年代较早的住宅区的多样性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9.
浅谈地被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地被植物是现代园林不可缺少的景观组成部分,通常在乔木、灌木和草坪组成的自然植物群落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又独具特色。一、地被植物的概念草坪是最为人们熟悉的地被植物,通常另列为一类。园林生  相似文献   

10.
株洲市几种常用绿化植物滞尘能力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株洲市16个常用绿化植物滞尘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阔叶乔木树种单位面积滞尘量为广玉兰>棕榈>大叶樟>香樟>杜英>栾树>枫香>悬柃木;阔叶灌木树种单位面积滞尘量为春鹃>红花檵木>红叶李>山茶花>珊瑚树>小叶女贞>十大功劳>桂花。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草坪风久盛不衰,许多居住区的绿地系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疏林草地,忽视了乔木、灌木、地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采用单一的草地,不但结构单一,生态效剥氐下.而目为大面积草坪的养护管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相似文献   

12.
以广州市3个公园不同配置模式的植物群落为样地,测定分析其抑菌功能。结果表明:植物群落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抑菌效果强度大小依次是乔灌草结构乔草结构草坪结构灌草结构;植物群落的抑菌效果在不同时刻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乔灌草、灌草和草坪的抑菌效果均在16:00达到最好,灌草和草坪结构在8:00最差。  相似文献   

13.
何谓自然生态型道路绿化?从广义上说,就是设计中遵循景观生态学的原理,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科学的地形设计,适当的水体营造,人工模拟自然植物群落,从而营造出的绿化配置模式。从狭义而言,就是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由乔木、灌木、草本、地被等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横店道路绿化植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组成。结果表明:9个样地植物共计25科32属37种,其中乔木11种,灌木20种,草本植物仅6种。样地的植物群落结构均为人工配植,以乔灌木组合为主,乔—灌—草3层结构配置的样地占总数的44%左右。重要值大于10%的植物共7种,香樟、桂花和红叶石楠为主要绿化树种。灌木的多样性高于乔木,但两者均存在种类偏少、多样性不够丰富等问题。鉴于横店道路绿化建设中存在的植物种类不够丰富,缺乏景观和地方特色,季相景观单调,管理粗放等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石家庄市的道路、公园、学校中的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采样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对石家庄市主要绿化植物滞尘能力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单位面积滞尘量、单株树木滞尘量都存有较大差异,乔木中,以侧柏、榆树的滞尘能力最强;灌木中,以大叶黄杨的滞尘能力最强;地被植物中白三叶的滞尘能力比早熟禾强。同一树种在不同地点的滞尘能力表现出明显差异,说明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不仅与树种自身有关,还与其周围环境质量有关,如公路旁的榆树的滞尘能力比植物园里的同年龄的榆树的滞尘能力要强。同一树种不同径阶树木的滞尘能力也有一定差异。得出结论:不同类型树种的滞尘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大小顺序为:常绿乔木常绿灌木落叶乔木落叶灌木地被植物。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屋顶绿化的滞尘效应和不同材质的热辐射效应,试验进行了屋顶滞尘试验研究。滞尘测试结果表明:花园式屋顶绿化滞尘量平均为25.1349g/m2,比简单式屋顶绿化滞尘率高约10个百分点。热辐射对比测定得出:裸露屋顶热像值明显高于绿化屋顶,屋顶绿化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关键手段。屋顶单一植物绿化,其热像值高于多种植物复层结构群落式绿化;佛甲草等景天属植物的热像值高于草坪地被植物,草坪地被植物的热像值高于乔灌木;植物花体部分的热像值高于叶体部分;枯死植物热像值明显高于活体植物;呼吸蒸腾作用弱的植物热像值高于呼吸蒸腾作用旺盛的植物。  相似文献   

17.
在吉林省磐石江南林场,选择不同坡向、坡位、坡度、郁闭度设置样地,调查样地内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种类与数量,以各样地内乔木的种类和数量为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将17块样地归为4类。在这4类样地中分别统计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多度、频度,确定八角枫分布区植物群落组成及优势种,结果表明:山杨、蒙古栎、花曲柳、色木槭为乔木层优势种;毛脉卫矛、鼠李、刺五加、八角枫为灌木层优势种;小叶芹、林地蒿、铃兰为草本层优势种。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绿地空间3种配置模式降温增湿效应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广玉兰-瓜子黄杨-细叶麦冬植物群落(乔灌草)、瓜子黄杨-混合草坪植物群落(灌草)、草坪3种配置类型,对城市休闲区不同绿化类型的降温增湿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乔灌草绿地降温效应最佳,增湿效应最明显,其次是灌草绿地,草坪地虽具有一定的降温增湿效应,但是效果较差。不同配置类型的生态效应存在差异,其综合效应是乔灌草群落...  相似文献   

1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公路运输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公路绿化作为公路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对公路绿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公路绿化的特点公路绿化与城市、公园绿化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公路绿化沿公路2侧成带状分布,高等级公路还布置中央分隔带绿化。沿线绿化一般呈多层次、立体布置,就是乔、灌、花、草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具体点说,在公路路肩上最靠近公路的位置种植草坪,草坪的宽度以50cm~75cm为宜,高度不超过15cm。草坪向公路外侧布置灌木,灌木要采用便于管护的树种,可减少养护工作量,间距沿路线方向2m~3m,高度不超过1.5m为宜。灌木外侧布置至少1排乔木。有条件的可布置2~3排,树种多采用适宜当地生长的常绿乔木,考虑到绿化树种的单一性,可以常绿树种与落叶乔木相结合,乔木沿路线方向5m~8m布置。在国外,通常在公路2侧布置比较宽的护路林带,有的种植经济树种,定期经营性采伐。我国也开始在公路2侧用地范围以外种植护路林带,就是我们经常称呼的绿色通道。二、公路绿化的作用随着人们对公路绿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公路部门对绿化的资金投入也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宁杭高速公路互通绿地及相关环境为研究区域,选取节点不同景观样地,以绿量作为研究生态效能的指标,通过对不同类型植物绿量的科学测定及其单位面积植物绿量综合比较得出:以乔木为主体,乔灌草搭配复层式绿地其单位面积绿量通常大于单一结构的绿地。由此借助绿量从光合、蒸腾和滞尘效应方面,研究高速公路绿地植物群落在环境绿化中发挥的生态效能,为科学合理建设高速公路绿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