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竹种的选择 丛生竹是指没有竹鞭,地下茎粗短,地上竹杆呈丛生状的竹子(也称合轴丛生竹)。常见的笋用丛生竹种有麻竹(大头竹)、吊丝球竹(甜竹)、巨竹、大绿竹、绿竹、青甜竹、大头典竹、黄麻竹、吊丝竹、车筒竹、花吊丝竹等十多种。这些竹种在全区各地海拔600米以下的丘陵、平地、河谷地区都能选  相似文献   

2.
几个丛生竹开花授粉特性及麻竹苗期初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麻竹、绿竹、大头典、吊丝单、撑篙竹几个丛生竹种进行开花生物学特性观测和人工授粉;对麻竹进行苗期选择.结果表明:麻竹花雌雄蕊异时成熟,柱头和花粉发育良好,易于授粉;绿竹属3个竹种竹花雌蕊退化,花粉少或无,授粉困难;撑篙竹花雌雄蕊同时成熟.2002~2003年、2003~2004年分别收获麻竹种子388粒、麻竹种内和麻竹×绿竹种子1 495粒,育苗成苗率分别为32.5%,36.5%.19个月龄的麻竹实生苗平均每丛发笋量为8.89秆,平均竹高187.08 cm,平均地径1.66 cm;在竹高、地径方面占优势的群体发笋数量中等.  相似文献   

3.
于2019年,在广西南宁市七坡林场开展低丘松林下套种3种丛生笋用竹种(绿竹、麻竹、勃氏甜龙竹)试验,探究3种丛生笋用竹种的造林效果、发笋及幼竹生长规律。结果显示:勃氏甜龙竹的成活率高达83.15%,略高于绿竹(76.6%)和麻竹(62.13%);发笋时间,以勃氏甜龙竹最早(5月中旬),绿竹最晚(6月上旬);发笋持续时间历时最长的为勃氏甜龙竹(180 d),最短的为麻竹(150 d);麻竹的发笋量最高,平均单株母竹发笋率、退笋率分别为2.186、0.115,且以下坡位发笋率略高于上坡位,而退笋率相反;3种笋用竹幼竹高生长均呈现出慢—快—慢的"S"型生长规律,勃氏甜龙竹与麻竹的高生长速率相接近,生长盛期日均高增长量为12 cm; Richards、Gomperz.T方程分别较好地拟合了勃氏甜龙竹和绿竹、麻竹的发笋—幼竹高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4.
根据笋用丛生竹引种要求,选择生长指标和抗性指标,运用集对分析法评价了6种丛生竹在浙江温州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黄麻竹的生态适应性最好,其次是勃氏甜龙竹,中等适应性的竹种为白绿竹、马来甜龙竹、青麻11号,沙罗单竹则较不适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中国重要丛生竹的热值,结合其生物量计算对应的能量现存量,比较其现状差异,并探究丛生竹系统中具有发展生物质能源优势的竹种,为今后丛生竹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发展及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以中国8种重要丛生竹(青皮竹、粉单竹、麻竹、绿竹、黄竹、龙竹、缅甸竹、慈竹)的竹叶、竹枝、竹秆等器官为对象,分析其单位面积生物量,利用量热仪测定干物质热值,计算单位面积能量现存量。【结果】8种丛生竹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6.68~77.72 t·hm-2,其中龙竹最高,麻竹最小;各器官单位面积生物量表现为竹秆竹枝竹叶,不同丛生竹生物量分配不同;8种丛生竹各器官干物质热值为16.407~19.948 k J·g-1,相同器官的干物质热值随竹龄增大而略有降低,竹种间器官平均干物质热值均以缅甸竹最高,最低的为绿竹的竹叶(16.652 k J·g-1)和竹枝(17.522 k J·g-1)及慈竹的竹秆(17.710 k J·g-1);除慈竹外,其他丛生竹的热值均表现为竹叶竹枝竹秆,慈竹表观为竹叶竹秆竹枝;各丛生竹地上部分单位面积能量现存量(MJ·m-2)表现为龙竹(142.17)粉单竹(115.41)慈竹(112.97)缅甸竹(95.26)青皮竹(87.50)绿竹(85.31)黄竹(85.14)麻竹(31.34)。【结论】丛生竹是潜在的能源竹种,受林分特征、气候因素和竹种本身特性等因素的影响,8种丛生竹的热值、生物量及其分配差异显著。8种丛生竹的生长环境条件各异,以能量现存量最为基本单位进行竹种间的比较更加可靠。8种丛生竹能量现存量及其分配存在差异,单位面积生物量差异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比较8种丛生竹能量现存量的现状,龙竹较其他竹种具有效大的优势,有利于今后丛生竹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及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麻竹等4个丛生竹种的田间育苗试验和撑绿竹等4种丛生竹种的大田生产观测表明:丛生竹分株留蔸育苗与带蔸埋秆育苗,竹苗产量和苗木地径差异达显著至极显著水平。前者可比后者平均每丛增产苗木28.0%-106.0%,竹苗平均地径大10.0%~54.0%。分株留蔸育苗各竹种预留母竹数量和地径与当年竹苗产量和地径,除大头典竹外,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以田林麻竹、龙竹、马来甜龙竹、吊丝球竹,壮绿竹、撑绿杂交竹6号、撑绿杂交竹30号的容器扦插苗为研究材料,在南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营造试验林,研究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造林6个月后,7种大型丛生竹容器扦插苗的造林成活率在50%-93.4%,吊丝球竹和撑绿杂交竹6号的造林成活率较高,田林麻竹的成活率最低;撑绿杂交竹30号的长势最好,龙竹和壮绿竹的长势较差;新竹数量与母竹萌芽数量呈正相关;新竹地径均与母竹地径、萌芽枝条数量和长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牡竹属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前言莫古礼1940年建立的单竹属Lingnania和麻竹属Sinocalamus,在1980年被贾良智等取消了,麻竹属的模式种及有关的少数种归到牡竹属Dendrocalamus去,余下的种均置于箣竹属Bambusa,1983年耿伯介又重新把它组合,先后成立绿竹属Dendrocalamopsis和慈竹属Neosinoc-  相似文献   

9.
丛生竹的引种繁殖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10余年来的丛生竹引种、育苗和造林试验得出:丛生竹走母竹育苗,以苗繁苗、竹苗造林来扩大和发展江西省丛生竹之路是行之有效的。并筛选出了适合江西省东西部栽植的丛生竹优良品种有黄竹、坭竹,青皮竹、绿竹、梁山慈竹。赣南地区除上述竹种外,还适合栽植的有粉单竹、大头典竹、吊丝单竹、吊丝球竹、吊丝竹、撑绿竹等10多个丛生竹种。  相似文献   

10.
广西5种丛生竹的开花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5种开花的丛生竹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5种丛生竹为多年生一次性开花结实、枯死的竹种,属于无叶花枝类型;麻竹、沙罗单竹、吊丝竹、云南龙竹、车筒竹均为假花序;5种丛生竹盛花期在3-7月;麻竹、吊丝竹无论年龄大小,可同时开花,并且全株开花;车筒竹、沙罗单竹、云南龙竹为个别竹株开花,个别开花的竹种花而不实,没有种子;车筒竹花为开放型,其余竹种花为闭合型.  相似文献   

11.
缺苞箭竹天然更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缺苞箭竹开花后的自然更新恢复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高生长呈指数函数增长。幼竹基径(或地径)呈直线函数增长。2.幼竹生物量的积累呈指数函数增长,其数学模型为,阳坡:W_(sa)=0.1970e~(0.6129t),W_(su)=0.0401e~(0.7111t);阴坡:W_(na)=1.3218e~(0.4167t),W_(nu)=0.4010e~(0.4415t)。3.缺苞箭竹的生物学曲线阳坡或半阳坡为,阴坡或半阴坡为。据此预报缺苞箭竹的恢复年限阳坡或半阳坡为16年,阴坡或半阴坡为19年。但竹林景观的恢复年限实际上要提前一些。同时阳坡或半阳坡比阴坡或半阴坡恢复年限短,说明缺苞箭竹开花后的恢复过程需一定的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12.
在新平县进行云南甜龙竹矮化密植试验:利用定植当年幼林林中空地进行竹农间作;通过合理留笋齐竹,留笋长成的竹秆,实施竹秆矮化控制处理,促发竹主枝,作为空中诱根育苗的种源培育竹苗;采收所有除留笋养母竹后的竹笋出售;竹林郁闭后,逐年间移竹丛分蔸苗处理,得到竹子蔸苗.定植后5年内每年可得经济收入35047元/hm^2.  相似文献   

13.
青衣江流域撑绿杂交竹与本地竹造林对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s)是雅安市本地的主要当家竹种,撑绿杂交竹是1998年从广西柳州地区农科所引进,本文比较了杂交竹3号与本地慈竹造林3年后在发笋量,地径和高度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杂交竹3号在发笋量,地径上均明显优与本地的慈竹。抗病虫性杂交竹好于慈竹。  相似文献   

14.
竹材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10个竹种竹材的实质密度、绝干密度和孔隙度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竹材的实质密度与木材非常接近,在1.481~1.514g/cm~3之间,平均约为1.500g/cm~3;其变化规律:基部和梢部、内层和外层分别小于中部与中层;丛生竹的实质密度略大于同龄散生竹;(2)竹材的绝干密度约为0.819g/cm~3,表现为从基部到梢部递增,孔隙度变化正相反,从基部到梢部递减,二者服从一元线性回归Y=99.95-66.726X关系。  相似文献   

15.
竹秆表面微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国产31属51种竹材中部秆表面微形态进行了初步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有许多在外部形态上十分相似,难以区分的竹种,而在竹秆表面微形态上有很大的不同,不论是属与属之间或种与种之间在微观特征上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如Iadosasa与Sillobambusa; Clavinodum与Pleioblastus; Sinocalamus与Dendrocalares; Cephalostachyum Schjzostachyum与Bambusa, Dendrocalamus, Gigantochloa, Oxytenanthera之间或O. felix与O. nigrociliata之间。文中都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有些竹种秆表面上的微观特征在文中没有描写,但在表格2及图片中也能看到它们的不同。利用这一方面的特点,可以把在营养体和繁殖器官难以区分的竹种,加以区分开来。这将对研究竹种分类和鉴定竹种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潜山县淡竹林实施四年轮伐制,有降低竹秆产量和竹材利用价值,加速竹鞭老化和竹林衰败等缺点。轮伐后第二年成竹林分内,进行抽砍抚育是提高成竹径级和枝下高,增加竹林产量和用材长度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7.
毛竹残次林分改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失管多年的毛竹残次林分采用封山育竹、劈草、锄草、深翻垦复和补栽毛竹等一系列营林措施,3年恢复毛竹成林,毛竹林面积从16.47hm2扩大到19.27hm2,立竹密度从555株/hm2提高到2295株/hm2,立竹平均胸径从7.2cm提高到9.9cm,3年后就能采伐利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8.
各种竹材和水泥相适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毛竹等六种竹材同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相适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未处理的竹材对水泥的凝结硬化有“阻凝”作用,其中对普通硅酸盐水泥的“阻凝”作用较为明显;加添加剂可以加快水泥的凝结硬化,其中以CaCl_2效果最好;六种竹材同水泥相适性好坏的顺序为:早竹、紫竹、淡竹、刚竹、毛竹、水竹。  相似文献   

19.
遮荫和光照对缺苞箭竹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观察,缺苞箭竹通常在迹地和疏林地比郁闭度大的林地衰老快、开花多,说明缺苞箭竹发育与林地遮荫度有关,为了证实这一现象,在全光照(sun)、林地部分遮荫(约为全光照下光量的50%)和深度遮荫(约为全光照下光量的2%)的条件下,分植零星开花竹丛,观察其发育变化。结果表明:在深度遮荫的条件下,原有的花穗不开放,花芽不继续发育,未花枝也不继续发育成花枝,竹丛中也不再出现新的开花植株,而未花竹和发笋量则逐年增加;在全光照和部分遮荫的条件下,原有的花穗很快开放,特别是全光照条件下,花茅和未花枝继续发育成花穗和花芽的速度更快,而且新的开花植株逐年增加,未花植株和发笋量逐年减少。结果也表明: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是控制缺苞箭竹开花的最明显的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20.
毛竹营养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毛竹的叶营养诊断,以指导竹林施肥。研究内容包括叶分析的正确采样方法,用传统的临界值法和近期发展起来的新方法——DRIS诊断毛竹肥料试验的营养状态。结果表明: 1.毛竹的孕笋中期是采样的最佳时期;二年生立竹中部枝叶是取样的理想部位;一个叶平均样品至少采自5个单株才能达到分析精度的要求。 2.不同立竹结构对临界浓度标准有影响,每亩立竹250株以上的竹林,N、P浓度临界值分别为2.6%和0.13%,理想值为2.8%和0.16%。密度稀疏或钩梢竹林,N浓度临界值和理想值为2.9%和3.1%。新竹产量与N、P浓度反应相一致。 3.DRIS诊断参数从三年新竹产量大于3500kg/亩的高产群计算出来。DRIS诊断使用N、P、K、Si四组叶分析资料,诊断结果与临界值法基本一致。DRIS法的好处在于可以对营养平衡状况和需求顺序作出判断。但是养分相对不足或过量也可能误诊。考虑到森林立地条件的不均一性,应该推荐两种方法同时并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