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当前生产上广泛使用的冒牌Grande和美国进口F1代全雄杂交种Jersey Knight两个芦笋品种,在露地和保护地(普通塑料大棚)两种栽培方式下对芦笋茎枯病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芦笋茎枯病发病率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栽培方式间,芦笋茎枯病发病率也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积极推广F1代杂交种和采用设施避雨栽培是防治芦笋茎枯病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
1 空心 空心是芦笋嫩茎中心髓部薄壁细胞问隙崩裂拉开所形成。粗大的嫩茎易空心。北方地区采收前期空心率达20%~30%,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1.1 空心率与品种有关。有的品种如玛丽华盛顿、玛丽华盛顿500W、加州大学72等空心率高,而加州大学157等空心率低。 1.2 低温是引起空心的重要因素。采收期间,地温越低、空心越多。这也是北方地区空心率比南方高的主要原因。一般采收前期温度低,空心多;中后期温度高,空心很少。当地温在19℃以上时,空心度较低。早春采用薄膜覆盖等增加地温的措施,可减少空心率。  相似文献   

3.
绿塔是从日本协和种苗株式会社引进的杂交一代芦笋品种,通过在上海、福建、山东等国内芦笋主要生产区近3年的试验、示范、推广,表现极强的品种优势,栽培面积不断增大,成为芦笋生产区种植户改良芦笋品质、增加收益的主要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4.
绿塔是从日本协和种苗株式会社引进的杂交一代芦笋品种,通过在上海、福建、山东等国内芦笋主要生产区近3年的试验、示范、推广,表现极强的品种优势,栽培面积不断增大,成为芦笋生产区种植户改良芦笋品质、增加收益的主要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前全国芦笋面积已达3.3万hm2以上,仅山东省就有1.3万hm2左右,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从国外引进品种逐渐增多,出现了良莠不一,用种混乱的现象,直接影响到栽培面积的扩大与产量、质量的提高,成为芦笋生产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筛选适于山东栽培的优良芦笋品种,从1986年开始,笔者对引进的5个品种进行了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分述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及来源 供试品种有玛丽华盛顿、UC72、西德全雄、UC157和山东省主栽品种玛丽华盛顿500W共5个。以上品种均由山东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分公司由国外引进提供。 二、方法 在将种子…  相似文献   

6.
将不同品种3年生芦笋蔸子移栽至有机土和普遍土日光温室,定期采收芦笋嫩茎,比较其秋冬茬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试验结果表明,3年生有机土日光温室栽培的芦笋,其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普遍高于同期移栽、同期采收的3年生普通土日光温室栽培的芦笋。而不同栽培方式芦笋嫩茎采收的经济系数的差异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7.
李书华  刘保真 《蔬菜》2004,(10):10-11
“芦笋王子F1”是中国芦笋研究中心最新培育的杂交芦笋新品种,2002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二等奖,也是目前国内各芦笋产区使用最多的品种之一。在山东、河南、河北等主要芦笋产区,笋农普遍用“芦笋王子F1”取代原来的“UC800”、“UC157F2”等常规种和杂交二代种。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目前芦笋栽培面积超过3866.7hm^2,而芦笋产区现阶段栽培的品种主要以加州的玛丽华盛顿及UC系列居多,其嫩茎细而老,笋龄大多数在8a(年)以上,逐渐步人衰产期,已不适应国际、国内市场对芦笋品质的需求。为此,笔者从美国、荷兰、日本引进6个芦笋品种在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田间栽培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应本省栽培的熟性早、优质、高产绿芦笋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芦笋大棚早熟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为百合科多年生根茎类蔬菜作物,主要产品器官为嫩茎,营养丰富、具有多种保健功效。近年来徐淮地区多采用大棚栽培芦笋,产品提早上市,种植效益显著增加,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特色项目。对徐淮地区芦笋的大棚早熟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总结,包括品种选择、高效育苗、整地施肥、移栽定植、田间水肥管理、植株调整、覆膜控温、科学采收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可为芦笋高效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富阳市自1985年引种芦笋,现有芦笋面积873.33hm2,年产绿芦笋1 400万kg,产值逾8 000万元.但目前普遍采用UC800、UC157的F2代种,芦笋的产量和品质一般,抗病性较差.为筛选适宜富阳市推广的品种,2001年我们从美国、荷兰引进芦笋F1良种,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品质进行对比考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目前栽培芦笋面积超过3 800hm2,栽培品种主要是20世纪40~50年代美国育成的品种,其中又以加州的玛丽华盛顿及UC系列居多,由于上述品种不抗茎枯病、嫩茎细而易纤维化,已不适应国际、国内市场对芦笋品质越来越高的需求.同时,这些芦笋笋龄大多数在8年以上,逐渐步入衰产期,笋园亟需更新换代.为此,我们从美国、荷兰等国家引进6个芦笋品种进行田间栽培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应我省栽培的早熟、优质、高产的绿芦笋新品种.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芦笋是蔬菜市场的畅销产品,近年来江苏启东地区大面积栽培芦笋。为提高芦笋的栽培水平和种植效益,增强芦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作者从特征特性、栽培环境要求、品种选用、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介绍了芦笋设施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芦笋棚式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又名石刁柏,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芦笋富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其含量均高于一般水果和蔬菜,特别是芦笋中的天冬酰胺和微量元素硒、钼、铬、锰等,具有调节机体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的功效,在对高血压、心脏病、白血病、血癌、水肿、膀胱炎等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和药理效应. 本研究通过筛选适宜棚室栽培的优良芦笋品种,采用棚室避雨栽培、膜下滴灌等高效栽培技术,形成适宜棚室栽培的芦笋省工节本、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 1 品种选择 选择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目前比较常用的品种有格兰德、阿特拉斯、冠军、2000-3等杂交品种.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浙江省芦笋产业发展迅速,在富阳、萧山、新昌、平湖、长兴等地均有大面积种植,现全省芦笋种植面积达5333.3hm2,涉及5万多农户,年产值近10亿元,有些地区,芦笋已成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和支柱产业。早期芦笋种植以UC800、UC157品种为主,笋茎较细较老,产量低,目前大部分芦笋面临更新换代。近年来主栽芦笋品种为格兰德、阿特拉斯,这2个品种由美国芦  相似文献   

15.
芦笋属百合科天门冬属,是一种多年草本植物,可食部分为地上部嫩茎。芦笋营养丰富,具有保健药用价值。经我省科研人员的努力,芦笋的栽培面积已越来越大,并作为我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主要品种进行推广,因而芦笋秆资源较丰富。为了利用我省的芦笋秆资源,我们进行芦笋秆栽培灵芝可行性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芦笋反季节促成栽培 ,是根据芦笋的生长发育规律 ,在芦笋休眠期创造适应其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进行假植栽培促成生产的一项新技术。一般 667m2 栽 2万株左右 ,产量可达 2t以上 ,经济效益在 4万元左右。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培育健壮芦笋根株芦笋反季节促成栽培的关键技术是培育健壮优良的芦笋根株 ,因为根内的养分积累愈充足 ,促成栽培的产量就越高。一般假植栽培需采用定植后 1~ 3年的根株 ,并选用早熟、多茎、生育快的绿芦笋品种。培育健壮的芦笋根株 ,必须抓好育苗和定植后的管理工作。1 1 培育壮苗 为缩短根株培育时间 ,夺…  相似文献   

17.
芦笋又名石刁柏,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芦笋对心脏病、高血压、水肿、心动过速、膀胱炎、支气管炎等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是一种医疗保健价值很高的食品,市场需要日益增多,栽培面积也随之逐年扩大。芦笋分白芦笋、绿芦笋栽培两种方式方法。本文主要介绍白芦笋的无公害栽培管理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8.
作为最大的芦笋生产与出口国,我国芦笋主产区近年来因南方气候变化与芦笋病害流行等原因出现渐次北移。文章结合我国北方的气候实际,简述适用于拱棚栽培芦笋的品种、种植方法及病虫害防治等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温室芦笋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由于南方(特别是广东省)多雨、高温高湿气候的影响,芦笋茎枯病及夜蛾等害虫的发生为害,在露地种植芦笋无法解决其病虫危害,在过去十多年中,广东多个地方露地种植芦笋都以茎枯病严重为害而以失败告终。利用温室种植芦笋,既可有效地防止以上病虫害的发生,又可延长采收期,提高产量。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1品种选择目前较适合南方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水平的品种主要有:玛丽·华盛顿500、玛丽·华盛顿500W、加州800(UC800)、加州72(UC72)等。2育苗采取先育苗后移栽定植到大田的栽培方法,可采用大棚起畦育苗、营养袋育苗、穴盘育苗等方…  相似文献   

20.
5大棚芦笋栽培技术5.1品种选择芦笋是一次种植、多年采收的多年生蔬菜,品种选择对芦笋整个生长期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长江流域大棚栽培芦笋宜选择笋株高大、笋茎粗壮、抗病性强、适应性好、产量高、品质优的品种,目前表现比较好的品种有88-5改良系、2000-X、芦笋王子F1、冠军、格兰德、阿特拉斯和帝王等杂交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