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虾与缢蛏混养,对虾的粪便及残饵能促进塘内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缢蛏提供丰富的鲜活饵料,缢蛏的滤食作用,又净化了水质,为对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展虾蛏混养,能综合利用虾塘水体,既增加产量,又提高虾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对虾和缢蛏都是优良的海水养殖品种,虾蛏混养是一种高产、高效的养殖技术,它通过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优化池塘条件,提高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实行池塘虾蛏混养是当前海水养殖的一种重要养殖模式。我镇发展虾蛏混养已有多年的历史,但由于资金缺乏,技术水平较低,加上多年的养殖虾池老化,养殖成活率低,病害时有发生,致使部分养殖户减产亏损,制约了虾蛏混养的健康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温岭县发挥科技优势,开展虾塘综合利用,实施一年轮养二茬虾增产效益好。今年该县在1800亩对虾养殖塘内实施中国对虾和长毛对虾二茬轮养,同时又在4900亩养殖面积内以对虾为主、混养缢蛏。所养的一茬虾已于7月底收捕完毕,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温岭县沙山乡对虾养殖专业户李宗林,是全县有名的养虾能手,他承包的一口面积50亩的虾塘,原是由一个报废的盐场改建而成的,生产条件差,过去单养中国对虾,连年亏本。1990年,李宗林承包后,因塘制宜,实行对虾二季轮养,虾、蛏、蟹(青蟹)混养,总产达7703公斤,平均亩产对虾70.14公斤,蛏、蟹等亩产91.89公斤,总产值达  相似文献   

5.
黑鲷、对虾、缢蛏生态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虾贝生态养殖是优化养虾池塘生态结构的一种有效途径。近年来 ,我们在乐清湾沿岸虾塘实施千余亩黑鲷、对虾、缢蛏(或泥蚶)生态混养技术示范 ,取得了平均亩产9~12厘米体长对虾50公斤、黑鲷20公斤、缢蛏500公斤或泥蚶250公斤的产量 ,每亩毛利润6000元。现将其生态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一、虾塘选择与改造沿岸进排水比较方便的常规虾塘均可以作为生态混养场所 ,面积以5~30亩大小为宜。待上年虾塘养殖产品收获完毕 ,就可对池底进行翻耕、曝晒、耙平 ,并按黑鲷、对虾、缢蛏(或泥蚶)生态混养对养殖生态地形的要求改造常…  相似文献   

6.
虾塘立体混养贝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对虾与蛏、蚶、蛤、蛎及海湾扇贝等贝类品种混养,根据虾贝的生活习性与特点,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使其在同一水体中共同生活成长,相互促进,提高虾塘综合经济效益。舟山市普陀区多年来致力于虾贝混养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根据多年的经验笔者认为应具体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场地选择: 进行虾贝混养的虾池除具备一般对虾养殖池的基本要求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虾池内(指混养穴居贝类)要有环沟和一定面积的中央滩面(占总面积1/3—1/4),环沟深在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养虾池经济效益,充分利用虾池水域,进行立体化养殖,是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一条途径。近年来,初步探讨虾蛏混养方法,我认为,虾蛏混养,使虾蛏有机地结合,缢蛏利用虾池过肥的水,可改善水质条件,挖掘了虾池生产潜力,促进虾池生  相似文献   

8.
<正>缢蛏(Sinvnovacula constricta)是我国海产经济贝类及增养殖种。20世纪90年代前以平涂粗养或滩涂蓄水养蛏为主,90年代后逐渐发展为池塘蓄水养蛏或与对虾、梭子蟹、海水鱼类、藻类等混养。养殖方式的改变提高了池塘综合养殖效益。但是传统的蓄水养蛏或混养方式需在养蛏池内直接施肥培饵或投饵,容易出现池水过肥、水质不稳定、底质老  相似文献   

9.
缢蛏是埋栖型、吸水性贝类,营穴居生活,能净化水质;对虾是抱食性品种,生活在水底,二者不同的习性可以在同一水体中互相促进生长。现将池塘蛏虾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虾贝混养,有利于净化虾塘水质和生态平衡,挖掘虾塘生产潜力,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江苏省赣榆县1999年实施虾蛏混养面积9800亩,收获缢蛏1638吨,对虾410吨,亩增加收入1800元。 本项生态农业技术模式适宜在泥质或泥沙底质的虾塘泥滩推广;其模式建设的技术要点如下: 一、虾塘选择与清整 1.水质水源:以自然纳潮为主,水质无污染,海水比重1.008~1.022之间,最适1.010~1.015,水温3~32℃,最适15~25℃, pH值7.5~8.4。 2.虾塘底质:以软泥质或泥沙混合质为佳,纯沙质…  相似文献   

11.
青蛤是浙江温台地区海水养殖贝类的主要品种之一,随着商品青蛤价格的日益攀升,海水池塘放养青蛤数量逐年增加。从初期的以播养缢蛏为主,泥蚶、青蛤、对虾为辅模式,发展为养殖青蛤为主要品种,适量混养对虾缢蛏的为数不少,并取得了较佳的效益。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对温岭地区海水池塘的各类养殖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比较,并以杨公岙直大塘2011年放养与收捕情况为例撰文介绍主养青蛤混养虾蛏模式,旨在为沿海同类养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缢蛏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沿海群众喜爱的海味佳品.养殖缢蛏具有生产周期短,易管理,成本低,效益高,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在对虾塘里混养缢蛏,可充分利用水体,不但可以增加贝类的产量;还可避免因残饵腐败引起的水质恶化,减少虾病发生;贝类的排泄物又能促进浮游生物和底栖硅藻的繁殖,为对虾提供天然饵料,有利于对虾生长,形成良性循环,达到虾贝双丰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受虾蟹混养和虾蛏混养启发,我们进行了日本对虾、梭子蟹和缢蛏综合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养殖池处于海阳市丁字湾畔,淤泥底质,适合缢蛏养殖。试验池有效面积1 hm2(15亩),池深1.5m,能自然纳水。  相似文献   

14.
对虾与虫益蛏套养,对虾的粪便及残饵能促进塘内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螠蛏提供丰富的鲜活饵料;螠蛏的滤食作用,又净化了水质,为对虾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展虾蛏的套养,能综合利用虾塘水体,既增加了产量,又提高了虾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20 0 3年 ,我区黑沿子镇利用 1 4 0hm2 虾池进行对虾与缢蛏的混养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下面就将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 放苗前的准备工作1 .1 池塘的改造 虾蛏混养池除具备对虾养殖池的特点外 ,还必须根据缢蛏的生态习性 ,对传统虾池进行改造 :一是在堤内侧挖宽 2m、深 0 .5m的环行沟供对虾栖息 ;二是在池中央滩面作蛏田。根据池塘大小作宽 2~ 3m的的蛏畦 ,蛏畦之间用宽 0 .5~ 1m的浅沟相隔 ,浅沟深度一般为 0 .2~0 .3m。1 .2 清塘 池塘经曝晒后 ,施用生石灰 1 50 0kg/hm2 以杀灭敌害生物及一些病原体。1 .3 肥水 清塘后 1 5d左…  相似文献   

16.
对虾塘以养对虾为主,适当混养鱼类、贝类、藻类等,可充分利用虾塘水体空间、天然饵料生物及对虾残饵。有利于调节生态平衡,促进各养殖种类生长,从而提高水体生产力,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1.对虾塘综合利用的可能性根据我们的实践,利用对虾塘混养其他养殖种类是完全可能的,一灶山于对虾通常  相似文献   

17.
<正>对虾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中最具活力的养殖产业之一。在闽南地区除有排污条件的高位池及棚室工厂化养殖模式外,传统的土塘养殖目前仍然是虾类主要养殖方式。闽南沿海地区主要养殖的虾类为凡纳滨对虾、日本囊对虾和金刚虾(斑节对虾),适宜采用鱼、虾、贝混养模式。在虾塘混养合适的鱼和贝类不仅可以清除病虾、抑制虾病发生,提高虾的成活率,还可增加混养种类的收入。漳州沿海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对虾海水养殖地区之一,本文对几个对虾养殖区的不同混养模式进行分析,探讨最佳的海水虾塘混养方案,以供对虾养殖户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8.
蟹、虾、蛤混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忠民 《齐鲁渔业》2007,24(3):10-11
1993年,全国各地同时爆发了毁灭性对虾白斑杆状病毒疾病后,福建省连江县大官坂垦区1 066.7 hm2 (16000多亩)连片虾塘,在科技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相继构建了虾、蛎与鱼,虾、蟹与蛏、蚶,蟹、虾与蛤等多种混养、套养模式,引导广大虾农走上了一条投资风险小、产量高、效益好的路子。现就大官坂垦区梭子蟹、对虾与花蛤混养的经验和相关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温岭县上马乡—18亩面积的虾塘,改革养虾技术,实行以虾为主,综合利用,立体养殖获得成功,一季中国对虾产量2854公斤,平均亩产158.56公斤。二季长毛对虾产量1440公斤,平均亩产80公斤,塘内中边滩面套养缢蛏4亩,产量5100公斤,该虾塘养殖技术改革的成功,为振兴我县对虾养殖业树立了典范,其  相似文献   

20.
全球性病毒性虾病使对虾养殖陷入困境,闽东区沿海虾农谈虾色变,不少虾塘抛荒“改行”,为了恢复元气大伤的养虾业,福建宁德地区面对现实不松劲,地县水产部门多次派人到沿海乡镇生产点调查研究、研讨对策,动员虾农相信科学,增强信心,重整旗鼓。沿海四县从调查养殖模式、品种结构入手,推行封闭式立体生态养殖,开展虾塘综合利用,虾贝、虾鱼、虾蟹混养、轮养、套养、稀养等新的养殖方式,使濒临夭折的养虾业柳暗花明。全区共放养东方,长毛、墨吉、斑节对虾58220亩,其中虾贝,虾鱼,虾蟹混养套养33300亩,推行封闭式蓄水立体生态养殖21000亩,取得初步成效。 今年,福鼎县12000亩虾塘在3月底已基本落实租赁工作,虾塘改造及养成准备有秩序地进行。他们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