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帽儿山地区是东北东部山区较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区,本研究利用帽儿山实验林场1999年航测照片及1999年调查材料绘制而成的110000的林相图,110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1999)和实地调查资料,在ARC/INFO及其它统计软件支持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帽儿山林场的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选取的景观空间格局度量指标包括斑块数量、斑块大小、斑块密度指数、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等。结果表明帽儿山实验林场的森林景观以软阔叶林为主,以其很强的萌糵能力在各景观中占绝对优势;在帽儿山各森林景观斑块中,天然次生林各景观斑块平均面积大于人工林各景观斑块平均面积;人工林各景观类型斑块密度指数高于天然次生林各景观类型斑块密度指数;天然林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均匀度最高,其景观异质性程度也最高,但景观优势度小,各景观要素对景观整体结构、功能及其变化的控制作用较弱,人工林则相反。图1表1参16。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林科院试验林场森林植被景观格局及破碎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1∶5500森林类型图为信息源,以ViewGIS软件为手段,对湖南省林科院试验林场森林植被景观类型斑块的大小、形状、空间特征以及破碎化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林场的森林景观分为15种森林类型,总面积约为3529841.093m2,共有斑块数90个,森林斑块平均面积较小,且以马尾松人工林、樟树人工林、次生常绿阔叶林等为优势类型;各森林景观类型的形状指数较小,说明各森林景观类型的形状偏向于圆形或正方形,其斑块的边界率都较低;不同森林景观类型分维数变化较小,整个林场森林景观斑块数破碎化指数为0.0322,其中樟树人工林、次生常绿阔叶林、马尾松人工林、油茶林的破碎化指数较大.  相似文献   

3.
帽儿山地区是东北东部山区较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区。本文利用ARC/INFO软件,对帽儿山林场景观类型最小距离指数和景观连接度指数进行分析,进而对帽儿山林场各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有林地与无林地的景观连接度有明显差异,无林地的景观连接度普遍大于有林地;天然林的景观连接度都接近于O,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人工林的最小距离指数低于天然林和非林地;人工林中,人工针叶混交林的距离指数最小,格局接近于团聚分布;天然林的景观格局近于随机分布;非林地中,采伐迹地的距离指数最小,接近于团聚分布。图2参15。  相似文献   

4.
以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通过面向对象的影像分析软件Ecognition和ArcGIS软件,解译提取昌化江流域1995年、2000年和2007年天然林信息,以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为景观指数计算工具,选择景观斑块形状指数、景观斑块数量破碎化指数、景观斑块分维数指数等指标,对昌化江流域天然林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5年、2000年和2007年昌化江流域天然林总面积分别为1 431.38 km2,2 143.17 km2和1 487.98km2,天然林景观空间格局发生了波浪形变化,目前天然林破坏严重。分析结果为天然林的保护与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海南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运用Fragstats在Arc GIS平台下进行多个景观指数计算,对海南岛森林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岛森林景观格局以人工林、农地和天然林3种景观类型为主,斑块面积高达89%,是海南岛的优势景观类型,也是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的决定因素;2)天然林分布以海南岛中部地区的白沙、五指山、琼中、乐东等市县的面积最大,最大斑块指数也较高,该地区的天然林基本保持原始植被状态,集中连片,面积较大,而沿海较发达的市县则天然林景观指数较低;3)部分市县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森林破碎化程度较高,城市建设呈多中心分散分布。  相似文献   

6.
利用多波段遥感影像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植被图及外业调查,采用多个景观格局指数首次定量分析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景观空间格局及破碎化特征.借助ERDAS image8.7软件,将额河流域景观类型划分为7大类10小类,其中包括5大类8小类植被类型,影像总的分类精度达到87.2%.5大类植被类型面积比例分别为耕地16.5%、河漫滩林地2.6%、湿地1.6%、草地10.5%、荒漠52.2%.格局指数分析表明;河漫滩林地在景观中呈小斑块分布,其斑块最大周长和最大面积及平均面积均小于其他植被类型;河漫滩林地的斑块形状比较复杂,其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数和类型边界密度指数均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多个景观指数都表明河漫滩林地在景观中的破碎化程度最高,这主要是由于河漫滩林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资源富集性吸引了人类高强度的干扰所致.额河流域景观类型面积分布最不均匀,但景观类型斑块数分布相对较均匀.  相似文献   

7.
①斑块特征指数分析表明:各景观类型的密度、分维数指数都较小,植被景观的深展指数都不高,扩散比较均匀,没有极端复杂的形状产生,植被景观在演替系列中还没有普遍达到演替的顶级,斑块之间自相似程度较高。②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总体多样性程度高。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与均匀度指数的结果所包含的意义一致,这种一致性充分说明了各植被景观类型分布均匀,各景观类型地位相差较小。③空间构型指数分析表明:保护区的斑块密度为1.001,即1 km2上有1.001个斑块。这说明斑块数目较少。各景观类型分布也较均匀。保护区景观破碎度指数为0.007,这表明该区植被景观在研究期内所表现的生境破碎化程度是很低的。每一植被景观类型破碎度指数最高的是灌丛和灌草丛景观,其次为栲林景观,其余的破碎度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内部生境破碎化指数以灌丛和灌草丛景观、栲林景观为最低,它们的单独斑块面积较大,故破碎化指数较低。其它景观类型的破碎化指数相差不大,这与植被顺向演替是相关的。景观分离度指数的排序结果与斑块密度的排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木兰林管局八英庄林场拐磨沟流域森林景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资源管理》2015,(6):104-110
以木兰林管局八英庄林场拐磨沟流域的林相图、遥感影像及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Arc GIS10.0进行图形及数据处理分析。一级景观分类中,总斑块数为8个斑块,景观总面积为342.76 hm2,其中有林地占景观总面积比例最大;斑块形状指数和分维数最大的为未成林地,较小的是裸沙滩;斑块密度最大的为有林地,最小的是未成林地和裸沙滩;破碎度最大的是裸沙滩,最小的为有林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0.57,最大多样性指数为0.92,相差较大,均匀度为0.62,一级景观分类斑块分布较不平衡。二级景观分类中,斑块总数合计为19块,其中在有林地中,占总景观面积最大的为落叶松林;斑块形状指数和分维数较大的为桦树林,较小小的为山杨林;斑块密度最大的为落叶松林,最小的为山杨林;破碎度最大的为山杏林,最小的为桦树林;二级景观分类景观多样性指数为0.79,最大多样性指数为0.89,两者相差不大,而且均匀度为0.89接近1,因此该流域二级景观分类斑块分布比较平衡。  相似文献   

9.
运用景观空间数据分析软件计算相关景观指数,通过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景观格局总体情况、斑块面积、周长、总数、分维数、破碎化、均匀度及多样性指数等分析,探讨保护区内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为保护区主要森林景观;景观要素的斑块面积、周长、数量差异极大;亚乔林及低矮阔叶乔木林景观宽块形状最复杂,且破碎化程度较高,针阔混交林景观斑块形状同样较复杂,但破碎化程度低,且成因不同;保护区总体景观多样性程度较低,景观类型分布不均匀,景观异质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运用ARCGIS软件的扩展模块Patch Analyst,以那坡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基准年(2009)数据为基础数据,基于10个林地景观类型,计算其景观形状特征指数、景观破碎化指数、多样性指数;按优势树种将森林景观划分为14个景观,并计算其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景观形状指数特征表明林地景观的斑块边界褶皱程度不高,乔木林景观受人为活动干扰程度较小;景观破碎化特征表明乔木林景观在林地景观中占主导地位,其受人为干扰的程度较低;林地地类与森林景观类型的多样性与其最大多样性指数相差较大,说明各分类所占面积比例差距较明显。  相似文献   

11.
以2005年楚雄市影像图为基础数据,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分类方法,应用RS、GIS技术,通过斑块、类型和景观三个水平上景观格局指数对分类后的楚雄市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楚雄市的景观类型较分散,破碎度化程度较高.森林景观作为楚雄市景观的优势类型,分布较集中;城市景观和草地景观受人为干扰的程度较高,分布较分散;水域景观的分布较分散,并且破碎化程度较高;耕地景观的形状较复杂,在整个景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运用景观分析软件计算景观指数,采用斑块密度(PD)、边缘密度(ED)、景观形状指数(LSI)、聚集度(AI)、景观联通指数(COHESION)、蔓延度(CONTAG)、SHDI多样性指数和SHEI均匀指数等景观指数分析红河阿姆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结果表明红河阿姆山自然保护区以阔叶林景观、松林景观和灌木林景观为主要景观;各类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较低,景观异质性较高;景观总体多样性水平较低,各斑块在空间上呈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3.
该文利用Fragstats和ArcGIS计算苗二河流域森林景观特征和不同景观粒度下森林景观异质性指数,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苗二河流域有林地和非林地景观为优势地类,分布比较广泛;无立木林地面积小,分布比较集中;其它地类景观为劣势地类;2)随着景观粒度增加,苗二河流域森林景观斑块形状越来越规则。景观中斑块数量较多,形状不规则,边缘曲折迂回程度较高。该指数同时反映出苗二河流域景观斑块聚集和离散程度,表明随着景观粒度增加,斑块呈现聚集状态;3)随着景观粒度的增加,平均分维数整体趋近于1,苗二河流域斑块形状周长较简单,趋于正方形等简单形状;4)随着景观粒度增加,聚合度指数不断下降,苗二河流域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不断上升。通过森林景观特征和不同粒度景观异质性分析,为科学合理规划建设苗二河流域森林景观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林业资源管理》2017,(5):108-113
根据收集的白鹭湾生态湿地公园的相关图片资料,运用景观生态学及其高德图片和Arc GIS软件,结合实地调查,采用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斑块特征指数等指标,对其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白鹭湾生态湿地公园总面积为200.04hm2,草地和湖泊是湿地公园的主要景观类型,其面积为123.52hm2和26.31hm2,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分别为61.75%和13.15%;斑块数量(NP)和斑块密度(PD)所反映的湿地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基本一致,其中道路(NP=85个、PD=42.49个/100hm2)和草地(NP=48个、PD=24.00个/100hm2)破碎化程度较高;湿地公园的平均斑块形状指数(MSI)和平均斑块分维数(MPFD)的结果显示,河流(MPFD=1.43,MSI=12.21)的斑块形状较为复杂,灌丛(MPFD=1.07,MSI=1.50)的斑块形状最规则;湿地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为1.31,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值为0.63,说明研究区域景观水平多样性相对较高,但斑块空间分布不均匀,优势斑块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通过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保护区内外的景观格局特征,研究了贵州湄潭百面水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区外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0—2020年,在百面水省级自然保护区与10 km邻近区内,森林和农田为土地利用类型的主体,且保护区内外不透水面面积呈逐渐增加趋势;保护区的边缘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保护区的平均斑块面积、景观破碎化指数、聚合度指数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1km邻近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高于保护区而低于2~10km邻近区。由此可得,百面水省级自然保护区产生了正面影响的溢出效应,影响距离为保护区外1 km。  相似文献   

16.
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PLAND指数、MPS指数、AI指数、PAFRAC指数、SHDI、SHEI指数对贵州佛顶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以地类划分的景观中,林地斑块占主体(91.93%),其中尤以纯林斑块面积最大(61.76%),且斑块完整性最高;在以林分起源划分的景观中,天然林斑块面积占总面积89.19%,且斑块破碎化程度低,保存完好,但原生林面积比例极小(0.49%);在功能分区中,核心区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低,且核心区斑块异质性低、破碎度低、人为干扰较少,表明保护区功能分区的核心区划定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7.
GIS分析方法在森林景观格局变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景观格局变化的GIS分析以森林资源调查的森林分布图作为主要信息源,以ARC/INFO作为空间信息处理工具,采用平均斑块面积、形状指数、连接度、分数维、积聚系数5个景观格局指数作为空间格局分析指标.浙江临安的实例研究表明从1983年到1994年,松林和阔叶林等天然林景观比例减小,种类趋于简单化,破碎化趋势增强;竹林和经济林等人工林景观比例增大,种类趋于复杂化,规模经营趋势增强.GIS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方向也在论文中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福州市林地景观斑块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福州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地形图,在GIS软件的支持下,对福州市林地景观的地形分布格局进行了空间分析和统计,然后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分别从景观格局的总体特征、斑块规模特征、斑块破碎化特征以及斑块形状特征等4个方面,分析了福州市林地景观类型的斑块特征和景观破碎化程度,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景观格局是由自然或人为形成的一系列大小、形状各异,排列不同的景观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2005年MODIS卫星数据,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得到湖南省景观图.利用决策树分类法将研究区分为5种景观类型:水、自然植被、耕地、城镇用地、其它用地.选取斑块数、斑块密度、破碎度、斑块分维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聚集度、分离度等景观指数,从斑块、斑块类型和景观3个层次上对研究区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景观斑块共39357块,总面积为21.1984万km2;在5种景观类型中,植被和耕地是主要景观类型,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8.38%;湖南省景观多样性程度低,且斑块空间形状简单.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3年安化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2017年林地变更调查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景观格局指数计算软件,分析安化县天然林景观格局特征,对安化县天然林空间格局与动态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化县天然林主要是由竹林和阔叶林组成,占安化县天然林总面积的80%以上;从天然林整体变化情况来看,2013—2017年安化县天然林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各森林类型斑块密度、景观类型比略有变化,天然林景观整体变化不大,景观维持平衡稳定;天然林景观在空间分布趋于聚集分布,连接状况趋于更佳,天然林斑块的形状趋于更规则、更复杂,景观格局趋于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