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探讨煤炭型矿区复垦土地可持续利用与产业转型,本研究以平朔矿区为例,通过对矿区产业结构框架组成关系、矿区传统土地复垦模式以及产业结构特征与演替规律分析,研究了矿区复垦土地与产业转型的机制与模式。研究表明:我国矿区复垦土地可持续利用与产业转型目标导向机制应从"二元主导机制"过渡到"多元并存主导机制",最终实现"多方合作主导机制";平朔矿区产业框架应由粗放型、外延式向精益型、内涵式转变;依产业链不同,平朔矿区产业转型模式可分为两类,一是黑色工业产业链:煤炭开采-煤矸石-电-硅铝-建材工业,可实现矿区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的高效利用,减缓产业转型的环境压力;二是绿色生态产业链:农-林-牧-药-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是依托田园综合体的经济技术原理重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使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保护耕地数量及质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地调整产业发展模式,使耕地资源得到最佳的组合利用,有效地促进产业发展。结合2013年更新调查资料,在2010年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数据基础上,进行前锋区2013年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选取人均耕地面积、高等耕地占比、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产值比重、产量集中指数等作为研究区农业产业布局优化的影响指标,运用GIS地理空间分析功能,对影响指标进行叠加、计算,得出研究区农业产业优化布局方案,从而建立一套农业产业布局分区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如何合理利用耕地,从质量上保护耕地资源,保持耕地肥力这一问题,本文利用因素分摊法,建立了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及粮食生产能力指数体系。分析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从而得出结论:耕地质量是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了在保持耕地数量稳定的同时,更应加强对耕地的立法保护等。  相似文献   

4.
农村城镇化对耕地的影响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农村城镇化对我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和利用方式等方面带来的变化.指出因为农村城镇化建设直接占用耕地、土地规划与管理不当、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等导致了耕地数量的直接减少;因粗放和掠夺式经营引起耕地退化、工业和生活污染严重降低土壤肥力、水土保护不力致使耕地受到严重破坏等导致了耕地的质量下降;与此同时,耕地的利用方式也由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转变,由小块利用向规模利用转变.  相似文献   

5.
面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耕地保护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耕地质量、生态的测度等受多种限制性因素影响,致使当前“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格局在实施过程中仍以数量管控为主,这与新时期粮食安全和低碳社会存在脱节,亟需建设面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耕地保护转型体系。本文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观点,结合农业高质量发展对耕地保护的新要求,梳理农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下耕地保护现状和现实困境,探索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耕地保护转型路径。研究表明,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耕地保护需要兼顾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实现粮食安全与碳减排双重目标。然而,现阶段耕地依然存在保护耕地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耕地碳排放持续增加、保护耕地与保护生态难协调等问题阻碍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可从“本体角度、拓扑关系、科技助保”三个方面探索耕地保护转型路径,即转变耕地本体内涵,从现状耕地向可耕地内涵转变;从严格保护耕地向严格管控建设用地的数量、强度和生态转变;将科技创新应用于耕地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耕地生产绿色高效。因此,建议依据可耕地宜耕性高低合理布局农作物及作物结构,利用土地整治提升耕地生态以降低碳排放;根据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严格管控建设用地总量,确保优质耕地不减少,进一步提升农业高精尖技术实现耕地绿色增产;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引导科研工作者和农户自下而上自愿进行耕地保护。  相似文献   

6.
系统考察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有助于从国家全局层面把握耕地与粮食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本文基于2011—2020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双固定模型等估计方法,明晰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特征及其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11—2020年,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呈上升态势,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有效赋能全国粮食安全。在地区异质性研究中,辽宁省、黑龙江省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粮食安全保障效应更加明显,吉林省作用渠道有待畅通。在维度异质性研究中,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主要通过促进粮食数量安全和粮食经济安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粮食生态质量保障效应不明显。据此,为了使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更好地促进国家粮食安全,从提供东北地区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经济补贴、因地制宜制定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策略、打造以生态质量为导向的“优质粮食工程”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耕地利用因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即耕地利用转型。从要素投入的视角来研究耕地利用转型,从投入要素的组成结构考察投入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揭示安徽省耕地利用转型的时序演变特征,理清耕地利用中要素投入的影响因素,提出加强对耕地利用显性形态转型与隐性形态转型的研究,完善耕地利用转型研究的要素测度指标体系,改变耕地利用方式、强化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乡村"人口、土地利用、产业"3要素转型空间的差异及影响因素,了解单要素转型加速的核心影响因素对乡村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运用均方差赋权法从"人口、土地利用、产业"测算重庆市渝北区近郊2镇2010年与2017年乡村转型度,对比3要素对乡村转型度贡献率,分别得到3要素转型优势区域(A区、B区、C区);并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及经济条件3方面选取6个影响因素,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各因素对3要素转型度及转型优势区决定力大小.结果显示:①研究区人口转型特征明显,产业次之,土地利用转型最差,各转型优势区村数量从大到小依次为A区、B区、C区;②影响因素探测显示,农村耕地数量、农村经济总收入、坡度、到主要交通干道距离分别是影响近郊区乡村"人口、土地利用、产业"转型加速的主要因素.统筹不同区位乡村发展速度、稳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保护农村耕地数量、稳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近郊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保护耕地是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目的和任务之一,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也不例外。因此,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应将促进耕地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耕地保护不仅包括耕地数量与质量保护,而且还应该包括效益保障,即促进耕地利用效益的提高和农民耕作收益的增加,以效益促保护。一、严格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数量基本稳定和耕地质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
利用时空比较分析法对安徽省当涂县耕地资源数量、结构、分布及质量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对当涂县耕地压力进行分析,突出了当涂县耕地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1.
以韶关市浈江区为例,对耕地自然质量等级成果进行补充完善,从而全面掌握和科学量化耕地质量等级状况,实现耕地保护工作由数量管理为主向数量与质量并重的转变,切实提升耕地资源保障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贵州省制定耕地资源保护政策提供参考,从数量、质量、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等方面介绍了贵州耕地资源的现状,指出了贵州山区耕地质量较差、坡耕地面积较大及分布范围较广、耕地撂荒严重、优质耕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突出、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等问题。从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加大耕地执法力度;完善耕地目标保护责任制,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制度;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强化职能部门和群众对耕地的保护意识;加强耕地规划和用途管理制度,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增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推进耕作层剥离利用步伐;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力度,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加强贵州省耕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耕地保护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近年来,耕地保护逐渐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一些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耕地保护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究。该文在纵观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耕地数量保护、耕地质量保护以及耕地生态保护方面对耕地保护进行了回顾,对我国今后耕地保护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以耕地数量的统计数据和耕地保护政策的颁布、实施为基础,借助经济计量学理论以及Eviewes 5.1软件,运用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数量变化与耕地保护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显示:(1)耕地数量变化与耕地保护政策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机制在制约着变量的运动,使二者之间短期内的偏离不会太远,长期则会走向均衡;(2)耕地数量变化与耕地保护政策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即耕地数量变化是耕地保护政策的Granger原因,而耕地保护政策不是耕地数量变化的Granger原因.(3)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表明,耕地数量变化对耕地保护政策具有较为持续的促进作用,且作用程度随着滞后期的加大而加强;耕地保护政策具有较强的惯性,主要受其自身以前水平的影响,因此耕地保护政策对耕地保护的促进作用不太显著.这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因此,应制订长期而非短期的策略,强化耕地保护政策理论研究,加大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力度,这是解决耕地过快减少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内涵及路径探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探讨新时期下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的内涵和路径,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回顾并总结近10年耕地保护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以系统论知识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功能、过程和状态与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相结合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是一个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的概念,实质是全面维护和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保障区域和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系列活动。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监督、鼓励和引导耕地使用者集约化、绿色化利用耕地资源,使农田生态系统中耕地要素特性稳定且生态环境保持一个良好状态。2)三位一体保护路径设计:树立以农田生态系统为视角的保护理念,采取分区分级保护机制,健全耕地生态补偿制度,规范农户利用和保护耕地的行为,实时监测系统中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状态,最终实现我国全方位耕地保护格局。此研究成果可为新时期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5—2015年耕地的动态变化,运用熵权法对安徽省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在对评价结果展开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耕地保护方略。结果表明,安徽省2005—2015年耕地资源安全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动态变化趋势,但总体变化幅度较小;2015年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总体得分较高,表明生态环境有所改善;通过对资源安全评价的聚类分析,将安徽省16个地市分成3类。安徽省耕地资源安全值有所提高,但耕地质量问题较为突出,需逐步建立起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遵义市耕地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了解耕地数量与质量发生的变化,深入研究耕地利用程度,为进一步合理利用耕地提出相应耕地保护对策,以提高耕地质量,确保遵义市耕地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剖析当前南方丘陵区土地整理普遍存在单纯追求增加耕地数量、固定的整理模式和高品位规划设计、后续效益与市场经济脱节,缺少产业支撑的误区。结合南方丘陵区土地整理的效益目标,提出土地整理应针对南方丘陵区特有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根据其特殊的交通、地质、地形地貌和耕作制度,从提高耕地质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项目后续效益入手,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9.
加强耕地保护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笔者以四川为例,通过对四川省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环境状况及其形成原因和变化趋势的分析,对四川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省来说,要实现区域粮食安全,必须要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推广土壤肥料新技术;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好耕地保护和培肥工作;加强农业保护,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农民种粮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耕地资源作为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要素,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但在人口不断膨胀和土地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功能不断下滑。以昌黎县为例,对影响昌黎县耕地资源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大量调查,构建了昌黎县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从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角度对昌黎县的耕地资源进行多层次的综合评价,并对耕地资源的安全状态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评价结果,并依据该县域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昌黎县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和整治保护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