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新疆南疆棉花生态平衡施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保平  陈立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712-12712
阐述了生态平衡施肥的概念、原理,按照生态平衡施肥原理建立新疆南疆棉花生态平衡施肥决策支持系统,同时介绍了系统设计、系统功能,该系统能根据测定土壤养分状况给出不同土壤及生态因子的生态平衡施肥方案,从而实现棉花生产管理的定量决策。  相似文献   

2.
生态平衡施肥模型与肥料效应函数模型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理论上推导出生态平衡施肥模型及其特征参数模型的一般应用表达式,进而建立了区域生态平衡施肥模型和区域特征参数模型,最后介绍了区域生态平衡施肥模型和地块施肥模型参数的求解方法和预测施肥量方法。研究表明:肥料效应函数模型是生态平衡施肥模型在不考虑土壤有效养分因素情况下的特例;区域生态平衡施肥模型能够满足地块半定量施肥预测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肥效评价的生态平衡施肥理论体系、指标体系及其实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生态平衡施肥理论和实践,在综合评价肥料利用率及其算法前提下,提出了肥效评价的生态平衡施肥理论体系和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理论体系包括:(1)以生态平衡施肥的多目标优化施肥为核心内容,即生态平衡施肥是以适宜的肥料成本、保证粮食产量和品质、持续培肥或保持土壤肥力平衡、减少施肥污染的多目标优化;(2)从操作上定义了多个评价指标,并可通过普通肥料田间试验求算;(3)指标体系包括评价肥效和指导施肥双重功能;(4)确立了肥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指标体系包括4方面9项指标:①用产量评价的指标有肥料转化率、最低肥料转化率、最高肥料转化率、平均肥料转化率;②考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指标有肥料离土率、生态施肥量上限;③考虑土壤培肥的指标有培肥施肥量下限;④考虑土壤和肥料共同作用的指标有土壤-肥料养分表观转化率和土壤-肥料养分表观离土率。  相似文献   

4.
南疆棉花高产施肥决策支持系统是基于Web的综合决策支持平台,是以生态平衡施肥模型为理论基础,由信息服务基础平台和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组成。本研究介绍了此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总体设计、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知识模型建立及模型库管理系统的设计。该系统平台的应用,既可增强用户的综合信息化服务能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也可平衡地补充土壤养分,提高棉花单产,发挥中低产田增产潜力,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而实现棉花生产施肥管理的定量决策。  相似文献   

5.
生态平衡施肥模型与目标产量施肥模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目标产量施肥模型特点、弊端和预测施肥量精度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并与生态平衡施肥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尽管目标产量施肥模型构建合理,参数获得容易,但参数多,参数易变,参数准确测定困难,参数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模型中没有考虑土壤有效养分平衡或变化,因此,它难以作为精确施肥模型使用;与其相比,生态平衡施肥模型将施肥系统中诸多变量统一在质量守恒定律之下,具有测土施肥模型和肥料效应函数模型的双重功能,参数变异小,参数易于获得和预测施肥量准确等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6.
邵磊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3):81-82
论述了生态农业中的养分以及用平衡施肥技术来协调生态农业中的养分,指出平衡施肥技术可以保护和提高土壤资源的肥力,解决日趋严重的土壤问题和生态恶化现象,保证生态农业顺利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指出平衡施肥技术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主要论述了生态农业中的养分以及用平衡施肥技术利用和管理生态农业中的养分,指出平衡施肥可以保护和提高土壤资源的肥力,解决日趋严重的土壤问题和生态恶化现象,保证生态农业顺利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指出平衡施肥技术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同时就如何加强平衡施肥工作来促进生态农业建设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土壤养分状况系统评价法及其在内蒙古旱作农业上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文章介绍了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的原理与实践,初步明确了在旱作农业上应用土壤养分综合评价法与平衡施肥技术,对提高旱地主要作物马铃薯、油料和麦类的施肥技术及其增产效果有起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新疆兵团农八师143团为例,针对土壤信息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综合应用作物平衡施肥原理、数据库技术、Delphi技术,依据区域土壤肥力、质地类型,番茄需肥特点等众多特点,以条田为操作单元,建立了集土壤养分管理、专家施肥推荐、SQL信息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新疆农八师143团土壤养分信息管理与作物施肥决策系统。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临澧县棉花平衡施肥区土壤养分图与推荐施肥分区图的编制程序、方法和原理。  相似文献   

11.
根据系统科学的理论,应用模糊评判的数学方法对推荐施肥中反映土壤肥力水平的多项参数进行了模糊评判研究,并在微机上建立了“SFFE”(Soil Fertility Fuzzy Evaluation System)系统。结果表明:本系统克服了现存的几种土壤肥力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由定性评价土壤肥力走向了定量化。而且可以比较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土壤的实际肥力水平,为推荐施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如为土壤肥力的监测和施肥效益的客观评价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数量化手段,也为检验推荐施肥的效益和土壤培肥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少耕免耕及秸秆覆盖在改善生态环境、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试验设置4个耕作处理,分别为常规耕作、旋耕、耙耕和免耕;施氮量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常规施氮量的100%、75%和50%,以研究耕作方式和施氮量对小麦、玉米产量及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水平的递减小麦公顷穗数降低,小麦、玉米产量降低,总产量下降;旋耕、耙耕和免耕处理的小麦穗粒数随施氮水平的递减而降低,而千粒重随施氮水平的递减而有增加趋势,玉米的千粒重与施氮水平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常100、耙100和免100处理的产量最高,旋100、常75和免75次之,而耙100和免100处理的净产值最高,高于常100。因此,耙100和免100的经济效益最高,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产量的数学模型。试验表明,随着耗竭试验继续,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继续下降,在农肥、秸秆、化肥三因素中,以农肥土壤全氮的贡献最大,秸秆次之,化肥最差,土壤碱解氮的变化表明,农肥处理对增加碱解氮作用最大,秸杆次之,化肥最差,在耕作措施处理中,玉米连作和休闲处理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不明显。证明利用休闲方式恢复土壤氮库容量是消极的,而绿肥处理后,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明显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的积累为:有机肥>秸秆还田>草木樨还田>化肥>对照;速效钾的累积增长为秸秆还田居首位,有机肥次之,对照区呈下降趋势。有机物料的培肥效果优于化肥。  相似文献   

15.
以橡胶品种无性系PR107、RRIM600、热研7-33-97为研究对象,借助已研究建立的橡胶树精准施肥决策计算机系统和橡胶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试验数据,比较分析了基于橡胶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施肥决策系统指导施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利用橡胶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施肥决策系统进行施肥,能促进天然橡胶增产,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胶园土壤酸化趋势得到减缓,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肥途径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各异,有机质总量比培肥前5年累积增长为:有机肥>秸秆还田>草木樨还田>化肥,对照区有所下降。重组有机质、复合有机质及复合体中不同结合态腐殖质也发生明显变化。有机物料培肥土壤是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松辽平原玉米带黑土肥力演化特点及培育技术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松辽平原玉米带粮食生产中存在的5方面问题.根据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从土壤剖面构型、有效态养分平衡、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及土壤酸化趋势加剧等方面揭示了玉米带黑土肥力演化的特点,分析了驱动土壤肥力演化的原因.简要介绍了前期工作中提出的"三三(全)耕作制"对土壤肥力的培育效果,目的是为松辽平原玉米带土壤肥力退化的防治和定向培育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产量的数学模型。随着耗竭试验的继续,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呈明显下降趋势。在农肥、秸秆、化肥三因素,以农肥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最大,秸秆次之,化肥最差。从每两个培肥物质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看,化肥和农肥、秸秆之间无明显的正交互作用。而秸秆和农肥间有较明显的正交互作用,说明了在农业生产中二者可互相代替,同样可以达到培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土壤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作物连作条件下,施肥各处理作物产量高于不施肥处理,且有机肥优于化肥,化肥优于秸秆还田.施肥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及N、P、K养分含量,施有机肥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显著.在小麦、玉米、大豆作物中,小麦连作条件下,施肥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