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云南思茅、保山、德宏、西双版纳4个地区的调查结果,小粒种咖啡在海拔900m以下的植株生长量和第3年的产量大于海拔1 100、1 300m植区的生长量和产量,但随海拔升高咖啡干豆千粒种增加,大象豆减少;随海拔升高,咖啡的果酸度增加,杯品品质提高。  相似文献   

2.
对西双版纳州普文试验林场和大渡岗乡大干坝村试验地不同海拔的中泰南五味子生长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015—2018年,不同海拔试验地中,中泰南五味子的地径、藤长生长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普文试验林场的生长量略高于大渡岗大干坝的;海拔800 m的生长量在不同时间及不同试验地均略高于海拔1 200 m的;海拔1 000 m的生长量均优于海拔800 m、海拔1 200 m的。提出在西双版纳境内,中泰南五味子应选择海拔在1 000 m左右地块种植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不同栽培区域对皮胎果+当归+大蒜模式3种作物产品品质的影响,我们在不同区域开展了皮胎果+当归+大蒜栽培模式研究,检测了3种作物产品品质。结果表明,皮胎果硒含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含量大于我国富硒食品含硒量标准;当归酸溶性灰分含量在海拔2 263m以上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水溶性灰分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当归在海拔最高(2 351m)种植,当归根阿魏酸含量最高。大蒜头所含热量,在海拔2 315m以下随海拔升高而提高;总灰分含量基本接近。  相似文献   

4.
昆嵛山森林群落数量分类、排序及多样性垂直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野外样方调查和主要立地因子数据,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方法,对昆嵛山森林群落进行分类和采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进行排序,并分析植物分布与立地因子的关系及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物种累积曲线分析方法显示40块标准样地抽样充分;TWINSPAN方法将昆嵛山森林群落分为9种类型;样方的DCA排序明确地揭示各群落类型境地分布范围;样地和物种CCA排序较好地揭示立地因子对森林类型和物种分布格局的影响.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中海拔(300 m)出现最大值,至450 m处趋于平缓.Shannon-Wei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但增加趋势不十分明显;Pielou's均匀度指数在海拔500 m以下分布平缓,500 m以上随海拔升高而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四川省北川县片口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下(2700 m、2800 m与2900 m)团竹分株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其生物量分配格局和克隆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分株及构件生物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在不同海拔条件下,地下茎生物量分配有显著差异,其他构件生物量分配无明显差异;秆在构件生物量分配比值中最大,为38%;(2)地上构件形态特征随海拔升高而变化显著;地下构件中根的数量、地下茎基茎、地下茎长度和分蘖强度都随海拔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在海拔2800 m时达到最大值,因此宜选择海拔2800 m地带的团竹苗用于人工种植。团竹在不同海拔环境中具有生物量分配和克隆形态的可塑性,有利于其种群对水分、光资源等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海拔高度对灵山正路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全面了解花椒在不同海拔下的生态适宜性,以四川省冕宁县选育认定的灵山正路椒为材料,在冕宁县1 800、2 000、2 200、2 400、2 600、2 800 m 6个海拔梯度条件下,调查研究不同海拔高度对灵山正路椒的物候期、品质、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物候期随海拔的升高而向后延迟;品质、产量在海拔1 800~2 600 m范围内与高度呈正相关,之后降低;经济效益在海拔1 800、2 000 m时最高。  相似文献   

7.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查阅相关资料,对峨眉山种子植物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峨眉山种子植物共2 876种,含物种数大于10的科70个,物种数随海拔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单峰变化格局,在海拔1 100~1 900 m范围内达到最大,为1 260种。各植被带内不同生活型植物占该带总物种数比例随海拔高度增加呈不同变化趋势,乔木、藤本植物为单峰分布,在海拔1 100~1 900 m最高,分别为27.9%和6.9%;草本植物先减少后增加,灌木则随海拔增高呈递减趋势。自然植被垂直带是各自然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种子植物的垂直分布规律对了解该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辽东山区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海拔、不同土壤厚度、不同坡向的落叶松胸径平均生长量的测定,对影响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的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一个立地因子发生变化,其他立地因子相同时,落叶松胸径的平均生长量随之变化,并且随样地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随土壤厚度的增大而升高,随坡向往东南而升高,往西北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在毛竹分布南缘的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气候过渡区,选择土壤、坡度、坡向、经营水平等一致的3个海拔梯度毛竹林,对竹林经济性状随海拔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径级立竹质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竹壁厚度是主要影响因子。竹材产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提高,立竹胸径是竹材产量变化的主导因子;竹笋平均个体质量、产量和品质随海拔升高而提高。竹笋平均个体质量是竹笋产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海拔对竹笋品质影响主要反映在总糖、可溶性糖、P、Fe、含水率、可食比例随海拔升高而提高,纤维、热量、灰分、Ca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运用RS与GIS技术,以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归一化差值山地植被指数(NDMVI)定量分析了大青山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随坡向的分异规律。结果表明:保护区的植被覆盖度总体上随坡向呈现明显的分异;大青山保护区植被覆盖度的坡向分异随海拔的升高而越明显。垂直分异规律在不同的坡向上不相同:北坡和西北坡在海拔1 400m以上植被覆盖度变化随高度增加而越不明显,1 400m以下则随高度增加而越明显;其它坡向,在1 600~2 000m的海拔高度上,植被覆盖度差异相对更高和更低海拔上的植被覆盖度差异较小;所有坡向在1 200~1 600m的海拔上植被覆盖度差异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