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生物质能源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质能源已然成为可再生能源研究的重要议题,梳理其研究脉络,对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1982-2016年中国生物质能源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信息挖掘,绘制知识图谱,揭示生物质能源研究的知识结构关系与演进规律。研究表明:1)中国生物质能源研究机构集中于高校和农林相关的科研机构,研究作者以个人为主,仅形成4个主要研究团队。2)研究主题集中在三个方面:生物质能源原料、生物质能源利用形式和林木生物质能源。3)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原料导向阶段(1984-2008)、产业发展阶段(2009-2011)和效益评价阶段(2012-2014)。4)未来研究还应重点关注两方面:生物质能源经济效益研究和生物质能源政策研究。  相似文献   

2.
梳理1992-2018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录的关于环境成本研究的相关文献,借助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Ⅴ绘制科学知识图谱。通过环境成本作者合作网络,关键词聚类图谱、时区图谱、突现词检测,真实、立体、全面考察环境成本的研究背景、梳理演化路径、挖掘研究前沿。研究发现:1)研究群体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核心学者间形成学术共同体;2)研究机构集中在高校,为环境成本研究提供实质性资源与智慧支持;3)研究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三个进程,主要围绕环境成本核算、企业环境成本会计、行业环境成本展开;4)低碳经济、价值链、多目标优化、全成本、微电网、稀土、风电成为近几年高曝光的热门词频。在低碳经济这一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指导下,核算是环境成本研究的不变主题,清洁生产是未来环境成本研究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3.
生态效率是衡量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环境规制是影响生态效率的重要因素.文中选取200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计算区域生态效率,建立面板回归模型和门限模型,实证分析异质性环境规制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不同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影响不同,命令强制型与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与生态效...  相似文献   

4.
推进病死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对于维护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公卫安全和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河北、河南和湖北3省346户生猪养殖户数据,从命令型规制、激励型规制、引导型规制和自愿型规制4个维度刻画环境规制,并在拓展决策实验分析法的基础上,探讨环境规制对养殖户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引导型规制中的与政府签订承诺书外,其他规制因素对养殖户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行为均存在显著影响。2)环境规制是通过规制因素相互作用对养殖户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行为发挥约束作用,各规制维度影响效应的序次为:命令型规制(0.5493)>激励型规制(0.4814)>自愿型规制(0.3575)>引导型规制(0.3096)。3)政府监管政策使得命令型规制的影响效应最强,合作社等组织规章制度乏力使得引导型规制的影响效应最弱。4)在废弃物资源化治理中,政府注重监管、处罚和补贴等法治政策,而忽视了社会自治机制的职能发挥。研究还根据相关结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榆林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榆林位于生态脆弱区,其气候变化对环境有重要意义。利用陕西省榆林市12个县(区)1980-2006年的气温、降水资料,通过趋势分析、聚类分析对榆林市县域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Bp神经网络在时间序列气候预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榆林市各县(区)气温在波动中上升,除佳县定边增温不明显外,其余各区县增温趋势明显。降水变化特征较复杂,但全市总体呈减少趋势。利用改进的Bp算法在榆林市县域气候预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气温变化预测的误差在1-7%之间,降水变化预测的误差在10-20%之间。  相似文献   

6.
孙颉  原保忠 《植物保护》2019,45(4):108-115
核盘菌是当今世界上最难防治的农业植物病原真菌之一,对植物生产危害极大,核盘菌的致病性研究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2002-2017年间SCIE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核盘菌研究文献1 972篇,通过对论文产出数量和被引次数进行数据分析,综合考量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全面反映目前世界核盘菌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核盘菌研究领域科研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美国、中国、加拿大是核盘菌研究领域的主要发文国家。Plant Disease和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是核盘菌研究领域发文的主要刊源,我国核盘菌相关研究文献数量近年来增长迅速,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是我国核盘菌研究领域科研实力较强的机构。把握时机,加强科研国际合作与交流,增加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是我国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化感作用是指植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到环境中而影响自身或其他有机体(包括植物、微生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植物的一种适应机制。【方法】采用文献计量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检索了1999—2022年主题词为“Allelopathy”的论文,经过筛选得到4 856篇有效文献,利用VOSviewer软件分析了在该时间段的发文量、主要发文机构、关键字共现分析等。【结果】对化感作用研究主题的年发文量整体上呈波浪式增长趋势,但高被引文章较少,且被引前十位的文章发表年限均距今10年以上,发文质量仍有待提高。由于近年来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化感作用研究在农业、植物科学、生态环境科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海洋与淡水生物等热门学科均有涉及,主要以中国和美国为主,占到发文总量的40.10%。其中,发文较多的作者是Kato-noguchi H、Fujii Y和Macias F A,该3人不仅对化感作用研究领域均有卓越的贡献,更是各国家之间合作的强有力推进者。【结论】研究对关键词共现分析可知,目前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种入侵、农业生产、化感物质和作用机...  相似文献   

8.
易地扶贫搬迁通过对居民主体跨生态空间的整体综合式移置,借以实现迁出地环境、迁入地社区及移置居民主体“三赢”的社区型生态经济转型对策。文中通过筛选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得到2002-2022年易地扶贫搬迁移民领域的623篇文献,借助可视化图谱进行关键词分析,总结当前研究热点及知识进展。结果表明:1)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研究大致可以分为探索、飞跃和平稳三个时间阶段,发文作者及机构相对分散,尚未形成显著的科研合作关系。2)形成了以“搬迁效果评价”和“防返贫路径”为主题的两个研究热点。3)“社会融入”和“移民可持续生计”是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4)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研究摸索期,“安置规划”和“移民适应水平”的广泛研究为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发展到成熟期,“扶贫路经”“可持续生计策略”和“移民后续扶持”研究热度提高,推动研究向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后续研究应加强学科交流合作,致力于探讨路径创新和补偿制度体系的完善,为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的中国生态搬迁提供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9-2015年我国煤炭上市公司的数据,建立面板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煤炭企业生态投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环境规制强度与煤炭企业的生态投资存在"U"型关系,我国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煤炭企业生态投资的作用处于正向拉动阶段;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两项市场激励型规制手段对煤炭企业的生态投资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相比而言,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小于财政补贴政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植物检疫》主编: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植物检疫》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即第8版)之"植物保护"类的核心期刊。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学科体系,列出了78个学科的核心期刊表,并逐一对核心期刊进行了著录。著录项目包括:题名、  相似文献   

11.
新疆奇台县近42a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新疆奇台县气象站的气温及降水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函数及M 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分析了该地区近42年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与极端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而极端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从季节变化来看,除夏季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其它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冬季增幅最大,秋季次之;各季降水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夏季增幅最大,冬季次之。年平均气温未发生突变,而年降水量在1984年发生由少向多的突变。对气温和降水的异常分析得出,暖温年多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后,冷温年多发生在上世纪60、70年代;多雨年主要在近20年,少雨年则多在上世纪60、70年代。此外,该县近42 a来增暖幅度小于全疆和北疆;增湿幅度大于全疆,小于北疆。  相似文献   

12.
组蛋白修饰作为表观遗传修饰的一种主要形式,对基因表达和表型调控具有重要作用.组蛋白修饰的N端尾区可通过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等修饰来改变染色质的状态以及调控基因的表达.与脊椎动物相比,昆虫种类繁多,且有变态发育、表型复杂等特征,可以成为探索动物社会行为、发育调控和毒理作用等表观遗传基础的模型.本文总结了昆虫组蛋白修饰的...  相似文献   

13.
14.
15.
我国苜蓿病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庆华 《植物保护》2007,33(1):6-10
综述了我国苜蓿主要病害的分布和危害、病原学、发生规律、抗性种质材料的遗传筛选和鉴定及综合防治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6.
The re-emergence of fusarium head blight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especially in Western Europe prompted a survey of the situation in the Netherlands. To allow for a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of large numbers of samples, a diagnostic PCR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detect the most common species of Fusarium occurring on wheat. Seven primer pairs were tested for their ability to identify isolates of Fusarium avenaceum, F. culmorum, F. graminearum, F. poae, F. proliferatum and Microdochium nivale var. majus and M. nivale var. nivale. Each primer pair only generated a PCR product with the corresponding Fusarium species and all PCR fragments had different molecular sizes. This allowed the generation of these amplicons using a mixture of all seven primer pairs. The robustness of this multiplex PCR encouraged us to screen a large series of isolates collected in 2000 and 2001. In both years 40 fields were sampled leading to a collection of 209 isolates from 2000 and 145 isolates from 2001. The results of the multiplex PCR demonstrated that F. graminearum was the most abundant species in the Fusarium complex on wheat in both years. This is in sharp contrast to reports from the 1980s and early 1990s, which found F. culmorum as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Primers derived from the tri7 and tri13 genes, which are implicated in the acetylation and oxygenation of the C-4 atom of the backbone of the trichothecene molecule, were used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deoxynivalenol and nivalenol (NIV) producers. The populations of F. culmorum and F. graminearum both showed a slight increase in NIV-producers in 2001.  相似文献   

17.
 甲硫氨酸是蛋白质的重要组分,同时还可通过生成S-腺苷甲硫氨酸(SAM)调控细胞内多种生理过程。本文根据酿酒酵母、粗糙脉孢菌和构巢曲霉3种模式真菌中甲硫氨酸生物合成的最新研究进展,勾画出真菌的甲硫氨酸合成途径,综述了该途径中关键酶的生物学功能,探讨了该途径的调控机制,为病原真菌甲硫氨酸合成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新杀菌剂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弹状病毒含有单链负义RNA基因组,寄主范围比较广泛,能侵染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以及植物等寄主,对人类的健康、农作物产量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植物弹状病毒主要根据复制场所分为细胞质弹状病毒属Cytorhabdovirus和细胞核弹状病毒属Nucleorhabdovirus,其基因组由单股负链RNA组成。此外,Dichorhavirus和Varicosavirus病毒属是两个新鉴定的植物弹状病毒属,其特征是具有二分体基因组。本文着重介绍危害我国农作物的几类植物弹状病毒,对它们的病理学、病害流行、基因组信息以及传播媒介进行概述,为中国植物弹状病毒病害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Variation in pesticide residues in space and time has not been investigated systematically in spite of the large variability found at single scales (e.g. between trees or orchards). Information on variability at different scales will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sampling methods and more reliable prediction of residues.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quantify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in initial spray deposit on apple leaves and fruit using a substitute tracer (zinc EDTA chelate). Five hierarchical spatial scales were defined as (1) between orchards, (2) between plots within an orchard, (3) between trees within a plot, (4) between zones within a tree and (5) between leaves/fruit within a zone. Similarly, two temporal scales were defined as (1) between applications within a single year and (2) between years. The initial zinc concentration was approximately log-normally distributed; the variability in initial deposit concentration was greater on leaves than on fruit. The average initial zinc deposition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top and outside zones than in the middle zones within individual trees. The most important scale for driving residue variability is the within-zone unit-to-unit variation, contributing to 71 and 49% of the observed variability for leaf and fruit samples respectively. Variability at other scales was related to the variation in the tree architectur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tratified sampling on the basis of within-tree zone structures, with the effort focused on within-zone sampling, should be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esticide residue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