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生态省建设水平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国家环境保护部2008年修订的生态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法、熵值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数及相应数值的"标准量化值",通过权数与指标量化值构建综合评价指数模型,对我国16个生态试点省2013年生态省建设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我国生态省建设存在地区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生态建设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2)东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系统建设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系统建设优于西部地区;3)西部地区生态系统建设优于中、东部,东部地区生态建设稍好于中部地区,但差别不大;4)中部地区环境系统建设优于东部和西部,西部要优于东部。因此,建议东部地区进一步提高环保产业比重和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降低地下水超采率和基尼系数,促进生态省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中部地区需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西部地区以保护脆弱生态环境为目标,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期,精准测度产业生态化水平是太行山区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基础需要。以PSR为基础框架,构建产业生态化实现过程PSRE模型,结合太行山区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主要矛盾,建立太行山区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太行山区全域各县的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测度、过程耦合协调与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太行山区全域产业生态化水平低,产业活动形成的生态压力较大,自然生态状态较差,产业响应不足,生态效率较低,生态压力及自然生态状态、产业响应、生态效率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程度较高,但不相协调。2)太行山区内各地区间产业生态化水平综合得分河南>山西>河北、市辖区(县级市)>县城,产业响应差异是各地区综合得分差异的主要原因。3)太行山区内各地区间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一致,河南>河北>山西、市辖区(县级市)>县城。各地区间政府资源环境规制差异、市场机制的信息传递效率差异,以及产业响应能力差异是空间耦合度差异、协调发展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提出强化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助力企业规模化和园区化发展、支持园区生态化改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政府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地区是国家级生态功能重点保护区域,更是西北地区实现山川秀美的重要保证。源区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事关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大事。鉴于此,本文立足三江源地区实际情况,遴选了16县经济发展的21项指标以综合考评本区的经济综合发展,并通过分析本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生态问题,结合本区实际,提出了源区县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互动措施。旨在通过文中互动措施的提出获得本区经济快速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双赢效益。  相似文献   

4.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促进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重要途径之一。文中运用钱纳里发展模型,并通过计算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指数,论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结合城镇人口与农业劳动力人口指标,分析了新疆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进程的互动关系,并对省域层面工业化和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新疆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发展存在显著不协调状况,总体发展水平低、城镇化滞后工业化发展态势明显;在省域85个县市中,协调发展区域尚处于低度协调水平,为提升新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必须打破当前发展模式,实现由"协调发展-交互发展-更高层次协调发展"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关于西藏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生态补偿制度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由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使得我国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所产生的成本和效益由不同的地区承担和享受,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区际间利益冲突,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发现,当区域收入不均衡的时候,提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纳什均衡结果也不相同,高收入者(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会承担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责任,而低收入者(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则会坐享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效益,因此在西藏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应当建立跨地区生态补偿的机制,由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补偿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成本,运用多种生态补偿的方法,解决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在对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优势能矿资源进行科学再认识的基础上,按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基本思路,以及主导产业的主要判定标准,研究认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应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及盐化工产业为主导产业。进而围绕主导产业构建相配套的区域产业结构体系,并运用产业集群这一企业空间集聚发展的现代化地域组织形式和新型发展模式,建设七大产业集群,加快区域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达到陕北地区产业结构的适时转型升级和优化调整,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生态农村建设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论文从农村的生态环境、基础条件和农民意识等方面,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加快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措施。针对我国农村生态建设的现状和特点,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8.
<正>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加快生态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国家水资源战略安全,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是党和国家赋予郧阳区的历史重任。建设生态郧阳区,发展生态农业是基础,生态农业的发展要靠生态植保的技术支撑。在建设生态郧阳区的大背景下,生态农业的发展已进入新阶段。"优质、高产、高效、生态"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植物保护工作与"农业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密切  相似文献   

9.
甘肃自然生态的脆弱性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决定了其绿色产业的发展应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为切入点,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其生态环境优势,不断改善其生态环境劣势。通过发展生态治理产业、特色产业以及环保产业,尽快解决制约甘肃绿色产业发展的资源约束、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最终使甘肃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三普"、"四普"、"五普"和"六普"的数据,构建省域单元人口文化素质指数。利用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等区域差异研究方法综合测度1982-2010年中国各省人口文化素质指数区域差异。结果显示:1)各省人口文化素质呈现"螺旋式"上升、提高的过程;2)各省人口文化素质各指标结构呈现明显的"东-中-西部"的梯度差异特征;3)各省文盲或半文盲人口规模区域差异表现出"缩小-扩大"的发展态势,而大专及以上高学历人口规模区域差异表现出"扩大-缩小"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