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博弈论的可变模糊评价模型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可变模糊评价中主观赋权随意性问题,将博弈论思想与熵权法及变异系数法进行组合优化,构建了博弈论组合赋权的可变模糊评价模型。以民权县地表水水质评价为例,选取当地14个监测断面为研究对象,将博弈论组合赋权的可变模糊评价结果与熵权-可变模糊评价模型、变异系数-可变模糊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水质评价中是有效可行的,评价结果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更加准确的反映水质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2.
对4种河流水质评价方法进行对比研究。采集槐荫河6个断面水样,测定了河水中的溶解氧、CODMn、NH3-N、TN、TP 5项反映水质的指标。选择单因子指数评价方法、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方法、水质指数评价方法对水质进行分析评价。对比分析评价结果得出,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适用范围广,结果直观,是比较实用的评价方法;水质指数评价法,综合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和实用性,可应用于不同水体不同时期的对比评价,既能判定水质类别,又能找出最大污染因子,应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基于熵权的贝叶斯模型及其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河宁夏段的水质状况对宁夏居民饮用水安全和黄河流域的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黄河宁夏段的水质状况。【方法】选取黄河宁夏段下河沿断面、银古公路桥断面和陶乐渡口断面的2012年和2013年2、4、6、8、10和12月的水质监测数据,针对贝叶斯模型存在的不确定性缺陷,运用基于熵权的贝叶斯水质模型,选取DO、CODMn、NH_4~+-N、BOD5和COD等5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对黄河宁夏段进行水质评价并研究其水质时空变化规律。【结果】COD、NH_4~+-N是主要污染物,水质以Ⅱ、Ⅲ类为主,水质状况总体较好,时间变化为夏季最好,春秋次之,冬季最差;空间变化为从宁夏段上游到下游,水质逐渐变差。【结论】基于熵权的贝叶斯水质模型评价结果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尼梅罗指数法中单项组分评分值Fi不连续,以及过分突出各单项组分最大评分值Fmax的问题,以熵权法和二项系数法组合赋权的方式对尼梅罗指数法进行改进,并以彭州川西气田部分水质检测结果为基础进行水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改进的尼梅罗指数法解决了传统方法中Fi值不连续和过分突出Fmax的问题,评价结果符合实际且在5个水质级别中的分布更加连续、均匀。  相似文献   

5.
构建了农机设备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改进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利用改进灰色关联模型对农机设备进行优选,并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程晓丽 《南方农机》2022,(6):172-174
基于衡水湖流域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水质监测月数据,选取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五个水质指标,用BWM法和熵权法对传统内梅罗指数法进行改进,用于衡水湖流域水质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传统内梅罗指数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衡水湖流域水质整体较好,以Ⅲ类水体为主;用主客观赋权对内梅罗指数法加以改进后...  相似文献   

7.
使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分析2016年~2020年嘉陵江四川段中下游10个自动监测断面的水质状况,并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进行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琼江大安2017年为IV类水质,最大超标因子为TP,超标倍数为1.23;西充河彩虹桥2018年为IV类水质,最大超标因子为NH3-N,超标倍数为1.60;其余断面均未出现超标。2017年大安断面内梅罗污染指数为1.00,轻度污染,最大污染因子是TP;2018年彩虹桥断面内梅罗污染指数为1.33,轻度污染,最大污染因子是NH3-N;其余断面均为清洁。西充河彩虹桥断面各年月际内梅罗污染指数呈下降或平稳趋势,琼江大安断面先上升后下降至平稳趋势,嘉陵江沙溪、巴河江陵、渠江团保岭、渠江赛龙、涪江百顷均有平稳或上升趋势。2016年~2020年各年份Spearman相关系数(rs)为-0.9~0.3,|rs|≤Wp,各监测断面年际水质变化平稳。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灌区绿色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和水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探究广利灌区总干渠水质及氮磷污染现状及其对灌区水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提出灌区水环境问题解决建议。【方法】于2019年6—12月,在灌区内总干渠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6个断面,进行了6次水质监测,测定水体中的总氮(TN)、总磷(TP)、CODCr和BOD5等反映水质和氮磷污染的基本指标。采用适用于我国河流水质综合评价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和富营养化评价的对数型幂函数普适指数公式对河流水质及富营养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①广利灌区86%的水体水质能满足Ⅴ类农业水域功能区的用水要求,且综合水质标识指数随时间和空间变化显著,7月66.7%水体处于劣Ⅴ类水标准,在三号闸和补源进水口取样点出现了黑臭水体。②广利灌区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灌区内水体100%处于富营养状态,富营养化评价综合指数(EI)峰值出现在7月补源进水口处(80.5),且41.6%的水体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③TN平均质量浓度为5.30 mg/L,为地表水Ⅴ类水标准的2.65倍,TP平均质量浓度为0.156 mg/L,氮、磷比为33.97∶1,适宜藻类生长。【结论】广利灌区总体水质可满足农业功能区用水要求,但富营养化水平较高,尤其是氮污染严重,灌区内的原生态土渠和水生植物使河流具有良好的自净能力,能发挥其生态功能作用。因此,建议加强灌区内入河水体的污染控制尤其是氮磷污染的监测;同时渠道衬砌要考虑生态环境、配比生态衬砌和原生态土渠、河道搭配水生植物,进而对河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进行吸附,以改善灌区水环境。  相似文献   

9.
孝新合气田区地下水铁锰污染分析及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孝新合气田区地下水铁锰污染成因及环境健康风险。【方法】在37个地下水水样和8个土壤样品分析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量统计分析工具(SPSS)对地下水中铁、锰离子质量浓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采用单因子指数、加权综合水质指数和健康风险评价法对研究区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源进行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结果】研究区主要特征污染物为总铁、锰和总氮,其重要来源是地下水铁锰离子,在还原环境下有机质和总氮的输入是造成该区地下水中铁、锰离子量较高的原因,而地下水总氮超标主要受到农田灌溉和施肥的氮污染影响;综合水质等级从优良水质到极差水质,极差水质样品数占27%,表现为同时受总铁、锰和总氮超标影响;铁、锰离子非致癌风险指数均小于1,为风险可接受水平,即对饮水居民健康不会产生致癌慢性毒害效应,但铁锰污染需给予充分重视。【结论】为提高研究区农村饮用水安全,建议饮用之前应该进行预处理,并将铁锰作为重点控制污染物。  相似文献   

10.
针对水利设施5个特征指标,通过组合赋权法和改进TOPSIS法对贵州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进行了评价,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一是利用变异系数法和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能够尽可能的综合主观设定的评价指标体系,使评价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二是把TOPSIS法中的距离改成马氏距离,计算更加简单。从而更好地为贵州乃至相同类型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尼洋河沿程水质状况,分析丰水期干流水体的主要污染指标,科学合理的说明尼洋河流域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对人体健康危害程度。【方法】基于2018年丰水期水质监测数据,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尼洋河干流上10个断面的水质监测指标,同时依据干流各个监测断面的水体指标检测结果,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断面所在河流分为3组,监测断面分组结果与尼洋河流域上、中、下游分布基本一致。【结果】第1组水体以有机污染为主,TP与TN的质量浓度较高,水体污染程度较轻,污染源单一;第2组水体受有机污染与重金属多个指标的污染,水体水质较第1组差,污染来源相对复杂;第3组水体水质污染最为严重且污染指标最多。【结论】分析结果与单因子水质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尼洋河干流水质随河流方向有改善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水资源最为紧缺、水质污染尤为突出的地区。【目的】明确该流域近年来水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方法】统计1998—2017年海河流域水资源数据,分析了水资源量、供用水量和水质的变化趋势。【结果】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的1/10,水资源极度匮乏且年际波动较大;在供水量方面,近年来地下水供给占比呈下降趋势,域外调水和其他水源供给占比呈增加趋势;在用水量方面,农业和工业用水量呈降低趋势,生活用水量不断提高,生态用水量快速增长;河流水质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差水平;大中型水库水质达标率较低,近况堪忧。【结论】海河流域水资源量与质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更加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有待执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卫河水系新乡段历年不同水期和不同河段的水质变化情况。【方法】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卫河水系1963—2018年的水质指标数据进行了计算,分析河流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卫河干流8个水质站和共产主义渠干流3个水质站不同水期的综合污染指数不同。总体上,干流1980年以前综合污染指数较低,1990—2009年综合污染指数变高,2010年后综合污染指数降低,但仍高于1980年以前。支流7个断面的综合污染指数不同,并随年代变化而变化。水系中水库的综合污染指数最低。西孟姜女河和东孟姜女河主要受点源排污影响,综合污染指数最高。【结论】干流1990—2009年污染变严重,2010年后污染减轻。干流水质污染程度受不同水期的影响。水系中,水库的水质最好,西孟姜女河和东孟姜女河水质污染最严重。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黑龙江干流水质对居民生活和农业灌溉用水的影响,选择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p H四项监测指标作为研究对象,对漠河北极村、大兴安岭呼玛、黑河和伊春嘉荫四个断面过去一年每周水质监测数据进行预处理,运用物元综合评价模型,对黑龙江干流水质做出综合评价。然后根据监测结果,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对相应地区未来26周的各项监测指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漠河北极村、大兴安岭呼玛断面水质主要为Ⅰ类和Ⅱ类,黑河断面水质主要为Ⅱ类和Ⅲ类,伊春嘉荫断面水质主要呈Ⅰ类和Ⅲ类。漠河北极村、大兴安岭呼玛断面未来26周水质较好,黑河断面高锰酸盐浓度较高,伊春嘉荫断面高锰酸盐与氨氮浓度均较高。研究表明:黑龙江干流水质基本可以满足居民生活和农业灌溉用水需要,运用物元分析法和灰色预测模型对水质进行评价及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合理制定管理策略改善灌溉水质。【方法】以黑龙江省2017年5—8月295个测点的16项水质监测指标为基础,以《地表水水质评价标准》(GB 3838—2002)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为依据进行等级分类,采用Office以及ArcGIS软件分析了黑龙江省灌溉水质(主要指地表水)指标时空变化特征。【结果】①黑龙江省灌溉用水的主要污染物为有机污染物类(BOD5、COD和高锰酸盐指数)和面源污染类(氨氮、TN和TP)指标,其中仅有60.9%~76.7%和68.6%~78.3%测点的灌溉水质中COD和高锰酸盐指数能够达到III类标准以上;而面源污染类指标的表现较差,且TN和TP指标的超标问题较为严重;②时间变化方面,随着生育季的进行,有机物和面源污染类指标的劣类水测点均呈现逐渐增多趋势,且这一现象在TN和TP指标上表现更为明显;③空间变化方面,农业面源污染类指标的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佳木斯和七台河市,涉及的灌区主要包括鹤立河灌区、金沙灌区、三合灌区、孟家岗灌区和万家灌区。【结论】黑龙江省灌溉水质主要受农业面源污染类指标影响,且以TN、TP为主。制定合理的水肥管理策略是改善黑龙江省灌溉水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暗管排水工程是控制灌区地下水位,防治耕地盐碱化的主要技术手段。【目的】综合考虑排水条件、排水目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计算暗管间距。【方法】对几种常用的暗管间距计算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总结了其适用条件,编写了基于VBA的计算程序以实现不同计算方法的优选并确定相应的暗管间距。在此基础上,选取宁夏引黄灌区2个典型暗管排水工程案例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稳定流状态下,当kH/q≤100时,宜选择阿维里扬诺夫-瞿兴业公式计算暗管间距,当kH/q>100时,宜选择Hooghoudt公式计算暗管间距;非稳定流状态下,以治渍为目的地区选择按地下水位下降速度计算暗管间距,以防治盐碱化为目的地区选择按排蒸比计算暗管间距。【结论】利用VBA开发的程序可以解决暗管间距计算过程中较繁琐的迭代、累加等计算问题,操作便捷,实用性强;非稳定流方法更适合于宁夏引黄灌区暗管排水间距的计算,银北灌区宜按排蒸比计算暗管间距,银南灌区宜按地下水位下降速度计算暗管间距。  相似文献   

17.
沈乌灌域天然湖泊非冰封期水质阶段性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沈乌灌域湖泊水质状况对灌域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目的】揭示沈乌灌域内天然湖泊水质状况,阐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和特殊的灌溉制度对湖泊水质变化的影响。【方法】针对沈乌灌域8个典型天然湖泊2016─2017年非冰封期(3─11月)水质监测数据,借助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CODMn、NH3-N、TN、TP、DO 5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水质评价并对其水质变化原因进行了阐述。【结果】沈乌灌域8个典型湖泊水质在非冰封期处于动态变化,3─5月水质较好,一般能达到Ⅲ类水质,6─9月水质处于波动期,介于Ⅲ~Ⅴ类,10─11月水质开始好转,水质最差通常出现在8月与9月。【结论】8个典型湖泊其水质随时间波动较大,在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年份,节水改造工程附近的湖泊水质有所降低,氮素是影响湖泊水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对水质简单而全面的定性以及定量评价,采用改进的水质标识指数法对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在2005-2014年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高锰酸盐指数是影响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但综合水质基本都能满足功能区的要求;同时应用环保部推荐的Speraman秩相关系数法对3个断面10 a间的水质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断面水质在2005-2014年变化均呈显著好转趋势。该评价方法不仅能对水质单项及综合指标类别进行比较,也可以在同一类别中进行水质好坏的比较,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00—2016年叶尔羌河中下游植被覆盖动态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获取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地表植被覆盖变化信息,探讨和揭示内陆干旱地区地表植被空间演变规律。【方法】以叶尔羌河流域2000—2016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数据、水文和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基于RS、GIS及GPS等技术,采用空间数据处理、信息提取解译、海量数据建库、图属一体化、数据仓库管理技术等方法,研究分析2000—2016年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结果】①从时间方面看,2000—2016年研究区植被覆盖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即由2000年的6 025.9 km~2减少至2016年的5 620.4 km~2,减少了405.5 km~2,年减少率为0.42%,其中,主要为低盖度植被向劣盖度植被转移,研究区植被覆盖趋于退化;②从空间方面看,研究区天然植被主要分布于B段(叶尔羌河与提孜那甫河汇合处至三河汇口处),以劣植被覆盖为主,2000—2016年植被覆盖度减少区域主要集中在A段(卡群以下至叶尔羌河与提孜那甫河汇合处),且减少的植被覆盖多为劣盖度。【结论】研究区生态水平退化主要因素可归结为平原区气温升高造成的蒸散发损失加大及绿洲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挤占生态用水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湖北省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提出合理建议。【方法】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湖北省2006-2017年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时序特征。【结果】2006-2017年,湖北省水资源环境综合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呈线性增长趋势。湖北省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表现为线性增长趋势,且具有阶段性,2006-2010年和2011-2017年分别为经济发展滞后于水资源环境水平的过渡发展阶段和水资源环境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阶段,2017年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达到良好耦合协调。【结论】为实现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优质耦合协调发展,湖北省重视经济转型升级和城镇生活污水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