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3.
4.
5.
6.
7.
柴达木盆地植被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9.
10.
11.
以1993-2003年的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为依据,介绍了延安市市区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近年来的变化特征。将上述变化特征与延安市近年来的能源消费状况相对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延安市对能源结构的调整,延安市的煤烟型污染已得到有效控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延安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地市级城市延安的旅游市场形象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旅游形象设计已成为区域旅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优劣势机遇挑战分析法和形象设计等分析方法,在对延安市旅游业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延安市的旅游市场形象定位,提出了神圣、神秘、神奇,成功、胜利,黄文化等特色理念;构建了视觉、行为识别系统;并对延安市旅游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延安市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作者以往对延安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基础上,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采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进一步定量分析了延安市自1952年以来区域经济差异演变与空间变化特征;引用国外的区域分离系数等方法,分析了延安市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延安区域经济总差异在过去50年里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但在不同时期差异变化的幅度不同。根据国际上对基尼系数的警示通行标准,延安区域经济差异已经超过警戒状态。2)延安市区域经济差异是区间差异和区内差异均不断扩大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区间差异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延安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主要驱动力。3)区域分离系数计算表明延安区域逐渐分离趋异。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的空间变化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县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区域发散或收敛,从而整体上推动了延安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延安市经济发展对城市化驱动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本质是经济发展。本文首先从3个方面探讨了1952年以来延安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延安城市化水平现状以及造成的原因,研究表明:延安城市化水平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即将迈入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滞后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城市化拉力不足、推力较小,使得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拉力和推力失衡,制约了城市化发展水平。最后,提出了加快延安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的4项对策。不仅对于加快延安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推动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农产品虚拟水的时空变异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提出了虚拟水指数的概念,制定了等级划分标准,并对陕西省1989~2004年的虚拟水含量进行了时空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989年陕西省生产家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可分为3级:(1)较低水平的区域,包括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和安康市;(2)稍低水平的区域,包括榆林市、延安市、宝鸡市和商洛市;(3)中下水平的区域,包括汉中市和铜川市;2004年可分为5级:(1)中下水平的区域,包括西安市;(2)中上水平的区域,包括铜川市、汉中市和安康市;(3)稍高水平的区域,包括商洛市;(4)较高水平的区域,包括宝鸡市、渭南市和延安市;(5)很高水平的区域,包括榆林市和咸阳市。可见近16年来陕西省各地市生产家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呈增长趋势,其中变化量最大的是榆林市,其次是延安市和咸阳市,而增长最少的是西安市和汉中市。1989~2004年陕西省居民的人均年农产品消费虚拟水含量是农村高于城镇居民,且有逐年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从相对资源承载力角度探讨延安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本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 ,计算分析了 1 95 2~ 2 0 0 1年延安市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 :1延安市的土地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大于经济资源 ,是延安市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2延安市的综合承载力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阶段 ,并且保持着下降的趋势。3延安市的自然资源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 ,经济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4针对上述问题 ,应采取调控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资源、控制人口增长等对策 ,以推进延安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50年来延安市县域经济差异发展变化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着重研究了延安市 5 0年来区域经济差异发展变化的趋势。文章从两个方面 ,即全市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状况与市内各县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状况 ,分析了延安市 1 95 2年— 1 998年区域经济差异的特点。研究表明 5 0年来延安市的区域经济差异有扩大的趋势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为显著 ,呈现出快速、非均衡发展的特点。这主要与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有关。最后 ,文章探讨了针对延安市县域经济差异变化趋势的调控 ,使县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能够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要求而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延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延安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与经济状况及产业结构变化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5年来延安城市化发展大体经历了快速增长、波动、徘徊停滞和稳步上升四个时期;延安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对数呈正相关性。经济增长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针对延安市目前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现状,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可大大带动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半干旱半湿润的延安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和植被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90年代以来以造林为主的植被建设效果并不理想。以果园地为研究重点的延安不同地区和不同立地条件下存在土壤水分状况的空间差异和普遍的土壤干化现象,土壤水分的总体亏缺是延安地区土壤干层出现的客观依据。延安地区土壤水分状况表明,延安南部和中部地区可以进行合理的人工造林,而北部地区应以灌草植被恢复为主,而地形破碎的梁峁地在造林过程中必需运用水平阶等集水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生态脆弱的陕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作者从农村从业人员结构变化、外出劳动力从业状况、本乡地域内转移三方面考察延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发现当前延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明显的"就近-跳跃式转移"特征,劳动力倾向于就近转移,并大多流向传统第三产业,并与农村地域经济类型密切相关。劳动力在产业和空间上的流向受区域经济结构偏离和资源环境背景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