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揭示拔节期淹水胁迫下施氮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以春玉米"宜单629"为供试作物,采用2因素裂区田间试验,主处理为土壤水分状况,包括全生育期适宜水分(CS处理)和拔节期淹水6d(YS处理);副处理为施氮量,包括0、90、180、270 kg/hm2和360 kg/hm2,分别记为N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适宜的施氮量。【方法】以春玉米为研究材料,品种为中地88,设置4个施氮量水平(N0:不施氮;N1:225 kg/hm2;N2:275 kg/hm2;N3:325 kg/hm2),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的方法,测定了玉米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含水率、株高、叶面积、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计算了玉米的耗水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结果】玉米全生育期的总耗水量表现为:N3处理N2处理N1处理N0处理,分别为524.7、520.9、496.6、456.7 mm。不同生育时期的玉米株高及玉米叶面积指数,基本上符合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N1、N2、N3处理的玉米穗长、穗粒数、百粒质量、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N0、N1处理和N2处理,N1处理和N3处理分别差异显著(p0.05);N2处理和N3处理差异不显著。各施氮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表现为:N1处理N2处理N3处理;N2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较N1处理和N3处理分别高52.3%和13.7%,N1、N2、N3处理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考虑春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等因素,275 kg/hm2为该试验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的最佳施氮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水氮利用效率、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方法】设置3个灌水定额水平(W0:0 mm、W1:40 mm、W2:80 mm),4个施氮量水平(N0:0 kg/hm2、N1:180 kg/hm2、N2:230 kg/hm2、N3:280 kg/hm2),分析比较了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拔节期春玉米光合速率、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成熟期地上部分干物质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氮素积累量以及对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施氮可以显著提高拔节期光合速率,当施氮量由230 kg/hm2提高到280 kg/hm2,光合速率的增幅减小。施氮对WUEi有促进作用,而灌水定额在40~80 mm之间时,增加灌水定额不利于WUEi提高。N2W1处理的成熟期地上部分干物质累积量和产量较N0W0处理分别提高54.27%和78.36%。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在2.31~3.61 kg/m3之间,在各施氮水平下WUE表现为W0水平W1水平W2水平。灌水施氮处理植株和籽粒的氮素累积量明显高于N0W0处理的,施氮对成熟期籽粒和植株的氮素累积均有显著影响(P0.05)。W1水平下植株氮素积累量与W0水平差异显著,但与W2水平差异不大。W1水平下的籽粒氮素积累量最大,与W0水平差异显著。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的升高而减小,在同一个施氮水平下,氮肥偏生产力表现为W1水平W2水平W0水平。N2W1处理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最高,除N3处理外,当灌水定额增加时,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有所增加,但增幅变小。【结论】增加施氮量可以提高产量和干物质量积累,提升水分利用效率,而氮素利用效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氮肥偏生产力与施氮量负相关。建议当地采取灌水定额40 mm,施氮量230 kg/hm2的灌水施氮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寻找滴灌夏玉米最佳施氮量。【方法】本试验在测坑-防雨棚设施条件下进行,试验设置2个灌水定额,分别为50 mm(WH为充分灌溉)25 mm(WL为限水灌溉);4个氮肥水平,即0、90、180、270 kg/hm~2,分别以N0、N1、N2和N3表示。采用完全区组设计,共计8个处理,3次重复。研究了滴灌施肥条件下,灌水定额和氮肥互作对土壤水分消耗、NO3--N运移积累以及夏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灌水、氮肥及其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限水灌溉条件下,玉米拔节期—灌浆初期发生中轻度水分亏缺,对后期产量形成产生显著影响,但限水灌溉显著提高了土壤贮水的消耗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2种灌溉水平下,施氮量与产量均成抛物线关系,充分灌溉条件下施氮量264.3 kg/hm~2时为转折点,限水灌溉条件下施氮量176.9 kg/hm2为转折点。充分灌溉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呈增加趋势;但在限水灌溉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表现出降低的趋势。随着施氮量增加,各土层土壤硝态氮量显著增加,且60~1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所占比例增加。与充分灌溉相比,限水灌溉作物吸氮量降低,各生育期土壤中硝态氮残留增加。【结论】玉米产量对氮素的响应与供水量相关,水分亏缺下,产生最大产量需要的氮素用量随之降低。因此,生产中应根据土壤含水率调整施氮量,以实现最高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寻找管渠自动控水灌溉夏玉米的最佳施氮量。【方法】设置畦灌(B)和管渠自动控水灌溉(W)2种灌水模式①畦灌采用传统施氮量(300 kg/hm~2,N1);②管渠自动控水灌溉设置;(农民传统施氮(300 kg/hm~2,N1)、减氮25%(225 kg/hm~2,N2)、减氮50%(150 kg/hm~2,N3)和不施氮(N0)处理。测定不同处理夏玉米抽雄期和完熟期的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并对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氮素转运量及转运效率、氮肥的利用效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施氮量为300kg/hm~2时,W灌水模式相较于B灌水模式籽粒产量和完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5.46%和3.23%,氮素总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7.79%和26.69%。W灌水模式下,减氮25%处理籽粒产量、籽粒氮素积累量和植株氮素积累量与畦灌传统施氮处理无显著差异,且氮素利用率显著提高25.54%,减氮50%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在管渠自动控水灌溉情况下可以考虑适当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将氮肥施用量控制在225~300 kg/hm~2之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求适宜的追肥方案,最大程度恢复受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方法】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6—9月,采用测坑模拟淹水的方法,在河南商丘开展了夏玉米淹水和排水后不同施肥方案的试验研究。夏玉米拔节—抽雄阶段,以淹水(W1)和不淹水(W2)为主处理,排水后施肥方案为副处理,分别为:不追肥处理(CK)、N 100 kg/hm~2处理(F1)、N 100 kg/hm~2+P2O575 kg/hm~2处理(F2)、N 100 kg/hm~2+K_2O 75 kg/hm~2处理(F3)和N 100 kg/hm~2+P2O575 kg/hm~2+K_2O 75 kg/hm~2处理(F4),试验小区重复3次。【结果】W1处理的玉米群体株高、株高整齐度、叶面积指数和产量比W2处理分别下降了4.6%、45.9%、10.9%和24.3%;对于淹水处理,排水后不同追肥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淹水对玉米生长和产量所造成的危害(P<0.05),其中追肥F3处理的玉米群体株高比CK、F1和F2处理分别提高6.6%、4.7%和3.3%,株高整齐度分别增加130.8%、94.4%和48.3%,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17.7%、9.7%和6.9%,产量分别增加20.9%、15.7%和13.1%,F3处理和F4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淹水显著降低了夏玉米植株的干物质积累(P<0.05),在淹水条件下,F3处理和F4处理的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大于其他处理(P<0.05)。【结论】受淹玉米在排水后,追施氮肥对生长和产量具有显著的恢复效应(P<0.05),同时增施钾肥对氮肥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的作用(P<0.05)。在夏玉米生产区,对于受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恢复,氮钾配施氮100 kg/hm~2+K_2O 75 kg/hm~2是较为适宜的灾后追肥方案。  相似文献   

7.
探讨地下滴灌玉米高产的科学合理施肥技术。在地下滴灌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次数研究氮肥运筹管理对玉米产量和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次数、施氮量及交互作用对穗长和百粒重影响不显著,施氮量对秃尖长、施氮次数对穗粒数、施氮次数和施氮量的交互作用对穗粒数影响差异显著,施氮量对穗粒数和施氮次数对玉米产量影响极显著,三次施氮平均玉米产量比一次施氮处理提高了7.60%,T3N120、T3N180处理分别比T1N120、T1N180处理增加了11.36%、9.13%;施氮量、施氮次数与施氮量的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影响不显著;建立了以施氮次数和施氮量为自变量的玉米产量回归模型,能够反映玉米产量与施氮次数和施氮量的关系。建议黑龙江省黑土区地下滴灌玉米采用3次施氮、施氮量120~180 kg/hm~2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保证夏玉米高产情况下实现节水节肥。【方法】采用滴灌,研究不同补灌处理(2018年测墒土层为0~20、0~30和0~40cm,依次记为W_(20_、W_(30)和W_(40),2019年测墒土层增加0~10cm,记为W_(10);补灌时期均为播种时及拔节期和抽雄期开始时,目标含水率为田间持水率)和不同施氮量处理(2018年施氮量为180、240和300kg/hm~2,分别以N_(180)、N_(240)和N_(300)表示,2019年施氮量增加120 kg/hm~2,记作N_(120);施氮与灌水时期一致)相组合对夏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地上部干物质量、产量构成、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LAI和地上部干物质量随灌水量和施氮量增加均呈增大趋势,各补灌条件下,N_(240)和N_(300)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效应大于灌水量和水氮互作,2018年仅W20N180处理的产量显著低于高水高氮(W_(40)N_(300))处理;2019年仅W_(10)灌水条件下所有施氮处理以及W_(20)、W_(30)和W_(40)条件下N_(120)处理的产量显著低于W_(40)N_(300)处理。灌水量和施氮量均对耗水量具有极显著影响,耗水量随施氮量和灌水量的增加呈增大趋势;灌水处理对WUE产生极显著影响,2018年W_(20)和W_(30)条件下,各处理WUE均值较W_(40)分别提高11.05%和1.74%,2019年W_(10)、W_(20)和W_(30)条件下各处理WUE均值较W_(40)依次提高17.94%、9.11%和7.21%。【结论】试验区夏玉米滴灌条件下适宜的水氮施用方案为:补灌/施氮时期为播种时及拔节期和抽雄期开始时,目标湿润土层0~20 cm,补灌上限为田间持水率;施氮量180~240kg/hm~2,施氮比例为1∶1∶1,播种时氮肥底施,拔节和抽雄时氮肥随水施入。  相似文献   

9.
氮素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因素。【目的】研究氮素对缓解冬小麦盐分胁迫的作用。【方法】通过盆栽实验,分别设置土壤含盐量为4、6、8 g/kg(轻度S0、中度S1、重度S2),施氮量为150、200和250 kg/hm~2(低氮N150、中氮N200、高氮N250),进行正交试验,共9个处理,分析了相同盐分胁迫下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LAI)、SPAD值、干物质及千粒质量的影响。【结果】S2处理中株高呈:N200>N250>N150,成熟期时N200较N150高出9.53 cm;S0、S1和S2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均呈:N250>N200>N150,且不同施氮量下差异显著;S0处理的千粒质量呈:N200>N250>N150,S1和S2处理的千粒质量呈N250>N200>N150,N250比N150分别增长了11.64%和52.61%。【结论】适宜的土壤施氮量可以缓解盐胁迫对冬小麦株高、叶面积及千粒质量的影响,其中缓解盐胁迫叶面积的作用较为显著。S0下最佳施氮量为200 kg/hm~2,S1、S2下最佳施氮量均为250 kg/hm~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不同氮响应型冬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对氮肥的响应差异,挖掘黄土高原麦区冬小麦品种的高效高产潜力。【方法】于2018—2019年在山西农业大学校内小麦试验基地开展试验,试验主区为良星99、邯麦13、山农22、良星77、烟农999和山农29共6个冬小麦品种,副区为150、270 kg/hm~2的2个施氮水平,分析不同氮响应型冬小麦产量及氮效率与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的关系。【结果】根据氮响应度将6个冬小麦品种聚类划分为强响应型品种(山农29、邯麦13和烟农999)和弱响应型品种(良星77、山农22和良星99)。强响应型品种较弱响应型品种显著提高了籽粒氮素积累量、花前植株氮素运转量、花后植株氮素积累量、产量以及氮效率,其中产量及氮效率分别增加17.85%~22.35%、9.20%~12.31%,显著降低了成熟期2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量。施氮量270 kg/hm~2较150 kg/hm~2强响应型品种成熟期茎秆+叶鞘、叶片氮素积累量和百公斤籽粒吸氮量显著降低,花前植株氮素运转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花后植株氮素积累量、花前茎秆+叶鞘、叶片氮素运转量及其贡献率显著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1.98%和4.89%;弱响应型品种各器官氮素积累量增加,籽粒氮素积累量所占比例下降,花前植株、茎秆+叶鞘氮素运转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产量显著提高7.87%,成熟期0~120cm土层土壤硝态氮量显著提高,百公斤籽粒吸氮量降低不显著。此外,在同类品种不同施氮量条件下,产量、氮素利用效率、百公斤籽粒吸氮量均与花前整株氮素运转量相关性更高,且强响应型小麦品种的相关性高于弱响应型品种的。【结论】强响应型品种产量、氮素利用效率高,器官中积累氮素向籽粒运转能力强,且花前茎秆+叶鞘、叶片氮素运转量可以作为氮高效品种的筛选指标。施氮量270 kg/hm~2较150 kg/hm~2促进强响应型品种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显著增加,保证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控制施肥量来模拟夏玉米不同产量水平,了解不同产量下夏玉米光合及耗水特性变化,为田间用水管理、区域农业高效用水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4个产量水平分别为9 000 kg/hm~2(C0),9 750 kg/hm~2(C5),10 500 kg/hm~2(C10),11 250 kg/hm~2(C15),以不施肥为对照(CK),研究不同产量下夏玉米穗位叶光合性能、叶绿素荧光及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结果】夏玉米拔节期、花前和花后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随目标产量的提高而增加,花前胞间CO2摩尔分数随产量的提高而增加,C15处理株高、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摩尔分数分别较CK平均增加25.5%、39.1%、42.1%、97.9%、79.8%、32.0%;夏玉米拔节期、花前和花后SPAD随目标产量提高,C15处理SPAD较CK平均增加17.9%,qP、ETR、Y(Ⅱ)在不同光照强度下为CKC0处理>C5处理>C10处理>C15处理;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产量的提高而增加,土壤体积含水率降低,C15处理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CK分别提高15.2%、14.1%,土壤体积含水率较C0处理降低11.0%。【结论】夏玉米较高的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和耗水量是形成高产的重要原因,其中后期干物质的合成是产量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加强夏玉米生育后期田间用水管理。  相似文献   

12.
氮肥减量后移对喷灌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井灌区田间水肥管理。【方法】试验于2018年6—9月在河南省许昌灌溉试验站进行,以当地主栽玉米品种登海3737(P1)和豫单9953(P2)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施肥调控方式,分别为当地传统施肥模式CK(N、P2O5、K2O施量分别为315、75、75 kg/hm^2,全部基施),优化模式F1(N、P2O5、K2O施量分别为225、75、75kg/hm^2,40%三叶期和60%拔节期追肥),优化模式F2(N、P2O5、K2O施量分别为225、75、75kg/hm^2,30%三叶期、30%拔节期和40%大喇叭口期追肥),研究了喷灌水肥一体化下氮肥减量后移对不同品种夏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增加施肥频次和施肥时间后移可提高玉米叶面积系数(LAI)和延缓叶片衰老,增加玉米干物质累积量以及最大生长速率。喷灌水肥一体化(F1、F2处理均值)较传统施肥籽粒产量提高7.8%,耗水量降低11.9%,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22.2%,籽粒氮肥偏生产力(PFPY)提高51.1%,生物量氮肥偏生产力提高49.2%。登海3737干物质累积、最大生长速率、WUE和PFPY的均值较豫单9953分别增加2.8%、7.7%、8.5%和8.6%,最大生长速率出现的时间没有差异。豫单9953干物质积累快增期持续时间比登海3737增加5.3 d。不同品种之间产量和构成要素差异极显著。登海3737平均产量为11 319 kg/hm^2,较豫单9953增产8.4%,其中穗长、百粒质量对产量贡献较大,分别提高22.5%和18.2%。【结论】本研究中,F2处理为最佳施肥模式,即N、P2O5、K2O施量分别为225、75、75 kg/hm^2,施肥配比为30%三叶期、30%拔节期、40%大喇叭口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揭示施氮量对滴灌夏棉冠层指标的调控作用。[方法]设置3个灌水水平(滴灌,灌水定额30、22.5、15mm,分别记为I1、I2、I3)和5个氮素水平(0、60、120、180、240kg/hm2,分别记为N0、N1、N2、N3、N4),研究了不同灌水条件下施氮量对株高、叶面积指数、叶片含氮量和比叶重的影响。[结果]I2条件下,株高和叶面积指数随施氮量增加呈不断增加趋势,施氮量为240kg/hm2时达到最大。I1和I3条件下,增加施氮量,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先增加后减小,在施氮量为60或120kg/hm2的处理达到最大。夏棉比叶重和叶片含氮量随着生育期推进分别呈不断上升和不断下降趋势,5个施氮水平下夏棉叶片比叶重均表现为I1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水氮亏缺下夏玉米籽粒产量并促进水氮耦合效应,实现夏玉米节水增产.[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定4个生物炭施用水平(0、5、10、15 t/hm2,分别记为C0、C1、C2、C3)、2种灌溉方式(正常灌溉I1、亏缺灌溉I2)和2个施氮水平(常规施氮N1、亏缺施氮N2),正常、亏缺灌溉灌水量分别为100%和50...  相似文献   

15.
水氮耦合对膜下滴灌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提高黑龙江西部地区玉米水肥利用率及产量,探索不同水肥配比下玉米氮素吸收、利用与分配规律。【方法】设置3个灌溉定额水平(200、400、600 m3/hm~2)以及5个施氮水平(0、150、200、250、300 kg/hm~2),研究分析了不同水肥处理下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分配、氮素吸收效率、氮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以及氮肥农学生产效率等指标。【结果】增加施氮量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水分不足会抑制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的累积,但灌水定额过高会降低氮收获指数。W400N250处理产量、干物质量、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氮收获指数、氮肥农学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均为最高,分别较其他处理高了0.71%~45.28%、1.07%~48.87%、9.54%~70.61%、2.63%~37.65%、3.19%~10.38%、0.84%~32.80%、1.27%~43.24%。【结论】在膜下滴灌方式下,黑龙江西部地区玉米最佳灌水量为400 m3/hm~2,最佳施氮量为250 kg/hm~2。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保持种植密度和行距一定的条件下,选择适宜机械化运行的宽行距,研究1穴多株种植对膜下滴灌春玉米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进而实现增产、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和实现农业整体机械化的目标。【方法】试验在同一种植密度(9 900株/hm^2),等行距(30 cm)、等株距(30 cm)条件下,设置3种种植规格:1株/穴(H1,宽行37 cm)、2株/穴(H2,宽行104 cm)、3株/穴(H3,宽行172 cm)。【结果】不同种植株数下春玉米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LAI)在大喇叭口期后差异显著,且H2处理叶面积显著大于H1、H3处理,分别高13.8%、7.6%;吐丝期以后H2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H1和H3处理;吐丝期至成熟期H2处理的光合势、相对生长率显著高于H1、H3处理,光合势分别高4.60%~12.74%、8.97%~9.79%,相对生长率分别高21.15%、103.06%;H2处理的产量较H1、H3处理平均增产21.6%、24.6%,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提高25.0%、33.5%。【结论】春玉米膜下滴灌宽窄行配置1穴2株种植可以提高春玉米叶面积指数,延缓后期叶面积的衰老,增加光合势,有助于后期干物质的积累,提高粒重,最终提高玉米籽粒产量。与常规种植相比,玉米膜下滴灌采用1穴2株种植规格,产量提高约21.6%,WUE提高约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