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盐碱化梯度上草原植被空间异质性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物种出现的频率(p)作为植被空间分布的观测指标,采用幂函数法则(Power-law)对鄂尔多斯高原不同盐碱化草原上植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盐碱化梯度上,群落种类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轻度、中度、重度盐碱化梯度上出现频率最高的物种分别为羊草、寸草苔、碱蓬。植物群落以中生-旱中生植物为主要建群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占有优势;丛生型植物在不同盐碱化梯度上普遍分布,丛生型和分枝型植物分布广泛;种子传播方式为重力传播的物种占有较高比例。物种多样性随盐碱化程度加深而明显下降,均质性增高,不同盐碱区的群落的空间异质性表现出明显差异性,中度退化梯度上生态优势度最高。盐碱退化梯度上的群落变化与种群的繁殖策略、生活史对策、群落的再生产策略等生理与生态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不同退化程度羊草群落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对放牧干扰下不同退化程度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羊草群落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群落的平均高度、地上生物量及植物群落α多样性指数均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各物种的重要值变化幅度很大,建群种羊草的重要值在重度退化区高于轻度退化区。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羊草群落伴生种的重要值降低,一些耐践踏、适口性差的物种增加,一、二年生植物的重要值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通过研究表明,可用群落的平均高度和地上生物量、物种α多样性指数和重要值作为放牧干扰下确定不同退化程度的植物群落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采用生态学野外调查方法对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宝日希勒煤矿塌陷区和背景草原植物群落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建群种和亚优势种的重要值明显变化,伴生种被旱生植物和一年生植物逐渐所取代;群落高度、盖度、密度和生物量显著降低,塌陷坑周围(2m)的群落高度和生物量显著低于塌陷坑之间;物种丰富程度明显减少,个体均匀程度无明显变化;塌陷区植物群落与背景草原群落相似程度降低,物种水分生态类型证明,煤炭开采塌陷区已经形成了小环境,植物群落开始退化,正在向逆向演替发展。  相似文献   

4.
北京山区采石场边坡植被恢复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周口店黄院采石场为研究区域,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观测方法,研究不同时间梯度植被群落恢复过程和土壤养分异质性变化,以期为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群落物种更替频繁,灌木和乔木物种出现后,群落整体层次性增强;随着演替的正向进行,各时间梯度恢复植被与最终演替物种组成的相似性指数提高;从极度退化生态系统向平衡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草本层和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R、Simpson多样性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表现出数值先变大后变小的规律,受矿山废弃地困难立地的影响,乔木层物种数量和个体数目增长不明显;ANOVA方差分析和LSD最小显著差异统计方法研究显示,不同演替阶段导致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的差异性显著(P<0.01),除有效磷外,其他养分含量均随植被正向演替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环境因素及种间竞争在群落多样性格局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多年围封草场的丘坡为研究区,沿坡面均匀设置6条样线,共计96个样方,探究坡位对典型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并讨论环境因素和种间竞争在群落两种维度多样性格局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沿坡位变化的趋势一致。随着坡位上升,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功能丰富度均单调递减,物种均匀度、物种优势度和功能均匀度、功能离散度均先增加后降低。(2)从整个坡位来看,土壤全磷含量是影响群落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因子,并与功能丰富度显著相关;种间竞争是影响物种均匀度、物种优势度和功能离散度的重要因素,并与功能均匀度显著相关。(3)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在上坡位主要受到种间竞争与环境的共同作用,在下坡位则主要受到种间竞争的影响。因此,在探究群落生物多样性格局变化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旅游资源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生物群落的定义首次尝试性提出旅游资源群落这一新的概念,总结了旅游资源群落的基本特征,并以陕西省旅游资源为例,计算了旅游资源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从而实现对旅游资源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研究。研究发现,在空间分布上,陕西旅游资源群落中各子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梯度变化在经度和纬度上都基本上遵循由南到北逐步减小的规律,并可根据各群落的相似性初步确立陕西境内旅游资源群落的区划方案。结果表明:旅游资源群落这一概念对于旅游资源的研究具有较大的意义,为旅游资源科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即从群落及其物种多样性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7.
基于多年的野外调查和控制实验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内蒙古羊草草原刈割退化演替系列,放牧退化演替系列,退化群落恢复演替系列进行比较研究,研究放牧和刈割影响下群落功能群组成的替变规律。结果表明:PCA排序很好地指示了放牧与刈割演替方向的变化,在功能群的替变上,共同点是根茎禾草减少,不同点是刈割导致小禾草增加,而放牧导致小禾草和小半灌木均增加。PCA排序验证了前人关于8月份刈割对羊草草原群落影响最大的结果。PCA排序显示放牧退化空间梯度系列与退化群落恢复演替时间梯度系列的逆过程一致,表明退化演替研究中时空替代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8.
半干旱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植物α及β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哈巴湖自然保护区四儿滩湿地生态系统为例,采用样线调查方法研究半干旱地区湿地植物α及β多样性。结果表明:沿湿地-交错带-草原的生境梯度,α多样性变化较为明显。除均匀度指数外,其它多样性指数交错带均高于湿地及草原植被带,体现了群落交错带的边缘效应。不同方向α多样性测度结果表明,受地形、人为活动的影响,6条样线方向α多样性差异较大;β多样性测度结果和α多样性较为吻合,交错带与草原植被带的相似性系数最大,与湿地植被带的相似性系数次之,而草原植被带与湿地植被带的相似性系数最小。  相似文献   

9.
荒漠草原地区不同载畜率对功能群特征及其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内蒙古高原荒漠草原亚带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草原群落不同载畜率对草原功能群特征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载畜率水平下,功能群组成结构没有改变,功能群内物种组成及其群落学特征随着载畜率的增加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灌木类和多年生禾草特性比较稳定,多年生杂类草随着载畜率的增加物种组成下降幅度较大,使得群落结构和组成随载畜率的增加趋于简单化。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重牧区最低,均匀度变化有所不同,因为中度放牧提高草地群落的植物多样性,更主要地是通过改变群落物种均匀性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工程植被恢复效益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在对吴旗县及对比县乔木林、灌木林和草原群落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吴旗县植被恢复效益通过植被覆盖度、重要值、物种多样性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吴旗县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下,通过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植被完全可以得到恢复,完全可以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在自然恢复初期,植物群落将以草原地带性植被为主,并可以恢复到稳定阶段。三种植被群落在植物多样性方面差异并不大,草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均匀度要略小于乔木林和灌木林群落。通过计算吴旗县和对比县的相似性系数表明,退耕封禁地与未退耕封禁地在相似性方面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呼伦贝尔退化草地植被演替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由于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和人类长期不合理的草地利用方式,致使呼伦贝尔草原退化、沙漠化趋势加剧,草地的退化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对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沙地植被三种草地类型的植被退化演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沙化)程度加大,群落结构与多样性逐渐丧失,草层高度、植被盖度、株丛密度、地上部生物量等,都呈现不同程度的递减趋势,草地退化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逐渐单一,数量逐渐减少,物种组成发生显著的变化。未退化草地以禾本科植物占主导地位,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大,退化指示类的菊科植物的重要地位得到提升,中度退化阶段蔷薇科植物不断增加,并占据优势地位,重度退化阶段,多以耐践踏的蔷薇科植物和小型禾草为优势种,其中重度沙化草地,多年生植物几乎全部消失,而被一年生植物替代。  相似文献   

12.
围栏封育作为一种有效的退化草原管理措施,近年来在我国退化草原恢复中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以新疆巴里坤县退化温性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4 a围栏封育样地和自由放牧样地的植被调查资料,对比分析围栏封育样地和自由放牧样地的植被群落组成和地上生物量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通过围栏封育措施,退化草原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生态优势度与自由放牧样地相比略有提高,群落均匀度略有降低,但通过t检验,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2)随着封育措施的实施,总体上草原群落优势种为沙生针茅和伊犁绢蒿,反映出西部内陆半干旱地区温性荒漠草原特有的特征;自由放牧样地,沙生针茅和伊犁绢蒿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发生变化。(3)围栏封育措施提高了植物群落的平均高度、地上生物量。随着围封时间的延长,群落地上生物量增加,且显著高于自由放牧区,然而4 a围栏封育并不能使温性荒漠草原产草量达到最高水平,也不能使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标与自由放牧样地形成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草甸草原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与气候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植物生长季,通过对祁连山草甸草原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变化的实地调查,利用气象资料对生物量与气候要素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从海拔2 950~3 250 m,祁连山草甸草原从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群落逐渐演变为黑褐薹草(Carex atrofusca)+米口袋(Gueldenstaedtia verna)+多裂萎陵菜(Potentilla mulatifida)群落;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草甸草原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逐渐降低;海拔2 950 m处物种多样性在7月最大,海拔3 250 m处达到最大的时间比前者迟1个月,2个群落的物种均匀度在7月较大,物种相似性在8月最大,物种相异性在7月最大;海拔2 950 m处地上生物量在8月最大,地上生物量的月增加量在6月最大,海拔3 250 m处地上生物量及其月增加量最大出现的时间比前者迟1个月;草甸草原地上生物量对前1个月和前2个月的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并且对气温比降水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4.
阐明斑块尺度上物种共存格局,对于深入认识荒漠草原破碎化草地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按斑块的土壤生境退化程度,选取短花针茅荒漠草原3类典型群落斑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斑块的物种构成、多样性及物种间的共存关系格局。结果表明:① 斑块A属单优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群落;斑块B为短花针茅+草木樨状黄耆(Astragalus melilotoides)群落;斑块C为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老瓜头(Cynanchum komarovii)+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群落。② 群落结构中斑块A和斑块B多样性相近,均高于无短花针茅生长的斑块C。③ 基于零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物种共存格局的复杂性和强度为:斑块A>斑块B>斑块C,且下降趋势明显,斑块A存在的16组显著物种对中有4组为显著竞争关系,而斑块C中的物种对减少到7组,且仅存在猪毛蒿与苦豆子组显著竞争物种对。结论:表明未沙化的土壤生境斑块是荒漠草原破碎化草地生物多样性维持的一个重要前提,土壤生境的退化显著降低了斑块内部群落组织的复杂性和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强度,不利于群落的自我维持。  相似文献   

15.
围封条件下紫花针茅群落主要结构特征和地上生物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疆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原,根据样方调查资料,通过测定围封22年后紫花针茅群落的特征值,并与围栏外作对照,就围栏封育对退化高寒草原植被特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退化高寒草原实施长期的围栏封育,群落物种数目比围栏外增加23.77%;围栏内禾本科优良牧草比围栏外大量增加,杂类草较围栏外明显降低;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比围栏外减小;地上生物量较围栏外明显增加,其中禾本科牧草较围栏外增加66.46%。因此,从高寒草原生产利用角度看,构建围栏对于退化高寒草原的恢复和畜牧业的发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植被格局变化及退化导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锡林浩特市和阿巴嘎旗境内30年来的植被变化为例,利用3S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分析了该区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植被群落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研究区中群落类型和面积变化较大,新增加了两个类型,退化类型的面积增加较多。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植被类型基本未变,但面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轻度退化类型的面积减少较明显,重度退化类型面积在不断的增加。选取4个景观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化和景观均匀度指数增加显著,植被格局变化强烈。分析其退化的原因可知:在草原植被一直以退化的方向发展的同时,决定草原群落结构的降雨量却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可见并不是影响草原退化的主导因素,而通过分析研究区近30年来牲畜的头数变化,却是直线上升的趋势,因此可以看出放牧对草原植被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科尔沁沙质草地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在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科尔沁沙地,对6个典型生境类型的沙质草地(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干草甸和湿草甸)的17个植物群落进行取样调查,分析草地群落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结果表明:沙质草地的环境梯度从贫瘠到丰富的生境变化时,17个沙质草地群落类型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和凋落物与生产力关系的趋势模拟均呈单峰型函数关系,说明在沙质草地中等生产力水平时,物种多样性最高、凋落物最多.科尔沁沙地由于长期的土地沙漠化,植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受损和退化,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变化及其二者的关系,与异质性生境中生境资源限制和长期人类干扰的共同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8.
退化沙质草场群落特征及功能群多样性的空间变异性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科尔沁沙地退化沙质草场植被丰富度、盖度可很好地拟合为球状模型,都具有明显的空间结构特征.在所研究区域内,盖度变异幅度明显高于丰富度,但在变程范围内植被丰富度空间变异性强,盖度的空间变异性弱、依赖性强.群落特征、物种和各功能群多样性的空间自相关范围在5.00~38.15 m范围内变化,表现出随着距离的增大空间变异性增强的趋势,但超过其变程后半方差函数值基本稳定在一个极限值附近.沙质草场群落中一、二年生草本、灌木、中旱生植物和旱生植物功能群多样性空间变异性较弱,由随机因素引起的异质性所占的比重较大,且主要表现在5 m以下的尺度范围内.优势种一、二年生草本和旱生植物多样性的变化不仅影响到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而且对草场群落及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态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熵权法的草原旅游点植被退化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熵权法建立了草原旅游点植被退化评价流程,以甘肃夏河县桑科草原旅游点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首先,建立了包括草群高度、植被密度和盖度以及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6个指标的草原旅游点植被退化评价体系.结果表明:桑科草原旅游点植物生长对旅游活动干扰的敏感性较高,植物物种对旅游活动干扰的敏感性较低;车辆碾压对植被破坏最为严重,各样区植被退化程度随着与破坏点(带/区)中心距离的增大而降低.随着草原旅游点植被退化程度的降低,植物科、属、种的数量均有较明显的增加,植物种间竞争关系增强;大车前(Plantago major)和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逐渐失去竞争优势,蔚蓄(Polygonum aviculare)的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利用熵权法对桑科草原旅游点植被退化程度的评价结果与前人关于旅游点植被破坏的研究规律相符,且桑科草原旅游点干扰区植物群落特征与植被退化评价结果相一致,说明建立的草原旅游点植被退化评价方法是合理准确的.  相似文献   

20.
典型草原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针对退化草地恢复进程及恢复过程中的合理利用问题,选取生长季围封(4至9月)收获干草,其它时间轻度放牧利用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自由放牧草地为对照,开展典型草原围封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变化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典型草原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基本一致,但主要物种的优势地位发生了显著改变。在自由放牧草地,以星毛萎陵菜、冷蒿、糙隐子草为优势物种,采用生长季围封恢复措施后,优良牧草羊草、克氏针茅的优势地位增加,退化草地正向演替,群落的盖度、密度、地上、地下生物量及优良牧草比例增加,群落结构优化,物种多样性增加。但若围封后连续多年(13年以上)刈割利用,容易导致群落的盖度、密度、地上、地下生物量再次下降,草地发生2次逆行演替。研究认为:季节性围封的管理方式既可保证退化草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也能避免全年围封禁牧所带来的饲草资源浪费。季节性围封在我国牧区是可行的草地管理方法,但适宜的围封季节及围封后的合理利用问题(如合理的割草制度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