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柴达木盆地植被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冀北山区6种人工林的林地水源涵养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0.
11.
12.
李博  陈婷  王楠  华灯鑫  王乾 《干旱区研究》2019,36(3):645-656
借助观测资料与FNL全球分析资料,对比研究2017年与2014年西安高温天气基本特征与有利环流形势,结果表明:① 2 a西安均发生了40 ℃以上的长时间持续高温天气,其中2014年属于常规高温年份,而2017年西安高温则提前1个月发生,高温的提前发生主要是因为南亚高压强于正常年份同期强度;② 不同于我国南方地区的闷湿高温,西安高温属于干性高温,且昼夜温差较小,由此造成24 h对人体的不适;③ 详细描述了西安高温发生的典型环流特征,即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同时增强,并在对流层中高层相互贯通;④ 南亚高压是影响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热源基地,在较大经向度的有利环流背景下,强风速可将热气团向南向东深度输送至下游地区(即西安);⑤ 在“上辐合、下辐散”的散度场配置下,西安500 hPa以下高空维持明显的下沉气流,加之有利的局部要素相配合,最终造成该地区高温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选取相关指标,构建了城市辐射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而运用层次分析法据实对西安城市辐射力进行了量化测定,在此基础上应用断裂点模型探讨划分了西安城市辐射区域范围。结果显示:西安城市辐射作用主要局限于陕西省域范围内,现阶段对西北地区的发展带动作用十分有限。据此提出增强西安城市自身实力,扩大辐射影响力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14.
网络对旅游地形象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中采用内容分析和对应分析的方法,对国际互联网上传播的西安市旅游形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网络传播的西安市旅游形象可归纳为8个主题:历史文化、城市地位、宗教文化、旅游体验、社区生活、旅游服务、自然景观、休闲娱乐;2)通过对应分析发现四类旅游网站所传播的西安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主题存在差异,即分裂现象。最后针对西安旅游形象传播的分裂特征,从塑造和宣传清晰、统一的西安旅游形象角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15.
基于游客感知的古都类城市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安为例,依据大样本游客问卷调查获取的1065份一手数据,从游客感知的视角,在借鉴前人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西安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以期认清游客视角的古都类城市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提高古都类城市旅游资源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古都城市的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时间序列ARIMA建模及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安市气候变化人为影响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象资料通过了统计软件的预处理,证明了运用数理统计软件处理气象数据的可行性,为处理气象数据提供了另一种分析方法。经过比较多种模型,确定ARIMA(1,1,4)模型,因其BIC信息量最小。根据ARIMA(1,1,4)模型计算出的1950-1987年的气温值与原始计算值吻合很好,相对误差较小。进一步利用该模型迭代计算了西安市1988-2007年的气温值。通过对各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最终确定西安市气温变化的人为影响度为43.45%,其中耕地面积的变化是主要因素,其次为工业发展及人口变动等。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足迹的1997—2009年西安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9年为例,修正了Wackernagel提出的耕地产量因子,并利用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对西安市1997—2009年的土地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处于一个逐年增加的阶段之中,由1997年的0.7634 hm2增加至1.2731 hm2,并且近年来增加速度明显加快;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5251 hm2减少至0.3731 hm2,可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呈反方向发展的趋势。1997—2009年间,西安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大大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赤字由0.2383 hm2增加至0.9000 hm2;表明西安市人口对自然的需求已经远远超过了西安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范围,影响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口规模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一项重要的控制性指标,准确地预测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对于制定合理的人口规划和人口布局方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中选择西安市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西安市1985到2009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及相关人口指标值,选用三种常用的人口规模预测方法-自然增长模型、灰色预测模型以及马尔萨斯人口模型进行建模,并对各模型的适用性及特点进行比较与分析,综合三种模型预测结果,给出了西安市未来人口规模预测范围值。结果表明: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西安市的人口数也会在未来二十年将保持每年近11万人的增长速度,到2020及2030年时,西安市人口将分别达到890.99万人和1014.19万人左右。针对西安市的人口形势提出对策与建议,为西安市的人口规划及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相关的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综合运用C-D生产函数、供需函数和厂商定价公式对关中地区非农化过程中农地资源损失量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2000~2007年间关中地区农地资源代价性损失量为10773hm2,过度性损失量ⅰ为14247hm2,过度性损失量ⅱ为5474hm2;过度性损失量ⅰ的比重西安和咸阳较高,杨凌和渭南较低;过度性损失量ⅱ杨凌和渭南比重较高,西安和咸阳比重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