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玉米南方锈病病原菌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针对近年频繁暴发的玉米南方锈病,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明确不同地区玉米南方锈病菌的遗传相似性,为研究该病害流行与发生规律和抗病育种提供信息。【方法】利用18对多态性ISSR引物对2011和2012年采集自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2个菌株进行扩增,分析种群的遗传结构与特征。【结果】在相似系数0.81水平上,72个菌株被划为2群5亚群10组,亚群间表现出年度与地域的一定差异;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菌株群体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遗传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揭示山东与安徽、福建与浙江群体分别具有相对较高的相似性,而海南群体与其它群体遗传距离最远;不同地区病菌群体间缺乏基因交流,遗传相关性较低。【结论】引起中国不同地区玉米南方锈病的多堆柄锈菌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初步证明,各地病菌无法在当地完成周年侵染循环;海南三亚冬季发生的玉米南方锈病不是中国其它地区病害的初侵染源,广东和广西等华南地区的玉米锈病也不是黄淮夏玉米区病害的初侵染源,中国大陆地区和海南岛的玉米南方锈病的初侵染源可能来自于中国大陆以外的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2.
利用形态特征和分子标记技术对海南省南繁区玉米锈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对创制的玉米种质材料在自然发病条件下进行成株期抗锈性鉴定。结果表明,海南省南繁区玉米锈病病原菌为玉米多堆柄锈菌;对161份玉米种质在散粉期进行抗锈性鉴定可知,有100份玉米种质表现为高抗和抗病,21份种质表现为感病,14份玉米种质表现为高感。结果显示,不同玉米种质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加强玉米种质抗锈性研究对玉米锈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来自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高抗南方玉米锈病种质为抗锈源,把抗病基因导入来自温带欠抗锈种质,借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抗锈基因定向改良,对获得的BC2F2进行田间抗病性接种鉴定。结果显示,利用phi048选择与抗病亲本相同带型的BC2F2家系368个单株接种鉴定,抗及高抗级别植株共235株,占总株数的63.9%;中抗级别植株114株,占31.0%;感病植株19株,占5.1%。表明利用phi048对南方玉米锈病抗病材料进行早代选择是有效的,可淘汰大量感病家系,减轻田间工作量;利用分子标记辅助定向选择结合抗病接种鉴定,能有效改良温带种质的抗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玉米内州萎蔫病菌的快速恒温扩增检测技术.[方法]利用GenBank公布的玉米内州萎蔫病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nebraskensis,Cmn)16S-23S序列设计LAMP(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引物,建立玉米内州萎蔫病菌LAMP检测体系,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 LAMP在内引物、环化引物和外引物比为6∶4∶1(30 pmol∶20 pmol∶5 pmol)的25山体系下64℃反应30 min为最佳反应条件,且LAMP引物能从供试的7种菌株中特异性扩增出Cmn梯度性条带.以玉米内州萎蔫病菌基因组和菌悬液梯度稀释液为模板检测LAMP体系的灵敏度,结果显示,LAMP检测体系针对基因组和菌悬液的灵敏度分别达到了50fg和3.6CFU,比普通PCR灵敏度高100倍.[结果]LAMP检测体系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在玉米内州萎蔫病菌检测方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5.
祝尊友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8):144-146
[目的]明确参加安徽省品种审定试验玉米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水平.[方法]采用田间人工诱发接种鉴定的方法,连续多年鉴定了安徽省玉米区域试验品种、品种比较试验品种和联合体试验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结果]在2011—2020年鉴定的952个玉米区域试验品种中,高抗、抗、中抗、感和高感品种比例分别为6.93%、42.75%、30.57%、19.43%和0.32%;2014—2020年共1602个品种比较试验品种参与鉴定,对南方锈病中抗以上的占69.73%,高感品种占8.05%;2016—2020年共456个玉米联合体试验品种参试,中抗以上占67.62%%,高感品种占12.72%.参试玉米区域试验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总体好于品种比较试验品种和联合体试验品种.[结论]该研究为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和病害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13份新育成自交系和4份骨干自交系进行了玉米南方锈病田间接种鉴定,结果鉴定出高抗材料8份,为培育抗南方锈病玉米杂交种和进行遗传研究奠定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玉米南方型锈病初侵染来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病原菌鉴定、低空孢子捕捉、夏孢子存活时间、冬孢子诱导等一系列试验表明,河北省玉米南方型锈病是由外来菌源传播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玉米锈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今已报道的玉米锈病有3种,分别为玉米普通锈病、玉米南方锈病和玉米热带锈病。我国目前只有普通锈病和南方锈病两种。普通型玉米锈病的发现及有关研究报道较早,国外1896年首次报道,1937-1939年戴芳澜、王云章等在陕西、贵州、西康等地首先报道了此病。南方型锈病在我国发现较晚,1972、1974和1979年,段定仁、何宏珍在海南省的乐东、陵水、崖  相似文献   

9.
夏玉米锈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锈病包括普通锈病、南方锈病、热带锈病及秆锈病等4种。其中,普通锈病遍布世界各玉米主产区,南方锈病主要发生在低纬度地区,热带锈病主要分布于美洲,秆锈病仅在坦桑尼亚和美国有报道。我国发生的为普通锈病,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其他地区虽有分布但危害很小。玉米锈病发生在玉米生育后期,一般危害性不大,但有的自交系和杂交种上可严重染病。2004年,玉米锈病在民权县夏玉米上暴发流行,致使玉米叶片提前干枯,千粒重下降10~20g。据调查,民权县发生面积达1.5万hm2,占种植面积的88%以上,平均病田率89%,病叶率75%,重病田病叶率达100%。因此,必…  相似文献   

10.
玉米南方锈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南方锈病是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edrw.引起的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该病可为害玉米叶片、茎秆、苞叶和雄穗组织,造成产量降低、籽粒品质变差,对玉米生产具有较大影响。本文重点介绍玉米南方锈病国内外发生及危害概况,阐述玉米南方锈病的病理、病征,并探讨玉米南方锈病的抗病基因的遗传研究,最后综述了玉米南方锈病的防治要点,以及进一步研究玉米南方锈病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小麦条锈菌4个流行小种的RAPD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10条随机引物,对目前中国小麦条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f.sp.Tritici)的主要优势菌系进行了RAPD片段的规模筛选,寻找到了条中31号、条中29号、条中23号、水源类型4个流行生理小种的特异性RAPD标记。此结果表明,通过寻找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特异性RAPD片段,能够建立起中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分子检测体系。  相似文献   

12.
小麦秆锈病细胞间隙液的提取及注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真空渗入离心法提取小麦秆锈病病组织的细胞间隙液,并采用注入法将细胞间隙液注入到健康的小麦细胞,研究了小麦秆锈病细胞间隙液对小麦叶片细胞HR的诱导作用,明确了细胞间隙液的提取和注射技术在小麦秆锈病细胞间隙液研究中利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用条形柄锈菌大麦专化型(PucciniastriiformisWest.f.sp.hordei)的3个代表性菌系,对8个族的25属61种禾草进行了温室人工接种。发现寄主9属22种,除星星草(Puccinelliatenuiflora)属于早熟禾族外,其余均属于小麦族。大麦属(Hordeum)所有参试种均可被侵染,多数高感,大麦是主要寄主。旱麦草属(Eremopyrum)植物和簇毛麦(Haynaldiavillosa)也较感病。小麦族的赖草属(Leymus)、鹅观草属(Roegneria)和Thinopyrum属的所有参试种均为免疫或近免疫。  相似文献   

14.
通过显微镜观察和人工接种方法,对我国西北地区普遍发生的赖草(Leymus secalinus)条锈病和麦(艹宾)草(Elymus tangutorum)条锈病的病菌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发现,赖草条锈病菌和麦(艹宾)草条锈病菌均不能侵染所有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及感病品种,它们和小麦条锈菌各有不同的寄主范围和主要寄主,在孢子尺度、夏孢子芽孔数目、有无一室冬孢子等方面的一些差异尚不足以达到变种级别。因此,赖草条锈病菌和麦(艹宾)草条锈病菌应分别属于条形柄锈菌的两个新专化型,即赖草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West.f.sp.leymi)和披碱草专化型(P.striiformis West.f.sp.elymi)。  相似文献   

15.
在26个小麦品种和20个大麦品种上,对采自陕西、青海和河南的10份大麦条锈病菌标样进行了致病性测定。除陕西的2份标样被鉴定为小麦专化型条中29号小种外,其余来自3省的8份标样均属大麦专化型。首次发现并证实了条形柄锈菌大麦专化型(Pucciniastriiformis West.f.sp.hordei)在中国西藏以外地区的分布,并确认大麦上发生的条形柄锈菌可以是大麦专化型,也可以是小麦专化型。  相似文献   

16.
在无鉴别寄主体系的现状下,为研究不同地区的玉米南方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 的相对寄生适合度(relative parasitic fitness)和致病性,以及不同玉米品种对其抗性水平,本试验以采自海南三亚、广东河源、广西河池、广西桂林、湖南邵东、云南玉溪6 个地区的可能存在致病性分化的同种玉米南方锈菌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别接种到28 个玉米品种上,分析其病情指数和相对寄生适合度。结果表明:抗病性最高的玉米品种为登海605,致病性最强的菌株来源于广西河池;不同来源的玉米南方锈菌在同一玉米品种上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存在较大差异;相同来源的菌株在不同玉米品种间相对寄生适合度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玉米南方锈菌存在致病性分化。本研究可为抗玉米南方锈病品种选育及玉米南方锈菌致病类型与生理小种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掌握节节麦上小麦条锈菌的群体结构,对采自陕西关中8个点40个小麦田间的节节麦锈病标样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从分离到的40个小麦条锈菌菌株在19个中国鉴别寄主上共鉴定出6种生理小种共30个,包括CYR34(25%)、CYR33(5%)、CYR32(35%)、Hy-30(5%)、Hy-101(2.5%)和Su11-24  (2.5%);未知小种10个(25%),CYR34和CYR32比例较高,为优势小种类型。在28个小麦Yr单基因系上鉴定出33个不同的毒性类型VP1~VP33,对其中23个Yr基因表现有毒性。因此,节节麦上的小麦条锈菌小种类型和毒性类型均很丰富。  相似文献   

18.
对张掖地区玉米瘤黑粉病和玉米锈病的发生进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瘤黑粉病7月初发病,并同期进入快速发病期,7月底达发病高峰期,7月份是该病害的防治关键期;玉米锈病7月初开始发生,7月中旬进入快速发生期,中下部叶片发病重于上部叶片,7月中旬为该病害防治始期.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适用于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控的品种混种模式,选择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和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为研究地点,分别以小麦品种陇鉴9825、天选66号和陇鉴9822以及铭贤169、北京0045和农大211为研究对象,在两地均设置9个单种和混种处理,调查条锈病的普遍率、病情指数、病害进展曲线下面积(AUDP...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玉米锈病田间系统调查方法和杀菌剂药效试验方法,分别在玉米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开花抽丝期、籽粒形成期进行药剂处理,调查分析玉米锈病发生危害程度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药1次处理、施药2次处理、施药3次处理、施药4次处理、清水对照处理在玉米蜡熟期锈病的病情指数分别为28.0、23.3、22.9、17.9、31.0,发病等级分别为2.6级、2.1级、2.1级、1.6级、2.8级,产量分别为12 157.5、12 183.0、12 196.5、12 234.0、11 041.5 kg/hm2。施药1次、2次、3次、4次分别可以挽回产量10.1%、10.3%、10.5%、10.8%。玉米籽粒形成期药剂处理1次是最经济有效的化学农药防治方法,籽粒形成期是玉米锈病最佳防治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