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毛对虾“红腿病”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对虾常见的病害的防治已成为急待解决的课题。从1987年以来,我们调查了福建沿海养殖场的对虾病害,发现由弧菌引起的“红腿病”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流行病,死亡率高、造成经济损失大。有关养殖对虾弧菌病的研究,国外虽有过一些报道,但主要集中于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的研究上。近年来,我国养殖对虾弧菌病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证实了溶藻性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能引起对虾的流行性弧菌病。最近郑国兴等报告鳗弧菌是中国对虾“红腿病”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对虾养殖病害越来越泛滥。在病害的处理和检测中,没有发现病毒,而绝大部分是由弧菌感染爆发大量死亡而排塘.笔者在一线的生产调查中发现,弧菌无处不存,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温岭市上马12号、1号塘,国营育苗厂1号塘,在市水产局科技人员指导下,采用光合细菌、中草药药饵等综合措施,预防虾病,效果显著。今年4月底、5月初,浙江中、南部沿海养殖对虾相继发病、死亡,上马周围2000多亩虾塘的对虾也难以避免。而预防虾病试验塘的对虾,安然无恙地渡过了虾病关和高温期。为突破虾病难关,振兴对虾养殖业,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4.
阎愚  孙颖民 《海洋渔业》1985,7(6):285-285
<正> 弧菌病是世界对虾养殖中流行较广、危害最大的一类虾病。对虾弧菌病的病原,在日本、美国和英国已分离出的有溶藻酸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鳗弧菌(V.anguillarum)和拟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三种。1983年,日本又弄清了由一种弧菌(Vibrio sp)引起的疾病。这种病的有些病症与我国近年来对虾发病时的一些病症有相似之处,现据日本资料(养殖,第21卷10号临时增刊)作为介绍,以引起我国养虾工作者的重视,以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舟山市养殖的对虾一般于10月份起捕,第二年4~5月放养。舟山市蚂蚁岛三八虾场利用对虾塘这段空闲时间,轮养脊尾白虾,养殖期40余天,亩产105公斤。该场起捕对虾时,选出体长0.5厘米的脊尾白虾小苗50公斤,约800~1000万尾,10月10日放养在塘深1.5~2米、面积为10亩的对虾塘内。养殖期间,除利用塘内残剩饲料和藻类外,再投喂4次,共用去  相似文献   

6.
对虾养殖过程中,白斑综合症、桃拉病等病毒性疾病的危害很大,常常在极短时间内造成养殖对虾死亡。研究工作者发现:暴发病毒病的虾常常还伴有弧菌类感染。而对虾瞎眼病、对虾红腿病、对虾幼体菌血症和对虾荧光病等疾病的病原体又都是弧菌。所以弧菌在养殖业中的危害不容忽视,已成为制约对虾养殖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相似文献   

7.
<正>据Intrafish 2017年5月3日报道:澳大利亚昆士兰州7家对虾养殖场暴发白斑点病毒,致使餐饮业年利润损失2.4万美元。在疾病暴发后,政府立即停止对虾原料进口贸易,应对该病毒的花费已达900万美元。餐饮业必须面对对虾价格暴涨100%的现实处境,餐饮协会认为这将对该产业带来致命打击。2016年12月,在经过检测确认后,确定位于布里斯班南部的对虾养殖场内发现白斑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采用16S rDNA特异引物对63F和842R对蛭弧菌标准菌株Bdellovi briobacteriovorus 109-J和实验菌株Bd-9913进行了PCR鉴定,使用Bd-9913菌株分别对3株虾类病原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sticus LS01、HF09,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 V28以及1株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CH-42进行裂解。结果表明,10^5PFU/ml的Bd-9913对于10^9CFU/ml的宿主菌具有较好的裂解效果。采用3.0×10^5PFu/mlBd109-J和Bd-9913分别与饲料混合(v/w)后投喂3.0g左右的凡纳滨对虾幼虾,14d内未发现对虾异常,且在对虾肠道内检测不到Bd109-J及Bd-9913,证明二者对于凡纳滨对虾幼虾是安全的。对正常养殖了50d的室外集约化虾池水体分别泼洒终浓度0.3mg/L的二氯异氰脲酸、0.3mg/L季胺盐络合碘和3.0×10^5PFU/ml蛭弧菌,后者对于抑制水体弧菌活菌浓度的效果明显优于化学消毒剂。当每隔20d左右分别进行一次上述水体处理,通过比较体内弧菌感染的对虾个体数,发现从肝胰腺分离到弧菌的对虾数量二者无显著差异,但从血淋巴分离到弧菌的对虾数量,蛭弧菌处理组显著少于化学消毒剂处理组,显示了蛭弧菌在预防对虾弧菌感染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发光病是由发光菌感染引起的,现已报道的发光菌有亮弧菌、荧光假单胞菌、哈维氏弧菌和发光杆菌等。现将防治的方法总结如下。1 幼体发光病的判断 发光病是由于南美白对虾或斑节对虾的幼体感染了发光细菌而引起的,这些发光菌感染对虾幼体后即在幼体体内大量繁殖,致使幼体活力下降,游泳能力差,体色发白,部分肌肉坏死。用显微镜检查,观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持续发展,目前已发现对虾病害多达几十种,而在细菌性疾病中尤以弧菌病最难治愈,其治愈难度与病毒性疾病相差无几。弧菌病也是对虾养殖中危害最大、最普遍的一种虾病,其病原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平时广泛潜伏于海水或虾体内,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养殖环境恶化、虾抵抗力下降时,就会大量繁殖蔓延,引发对虾发生弧菌病,导致对虾的大规模死亡。 一、典型病症 患病的对虾往往会有游泳无方向性,活动力减弱,多数沉于水底不动,食欲不振,摄食量大减等症状,故检查其胃部,仅有少量食物或空胃。随着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养殖…  相似文献   

11.
牛蛙爱德华氏菌病病原菌的鉴定和致病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患爱德华氏菌病的牛蛙肌肉、肝、肾、血液和腹水中分离到8株细菌,根据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为野生型迟钝爱德华氏菌。人工感染实验均为该病的病原菌,毒素检测试验表明,致病因素主要是内毒素而不是外毒素。分离菌株的主要特性为杆状、革兰氏阴性、周生鞭毛、兼性厌氧。接触酶、甲基红试验和硝酸盐还原均为阳性。在三糖铁琼脂上产H2S。氧化酶、丙二酸盐利用、V.P试验、明胶液化、尿素酶。苯丙氨酸脱氨酶为阴性。分解葡萄糖、甘露糖、麦芽糖,产酸产气,不利用甘露醇、蔗糖和阿拉伯糖。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有序利用和合理保护南海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根据近年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以往调查资料,对南海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南海北部海洋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状况、保护现状及其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探讨了生物多样性的主要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3.
浙江沿岸休闲生态型人工鱼礁初选点的环境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对浙江沿岸拟投放休闲生态型人工鱼礁的17个测站34个航次的环境本底调查结果,从水质、底质、生物环境等方面分析了投礁的可行性,并对浙江沿岸北部的绿华、朱家尖,中部的渔山、大陈和南部的虎头屿5个已经开始投礁的试放点的环境适宜性进行了论证,用水质、底质、生物三大类14个指标进行了分析评估和排序。结果表明,浙江沿岸除局部海域水色较浑、水流较急、易发赤潮外,大部分水质、底质和生物指标适合投放人工鱼礁。经分析评估和排序后,5个试放点的环境适宜性排序依次为渔山、虎头屿、绿华、朱家尖和大陈。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渔场渔业生物资源动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本文用 2 0 0 3年在长江口渔场 3个航次的调查数据 ,对该水域的渔业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三个调查航次共捕获渔业生物 79种 ,其中鱼类 4 9种 ,隶属于 11目 ,30科 ,4 5属 ;虾蟹类共有 2 0种 ;头足类共有 10种 ,隶属于 3目 ,6科 ,6属。三个调查航次都是以鱼类的资源量指数最高 ,资源尾数密度表现为虾蟹类高于头足类 ,资源重量密度除 6月份虾蟹类低于头足类外 ,4月和 9月 2个航次都高于头足类。鱼类和虾蟹类的资源量指数值在 9月份达到最大 ,而 6月份为最低 ;头足类的资源量指数以 4月份最高 ,9月份最低。优势种组成的变化表现为 :4月份为黄鲫和小黄鱼 ,6月份为、黄和太平洋褶柔鱼 ,9月份为带鱼和小黄鱼。  相似文献   

15.
实验比较了5个盐度梯度(28、22、16、10、4)下褐菖鲉仔鱼在饥饿条件下的存活状况并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表明,褐菖鲉仔鱼最适的生存盐度范围在16~22之间,盐度过低或者过高均对褐菖鲉仔鱼的生存不利。  相似文献   

16.
三峡水库三期蓄水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于2007年1月、4月、7月、10月,对三期蓄水后三峡库区秭归至江津江段的长江干流和5条支流(乌江、磨刀溪、梅溪河、大宁河、香溪河)的浮游植物进行了为期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期间,浮游植物共计7门164种,以硅藻和绿藻为主,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48.78%和31.70%,其它门类共只占19.52%。优势种有美丽星杆藻(Asterionella formsa),尖针杆藻(Synedra acus),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实球藻(Pandorina morum),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飞燕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和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sp.)。浮游植物种类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种类数以秋季最多(101种),冬季最少(68种)。三峡库区浮游植物现存量的周年变化,干流明显比支流小。在干流中以春季最大(平均密度为27.75×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0.88 mg/L),夏季最小(平均密度为6.97×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0.25 mg/L);在支流中以春季最大(平均密度为269.30×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6.75 mg/L),冬季最小(平均密度为48.88×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1.33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干流中平均值为1.84,四季中秋季最高,其次为冬季、夏季、春季;在支流中平均值为1.95,四季中夏季最高,其次为冬季、秋季、春季。  相似文献   

17.
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经济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滤食性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有明显的影响(P<0.05)。(2)在一定浓度范围内,3种贝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随沉积再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再悬浮颗粒物浓度超过一定浓度后,滤水率和摄食率迅速下降。(3)实验期间(24h),随时间的变化,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为20~100mg/L时,3种滤食性贝类的滤水率呈现周期性的升降变化,总悬浮颗粒物对不同时间段3种贝类的滤水率的影响显著(P<0.05)。300和500mg/L时,总悬浮颗粒物对不同时间段栉孔扇贝和紫贻贝滤水率的影响不明显(P>0.05),而对菲律宾蛤仔滤水率的影响显著(P<0.05);在6~24h时间段,3种贝类的滤水值多次出现负值。(4)吸收效率随沉积再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与悬浮颗粒物有机质的百分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本研究表明,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滤食性贝类的摄食生理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郑福麟  常仁亮 《海洋渔业》1994,16(4):160-162,170
<正> 一、前言 冰藏法是目前我国渔船上渔获物保鲜的主要措施。渔获物自捕捞经冰藏、运输,整  相似文献   

19.
东海中部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根据2001年4月、6月、9月和12月东海中部(27°00′~30°00′N、122°30′~127°00′E)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调查中共捕获鱼类161种,平均站位出现鱼类10.95种;优势种类中除了带鱼(Trichiurusjaponicus)、银鲳(Pampusargenteus)、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等经济种类外,其它大部分种类为经济价值不高或小型的鱼类。各调查航次的优势种类排序和组成不同。通过分析发现东海中部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较低,同时各调查月份的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6月份的各项指数均为最低,12月份为最高,这是各调查月份主要种类的优势度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Chaetognatha were among the most dominant macrozooplankton taxa collected in 6 years of springtime collections, both throughout the water column and near-bottom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in the northern Gulf of Alaska. Three species ( Sagitta elegans, S. scrippsae, and Eukrohnia hamata ) were collected in 248 collections, although S. elegans was the numerically dominant species overall during most cruises. Collections taken in epibenthic sleds generally contained about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more chaetognaths than those that sampled throughout the water column. Two size modes were apparent in the S. elegans size-frequency distributions which were believed to belong to different cohorts. Growth rate was on the order of 2–3 mm per month. The two cohorts showed asynchronous diel vert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with the smaller individuals found near the surface during the day whereas the larger individuals were near the surface at night. About 7.5% of the S. elegans examined contained food. Copepods made up the majority (∼89% by number) of the diet of both large and small individuals. Euphausiid juveniles and cirripede larvae were also observed, as well as several incidences of cannibalism by large chaetognaths on smaller individual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wo diel series, this species was observed to feed mainly during the night-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