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曾平 《蚕学通讯》2004,24(4):35-35,45
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生长特点而推广运用的一项重大技术措施.目前我区已全部实现了小蚕专业化共育,但由于共育户的思想素质和技术水平等参差不齐,在一些地方小蚕共育的优势得不到发挥,达不到共育目的.为此,我们于2002年对全区小蚕共育作了一些改进,以加强共育户的责任心,提高共育技术水平和共育质量为目的,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田禾村商品化小蚕共育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加大对小蚕共育点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小蚕专用桑园、提高共育户共育技术水平、培育新的共育点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扩大田禾村商品化小蚕共育覆盖面。  相似文献   

3.
养蚕一般分为小蚕共育和大蚕分户饲养两个阶段。小蚕共育是小蚕期集中饲育,三龄起蚕饷食后将蚕分发到各蚕农户饲育的形式,一般由养蚕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养蚕大户负责小蚕共育的经营和管理。  相似文献   

4.
任丽华 《四川蚕业》2003,31(3):25-26
俗话说 :“养好小蚕七成收”。这充分说明了小茧共育的重要性。目前丝绸行业形势不太好、蚕茧价格低、收益低 ,很多蚕农不愿参加小蚕共育 ,先进技术的贯彻困难 ,加之当前农村的青壮年外出务工 ,养蚕又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所以省劳力、省成本、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育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小蚕共育与小蚕分户饲养的对比调查结果(见表 1 )进行分析。表 1 小蚕共育与小蚕分户饲养成本对比镇别村别组别姓名饲养品种饲养张数共育或分户饲养饲养成本 (单位元 )消毒及添食药物 桑叶 人工 升温材料 其它 成本…  相似文献   

5.
广西桑蚕小蚕共育经济效益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艺  蒙霜 《广西蚕业》2012,(4):72-76
通过对我区6个具有代表性的桑蚕生产县(区)小蚕共育户和养蚕农户进行调查,得出蚕农饲养共育小蚕比自养小蚕平均张种产茧量增加2.78kg,增加7.54%;平均亩桑产茧量增加22.93kg,增加22.93%;平均用工量减少1.9工/张,减少11.52%。蚕农饲养共育小蚕比自养小蚕更具优势。小蚕共育户饲养4龄蚕比饲养3龄小蚕出售平均用工量多0.49工/张,增加111.36%;平均售价多113.46元/张,增加105.38%;平均成本多101.25元/张,增加134.80%;平均利润多12.21元/张,增加37.50%。小蚕共育户共育4龄蚕比共育3龄小蚕出售对桑蚕产业的推动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6.
杨昌旭 《广西蚕业》2002,39(2):29-30
小蚕共育技术是我县近年全面推广应用的一项新技术。经几年的实践 ,收到了良好的养蚕经济效益 ,深受广大蚕农的欢迎和接受。为使这项新技术更完善 ,笔者认为有必要更进一步地规范共育设施和饲养技术标准 ,使小蚕共育质量不断提高。1 物色好“小蚕共育员”是提高共育质量的基础小蚕共育操作员简称小蚕共育员是一个园区范围蚕农的技术骨干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蚕区蚕业生产的发展。因此 ,物色和选定好小蚕共育员意义十分重大。1 .1 小蚕共育员及共育户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一是小蚕共育员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小蚕共育员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7.
<正> 近年来江苏省随着蚕桑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小蚕共育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即由过去的集体共育转变为各种规模的专业小蚕共育(饲养小蚕到四龄饷食后发售小蚕)及专业户、重点户兼行小蚕共育等形式,为农村分户养蚕解决了小蚕饲养的困难,并对蚕作安全起到明显的保证作用。为了适应小蚕共育新形势的需要,我们就小蚕饲育技术标准化问题,进  相似文献   

8.
正"养好小蚕七成收",小蚕集中标准化共育省叶、省工、省投资,技术、设备、劳力高效利用,蚕茧优质、高产,是养蚕技术推广的核心环节。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在涪城区推进小蚕共育标准化建设,为推行标准化共育技术,提高蚕茧质量,打造精品蚕茧生产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主要经验是:1创新经营机制建立了"公司+共育户+农户"经营机制。共育户不但要为农民共育小蚕,还要指导辖区的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广西春季养蚕期间经常受到较强冷空气影响,产生连续阴雨天气,导致很多共育户养蚕质量差,造成很大损失。针对连续阴雨天对小蚕生长环境的影响,笔者通过多年的小蚕共育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效预防蚕病的大面积发生,提高共育户共育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小蚕共育是强化服务 ,主攻单产 ,合理配制各种蚕业资源的有效措施 ,尤其在桑园分散、技术力量不足、养蚕水平较低的蚕区 ,实行小蚕共育是确保养蚕成功的重要手段。宁都在 1998年开始进行试点 ,但因服务不到位 ,操作不规范 ,管理机制有效性不强 ,多年来未见实效。 2 0 0 2年 4月 ,县又派出一批有一定养蚕经验的蚕农到崇义跟班学习 ,回县后组织小蚕共育已初见成效。小蚕共育成功的关键是责任明确 ,技术操作规范 ,为此我们实行合同管理。一是共育户与大蚕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 ,共育小蚕必须整齐健壮无病 ,张种保证 2万头 ,大蚕发病户数达到 2 …  相似文献   

11.
为小蚕共育室提供应对春季连续性低温阴雨天气的措施,保障小蚕共育室的稳定发展。实地调查2016年春季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对百色市小蚕共育产生的影响,结合出现的问题和工作经验制定出应对措施。小蚕共育在连续低温阴雨天气的应对措施包括实施相应的消毒防病措施,采取应对低温的小蚕饲养技术。通过加强消毒防病和采取应对低温的饲养技术,降低了连续低温阴雨天气条件下小蚕蚕病的发生率,提高小蚕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正> 小蚕共育具有省叶省工省成本高产量的优点,在我省推广以耒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对普及科学养蚕技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蚕桑生产实行双包责任制的情况下,小蚕共育更是千家万户蚕农夺得蚕茧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目前我省小蚕共育的组形织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集体共育,一种是联户共育。集体共育是以乡或村为单位,利用集体公房或专门建造的小蚕共育室,由乡或村集体组织,将本乡(村)的全部找大部分蚕户的蚕种集中在一起,共同饲育至三令起蚕或四令起蚕,再发到各户饲养。这种共育是我省各地目前推广的主要形式。联户共育则是一种由群众自愿联合实行小蚕集中饲育,大蚕分户喂养的组织形式,共育设备(包括蚕室、蚕具、桑园)自己解决,推选具  相似文献   

13.
<正> 小蚕共育是经济省力养蚕、集约化养蚕、提高养蚕效益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蚕茧单产,增加总产的关键措施之一。我县利用典型引路、逐步推行,把小蚕共育工作作为一项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使小蚕共育的推广面逐年扩大。蚕桑生产分户经营后,原有的小蚕共育点基本解体,1988年全县小蚕共育的推广面下降到只有30—40%,而1990年后小蚕共育的面基本稳定在95%左右。目前全县已有巩固的小蚕共育点4387处,平均每三个农业合作社就有2处共育室,由于共育工作的  相似文献   

14.
李仕亚  赵义 《四川蚕业》2003,31(3):39-40
“养好小蚕一半收” ,而小蚕共育是养好小蚕的先决条件。搞好小蚕共育不仅有利于蚕儿生长发育 ,同时能够省工、省本、省叶。但是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变更 ,小蚕饲养模式由过去的集中共育过渡到今天的小蚕分户饲养。由于分散经营 ,户与户之间差距大 ,技术指导困难 ,养蚕设施跟不上 ,消毒防病不彻底 ,不加温补湿 ,不精选良桑 ,饲养粗放 ,从而导致小蚕发育不齐 ,发病率高 ,严重影响我县蚕桑生产。为了适应新形势 ,认真贯彻县丝绸公司提出的创建蚕桑专业村的号召 ,在 2 0 0 2年春 ,在经过前几年试点摸索的基础上 ,在姚集镇青年村全面推广小蚕联…  相似文献   

15.
刘玲 《四川蚕业》2002,30(4):36-36,40
一直以来 ,共育是饲养好小蚕的首选型式 ,但是在高县由于共育设施不齐全、共育户技术不高、养蚕户对共育户不信任等因素造成小蚕共育在高县推广难度大 ,多年来其推广面仍未达到 1 0 %。针对此情况 ,高县丝绸公司技术人员经过实践探索出走小蚕塑料薄膜覆盖育的路子。小蚕塑料薄膜覆盖育是采用无毒的聚乙烯塑料薄膜覆盖在蚕座上饲养小蚕 ,能保温保湿 ,保持桑叶新鲜 ,使蚕儿充分饱食 ,发育快 ,眠起齐 ,体质强 ,又能保足蚕头数 ,减少遗失蚕 ,还能减少给桑次数 ,节约桑叶 ,降低劳动强度。1 推广情况及效益分析2 0 0 1年春季 ,高县丝绸公司选择在…  相似文献   

16.
我市的蚕茧商品生产,过去多是生产队蚕桑专业组承包经营,现在已承包到户,千家万户种桑养蚕.这样一来,出现了养蚕分散,蚕户设备条件差,消毒不彻底,蚕病难防治,尤其新养蚕户,普遍存在不重视消毒防病,产量不稳定,甚至造成减产,挫伤群众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为了蚕作稳产高产,推广小蚕共育已势在必行.我市推广小蚕共育,曾经试行了几种组织形式:1981年在蚕桑生产新区西牛脚公社的红湾、联民、红路三个大队推广小蚕共育试点,效果不错,平均单张产茧19.7公斤.这种共育室是国家出钱办.小蚕集中管理,大蚕分到各专业组饲养,共育室的人员由各  相似文献   

17.
现在,小蚕共育已基本替代了分户饲养稚蚕。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均收到良好效果。故这一环节已成为养蚕的重要一关。一般称1—3龄蚕为小蚕,4—5龄蚕为大蚕。然而有的资料认为小蚕应是1—4龄蚕,5龄才为大蚕。不管争论如何,共育本身是根据小蚕生理特点而创,所以哪种对共育有利,就择优选用。  相似文献   

18.
小蚕共育模式是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蚕技术,是小蚕共育户利用自身专业技术将娇气难养存活率低的小蚕集中在一起饲养,目的在于提高养蚕成功概率,解决农村养蚕难的问题,但是伴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新的问题又层出不穷.因此文章围绕小蚕共育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针对意见.  相似文献   

19.
江俊益 《四川蚕业》2011,39(1):42-44
<正>小蚕共育把一家一户进行的小蚕饲养集中起来,交给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共育户统一完成,以减少蚕感病机会和增强体质,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蚕茧单产质量的目的,是一项对行业和农户都有利的好措施,但生产中推广却十分困难。我市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推广小蚕共育,1952  相似文献   

20.
周晓舟 《广西蚕业》1998,35(3):34-36
陈武强是容县容城镇河南村上荣队的小蚕共育户户主,自1985年初成立共育室以来,已不间断地为蚕农共育小蚕12年,为农户增收、为该对蚕桑生产稳步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