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施用白垩和膨润土对降低作物吸收放射性锶和铈的有效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在土壤中施用白垩和在田表水中撒洒膨润土对降低作物 (尤其是作物的食用部分 )中89Sr和14 1Ce积累的效应。结果表明 :白垩能有效降低黑麦草、青菜对89Sr的吸收 ,当白垩施用量为 2 0g kg时 ,青菜对89Sr吸收降低率达 77 6% ,黑麦草也能降低 3 5 2 % ,土壤中白垩的引入量与黑麦草、青菜中89Sr的比活率呈显著性线性负相关 ;在田表水中的撒洒适量膨润土可以使田表水、稻壳和糙米中的14 1Ce比活度有所下降 ,从而减少稻谷对14 1Ce的积累 ,但未能改变稻根、稻草对14 1Ce的吸收和积累 ,14 1Ce在水稻土中的纵向分布均与土层深度呈单项指数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水稻对~(134)Cs的吸收和~(134)Cs在水稻-土壤中的分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试验表明,水稻对~(134)Cs的吸收,孕穗期吸收速率最快;土壤理化性质不同,吸附~(134)Cs的能力有差异;不同生育期灌溉~(134)Cs溶液,水稻对其吸收量不同,离成熟期近,吸收得多;灌溉次数多和灌溉水中~(134)Cs活度高,水稻吸收的~(134)Cs也多。糙米经精白加工后,可使~(134)Cs的污染减少22.6—45.6%;~(134)CS在水稻各部位比活度大小的顺序为糠>根>稻草>谷壳>精白米;活度以稻草中最高,占水稻植株总活度的51.4%,糙米、根和谷壳分别占28.4%。11.8%和8.4%:~(134)Cs在土壤中移动很少,有95.1%集中在0—2.5cm的表土层内;~(134)Cs在水稻-土壤中的分配为6.1%:93.9%;K~+抑制水稻对~(134)Cs的吸收,K~+浓度与水稻中~(134)Cs比活度之间呈指数回归形式。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水稻根系对溶液中非电离农药的吸收、转移和在植株各部位的分配与农药亲脂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亲脂性小的农药(Log Kow<1)在水稻根系中的浓度系数(RCF)的低限值约为1;当Log Kow>1时,RCF随LogKow值的增加而增加。亲脂性中等的农药(Log Kow 1.5—2.0)在蒸腾流中浓度系数(TSCF)最大;Log Kow值过大或过小,TSCF值都降低。不同亲脂性农药在水稻植株各部位的分配比例不同。Log Kow=1左右,农药被有效地转移并分配到叶部;Log Kow>3.5,农药几乎全部滞留于根和茎的基部。  相似文献   

4.
番茄幼苗对硒的吸收与硫营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低浓度硒(<0.1ppm)促进番茄幼苗生长,高浓度硒抑制番茄幼苗生长,浓度愈高抑制愈强。硫降低硒对植物的毒害。番茄幼苗吸收硒后,以根积累最多,硒在各部位的分布顺序为根>茎>叶_4>叶_3>叶_2>叶_1。不同天数硫饥饿处理都促进番茄幼苗根对硒的吸收和运转,增加植株各部位的含硒量,其中以硫饥饿6天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核污染关键核素之一——~(89)Sr在水生生态系中的动力学行为。当示踪剂~(89)Sr一次性引入水系后,即向系统内的动植物及底泥迁移,从而使系统各组分中~(89)Sr-Sr的量均随时间变化。结果表明:1.在试验期间,池水中~(89)Sr-Sr的含量随时间减少,6d后由原来的1.76 ppm降至1.01ppm,11d后已不到原来的一半,第35d时只及原始量的30%。2.池水中的~(89)Sr-Sr向系统各组分中的迁移速率和数量因组分的性质而异。比如底泥,1d后由原始的0增加到7.07 ppm,11d后趋向平衡,以后几乎不再增加;~(89)Sr-Sr在鱼和螺蛳体内的含量在试验期间均随时间增加,35d时分别由原始的0增加到18.73ppm和48.28ppm;在处理当天,金鱼藻中~(89)Sr-Sr虽增加较快,由原始的0增至6.68 ppm,但4h后却几乎不再增加。3.水生动植物对放射性锶都有一定的浓集作用,最大的浓集系数分别为:螺蛳94.7,鱼36.7,金鱼藻只有12.6。可见,贝壳类动物对水系中的放射性锶有较强的去污能力。  相似文献   

6.
两种淡水腹足类动物对~(90)Sr的浓集与分布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两种淡水腹足类动物对90 Sr的浓集与分布的过程 ,大瓶螺 (Am pullariagigasSpix) 4h开始便迅速浓集90 Sr并转至螺体各个部位 ,小个体各器官组织对90 Sr的浓集系数大于大个体 ,刚孵化的幼螺在 1 5min内便对90 Sr有浓集作用 ,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石螺 (Bellarnyapurificata)对90 Sr于 4h开始有吸收浓集作用 ,但其浓集系数低于大瓶螺 ,在各自积累高峰期大瓶螺的贝壳对90 Sr的浓集系数为石螺的 1 4倍。两种母螺的卵和子螺的90 Sr比活度均高于同时间两种螺贝壳的比活度 ,说明90 Sr通过母体迅速转移至子体  相似文献   

7.
水稻对~(14)CO_3~(2-)的吸收和积累动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孙桂莲  史建君  陈晖 《核农学报》2005,19(5):375-378
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水稻对14CO32-的吸收和积累动态,及其在水稻田中的行为特性。结果表明:通过水稻根系和浸于水中的茎杆下部吸收的14CO32-离子会向上部组织输送并形成积累趋势;在上部组织中,叶和茎杆上部的14C比活度随时间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穗中的比活度于14d达最大值(271.9Bq/g)后又呈下降趋势;茎杆下部由于直接浸于水中,表现出对14CO32-离子的快速吸收、吸附,此后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根部表现出上升过程迟后于茎杆下部,其14C比活度也低于茎杆下部。上部组织(穗、叶和茎杆上部)中14C的百分含量随时间上升,而下部组织(茎杆下部和根)则相反,至试验后期(21~35d),其百分含量基本持平(约各占50%),14C从下部组织向上部组织输送的特征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8.
金钗石斛对磷素的吸收和运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32 P研究了金钗石斛对磷素的吸收和运转。结果表明 ,金钗石斛植株各部位均可吸收磷素 ,成长叶的总放射性活度最高。植株吸收的总32 P放射性活度随根系吸收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至 96h达最高 ;随移栽后日龄的增加 ,植株各部位干物重逐渐增加 ,新生茎和新生叶增加最快 ,32 P亦逐渐向新生茎和新生叶运转。 2 5℃和 40℃温度处理 ,植株吸磷量分别为 1 0℃处理的 2 3和 2 5倍。中度光 ( 2× 1 0 4 Lx)和高光强( 5× 1 0 4 Lx)下植株吸磷量分别较弱光 ( 5× 1 0 3Lx)下增加 74%和 2 3 %。  相似文献   

9.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核素示踪技术研究了60Co在小麦-土壤系统中的迁移、消长和分配动态,并建立了其行为规律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1)60Co由表土进入系统后即在系统中发生迁移,小麦主要经根部吸收60Co,然后向其他各部位转移和分配。小麦植株中60Co比活度起初随时间迅速增高,达到某一最大值后开始下降。根中60Co比活度显著高于植株其他部位,小麦各部位中60Co比活度的大小顺序为:麦根>麦秸>麦壳>麦粒;(2)土壤中60Co主要滞留于表层6cm内,其比活度与距土表深度呈单项指数负相关;(3)60Co在小麦-土壤系统中比活度的动态变化规律由多项指数描述;(4)小麦对土壤中的60Co具有一定的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土壤微生物对黑麦草和百喜草吸收89Sr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钟伟良  刘可星 《核农学报》2006,20(4):341-344
用3.0和25.0 kGy剂量的60Coγ射线分别对供试土壤进行了辐照处理,以区分土壤中的内生菌根菌和其他土壤微生物;并以未经辐照处理的土壤为对照研究了土壤微生物对黑麦草和百喜草吸收89Sr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对照土壤中黑麦草和百喜草根部内生菌根的侵染率分别为48.0%和28.0%,说明两种草均易与内生菌根菌形成内生菌根。尽管内生菌根菌和其他土壤微生物对黑麦草和百喜草的地上部分生物量没有明显影响,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两种草对89Sr的吸收。  相似文献   

11.
12.
~(137)Cs在土壤中的污染行为与钾盐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污染水平相同的情况下 ,不同土壤对春小麦吸收137Cs有很大影响 ,植株中137Cs的比活度相差几十倍。在同一种土壤、不同污染水平下 ,春小麦对137Cs的吸收与土壤中137Cs的污染水平呈正相关。在137Cs污染的土壤上施用钾盐可以降低春小麦植株对137Cs的吸收。防治效果与钾盐施用量有关 ,本试验结果为土壤阳离子代换量 1 / 3 0的量施用效果最好 ,使植株中的137Cs比活度降低 84 74%~88 89% ,与不施钾盐的对照组的差异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水分管理对水稻生长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应用土柱模拟法和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长期淹水和严重渗漏条件下水稻的生长和氮肥的吸收与转化。结果表明,两种水分条件下,水稻根系生长量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明显不同。水稻在淹水条件下因根系生长受阻,氮积累在拔节后明显变缓;而渗漏条件下水稻对氮的吸收在孕穗期仍保持较高水平。前者对肥料氮的利用率较后者显著地低,且土壤矿化氮在所吸收的氮中的贡献率也相对较高。这与水稻在两种水分管理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和氮在两种情形下的转化特点密切相关。本试验条件下,水稻于拔节后对土壤矿化氮的吸收数量明显增加,似有脱肥现象,因此,应提倡追施孕穗肥。  相似文献   

14.
太湖地区稻田不同轮作制度下的氮肥减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通过设置不同轮作制度及施氮量, 研究其对稻季的田面水氮素含量、氮素径流损失、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江苏宜兴地区, 冬季种植紫云英或黑麦草替代小麦种植, 从而减少稻季化学氮肥的施用是可行的。紫云英或黑麦草参与轮作还田, 提高了土壤的供氮水平, 促进了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 产量显著提高, 且冬季种植无需施用氮肥, 减少了冬季旱地土壤的氮素损失, 降低了环境负荷; 在总施氮量相等的情况下, 提高肥料中有机肥比例可以降低稻田田面水中的总氮含量, 降低了因田面水外排导致的氮素径流损失,且绿肥种植成本低, 尤其是紫云英对无机氮肥的替代性强, 可以有效降低稻季的施肥成本。在江苏宜兴地区,如适当地将传统的小麦?水稻轮作制度改为紫云英?水稻轮作制度, 并在稻季减少120 kg·hm?2 的纯氮投入, 则可兼顾经济效益、产量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5.
土壤水分含量和施磷量对旱作水稻磷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温室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和施磷量对旱作水稻全磷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和施磷量对大田旱作水稻全磷吸收量的影响不显著;对盆栽而言,施磷量的影响显著,但二者的交互作用明显,因而其差异主要体现为水和磷的复合效应;当施磷量(P)为0·030gkg-1、土壤含水量为饱和持水量的80%时旱作水稻吸磷量最高,但相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施磷与不施磷间旱作水稻吸磷量差异最大,而不同施磷量间差异较小;旱作水稻各部分全磷平均吸收量为:籽粒>茎>根。实验结果可以为中国南方丘岗地区水稻旱作的水分和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稻草和尿素配施时水稻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稻草和尿素配施时水稻对肥料和土壤氮的吸收。结果表明,稻草单施导致土壤速效氮的生物固定,氮素供应不足是影响水稻分蘖成穗的限制因子,稻草配合尿素施用,明显改善肥料氮和土壤氮的供应,既有利于当季水稻增产,也有利于培养土壤肥力,还有利于后茬物作产量的提高 。  相似文献   

17.
水网地区水稻土的含硒量及根外施硒对糙米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雪林  姚鼎汉 《土壤学报》2000,37(2):242-249
本文通过对嘉善县平原水稻土硒含量特征和该区水稻硒含量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表明:(1)嘉善县平原水稻土,水溶态硒含量低于一般水稻土水溶态硒的临界值(0.010μg/g),这与该区的土壤母质、地形等因素相关;(2)低硒水稻土了水稻对硒的吸收积累,因此该县出产的稻米硒含量亦普遍较低,平均含硒量低于粮食硒的正常含量范围(0.040~0.070μg/g);(3)水稻地上各部分含硒量存在差异,糠、秸杆中的含硒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