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用生物法控制供水水源水蚤爆发的可行性,为自来水厂控制水蚤爆发提供参考。[方法]测定经水螅吞噬后水蚤卵的孵化时间和平均孵化率,并对未孵化的水蚤卵进行活性检测。探讨多形水螅对水蚤卵孵化的影响。[结果]经水螅分别吞噬的单水蚤和多水蚤,被消化排遗后的水蚤卵,其孵化时间为8~24 h,平均孵化率分别为56.42%和55.07%;未孵化的水蚤卵均被台盼蓝染色,且有原生动物侵蚀。对照组水蚤卵孵化率为100%,孵化时间为8~16 h。[结论]经水螅消化排遗后的水蚤卵,其孵化率明显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2.
杨东  雷刚  王晓明 《湖北农业科学》2011,(23):4900-4901
收集四川白鹅产蛋高峰期产的种蛋,随机分成2组,一组进行恒温孵化,另一组进行变温孵化,研究了不同孵化方式对四川白鹅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实行恒温孵化条件下,入孵蛋孵化率56.67%,受精蛋孵化率62.20%,健雏率70.59%;在实行变温孵化条件下,入孵蛋孵化率78.89%,受精蛋孵化率85.54%,健雏率76.06%。经统计学检验,两种孵化条件下的孵化性能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孵化试验表明,鹅种蛋孵化宜采取变温孵化方式。  相似文献   

3.
香樟兰矩瘤蛎蚧生物学特性观察及防治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兰矩瘤蛎蚧(Eucornuaspis machili Maskell)是上海地区危害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的新害虫,在绿带内对香樟生长造成较大威胁.该虫在上海地区1年发生3代,大多以受精的雌成虫越冬,少量以孕卵雌成虫、产卵雌成虫和若虫越冬.第1代若虫3月下旬始见,孵化高峰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2代若虫孵化高峰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3代若虫孵化高峰期为10月上旬至10月中旬.经试验,在第1代若虫孵化高峰时用10%吡虫啉(Imidacloprid)WP2000倍液、花保EW 100倍液喷防、树虫一针净(30%敌畏·氧乐)EC原液滴注,防效达88.14%~96.75%;若虫固定后可用95% 蚧螨灵(Petroleum oil)100倍液喷防,29d后校正防效可达93.57%.  相似文献   

4.
该文选择2~3龄台湾泥鳅作为亲鱼,背部肌肉注射DOM和HCG催情药物进行催产,采用流水孵化法进行孵化,并将鱼苗移入育苗池进行培育。结果显示,经技术优化,台湾泥鳅孵化率90.7%以上;采用蛋黄浆、豆浆、蛋白质作为开口饵料其幼苗平均成活率为88.2%,其中蛋黄浆成活率最高,达91.0%。  相似文献   

5.
三倍体虹鳟发眼卵孵化用水中普遍存在的水生真菌、蚤类等浮游动物对鱼卵的感染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为探索紫外消毒对控制三倍体虹鳟发眼卵感染的作用,于2015年11月引进一批三倍体虹鳟发眼卵分2组孵化,试验组孵化用水经3层滤网和紫外消毒池处理,对照组孵化用水仅通过3层滤网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结果表明:孵化用水是否通过紫外消毒池处理对发眼卵开始破膜天数和全部破膜天数不产生影响,4个组均为3 d和6 d,对破膜率和上浮率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试验组破膜率均值98%,上浮率均值92.9%,而对照组破膜率、上浮率均值分别为90.05%和82.65%。说明紫外消毒对控制三倍体虹鳟发眼卵感染,提高破膜率和上浮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梁少民  李春发  张小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611-6612,6626
[目的]为提高泥鳅的人工繁殖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今后泥鳅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方法]对生态孵化模式与传统人工孵化模式下泥鳅的孵化率、成活率和畸形率以及亲本死亡率进行对比。[结果]生态孵化模式下泥鳅的孵化率比传统孵化方式高32.60%,差异极显著。生态孵化模式下泥鳅的幼苗成活率比传统孵化模式高22.32%。传统孵化模式和生态孵化模式下泥鳅幼苗的畸形率分别为26.50%和24.14%,差异不明显。传统孵化模式与生态孵化模式下泥鳅雌性亲本的死亡率分别为89.72%和5.91%。[结论]采用生态孵化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泥鳅的孵化率和幼苗的成活率,减少亲本死亡率,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符合泥鳅大批量生产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竹链蚧在上海地区主要危害慈孝竹和风尾竹,一年发生3代,越冬虫态为受精雌成虫、孕卵雌成虫、若虫和蛹。三代若虫孵化高峰分别在5月中旬、7月上旬和8月下旬。经防治试验,在第一代若虫盛孵期以10%一遍净(吡虫啉)3000倍喷防,防效达100%;花保100倍、1%杀虫素2000倍,防效也匀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小麦孢囊线虫在不同土壤深度的孵化特点,于2011年6月30日将田间分离的新鲜孢囊分别置于地下10cm、20cm和30cm土壤深度,同时利用自动温度记录仪测量相应土壤深度的温度变化,每周或两周检测1次孢囊孵化数量,连续检测3年。结果表明,在自然环境下孢囊主要在试验第二年的3-4月份孵化。在第2年3月份不同土壤深度中的孢囊孵化率具有显著差异。在3月31日地下10cm、20cm和30cm土壤中的孢囊孵化率依次为83.45%,61.92%和48.64%,三者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到4月上旬,地下10cm土壤中的孢囊孵化率高达92.45%,显著高于其他土壤深度中的孢囊孵化率,而地下20cm和30cm土壤中的孢囊孵化率分别为82.54%和81.04%,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在试验第一年结束(6月17日)地下10cm、20cm和30cm土壤中的孢囊孵化率依次为95.22%、92.59%和94.82%,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之后2年,孢囊持续孵化,但孵化数量很少。在试验结束时,孢囊内还有1.66%~2.45%的卵尚未孵化。说明当年形成的孢囊,其孵化主要发生在莅年的3-4月份,而且在早春,孢囊处于土壤深度越深,孵化率越低。  相似文献   

9.
采用机器孵化法孵化绿孔雀,并进行人工育雏。孵化温度为37.0~37.8℃,孵化湿度为50%~60%,第1~3天育雏温度为33℃,第4~6天为31~32℃,之后每周降低2℃直至室温。试验显示,每对绿孔雀1个繁殖期共产卵36枚,受精率为37.5%,受精卵孵化率为58%,雏雀成活率为85.9%。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是绿孔雀孵化和育雏成功的首要因素;湿度对孵化和育雏也极其重要;地理位置可能会影响绿孔雀发情时间;产蛋后期卵均不受精,可能是雄鸟个体的原因,也可能是物种的生理特性。因此,采用机器孵化和人工育雏以增加绿孔雀数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鱼苗网箱作为产卵池,以兴国红鲤为母本,散鳞镜鲤为父本,雌雄比例1∶1.5,在网箱中自然产卵、孵化,以研究池塘网箱产卵孵化丰鲤鱼苗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网箱孵化能获得接近100%的受精卵,受精率高达95%以上,而且鱼卵便于集中管理,利于防止水霉病的发生。此外,该技术操作简便,鱼苗计数准确。  相似文献   

11.
甘蓝型油菜特高含油量育种技术与资源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品种间单交、复交和生态育种,黄籽育种,DH系育种,高含油种质杂种优势育种等途径,将甘蓝型油菜种质材料含油量由40%左右提高到60%左右,最高达61.7%;杂交种的含油量由40%左右提高到50%以上。在高油杂优利用上提出"高油种质+化学诱导雄性不育"的杂交育种模式,比CMS、GMS杂交育种途径更高效、安全,并能更快地把高油种质应用到生产中去。笔者依据细胞生理和成分的分析以及向日葵育种的经验,提出油菜含油量可达70%左右,可能成为育种者今后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整理分析近17年间全国糜子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产量和农艺性状变化,探讨中国糜子品种改良进展和育种水平变化,为未来中国糜子的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多元回归、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1998—2014年国家糜子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不同年份主要性状的变异,比较主要育种单位选育糜子品种性状的差异。【结果】1998—2014年糜子参试品种性状变异显著。随年份推进,粳性糜子品种产量和单株粒重以及糯性糜子品种产量、单株粒重和穗长持续增加。17年间粳性和糯性糜子产量分别增加了50%和21%,单株粒重分别增加了90%和7%,穗长分别增加了19%和29%,生育期长度、株高、主茎节数量和千粒重等性状变化不明显。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9个糜子主产省(区)的17家育种单位提供了65个糜子区域试验品种,其中7家同时提供了粳性和糯性糜子品种,2家只提供了粳性糜子品种,8家只提供糯性糜子品种。来自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的3家育种单位贡献了参试品种的55.4%。近6年来自这3家单位的品种产量表现优异,是中国糜子育种的中坚力量。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粳性糜子的生育期长度、主茎节数量和单株粒重决定了产量82.8%的变异,糯性糜子的主茎节数量和单株粒重决定了产量78.6%的变异。相关性分析表明,粳性和糯性糜子的主穗长和单株粒重均与单株产量显著正相关,而其他性状间相关性在粳性和糯性糜子中均有所不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粳性糜子育成品种分为2类,糯性糜子育成品种分为3类。【结论】1998—2014年,国家区试中粳性和糯性糜子参试品种产量稳步增加,表明中国糜子育种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育种手段相对单一,育种方法多样性程度较低。糜子区试对产量相关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关注不够,培育高产、优质、适口性好、蒸煮品质优良、抗性淀粉含量高、耐落粒、适合机械化的糜子品种是未来糜子育种的发展方向。强化杂交、远缘杂交、诱变育种、双单倍体以及多倍体育种等传统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学研究方法,加强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是系统提升糜子育种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丹顶鹤繁殖期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繁殖期的丹顶鹤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丹顶鹤繁殖期的各种行为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所占频率依次为:繁殖38.34%、觅食29.14%、警戒15.67%、静栖9.13%、游走5.77%、其它1.95%。在不同繁殖阶段,丹顶鹤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存在一定差异。在产卵前期,觅食行为比值最高;在孵卵期,繁殖行为比值最高。温度和降水是影响丹顶鹤繁殖期各种的行为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谷子品种间杂交选育雄性不育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安阳市农业科学院2001-2008年谷子杂交育种过程中配制的杂交组合为基础材料,利用其中杂交后代所产生的不育株选育出一些雄性不育系,并对这些不育系进行了授粉结实性及F1育性可恢复性测定.结果表明,不育株在杂交组合后代中出现的概率为21.7%,其中不育性可得到较好的遗传,占不育组合数目的25.8%.授粉结实性测定表明,...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在蚯蚓规模养殖中使用沼液作保湿水对蚯蚓生长的影响,用赤子爱胜蚓作试验种,在经有效微生物(EM)处理过的牛粪养殖床(75m2)中进行试验,每隔5m交替投加沼液,每次施加量约为5 m3,间隔时间为7d,并设投加清水为对照组.结果表明,在1个月的试验期后,与施用清水比较,沼液的添加对蚯蚓生长有促进作用,使蚯蚓质量增加1...  相似文献   

16.
菠萝老茎留苗地间种甘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摘果后的常规菠萝老茎留苗地为试验地,以菠萝老茎留苗与甘蔗种进行间种.探讨和研究不同间种规格和方法对菠萝老茎所留种苗数量、质量(种苗合格率)以及甘蔗产量的影响.并与常规技术的经济指标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菠萝老茎留苗地间种甘蔗技术,以菠萝大行距间为种植沟,实施隔行间种甘蔗.该技术能使老茎留苗地菠萝留苗平均可达12.81万株/hm^2,种苗合格率占94.8%,平均可产甘蔗种31.95t/hm^2以菠萝大行距间为种植沟,实施连行间种甘蔗技术,菠萝种苗留苗的数量相对减少。种苗合格率占93.6%.平均每公顷可摘种苗8.30万株.平均可产甘蔗种42.00t/hm^2。菠萝种苗数减少.但甘蔗产量增加。两种不同的间种规格和方法对留苗和砍种都有各自的效果.与常规菠萝老茎留苗技术相比.菠萝老茎留苗与甘蔗种间种技术总体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基于农作物消纳畜禽养殖粪污的种养结合模式,利用湖南省2016—2018年种养业的相关统计数据,结合各地种养业现状,估算全省及各县(市、区)的基于土地承载力畜禽养殖最大理论规模及畜禽养殖土地承载力指数.结果表明:根据畜禽养殖土地承载力估算,湖南省最多可容纳19272.93万头猪当量的畜禽养殖量,不同地区畜禽养殖应制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福建柏是优良的用材树种,遗传改良和发展利用很有必要,但其育种群体尚未建立。该研究利用127株福建柏优树开展20 a自由授粉子代测定估算生长性状育种值,结合群体遗传多样性构建福建柏第1代核心育种群体,以期为交配创新种质提供亲本材料,提高优良品种选育效率。结果表明,优树生长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树高、胸径和单株立木材积的狭义遗传力介于0.214 7~0.308 5,分别有19.75%、32.38%和28.56%的遗传变异源自家系间。狭义遗传力与广义遗传力比值介于0.464 1~0.587 5,后向选择优树能获得稳定的生长遗传增益。依据单株立木材积育种值和EST-SSR分子标记特征值迭代筛选出41株优树构成第1代核心育种群体,观察杂合度0.359 8,Shannon信息指数1.322 8,等位基因数6.545 5,有效等位基因数3.306 9。核心育种群体的单株立木材积育种值是第1代育种群体的1.63倍,并保留了第1代育种群体73.58%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改善日粮维生素对种鸡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鸡场饲养的海兰W-36父母代种鸡15000套在40周龄后种蛋的受精率、孵化率较低,经分析认为属维生素营养不良造成,遂改变日粮的维生素。通过改变饲料的维生素,显著的改进种蛋的品质,使蛋壳强度得到显著提高(P<0.05),蛋壳厚度显著增加(P<0.05),蛋重显著降低(P<0.01);通过改变饲料的维生素,种蛋的受精率提高了5.56个百分点,受精蛋孵化率提高了5.61个百分点,入蛋孵化率提高了10.75个百分点。经t检验试验前后种蛋受精率差异极显著(P<0.01),入蛋孵化率差异极显著(P<0.01),受精蛋孵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改变日粮的维生素,提高了蛋品质,受精率、孵化率,从而显著的提高了种鸡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为增加玉米生长积温,提高保苗率,以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根据各地育苗基质来源不同,以牛粪、草炭和稻壳灰为主要原料,按照一定比例与土壤配比,进行不同配比基质筛选。结果表明:处理2以牛粪20%、草炭30%、稻壳灰20%和土壤30%作为育苗基质,对玉米幼苗素质影响最好,其幼苗叶绿素含量和根系生长量等各项指标均好于其它基质处理,处理1和处理3之间育苗效果差别不明显,但不如对照处理。说明以农业废弃物作为育苗基质,可部分或全部代替土壤育苗,还可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