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研究3种外源物质(壳聚糖CTS、茉莉酸甲酯MeJA、硝酸镧La)对松多酚合成的诱导作用。以组织培养诱导生成的红松不定芽为试验材料,CTS、MeJA、La处理8 d过程中对不定芽生长、松多酚积累量、多酚合成关键酶(苯丙氨酸转移酶PAL、肉桂酸4-羟化酶C4H)、防御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影响。结果表明,CTS、MeJA、La均能促进松多酚的合成,其诱导效果存在差异,以La诱导效果最显著。在试验条件浓度下,La不仅可以促进红松不定芽的生长,且能显著提高总酚和原花青素的积累量。经La处理的红松不定芽中的SOD、POD、CAT、PAL、C4H能够迅速响应,并且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各酶活峰值分别是对照组的1.79、1.51、1.33、3.98倍和3.61倍。CTS、MeJA、La 3种外源物质能激活红松防御反应,促进次生代谢产物松多酚的合成。  相似文献   

2.
前体物质和诱导子对红松松多酚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不同浓度的前体物质(苯丙氨酸和肉桂酸)和诱导子(茉莉酸甲酯和水杨酸)对红松树皮中松多酚合成 的影响,初步探讨前体物质和诱导子影响红松松多酚合成的机制。结果表明:苯丙氨酸和肉桂酸作为松多酚合成 的前体物质,可以显著提高红松树皮中松多酚的含量,最佳添加浓度分别为400 和100 μmol/ L,与对照组相比含量 增加了(11.74 ±1.09)mg/ g 和(8.90 ±0.912)mg/ g,两者不具有协同作用;茉莉酸甲酯和水杨酸可以有效诱导松多 酚的合成,最佳诱导浓度为60 和80 μmol/ L,松多酚的含量分别增加了(7.23 ±1.05)mg/ g 和(14.68 ±1.04)mg/ g, 两者之间存在拮抗作用。前体饲喂和激素诱导这2 条途径均可以促进红松树皮中松多酚的合成。   相似文献   

3.
杨静  孙皓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8954-8956,8959
[目的]研究水杨酸、茉莉酸甲酯、硝酸银、高糖、高盐、超声等诱导子对黄芪细胞生长和黄芪多糖合成的影响.[方法]向细胞悬浮液中加入各种诱导子或对细胞悬浮液进行超声处理,测定细胞干重增殖倍数和黄芪多糖的合成量.[结果]加入10.0 mg/L水杨酸可使黄芪多糖的含量为对照组的2.04倍;添加较低浓度的茉莉酸甲酯浓度(1.0 mg/L)使黄芪多糖的含量达48.974 mg/g,比对照提高了2.50倍;添加4 mg/L浓度的硝酸银能使黄芪多糖含量提高1.60倍;高糖和高盐胁迫处理均能诱导黄芪多糖的合成.高糖处理能使黄芪多糖的产量比对照提高了1.92倍.低剂量的超声刺激对黄芪细胞生物量的积累有显著的刺激作用.[结论]诱导子的添加可有效促进黄芪悬浮培养细胞中黄芪多糖的积累.  相似文献   

4.
外源茉莉酸类化合物系统诱导红松酚酸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杉梢斑螟和赤松梢斑螟常伴随发生,危害红松球果。为探讨利用红松诱导防御抵抗梢斑螟危害的可行性,以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茉莉酮喷雾处理红松,采集健康、虫害及喷雾处理红松的球果和主梢,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其酚酸含量的时序变化。在健康红松球果中检测到香豆酸、苯乙酸、阿魏酸、水杨酸和肉桂酸等5种酚酸,在主梢中检测到香豆酸、苯乙酸、苯甲酸、水杨酸和肉桂酸等5种酚酸,两部位酚酸数量相同但组分存在差异。梢斑螟幼虫取食危害后,球果内出现原儿茶酸和苯酚,主梢内出现苯酚和阿魏酸,且除球果内香豆酸含量下降外,球果和主梢内其余几种酚酸含量均显著增加。相对茉莉酸甲酯,喷施茉莉酮诱导的酚酸种类更多,除原儿茶酸、绿原酸、丁香酸外其余酚酸种类与虫害诱导相同,且诱导时间与虫害取食更为接近。10 mmol/L的原位或侧枝喷雾,诱导各酚酸含量即显著高于虫害诱导,可以利用此浓度的茉莉酮喷雾处理增加红松抗性,抵御梢斑螟幼虫取食。   相似文献   

5.
在鸡血藤细胞悬浮培养的动力学基础上,研究诱导子(茉莉酸甲酯)、前体(苯丙氨酸、乙酸钠)以及两者协同添加对鸡血藤细胞产异黄酮的影响。结果表明:悬浮培养的鸡血藤细胞的异黄酮合成与细胞生长之间存在半偶联关系,指数生长期前期的第3d有最大生长加速度,此时是最优添加时间。诱导子和前体单独添加均能促进异黄酮的合成,茉莉酸甲酯、苯丙氨酸和乙酸钠的最佳添加浓度分别为100、300、100μmol/L,异黄酮含量分别为对照的1.34、1.83和1.57倍。诱导子和前体协同添加对异黄酮合成的促进作用强于单独添加,茉莉酸甲酯+苯丙氨酸+乙酸钠处理下异黄酮含量高达19.32mg/L,为对照的3.62倍。  相似文献   

6.
将曼地亚红豆杉愈伤组织接种在添加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水杨酸、茉莉酸甲酯3种诱导子的试验优化B5继代培养基上,黑暗培养30 d,研究不同诱导子对紫杉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诱导子浓度提高,各处理的愈伤组织细胞生长不同程度地受限制。当硫酸铜浓度为0.10 mg/L时,紫杉醇含量最高达到0.57‰;当水杨酸浓度为1.0 mg/L时,紫杉醇含量最高达到0.72‰;当茉莉酸甲酯浓度为100μmoL/L时,紫杉醇含量最高达到0.87‰。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特产蔬菜芥蓝的芽苗为材料,使用0.03 g/m L葡萄糖和5μmol/L茉莉酸甲酯进行外源处理,探究葡萄糖和茉莉酸甲酯对芥蓝芽菜中芥子油苷的积累,维生素C、花青素和多酚等抗氧化物的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单独处理可以有效提高2-羟基-3-丁烯基芥子油苷、烯丙基芥子油苷、3-丁烯基芥子油苷、4-甲基硫丁基芥子油苷和2-羟基-4-戊烯基芥子油苷等脂肪类芥子油苷,以及所有吲哚类芥子油苷的含量;葡萄糖与茉莉酸甲酯共同添加则可以显著增加包括3-甲基硫氧丙基芥子油苷和4-甲基硫氧丁基芥子油苷在内的所有脂肪类芥子油苷的积累,并进一步增强茉莉酸甲酯对4-甲氧基-吲哚-3-甲基芥子油苷合成的促进效应;此外,葡萄糖与茉莉酸甲酯共同处理可以显著提升芥蓝芽菜中花青素的含量。综上所述,0.03 g/m L葡萄糖与5μmol/L茉莉酸甲酯共同处理可以增加芥蓝芽菜中有益于健康的植物化学物质的含量,是一种有效的改良芥蓝芽菜品质的化学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8.
以波姬红无花果为试材,40℃高温胁迫经茉莉酸甲酯处理的无花果幼苗,分析与抗逆相关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茉莉酸合成路径中脂氧合酶(LOX)活性变化及丙二醛、脯氨酸、多酚含量,同时,采用黑绒金龟蚕食伤害经茉莉酸甲酯处理的无花果幼苗,分析与生物胁迫相关的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及单宁、胰蛋白酶抑制素含量。结果表明,高温胁迫经50μmol/L茉莉酸甲酯处理的无花果幼苗,其SOD、POD、CAT活性与未用茉莉酸甲酯处理(对照)相比有显著增加,脯氨酸、多酚含量提高,丙二醛含量降低;生物蚕食经50μmol/L茉莉酸甲酯处理的幼苗叶片,其PPO、PAL活性增加,单宁、胰蛋白酶抑制素含量提高。经茉莉酸甲酯处理的无花果幼苗,高温胁迫、生物蚕食能通过增加SOD、POD、CAT活性抵御非生物逆境的胁迫,通过提高PPO、PAL活性增强对生物胁迫的抗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寻外源茉莉酸甲酯对灵芝多糖及灵芝酸含量的影响。[方法]用含有不同浓度的茉莉酸甲酯在不同的发酵时间对液体培养基中的灵芝进行诱导培养。[结果]在发酵培养的第4天,添加外源茉莉酸甲酯浓度为50μmol·L~(-1)时,灵芝菌丝体和菌液中灵芝多糖含量最高,菌丝体中灵芝多糖含量为398.98mg·g~(-1),是对照的1.83倍;菌液中的灵芝多糖含量为4.20g·L~(-1),是对照的1.56倍。添加外源茉莉酸甲酯浓度为100μmol·L~(-1)时,灵芝菌丝体及菌液中灵芝酸含量最多,灵芝菌丝体中灵芝酸为50.02 mg·g~(-1),是对照的1.93倍;菌液中灵芝酸含量为7.10mg·L~(-1),是对照的2.21倍。[结论]说明外源茉莉酸甲酯能够有效的促进灵芝多糖和灵芝酸的合成。  相似文献   

10.
1-MCP·Me-JA及壳聚糖涂膜保鲜菜用大豆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月琴  盛玮  郭春凤  谢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233-18235
[目的]研究1-甲基环丙烯(I-MCP)、茉莉酸甲酯(Me-JA)和壳聚糖3种保鲜剂在低温条件下对菜用大豆的保鲜效应。[方法]配制不同浓度的1-甲基环丙烯、茉莉酸甲酯和壳聚糖溶液对菜用大豆荚进行处理,在(1±1)℃条件下,定期测定其主要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1.5%壳聚糖处理的豆荚保水性最好,失重率和腐烂率最小;1μmol/L 1-MCP处理的豆荚叶绿素含量在贮藏期间损失是最小的;10μmol/L Me-JA处理的大豆在VC和蛋白质含量变化方面表现出最佳效果。[结论]菜用大豆保鲜为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进行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6种针叶树种熏气后的生理指标变化,为绿化树种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哈尔滨市常见的樟子松、黑皮油松、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杜松和爬地柏共6种针叶树种,模拟汽车尾气进行熏气试验,通过测定这6种针叶树种的相对电导率、叶绿素、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分析它们对熏气的抗性。[结果]樟子松、黑皮油松、杜松、长白落叶松对熏气的抗性较强,红皮云杉和爬地柏对熏气的抗性较弱。[结论]樟子松、黑皮油松、杜松、长白落叶松更适合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行道树,红皮云杉和爬地柏适宜作为公园、学校和居民区的景观绿化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立地条件较差林地的红松异砧嫁接造林的成活率。[方法]采用木材加工的边角余料订制简易移植盒进行造林。[结果]采用简易移植盒进行造林可以大大提高在干旱、半干旱黄色沙壤土条件下的造林成活率,并保证了第二年的保存率。[结论]应用简易移植盒可以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揭示天然红松居群的表型分化程度及变异模式,以吉林省的6个天然红松居群为研究对象,  方法  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多性状综合评价等方法对红松居群的13个表型性状(针叶性状和种实性状)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  结果  (1)除针叶束粗/针叶厚在居群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余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 P < 0.01)。(2)在居群间红松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9.33%,其变异大于群体内(40.67%)。(3)6个居群的平均表型变异系数为11.30%,针叶性状和种实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依次为针叶性状(14.56%) > 球果性状(10.48%) > 种子性状(5.87%)。(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红松居群表型多样性基本来源为针叶性状 > 种子性状 > 球果性状。(5)利用欧氏距离对红松居群进行聚类分析,将红松6个居群划分为3大类群,分别为P1与P6、P3与P5、P2与P4。(6)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分别以种实性状(种长、种宽、百粒质量和球果质量)和针叶性状(针叶长、针叶宽、针叶厚、针叶束粗)对天然红松居群进行评价,分别筛选出1个居群。  结论  红松居群具有中等的表型多样性,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研究结果为今后红松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为红松优良居群的构建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4.
文攀  王振宇  夏祥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8940-8945,8978
[目的]为脂溶性红松种壳色素化学成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硅胶为吸附剂,通过溶剂梯度洗脱对脂溶性红松种壳色素进行分离与纯化,探索利用硅胶柱层析对脂溶性红松松籽壳色素的分离效果。[结果]95%乙醇为脂溶性红松松籽壳色素的最佳提取剂。对脂溶性红松松籽壳色素进行初步分离与纯化,得到26组洗脱物,主要在波长250和270 nm处出现强吸收,可见光区无明显吸收,由此推测这些物质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结论]硅胶柱色谱法对脂溶性红松种壳色素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山药(Dioscorea opposita Thunb.)总多酚的提取工艺。[方法]以山药总多酚含量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经正交试验对山药总多酚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山药中总多酚提取的最佳试验条件:提取溶剂为50%丙酮水溶液,料液比为1∶15(W/V),提取时间为80 min,提取温度为55℃,提取次数为2次。[结论]该研究可为山药多酚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化樟子松树皮多酚与亚铁离子螯合的工艺参数。[方法]通过水体系合成法建立了樟子松树皮多酚与亚铁离子螯合的工艺,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螯合工艺方法,得到螯合率较高的环状螯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试验得到最佳螯舍工艺条件为螯合pH为6.8,质量比为3.1:1,螯合温度为43.6℃,此工艺条件下樟子松树皮多酚与亚铁离子螯舍率可达到(39.16±0.89)%;通过紫外光谱分析研究表明,樟子松树皮多酚与亚铁离子发生螯合反应,导致其原有结构发生改变,反应产品呈螯合物特征结构。[结论]研究可提升松多酚以及亚铁离子的生物效价。  相似文献   

17.
婴幼儿米粉复合酶解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生物酶解法在婴幼儿米粉加工过程中的应用,以提高直链淀粉含量而抑制淀粉回生。[方法]选取适宜的复合酶对米粉进行酶解,通过酶种类的筛选、复合酶配比优化,酶解pH、酶作用温度、酶添加量及酶作用时间等条件单因素分析及Box-Benhnken试验设计,优化得到了复合酶解技术延缓米粉回生过程的工艺条件。[结果]考虑实际操作,得到最优酶解条件如下:酶解pH 5.9,酶解温度56℃,复合酶总添加量0.70μg/g,酶解时间120 min。该条件下得到实际的直链淀粉含量可达26.28%。经方差及回归方程分析得到各个条件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于米粉直链淀粉含量影响显著。[结论]通过该试验分析法优化得到的复合酶解技术可显著抑制淀粉回生,所得到的工艺条件可用于指导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