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分析泥石流危害的影响因子及其间存在的逻辑关系,运用故障树分析法(FTA),针对亚热带地区泥石流主要危害线域工程的特点,建立了泥石流灾害评价故障树,并应用于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对广东省乐昌市16条泥石流沟危险度的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灰色关联度危险度评价法结果一致性较高,且更符合实际情况。该法克服了传统方法因子、权重不灵活,未考虑因子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及地区适用局限性等问题。从而证明了故障树分析(FTA)法在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区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影响因子识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区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是环境保护和减灾的重要内容.针对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多因素影响问题,通过全面收集有代表性的泥石流样本资料,应用免疫进化算法,建立了区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投影寻踪聚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依据样本自身的数据特性寻求最优的投影方向,并通过投影方向计算反映评价样本综合特征信息的投影特征指标.该模型不但可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避免权重人为的任意性,还能在区域泥石流不同危险度级别划分的基础上,以平均贡献率的大小揭示不同影响因子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从而可清楚地筛选出其中的关键影响因子.此研究从定量的角度进一步深化了对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影响因子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云南昆明东川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五个层次:即泥石流灾害野外调查、泥石流暴发成因分析、危险度评价模型、灾害评价与减灾。根据泥石流的发生学原理,10个自然因子分别用于代表能量、物质和激发条件,以用于自然危险度评价,在评价时采用了权重模型和方根模型,野外泥石流调查资料用于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权重模型能更好进行自然危险度区划;4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代表性因子用于经济状况评价。二者复合后得到该区域综合危险度评价。根据综合危险度评价结果最重度危险区面积为133.7 km^2,79.0%的泥石流沟该区内;重度危险区面积580.6 km^2,19.8%的泥石流沟位于该区内;中度危险区面积723.9km^2,有1.2%的泥石流沟位于区内;安全区面积119.0 km^2,该区内无泥石流沟,表明分区结果符合实际泥石流分布。根据分区结果提出了该区内泥石流减灾方案。  相似文献   

4.
中国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模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泥石流危险度研究,泥石流危险度研究不断深入;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模型从最初的分级评分模式发展到函数赋值;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已初步成型并在实践应用中逐步完善与改进。首先将我国不同时期的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研究中出现的模型体分为3种类型:分级评分模型,分级赋值模型和函数赋值模型;结合云南省37条典型泥石流沟的基础数据,对这3种模型的危险度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评价因子参数个数不同及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3种模型的危险度评价结果的相似度指数仍大于0.91;并进一步对其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泥石流是暴发在山区小流域内的特殊地质灾害,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是泥石流灾害风险预测、评价和防治的前提。本文以流域单元为评价单元,选取沟床比降、泥石流规模和堵江程度3个因子,构建危险性评价模型,提出流域尺度的危险性评价方法。以甘肃省陇南地区白龙江流域为研究区,应用GIS技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建立以水文响应单元为基本评价单元,应用危险度模型计算研究区泥石流危险度,划分危险度等级,编制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图。结果表明:处于中度危险以上的泥石流沟数量占78%,其中,极高度危险的泥石流沟占25.3%。评价结果与实际灾情吻合,可为白龙江流域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四川凉山州越西县打虎沟泥石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打虎沟泥石流位于越西县城,发育于越西县城以西,由西向东长约3km,流域面积约1.3km^2。由于汇水面积较小,固体碎屑物源储量不大,最大一次堆积量仅1万m^3,属于小型泥石流。但因其出口就在县城东边,居民密集,危害严重。运用泥石流风险评价理论,结合泥石流的危险度评价和易损度评价,综合打虎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H单=0.388)和灾害的易损度评价(V单=0.98),运用自然灾害风险度模型,得出了打虎沟泥石流的风险度为0.38,为高风险泥石流沟。  相似文献   

7.
西藏古乡沟堆积扇泥石流输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对不同规模的水石流、稀性泥石流、黏性泥石流在堆积扇上输沙特征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类型泥石流在堆积扇上表现出不同输移、冲淤、含沙量演变特征 ,在堆积扇不同部位泥石流输沙特征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田连权 《山地研究》1994,12(1):9-14,T001
沟道粘性泥石流堆积地貌是造貌流体与底床相互作用下的产物,据沟内堆积地部位。将沟道粘性泥石流堆积地貌分为沟内滩和沟口扇(锥),据造貌流体的宽深比值,将沟内滩分为高位,中位,低位三类沟内滩和沟槽滩;将沟口扇分为地上沟道,溃口扇和满扇滩等。  相似文献   

9.
5·12地震后灾区泥石流危险度增加系数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12地震不仅直接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而且降低流域内岩土体的强度,使其更易于受到侵蚀,从而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丰富的固体物质。灾区震后泥石流活动频繁,并造成了较大的损失。泥石流沟的危险度评价是进行灾后重建的必要条件。选择震后固体物质增加量、地震烈度和堰塞坝规模这3个重要参数,提出了基于泥石流设计流量的震后泥石流危险度增加系数的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地震后新增加的固体物质方量与通过配方法计算出的一次泥石流冲出物总量的比值,该比值与地震烈度影响系数的乘积及堰塞体蓄水量以流域50年一遇的流量排泄所需要时间3项之和来表达地震后泥石流危险度增加量。经灾区9条典型泥石流沟谷的计算验证,该方法做为一种新的方法,可快速、准确地评价5.12地震后灾区泥石流危险度的增加情况。  相似文献   

10.
泥石流危险度的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陈伟  任光明  左三胜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138-139,171
泥石流沟谷是一个复杂的“模糊”系统,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选取了7个因子作为泥石流危险度划分的主要关联因子,并且运用了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法确定了评价因子隶属度,对泥石流沟谷危险程度进行了判别,其评价结果显示了模糊评判法具有较高的判别准确度,为进行有效的灾害防治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投影寻踪新方法在泥石流危险度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探讨了利用实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新方法的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算法、实例及同其它方法对比应用,表明了利用投影寻踪方法来评价泥石流危险度是有效可行的,且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其危险度评价对实现区域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入分析密云县泥石流灾害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系统理论的层次分析法,从影响泥石流危险度的泥石流历史活动情况和潜在形成条件中选取10个指标作为背景参数进行定量化研究,建立了密云县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模型。所建立的模型中,历史活动情况所占权重为0.414,潜在形成条件所占权重为0.586。利用该模型对当地泥石流沟道进行危险度评价,其结果与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表明,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密云县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是实用的和有效的,进一步工作应放在评价方法的可靠性研究上,从而为使用者提供更为准确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3.
北京山区具备泥石流形成与发生条件,泥石流灾害的发生较为频繁。在收集当地泥石流发生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详细调查了西白莲峪双紧梢沟的自然地理状况和泥石流堆积物的特点。采用野外量测和填图的方法调查双紧梢沟泥石流的地貌特征;现场选取一定数量的砾石进行abc长度和倾向调查,测定双紧梢沟泥石流堆积物的结构特征;选定泥石流典型区域,进行挖圆探坑,取出全部颗粒并带回实验室,进行粒度分析;同时,对双紧梢梢沟泥石流堆积扇的发育和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双紧梢沟泥石流堆积物砾石平均粒径为0.256m,磨圆度为2~6。90%以上砾石直径为0.220~0.410m,最大砾石直径为0.409m,堆积物主要有砾石和一些粗骨性碎屑物质组成,砾石排列无明显特征,分选差。由粒度分析可知,该区泥石流堆积扇的形成受到水石流形成过程的影响,水石流形成堆积扇,之后可能发生粘性泥石流。由其频率曲线为一多峰曲线。该曲线说明泥石流发生时,其砾石的搬运方式由推移、跳跃、悬浮三大部分组成。双紧梢沟泥石流堆积扇的演变过程和特征明显受到双紧梢沟和西白莲峪主沟水流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对今后进一步探讨北京山区泥石流形成机理和运动过程以及为泥石流防治制定有效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岷江流域上游地区的汶川县映秀镇附近5条泥石流小流域的SPOT遥感影像为基础,获取泥石流沟内“5·12”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松散固体物质信息,并应用GIS技术对小流域内松散固体物分布进行空间分析,建立小流域松散固体物空间分布函数T(s)和相对空间分布函数F(x),计算其分布积分W和相对分布积分D,将积分值作为泥石流小流域松散固体物空间分布定量化参数,尝试应用于泥石流堆积扇的最大堆积长度L和最大堆积宽度B 的参数估算.结果表明:5条泥石流沟内松散固体物较多分布于流域高程中值以下区域;相对于泥石流沟沟口,其松散固体物更加集中在泥石流主沟道附近;引入小流域松散固体物空间分布定量化参数(W和D),泥石流堆积扇形态参数(L和B)的估算值在该区域逼近于实测值.  相似文献   

15.
泥石流的爆发势必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直接危害,因此研究该泥石流沟的动力学特征及预测评价其危险性对合理制定泥石流防治措施,确保工程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发育特征分析,初咱磨子沟再次爆发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在对该沟进行实地调查所获资料的基础上,对其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进行计算,并利用所选取的14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危险性做了定量评价。研究发现,该沟泥石流的危险度为65.75,属高度危险,研究结果可为初咱磨子沟泥石流防治工程及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应用二维非恒定流理论,对泥石流堆积泛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绘制泥石流堆积区域流速分布图的泥深分布图的基本思想,用隐式剖开算子法求解泥石流扩散过程的二维非恒定流方程组,建立了预测泥石流堆积危险范围的数学模型,通过实例应用与检验,符合性较好,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泥石流堆积泛滥范围预测数学模型的建立,在减轻泥石流灾害中可以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泥石流风险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泥石流风险区划是区域泥石流风险评价的具体成果,风险度=危险度×易损度.介绍了云南省泥石流分区的前期成果,提出了区域泥石流易损度的计算方法,以及泥石流风险等级和风险管理,讨论了现行危险度等级的实际意义和可接受风险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虎峪沟泥石流特征及其危险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虎峪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山地区,该区泥石流的发生直接威胁着太原市城西一带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进一步查清该区泥石流的危害程度,以虎峪沟潜在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在其流域地质坏境调查的基础上,对西山地区构造活动、河流下切形成的复杂地形地貌、自然风化及人类工程活动堆积的松散堆积物物源、不均衡降雨等各种作用相伴生的地质过程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采用危险度评价分析方法对虎峪沟泥石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虎峪沟泥石流的危险度Rd为0.768,属高度危险的泥石流沟,若爆发仍将对下游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19.
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估是震区道路交通防灾减灾和重建规划的重要基础性技术工作之一.选取都江堰—汶川公路沿线28条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和GIS技术进行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评价因子遴选和权重确定,进行各条泥石流沟危险度计算,完成震区都江堰—汶川公路沿线泥石流危险性评估.结果表明:1)都江堰—汶川公路沿线28条泥石流沟大部分处于高度危险以上、占总数的78.57%,极高危险区占总数的25%;2)饵沟、牛圈沟、磨子沟危险性最大,其次是高店子沟、马埝坪沟和一碗水沟;3)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多因素评价方法,能较好地确定评价因子及其权重、并计算出泥石流危险度,具有一定实用性.研究结果可为灾区防灾减灾管理、灾后恢复重建和道路交通选线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单沟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以往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介绍了模糊数学、灰色理论和GIS技术在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对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研究,提出了改进后的评价模型,在该模型中可以充分体现降雨作为激发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