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正> 泥蚶〔Jegillarca granosa(Linnaeus)〕是我国贝类养殖的主要种。蚶苗因靠自然落滩孳生,生产能力很低,另因酷采滥捕,资源破坏严重。要发展泥蚶养殖,首先需解决蚶苗生产,关于泥蚶的人工育苗生产,国内外尚未解决。我们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1983年于小观乡水产养殖场进行了模拟海区泥蚶育苗及蓄水越冬保苗试验。即根据泥蚶繁殖期间不同阶段的生态特  相似文献   

2.
金珊  赵青松 《海洋渔业》2002,24(3):139-140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Linnaeus)又叫花蚶、真蚶,是一种广温、广盐性经济贝类,盛产于我国沿海各省,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颇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近几年来泥蚶的人工养殖发展迅速,对苗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因此沿海省份纷纷开展了泥蚶的人工育苗,并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但由于种种原因,泥蚶的人工育苗过程中,常常出现幼苗大批死亡,导致生产失败。现根据几年来的育苗经验,谈谈泥蚶人工育苗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技术,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泥蚶(Tegillarca gramosaLinnaeus)俗称血蚶,是山东、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区重要的养殖贝类之一。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加强其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以来,90年代初在工厂化人工育苗方面获得较大成功。目前,泥蚶人工育苗主要集中在浙江省乐清市一带,当地育苗水体曾达到138000m3,年出苗量在500亿粒以上。近年来,由于受市场自然调控的影响,泥蚶育苗业告别了暴利时代,苗种价格从12万元/kg回落到2千元/kg左右,但这并没有对泥蚶育苗产业的发展势头产生过大影响,相反,从这几年的情况看,经过了90年代的大起大落后,其发展进程反而显得更为理性、平稳…  相似文献   

4.
董美强 《齐鲁渔业》2000,17(2):17-18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Linnaeus)俗称血蚶,是山东南部沿海名贵水产品,在我国南方销量很大,给沿海渔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近年来,由于采捕失控,环境污染严重,造成资源急剧减少,文登、崂山、薛家岛等几个主要自然苗种产地形不成规模,有的几乎绝产。因此,发展泥蚶人工育苗显得尤其重要。 泥蚶的人工育苗南方开展较多,北方虽也有一定进展,但是在出苗量上尚没有大的突破。1997年笔者同黄海水产研究所在日照市岚山育苗场贝类车间进行了泥蛐人工育苗试验,报道如下:1育苗设施条件1.1蚶苗…  相似文献   

5.
利用对虾育苗池进行泥蚶育苗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对虾育苗池进行泥蚶产卵孵化和幼虫培养试验,在480m^2育苗水体中,经过45天,育出平均壳高353μm的泥蚶稚贝2.3亿粒,平均出苗密度47.92万粒/m62,最高达63.5万粒/m^2,创产值65万元、纯利38万元。试验证明利用对虾育苗池进行泥蚶人工育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正泥蚶俗称血蚶、粒蚶、花蚶,富含特有的血红蛋白和维生素B12,具有补血、温中、健胃的功效,是我国滩涂养殖的重要经济贝类。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自2000年开始进行泥蚶室内人工育苗生产试验,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育苗技术和经验。现将泥蚶室内人工育苗中如何合理利用单胞藻高密度培育泥蚶幼虫,提高幼虫生长速度,缩短变态时间,提高成活率的经验介绍如下。1泥蚶的幼虫期幼虫期是指从孵化后的担轮幼虫开始到稚贝  相似文献   

7.
泥蚶(Arca granosa)在我国从河北至广东海南岛沿海均有分布;为我省海水养殖的“四大贝类”之一。为了解泥蚶的繁殖习性,寻找我省泥蚶人工育苗的新途径,促进泥蚶养殖业的发展,我们于1984-1985年重点对闽南沿海泥蚶的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现将观察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魁蚶俗称赤贝,是一种底栖型的经济贝类,在我国近海有广阔增养殖前景。目前,魁蚶人工育苗技术尚不完善、出苗量低等问题,严重制约魁蚶增养殖业的发展。为解决魁蚶育苗技术问题,笔者曾先后两次进行魁蚶人工育苗试验,1992年在绥中县钅止锚湾利用对虾育苗室,65m3水体培育出壳长1mm稚贝7480万粒,平均单产115万粒/m3,2006年在锦州市经济开发区锦州市苗种繁殖中心育苗室,100m3水体培育出1mm稚贝2.3亿粒,平均单产230万粒/m3,现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就育苗生产中几项技术探讨如下,以求对今后的育苗生产有所帮助。1水质水是魁蚶育苗中首要的问题,水质是…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教导我们:“不搞科学技术,生产无法提高。”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我国海产贝类人工育苗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育苗品种有所增加,不少社队水产养殖场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了人工育苗工作,全国育苗单位多达几十个。在去年全国海水养殖经验交流会议的推动下,贝类人工育苗获得较快发展。有些品种的人工育苗已用于生产。山东省贻贝人工育苗一立方水体出苗率达一百多万粒,最高达三百来万。利用藻类育苗室进行贝类人工育苗和土池育苗的经验,取得初步成效。广东的华贵栉孔扇贝,福建的杂色蛤仔、山东的青蛤,都获得了成功。鲍鱼、珍珠贝、泥蚶、牡蛎、缢蛏、栉孔扇贝、翡翠贻贝等人工催产、受精、孵化和培育率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
泥蚶生产性育苗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泥蚶生产性育苗的高产技术,亲贝在室内人工暂养保熟,自然排放,以金藻,扁藻,小球藻为饵料,以筛选的滩泥作附着基,每天放干池水,定期筛泥洗苗,经78天在480m^2水池育出平均壳长1.09mm的泥蚶苗种16539万粒,单位面积出苗量达到34.45万粒。  相似文献   

11.
泥蚶人工育苗的几个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蚶(Tegillarca gransa Linnaeus),俗称花蚶、蚶子、真蚶,属广温、广盐性贝类,盛产于我国浙江、福建、江苏、山东沿海地区,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近年来,泥蚶室内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在我国得到较快发展。一些常规操作技术日益普及,但是目前泥蚶人工育苗中,还普遍存在着生产不稳定、质量差,甚至失败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泥蚶养殖业的发展。    笔者在多年的育苗生产实践中,总结了泥蚶人工育苗提高幼虫及稚贝成活率的几个主要技术问题。1 育苗设备条件    泥蜡育苗厂育…  相似文献   

12.
东西南北     
东西南北乐清市养殖泥蚶苗种成功泥蚶,系海产双壳贝类。其肉味鲜美,是喜庆筵席上佳肴。由于苗种紧缺,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乐清市水产主管部门为缓解泥蚶苗种难,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狠抓这项工作。去年,地处乐清湾中段的南岳镇,有300多亩虾塘混养泥蚣,清...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水产》2012,(10):41-42
宁德市官井洋大黄鱼养殖有限公司是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成立于1997年12月,企业注册资金7074万元,是专业从事水产育苗、海水网箱、滩涂、淡水养殖现代农业企业.公司占地面积33亩,建有高标准现代化省级优质育苗场一个,育苗水体6113m2.年育优质大黄鱼、香鱼、鲈鱼、真鲷等苗种3亿尾,二都蚶、牡蛎、蛏、青蛤等贝类优质苗种50多亿粒.2011年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级大黄鱼良种场扩建项目.公司网箱养殖大黄鱼、真鲷鱼、鲈鱼、鲍鱼、海参5600箱,年产成品鱼6500多吨.滩涂养殖二都蚶600亩,年产量300吨.淡水香鱼养殖场占地60亩,年产量500多吨.公司海上网箱养殖生产的大黄鱼、真鲷、鲈鱼、美国红鱼等水产品2006年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2009年12月(第三批)获得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单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于94-96连续三年在四家育苗厂进行了泥蚶人工育苗小试,生产性推广试验,结果获得育苗量12亿粒,总产值729万元,利税636万元的好成绩,在此基础上亲蚶培养,精卵排放,采卵孵化,幼虫培养,变态附着,中间培育等技术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泥蚶[Arca(Anadara)granosa Linne]人工育苗中,选择适宜的饵料和掌握适当的投饵量,是育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关于泥蚶幼虫和稚贝的饵料,国外尚未见过报道。国内在七十年代,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温州分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广东省海丰养殖场等单位,曾采用牟氏角毛藻、三角褐指藻、扁藻和小球藻等做为泥蚶幼虫的饵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泥蚶(AreagranosaLinne)属热带、温带海洋埋栖贝类,营养丰富,肉味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但近几年自然树苗濒临绝迹.为解决泥蚶苗种生产的技术问题,经两年育苗生产技术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不仅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了大量苗种.还总结出一套较为成熟的适合我省沿海水域  相似文献   

17.
<正>魁蚶俗称大毛蛤、赤贝、血贝,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蚶科,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及朝鲜沿海,肉味鲜美,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蚶科贝类,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优势水产品之一,近年来,魁蚶人工养殖发展迅猛,但由于苗种供应不足,制约了魁蚶养殖的进一步发展。魁蚶苗种生产方式有夏季常温育苗和春季控温育苗两种方式,夏季常温育苗由于温度较高,饵料不易  相似文献   

18.
泥蚶(Areagranosa Linnaeus)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经济贝类,也是我省贝类养殖生产中的主要品种之一,它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在浙江对泥蚶的利用和养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广大群众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近几年来由于我省自然苗产量的显著下降,严重地影响到养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辽阔的海涂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9.
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俗称赤贝,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和菲律宾沿海。我国北至辽宁,南至海南沿海均有分布,其中以黄海北部资源最为丰富。上世纪80~90年代的滥捕,造成了资源的枯竭,开展人工养殖和增殖已成为魁蚶生产的主要途径。我场为了保护好魁蚶的种质资源,为增养殖提供大量的优质种苗,开展了魁蚶人工育苗工作。近3年生产了5亿多粒商品苗,缓解了市场对魁蚶苗种的需求。我场创立的魁蚶半升温育苗法,保证了魁蚶苗种生产的稳产、高产。现将魁蚶人工育苗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文蛤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于2002年6月至9月在启东吕滨水产苗种场进行了文蛤(Meretix meretrx Linnaeus)规模化人工育苗,在450m3育苗池(1.5m×30m)共培育出0.6mm体长的文蛤幼苗31.8亿粒,获得文蛤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为今后文蛤人工养殖苗种供应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在进行文蛤规模化人工育苗的同时,对亲贝的强化培育、人工催产、幼虫生态习性等方面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