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基于RS和FRAGSTATS的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基于1987,1997和2008年夏季的Landsat卫星影像,在RS和GIS支持下利用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分析了南四湖湿地1987—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及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化情况和景观指数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湿地景观格局的总体特征是:景观格局变化显著,自然景观面积减少,人工景观面积增加;景观斑块破碎化加重,其中芦苇地、荷田和养殖水面景观格局变化最为剧烈。2)从景观指数方面看:类型水平上,不同景观类型的指数变化规律不同,体现不同的变化特征;景观水平上,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持续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和蔓延度指数不断减小,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是先增大后减小。3)从转移矩阵看:1987—1997年景观格局变化相对和缓;1997—2008年景观格局变化相当剧烈;各种地类相互转化的比例较高,特别是芦苇地和荷田两种湿地自然景观面积转出的比例很大;并且转化更多的是自然景观转化为人工景观,体现了湿地明显的人为扰动特征。  相似文献   

2.
以2000年、2005年、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采用景观转移矩阵、景观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kappa指数方法,对辽河流域10 a间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综合研究,并对辽河流域内所包含的各市辖区县的土地利用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主要以耕地、林地为主。2000—2010年间,各个景观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耕地大幅度减少,城镇用地大幅度增加,城镇用地主要由耕地、湿地转化而来;土地利用度及土地利用动态度逐年提高,市辖区的土地利用度明显高于各县;景观指数与Kappa指数表明:主要类型的景观变化幅度较小,景观总体变化趋势趋于复杂,破碎化加剧,人为影响突出。  相似文献   

3.
在遥感及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对甘南县山湾村近10 a来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表明:近10 a来,景观格局发生了一定变化,林地面积有了较大提高,农田、废弃地面积略有降低,荒草地面积减少幅度较大,其余景观类型相对比较稳定。从而使景观均匀性、多样性、区域景观破碎度略有增加,景观优势度略有减少,说明在人为干扰下,该村景观格局正在逐渐发生良性变化。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5、2011年的威海市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4.2的支持下,通过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定量监测,实现土地利用类型动态监测。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各种土地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口数量的增加是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5.
运用海南省五指山市1998年、2003年、2007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2010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4期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数据,应用景观生态学、森林可持续经营和地统计学理论和方法,选取聚合度(AI)、景观形状指数(LSI)、边缘密度(ED)、破碎度指数(FN)、连接度指数(CONNECT)、斑块密度(PD)等6个景观格局指数,利用景观fragstats4.0软件计算五指山市不同林地景观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在此基础上对五指山市林地景观的异质性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内五指山市的林地景观类型分布一直较为均匀,复杂度基本较少改变;各林地景观类型的斑块密度,均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形状指数与边缘密度变化方向一致,各斑块间相互影响及转化较小,景观斑块间类型的改变主要是通过林地与非林地间的转化完成,景观聚合度的年变化不大。研究成果对林地景观动态评价、生态脆弱性分析和林地综合管理具有较大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白河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所知的四川岷山山系川金丝猴种群最大、密度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保护区,对该地区在地震前后的生态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有利于物种资源的保护。本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数据处理软件平台,结合2008年汶川地震与2017年九寨沟地震发生的关键时间节点,从2003—2018年每隔5年,选取了Landsat5 TM和Landsat8 OLI的遥感影像,利用生态景观格局类型及景观生态指数来分析两次地震前后15年间白河自然保护区在景观水平和斑块类型水平尺度上的生态景观格局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白河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由裸岩、草地/灌木、温带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5种类型组成。在Fragstats4.2中选取8个景观指数,分别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对保护区生态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初步分析发现,斑块类型水平上,2003—2018年白河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景观类型为针阔混交林,其次为温带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且两次地震均导致主要景观类型所占面积下降,各景观类型斑块数量增多,景观类型平均面积减小,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水平上,两次地震导致景观多样性降低,景观整体形状趋于复杂,景观空间异质性程度下降,各景观类型面积所占比例的差距增大,整体景观朝着非均衡化方向发展。本研究结果对地震前后的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灾后生态恢复重建,以及物种资源尤其是川金丝猴的栖息地保护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南京市2005—2018年景观类型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指标及动态度模型、景观类型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了景观水平和类型水平上的景观格局特征。景观水平上,13 a间的景观空间和结构连接性整体得到优化,异质性下降。类型水平上,耕地和建设用地一直保持为南京市优势景观。景观类型动态转移方面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8.
湛江市区土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湛江市区1991年、2000年和2007年3个时期土地景观格局的总体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湛江市区具有景观破碎化程度先提高后降低,景观结构组成复杂化趋势先快后慢,城市发展影响了景观格局变化等特点。在类型水平上选择了景观类型面积(CA)、斑块数目(NP)、类型百分比(PLAND)、斑块密度(PD)、平均斑块面积(AREA-MN)共5个景观指数;在景观水平上选择了景观类型总面积(TA)、斑块数目、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LPI)、平均斑块面积(AREA-MN)、香农多样性指数(即SHDI,为各斑块类别丰富度总和的负值)共6个景观指数。这些景观指数表明:近20 a来,湛江市区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幅度大,人类活动对城市景观要素和整个景观格局的影响很深远。并进一步讨论该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驱动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对青海省贵南县3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1)贵南县大的地貌特征是以草地为基本景观基质,在广布的草地基质中,又大量分布荒漠(如干沟、沙地等)景观.20世纪70年代的景观受人为干扰相对较少,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为对景观的干扰力度增大;(2) 1976年,景观斑块类型间优势度差异显著,景观破碎化指数小,多样性低;1996年以后,斑块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景观趋于复杂;(3) 30年来,贵南县景观要素中草地、耕地、林地、建筑用地、以及未利用地向其他类型转化的速度总体呈加速状态.在1976-1996年期间,大面积草地被开垦为耕地;在1996-2006年期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破坏共存.另外,大面积的未利用地向其他景观类型转移数量很少,贵南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任重道远.(4) 贵南县2016年景观格局预测显示:到2016年,草地、建筑用地、林地、水域面积增加,耕地、未利用地面积下降,贵南县生态环境逐渐趋于好转.  相似文献   

10.
海南省五指山市森林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海南省五指山市1998年、2003年、2007年以及2012年4期TM遥感影像数据(分辨率30m×30m)和2010年海南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等数据资料,分析研究了海南省五指山市森林景观格局的时间空间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1998—2007年10年内,香农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五指山市景观类型更齐全,更趋于逐渐稳定平衡趋势;香农均匀度指标先增加后减小,但整体变化幅度不大,近10年内五指山市景观类型分布较为均匀,复杂度基本没变;针叶林、竹林2种景观斑块破碎度变化速度极快,斑块受到严重的破坏;经济林(乔木类)、经济林(灌木类)、非林地基本不受外界的干扰,生长状况较好;森林景观的分离度变化量较小,各斑块间相互影响较小;斑块间相互转化较少,景观类型的改变主要是因为城市建设中有较多的林地转化成了非林地。  相似文献   

11.
基于3期遥感影像,并结合实地调查数据,运用SVM机器学习的分类方法,从植被覆盖度、景观要素类型动态变化、景观格局指数等方面,综合分析文峪河上游近10年的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之和均超过84%,是研究区域的主要景观要素类型;针阔混交林转为针叶林、疏林灌丛转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转为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转为草地、草地转为针阔混交林是景观要素类型转移的5种主要方式;2009—2014年是森林资源快速生长恢复阶段,2014—2018年是森林资源稳定生长期;2009—2018年研究区景观总体呈现破碎度增加、景观异质性增强、斑块形状趋于复杂、景观连通度增加、流域景观多样性基本不变等特征。研究结果可为文峪河流域森林资源今后的保护利用以及经营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基于2003、2011年Landsat-7卫星影像数据,运用Fragstats3.3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和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方法,通过对比2003、2011年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研究福建省平潭岛的景观格局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各要素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城镇、农村居民点的斑块面积由2003年的2464.08 hm2增加到2011年的4550.83 hm2;景观空间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景观类型的形状指数和分维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邻近景观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表明景观类型之间距离更远,变得更离散;景观异质性指数中的廊道斑块密度明显增大,增加量为21.96个.hm-2。8 a间平潭岛的景观格局呈现剧烈变化态势。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三明市主城区景观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并初步阐明研究区内林地景观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基质为林地景观,面积约占90%,城市景观类型变化情况显著,林地、耕地和水域的面积在不断减少,建筑用地和裸地的面积在持续增长,并且在2014—2019年建设用地的总体面积超过了总体耕地面积;2009—2019年建设用地具有最大动态度,景观类型转化过程中以耕地、林地和裸地转化为建筑用地为主要特征;在研究时段内,三明市主城区的总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和景观异质性在持续增加,各景观斑块间的连接度有所降低,斑块形状也越来越复杂;林地景观作为研究区的优势景观,其格局较为丰富,景观多样性较高,以常绿针叶林斑块与竹林斑块为主;林地景观的面积在减少,林地景观斑块个数在不断增加,林地景观的团聚程度被打破,这将进一步对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坝上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遥感与G IS技术支持下,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分别计算了研究区内1987、1999和2004年的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17 a来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景观整体上处于破碎化过程,尤其是沙地在1987~1999年间迅速扩大,虽然在1999~2004年经过了一定的恢复,景观异质性有所下降,但仍然没有恢复到1987年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以秦岭火地塘林区1958年、1988年和2004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主要数据源,利用景观结构分析软件,分析比较该林区3个时期景观格局变化情况,探讨人为干扰对林区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火地塘林区高强度的外界干扰,增加了该地区的景观多样性和丰富度;干扰形成的次生森林景观比原生森林景观类型数增多,同时引起部分景观类型的消长变化;森林采伐后林区景观分维数降低,斑块形状变得规则,但随着植被的恢复,各景观类型的斑块形状逐渐复杂,景观的异质性增加。火地塘林区景观格局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外界干扰对森林景观格局的影响,以及森林自主恢复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89、1999和2010年三期宝清县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利用RS、GIS与景观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的分析宝清县自1989年以来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宝清县近20 a间优势景观为耕地、林草地和湿地,三者斑块总面积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95%以上,其他景观类型呈补丁状分布在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经历了从剧烈到减缓的过程。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表现为大量林草地、湿地和未利用地向耕地景观类型的转化。林草地、湿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斑块数量增加,使得景观破碎化程度加重,多样性和异质性减少,引起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等生态效益的降低。为防止人地矛盾的进一步恶化,建议相关部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湿地、林草地等景观类型的生态效益,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95年和2007年两期TM和ETM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实地调查,研究了重庆市主城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绿地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点与成因,讨论了不同绿地类型景观区域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重庆成直辖市以来,研究区整体上绿地景观多样性增加,优势度下降,破碎化增加,景观结构变化呈上升趋势。(2)有林地和其他林地比重减轻,景观破碎度增加;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明显,破碎化轻微增加,低覆盖草地破碎化降低。(3)绿地景观斑块形状较规则,其中林地景观斑块形状更复杂,属研究区内优势植被类型。(4)研究区内绿地景观同非绿地景观类型间转化明显,表明其受到较强烈的干扰。其中在海拔200 m以下、坡度6°下城市绿地受到干扰最强烈。北碚区和沙坪坝区内绿地景观年变化速率最高。(5)自然灾害(火灾和酸雨)和人为经济、社会活动(包括植被经营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其他人为干扰活动等)是研究时段内绿地景观格局变化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全面了解月亮山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现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 GIS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提取贵州月亮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斑块面积、个数、周长等信息。选取分维数、蔓延度、聚集度、均匀度和多样性等景观格局指数,从景观的斑块特征和景观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两个方面来分析贵州月亮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有硬阔林地、软阔林地、针叶林地、针阔混交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宜林地、其他林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11种景观类型,硬阔林地和针叶林地面积最大,是研究区的主要景观类型。各景观类型的斑块面积、斑块周长和斑块个数分布极不均匀。整体来说,研究区各景观呈现破碎度较小,聚集度较高,景观类型空间分布不均匀,多样性水平较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竹山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湖北省竹山县1999年、2005年、2011年及2017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借助Arc GIS,ENVI和Fragstats等软件,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信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近18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和水域为主,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下降趋势;2)土地转移主要以耕地和裸地转出,以林地、建筑用地和水域转入为典型特征,土地利用总体趋势与状态指数呈先下降后上升;3)景观结构上,林地一直是研究区优势景观类型,各景观类型面积占比顺序并未发生改变,斑块总数量呈下降趋势;4)景观异质性上,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下降趋势,蔓延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说明研究区优势景观类型林地对整体景观格局控制力增加,各类景观类型空间连通性增强;5)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是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基于遥感的北京地区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ERDAS遥感解译软件对北京地区1984年、1997年Landsat TM数据以及2002年ETM数据进行解译处理,分析并利用FRAGSTATS软件计算景观类型、景观二个等级水平的指数,对北京市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7年至2002年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近一倍,由于城市化造成农田损失速度加快;研究区内景观类型斑块面积差异较大,1984年到2002年的景观变化并没有造成景观类型等级构成的明显变化;平原区景观类型破碎化速度加快,需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