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1954年丙二醇就被用来治疗酮病,且一直沿用至今[1]。近几年,丙二醇在缓解奶牛产后能量负平衡、防治脂肪肝、预防酮病发生、提高繁殖性能、改善奶牛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功效已被研究所证明[2-3]。同时研究证明,日粮中添加丙二醇有显著提高奶牛泌乳性能的作用。因此,产后灌服丙二醇及在饲料中添加丙二醇的做法在奶牛养殖过程中得到了应用。为了进一步研究、完善奶牛产后保健技术,  相似文献   

2.
奶牛酮病的综合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奶牛产奶量的提高,酮病逐渐成为危害奶牛健康最重要的代谢病。产前干物质采食量不足可以诱发产前瘫痪、分娩异常、死产、难产以及初乳抗体含量较低,产后发生酮病等。酮病可继发奶牛产后胎衣不下、低血钙、产后瘫痪、真胃变位、子宫炎、乳房炎等疾病,已成为制约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临床兽医对酮病认识不足,临床型酮病治疗效果差,死淘率较高。牧场管理者由于缺乏酮病的系统防控技术,不能够从奶牛生产过渡期着手开展奶牛酮病的防治工作,造成奶牛分娩失败病例剧增,死胎、弱胎增多,产后酮病爆发,健康程度下降,产后60 天奶牛的死淘率高居不下。  相似文献   

3.
<正>早在1954年丙二醇就被用来治疗酮病,且一直沿用至今[1]。近几年,丙二醇在缓解奶牛产后能量负平衡、防治脂肪肝、预防酮病发生、提高繁殖性能、改善奶牛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功效已被研究所证明[2-3]。同时研究证明,日粮中添加丙二醇有显著提高奶牛泌乳性能的作用。因此,产后灌服丙二醇及在饲料中添加丙二醇的做法在奶牛养殖过程中得到了应用。为了进一步研究、完善奶牛产后保健技术,进  相似文献   

4.
产后灌服丙二醇防控奶牛产后能量负平衡在一些规模化奶牛场已得到了应用。为了进一步研究奶牛产后灌服保健技术,本试验研究了产后灌服丙二醇与钙磷镁合剂+复方口服补液盐对奶牛四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分娩后第18天的测定结果表明,试验Ⅰ组(灌服丙二醇)和试验Ⅱ组(灌服钙磷镁合剂+复方口服补液盐)的血酮(β-羟丁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与灌服丙二醇相比,灌服钙磷镁合剂+复方口服补液盐不仅在预防奶牛隐性酮病方面效果显著,在预防产后低血钙症方面也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奶牛酮病是养牛业较常见疾病之一,不仅减少产奶量、降低牛奶品质,还可引起产后疾病,造成巨大损失。奶牛酮病主要与饲料能量不足、脂肪代谢异常、过度运动或紧张、疾病或压力以及管理不当等因素有关。如果预防或者治疗该疾病不及时,奶牛养殖业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从引起奶牛酮病因素、奶牛酮病与产后疾病关系、防治奶牛酮病措施三方面,对奶牛酮病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养牛业健康养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奶牛酮病多发生于高产奶牛,主要是奶牛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异常导致的营养代谢性疾病。试验为更好地防控奶牛酮病,选择阿拉尔市某奶牛场的高产奶牛,利用血酮检测仪对奶牛酮病进行检测,且对奶牛的年龄、胎次、产后时间与酮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奶牛场的临床型奶牛酮病总发病率20.95%,其中临床酮病占9.11%、亚临床酮病占11.84%。奶牛酮病在产后30 d内发病率最高,酮病的发生集中于4~9岁、2~4胎。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某规模牧场产后奶牛酮病的发病情况,随机选择产后奶牛86头在产后1 d、7 d、14 d和21 d跟踪检测酮病发生情况,并分析酮病与胎次、泌乳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奶牛在产后1 d、7 d、14 d和21 d的酮病发病率分别为2.32%、24.42%、11.63%和4.65%;随着奶牛胎次的增加,酮病发病率也有增加...  相似文献   

8.
奶牛酮病及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酮病是高产奶牛产后3~6周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奶牛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酮病发病率也逐年上升。酮病发病的原因复杂,发病后造成的危害很大,因此研究酮病的发病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酮体检测制度和防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1患病特点1.1与生产性能相关酮病的发生与泌乳月、胎次、产奶量、上个泌乳期乳蛋白百分率、产犊时何况评分等因素相关。大量的研究表明,酮病在产后第一个月3~5胎次的高产奶牛上多发。1.2与围产期疾病相关奶牛酮病的发生与乳房炎、子宫炎、产乳热、脂肪肝、真胃移位等之间也相互影响。一方面原发性酮病的发生降低了奶牛…  相似文献   

9.
亚临床酮病对泌乳早期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围产期亚临床酮病与泌乳奶牛繁殖性能及卵泡发育之间的关系,本试验选择了黑龙江省某大型集约化牛场开展试验,根据产后血酮水平确定亚临床酮病组和健康组奶牛共80头,该牛场亚临床酮病发生率为71%;两组奶牛跟踪到产后50 d进行直肠检查和B超检查了解卵泡发育状况,并记录繁殖性能数据。结果显示:与健康组奶牛相比,亚临床酮病组奶牛产后首次发情天数延长10 d,产后60 d内发情次数少0.58次;产后50 d子宫复旧不全高15%,与亚临床酮病呈显著正相关(R^2=8.74);产后60 d卵泡直径小3 mm(P<0.05)。结论:该牛场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奶牛产后繁殖障碍的风险因素,也是造成卵泡发育受阻的不良因素,会导致奶牛繁殖力下降。  相似文献   

10.
<正>奶牛的酮病(ketosis),也称为乳牛酮血症(ketonemia),最早于1894年由Landel所提出。曾用名有乳牛醋酮血病(acetonemia)、酮尿病(ketonuria)、母牛热(cow fever)、慢热(slow fever)、产后消化不良、低血糖性酮病、牛产后狂燥病等。该病是奶牛最常见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疾病。该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流行,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在我国随着奶牛业的发展,尤其奶牛产奶量的提高,奶牛酮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引起国内兽医界的普遍关注。奶牛酮病在代谢方面主要表现为低血  相似文献   

11.
奶牛酮病是常见的能量代谢疾病之一,通常由产后大量泌乳或糖类等能量物质摄入不足所致能量负平衡而引发,多发于围产后期奶牛。从产生机理角度对酮病进行研究,对治疗酮病并提高奶牛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进而减轻奶牛场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有关奶牛酮病发生机理的研究,经历了从病理性到生理生化水平,再到分子水平几个阶段。本文综述了酮病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围产期酮病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随机选取产前奶牛29头,跟踪采集产前2周、产前1周、分娩当天及产后3,7,14,21 d的血浆样品,检测血浆相关生化指标变化特征,并记录泌乳量。任意采集时间点血浆β-羟丁酸(BHBA)≥1.2 mmol/L则为酮病组, BHBA<1.2 mmol/L则为对照组。结果显示:随机选取的牛群中酮病发病率为58.6%,酮病主要发生在产后7~14 d;酮病组奶牛产前血液相关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酮病组奶牛分娩当天血钾水平升高,血磷水平显著降低;产后3 d酮病组奶牛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BHBA、泌乳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奶牛;产后7,14,21 d血浆BHBA、非脂化脂肪酸(ENFA)、TC、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奶牛,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奶牛。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后3 d血液TC、HDL-C、K、BHBA、泌乳量与奶牛酮病的发生显著相关。将显著性相关指标利用Logistic回归建模,最终建立了基于血液HDL-C、BHBA、泌乳量的奶牛酮病早期诊断模型,即y=17.95-9.81×HDL-C-2.71×BHBA-0.20×泌乳量,当y<0时存在发生酮病风险,模型早期预测奶牛酮病的准确率82.8%、灵敏度81.3%、特异性84.6%。  相似文献   

13.
为了比较产后一段时期内酮病奶牛与健康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为奶牛酮病的防控及兽医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吴忠市某集约化奶牛场待产奶牛共30头进行为期3周的血液生化指标监测,根据β-羟丁酸(BHBA)的浓度将奶牛分为酮病组和对照组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酮病组与对照组在生产当天(0 d)各项检测指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酮病组奶牛β-羟丁酸浓度在产后7 d时较对照组极显著升高(P0.0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浓度在产后7 d和14 d时显著升高(P0.05);血糖(Glu)浓度在产后7 d时显著降低(P0.05),产后14 d时极显著降低(P0.01);钙(Ca)、磷(P)浓度无显著性差异,但均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出现低血钙、低血磷症。经分析发现,本场奶牛所患酮病为Ⅱ型酮病,酮病牛高发胎次为3~6胎,产后低血钙、低血磷、低血糖现象严重,同时奶牛酮病引发了机体肝脏功能损伤,影响母牛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奶牛养殖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养殖高成本、高发病率和低产出是阻碍奶牛养殖业持续发展的障碍。其中,奶牛酮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不同的胎次、产后天数、月份、泌乳量等风险因素均影响奶牛酮病的发生。目前,基于奶牛行为、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数据、代谢组学技术和机器学习的酮病早期预警技术已经取得巨大进展。本文综述了奶牛酮病的发病规律和酮病早期预警技术,为奶牛围产期健康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对促进奶业提质增效、提高奶牛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奶牛酮病是由于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血糖浓度下降,酮体生成增多所引起的酮血症、酮尿症、酮乳症的通称,一般发生于产后6周内。笔者自2001年以来对赤峰市红山区和松山区的十几个养殖户的216头奶牛调查中,发现患酮病的奶牛有35头,约占16%。酮病的发病率较高,可造成以下危害:血酮和乳酮水平增高,乳质和乳量下降,体重减轻,生殖系统疾病如发情延迟、受胎率下降等。还可造成犊牛机体抵抗力下降。有些病牛久治不愈或愈后复发,最终淘汰,给奶牛业造成严重损失。1原因1.1酮病的发生多在产后的第1个泌乳月,此间奶牛多食欲较差,特…  相似文献   

16.
为了比较产后一段时期内酮病奶牛与健康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为奶牛酮病的防控及兽医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吴忠市某集约化奶牛场待产奶牛共30头进行为期3周的血液生化指标监测,根据β-羟丁酸(BHBA)的浓度将奶牛分为酮病组和对照组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酮病组与对照组在生产当天(0 d)各项检测指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酮病组奶牛β-羟丁酸浓度在产后7 d时较对照组极显著升高(P<0.0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浓度在产后7 d和14 d时显著升高(P<0.05);血糖(Glu)浓度在产后7 d时显著降低(P<0.05),产后14 d时极显著降低(P<0.01);钙(Ca)、磷(P)浓度无显著性差异,但均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出现低血钙、低血磷症。经分析发现,本场奶牛所患酮病为Ⅱ型酮病,酮病牛高发胎次为3~6胎,产后低血钙、低血磷、低血糖现象严重,同时奶牛酮病引发了机体肝脏功能损伤,影响母牛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7.
奶牛隐性酮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奶牛酮病,也称为乳牛酮血症,最早由Landel于1894年提出。曾用名有乳牛醋酮血病、酮尿病、母牛热、慢热、产后消化不良、低血糖性酮病、牛产后狂燥病等。该病是由于日粮中碳水化合物和生糖物质不足造成脂肪代谢紊乱,使组织中酮体的浓度增高所致一种代谢病。  相似文献   

18.
奶牛酮病是产后奶牛因能量食料的摄入.不足以满足基础代谢和泌乳需要而引发的代谢性疾病。特征为低血糖、酮血症、酮尿症、酮乳症。奶牛酮病也发生在其他摄入能量不足的生产阶段。  相似文献   

19.
奶牛酮病又称为奶牛醋酮血症,是高产奶牛产后因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疾病,根据其有无临床表现可分为临床型酮病和亚临床型酮病。临床型酮病主要表现为食欲降低,奶产量减少,体况消瘦,血酮、乳酮以及尿酮含量异常升高,  相似文献   

20.
酮病是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障碍,引起全身功能失调的代谢病。近年来,随着奶牛产奶量的增加,酮病的危害日益严重。通过对围产后期奶牛血酮进行检测,可以起到示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