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棉花高密度种植群体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棉花3种高密度种植模式与常规种植模式进行试验,研究不同密度棉花个体及群体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个体生长发育减弱,而群体的生长发育则以株距加密(26.1×104株/hm2)的模式最强,表现群体结铃数多、产量最高.在产量构成中,棉株中下部铃占总产的85;以上,而棉株内围铃占总产的90;.认为在进行棉花高密度栽培生产时,应选用株型紧凑的Ⅰ、Ⅱ类分枝型品种,中等肥力田,采用株距加密(理论株数26.1×104株/hm2)的模式种植,促进中下部多结铃,实现更加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棉花 3种高密度种植模式与常规种植模式进行试验 ,研究不同密度棉花个体及群体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 ,个体生长发育减弱 ,而群体的生长发育则以株距加密 (2 6 1万株 /hm2 )的模式最强 ,表现群体结铃数多、产量最高。在产量构成中 ,棉株中下部铃占总产的 85 %以上 ,而棉株内围铃占总产的 90 %。据此认为 ,在进行棉花高密度栽培生产时 ,应选用株型紧凑的Ⅰ、Ⅱ类分枝型品种 ,中等肥力田 ,采用株距加密 (理论株数 2 6 1万株 /hm2 )的模式进行种植 ,并加强管理 ,促进中下部多结玲 ,可望实现更加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2017年以酒棉10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甘肃省敦煌市研究了在机采棉种植模式下不同种植密度(34.2万株/hm~2、24.6万株/hm~2、22.5万株/hm~2、18.8万株/hm~2)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酒棉10号在甘肃河西走廊棉区,机采棉种植模式下34.2万株/hm~2的密度时,始节位有所提高,单株结铃数下降,但群体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4.
枣棉间作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索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间作的棉花种植密度,以期为南疆果棉立体种植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枣棉间作条件下,设置高、中、低3个密度水平(31.27×104、25.01×104和20.84×104株/hm2),研究枣棉间作对棉花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枣棉间作条件下,25.01×104 株/hm2密度在各个时期的净光合速率较大,蒸腾速率最低值出现时间较晚,冠层结构合理,生育后期有较高的群体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累积多,皮棉产量较高.[结论]枣棉间作下不同的种植密度会对棉花生长发育特性以及产量有一定的影响,而适宜的种植密度则能优化这种立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机采棉中后期田间管理中,需加强水肥调控,塑造合理株型,构建丰产、优质的群体结构,防止机采棉早熟或旺长,促进棉花多结铃、结大铃,以达到促进田间通风透光与棉铃适期早熟,提高棉铃吐絮的集中性和一致性,进一步提升机采棉产量、质量与效益。  相似文献   

6.
不同机采棉配置生长发育动态及产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生产上新推广的四种机采棉种植模式,对不同模式下棉花生长发育动态及产量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一膜三行、一膜四行两种模式光温水肥利用率高,生长发育较快;一膜六行模式由于群体结构的支持,籽棉产量、皮棉产量最高;从栽培管理、脱叶效果等方面考虑,做好配套品种选择,一膜四行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7.
配置模式对南疆机采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南疆阿瓦提县设置3种植密度一致的机采棉花株行距配置模式:一膜三行(76+76+76) cm,平均行距76 cm,平均株距5.8 cm;一膜四行[(66+10+66)+86] cm,平均行距57 cm,平均株距7.7 cm;一膜六行(10+66+10+66+10+66) cm,平均行距38 cm,平均株距11.6 cm,分析不同配置模式对南疆机采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机采棉配置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有显著影响,一膜三行的株高、叶片数、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分别高出一膜六行15.4%、16.5%、21.6%、16.7%,高出一膜四行10.2%、15.0%、16.5%、8.3%,且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一膜三行籽棉产量最高,为6 507.5 kg/hm~2,分别较一膜四行和一膜六行处理高10.7%和23.1%。本试验条件下,一膜三行有利于机采棉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8.
《山东农业科学》2020,(1):46-52
为探索南疆机采棉适宜种植密度,以中棉所60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在南疆阿拉尔研究6个不同种植密度(每公顷9. 0万、12. 0万、15. 0万、18. 0万、21. 0万、24. 0万株)对棉花生长发育、冠层、产量及其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棉花生育期、生长发育、光截获、棉铃分布、产量及其纤维品质均有显著影响。具体为:在行距(66+10) cm机采棉种植模式下,随密度增加,果枝数、叶枝数显著减少,果节长度受到抑制,光截获量增加,棉铃分布向中下部和内部集中,单株成铃数减少,单铃重和霜前花率有所下降,衣分变化不明显。本试验中,每公顷密度(18. 0~21. 0)万株的各处理产量较高,其中每公顷18. 0万株处理的产量最高,两年度平均产量为5 943. 1 kg/hm~2,且其纤维长度和整齐度适中,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以及断裂伸长率最佳;当每公顷密度超过21. 0万株时,各测定指标除整齐度和断裂伸长率之外,其余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本试验条件下,南疆棉区棉花种植密度以每公顷18. 0万株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施氮量对南疆机采棉产量形成及氮肥利用率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南疆机采棉配置模式下施氮量对棉花产量形成及氮肥利用的影响。以(10+66)cm机采棉种植模式为例,在阿克苏市阿瓦提县丰收二场设置了施氮水平为纯氮0、150、300、450和600 kg/hm~2 5个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机采棉光合产物积累分配、产量构成因子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施氮量能够有效促进棉株生长发育,增加蕾铃数,从而促进干物质积累和棉花单株结铃数及产量提高,施氮量为300、600 kg/hm~2时,棉花产量较高,分别为5 821.79、5 860.16 kg/hm~2,但在施氮量为600 kg/hm~2时的氮肥偏生产力(10.22 kg/kg)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2.66 kg/kg)显著低于施氮量为300 kg/hm~2时的氮肥偏生产力(20.00 kg/kg)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4.90 kg/kg)。在机采棉种植模式下,阿克苏市阿瓦提县丰收二场施氮量为300 kg/hm~2较为合理,能达到较高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尉犁县机采棉种植面积逐渐增加,为筛选出适合尉犁县气候、土壤条件的机采棉品种,2016年选择在尉犁县种植面积较大的8个棉花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新陆中68号株型紧凑,最低结铃(第1果枝)高度23.6厘米,成熟期一致,结铃性强,棉花吐絮后含絮力适中,667米~2籽棉产量413.62千克,生育期132天,适合在早播地块种植。  相似文献   

11.
降低种植密度、改变种植模式是机采棉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本试验比较M3(1膜3行)、M4(1膜4行)、M6(1膜6行)3种种植模式下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低密度、宽行距有利于增加棉花株高、叶片数量、第1果枝长度、单株果枝数、单株铃数、单铃重;低密度、宽行距下棉花第1果枝节位位点上移,位点高度降低,生育期缩短;3种种植模式下棉花品质差异较小。3种种植模式中,1膜4行播种模式在农艺性状表现上更适宜机采且增产潜力较高,可作为兵团第六师机采棉降密增效的理论指导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不同覆膜宽度对棉花不同时期生长发育及产量、纤维品质的影响,以确定机采棉种植中较优的覆膜宽度。在同一密度种植条件下,设置2种不同覆膜宽度,分别为4.40 m超宽膜(1膜12行)、2.05 m宽膜(1膜6行),用以分析不同覆膜宽度对棉花农艺性状、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以及产量、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40 m超宽膜种植模式下,棉花株高、果枝始节高度、果枝数、茎粗等农艺参数均优于2.05 m宽膜种植模式;在4.40 m超宽膜种植模式下,棉花的叶面积指数较2.05 m宽膜种植模式的叶面积指数高31.98%,超宽膜种植模式的产量也比宽膜种植模式的高,超宽膜种植模式的产量为6 465.55 kg/hm2,宽膜种植模式的产量为6 176.92 kg/hm2。超宽膜种植模式的产量比宽膜种植模式提高了4.67%,在2种覆膜宽度种植模式下,棉花的纤维品质无明显差异。通过研究结果可以得出,4.40 m超宽膜的种植模式能够提高机采棉产量,可为棉花种植中选择适合的地膜覆盖宽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尉犁县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人工拾花成本逐年增高,大面积推广机采棉已势在必行。为了选出适合尉犁县机采棉栽培的种植密度,选择2种表现好的播种模式,设置此机采棉种植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株行距(10+66+10)厘米×10.5厘米、每667米~2密度16 800株栽培方式产量高,适合尉犁县机采棉田选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种植密度和灌溉定额互作对棉生长发育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建立76 cm等行距机采棉种植技术体系。【方法】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种植密度为主区,灌溉定额为副区,设置种植密度13.5×104株/hm2(M1)、18×104株/hm2(M2)和22.5×104株/hm2(M3,CKd),灌溉定额3 150 m3/hm2(W1)、4 050 m3/hm2(W2,CKi)和4 950 m3/hm2(W3)。研究种植密度和灌溉定额互作对76 cm等行距机采棉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 株高随密度和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升高,单位面积叶片数、果枝数、蕾数、花数以及铃数在不同灌溉定额下均以高密度下数量最大。种植密度和灌溉定额对生殖器官质量与营养器官质量的比例(RVR)、单位面积结铃数和籽棉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植株干物质总重随密度和灌溉定额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生殖器官质量与营养器官质量的比例(RVR)均在W1下最大。棉铃生长率(BGR)与群体生长率(CGR)、棉铃生长率(BGR)和群体生长率(CGR)与单位面积结铃数(Boll number)、单位面积结铃数(Boll number)和单位重(Boll weight)与籽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铃期棉铃生长率(BGR)和群体生长率(CGR)与Boll weight呈显著负相关。籽棉产量上M3W1、M2W2和M1W3处理最高,三者无显著差异。【结论】 76 cm等行距与传统(10+66)cm种植模式M3灌溉定额相同时,76 cm等行距机采棉种植模式单铃重较M1、M2密度显著低;降低种植密度能够提高单铃重;降低密度和灌溉定额有利于增加生殖器官质量与营养器官质量的比例(RVR),增加灌溉定额有利于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优化种植密度和灌溉定额能够促进棉株生长,利于产量提高,当种植密度为22.5×104株/hm2,灌溉定额为3 150 m3/hm2时,采用76 cm等行距机采棉种植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降低机采棉的含杂率,找出适应机采棉的高产种植密度,本试验在新疆阿拉尔南疆试验站研究了5个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76 cm等行距种植条件下,棉花不同种植密度对单铃重影响较小,低密度和高密度种植均不利于棉花单株成铃,从而影响棉花籽棉产量形成,得出中等密度(120 000株/hm~2~180 000株/hm~2)比较适宜76 cm等行距种植方式,中等密度中籽棉产量最高的密度为150 000株/hm~2,其产量为6 578.20 kg/hm~2,比最低籽棉产量高出8.47%。  相似文献   

16.
在黄淮海气候生态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棉花不同部位铃重和结铃数的影响,探讨了黄淮海地区棉花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途径。结果表明:在正常气候年份下,低密度1.5万株/hm2与高密度9万株/hm2处理下均不利于群体产量的提高,中等密度6万株/hm2处理下群体产量则能够保持较高水平。试验表明,增加密度能增加单位面积总铃数,但密度过高削弱了棉株个体发育,造成单铃重降低,不利于提高棉产量。棉铃在不同密度处理下均集中于3-10果枝,因此提高中部果枝铃重对棉花生产意义很大。农业生产中要注意个体与群体的平衡以获取最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瓜棉复合种植与单作瓜、单作棉的个体和群体生长动态及光合特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取合理的栽培管理方式,瓜棉复合种植可建立良好的作物群体结构,对瓜的正常生长发育影响不大,可以获得与单作瓜相近的瓜产量;复合种植模式的棉花植株生长优于单作棉花,棉花增产.在各生长阶段,复合种植模式的田间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群体生长率均优于单作瓜和单作棉.瓜棉复合种植可以有效地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温度,增加相对湿度,提高净光合速率.从而有效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全年的综合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当前新疆机采棉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新疆石河子市于2017年、2018年棉花生长季,设置4种机采棉种植模式,包括一膜三行(76 cm+76 cm+76 cm)、一膜四行(64 cm+12 cm)、一膜四行(66 cm+10 cm)和一膜六行(66 cm+10 cm)(分别标记...  相似文献   

19.
精细化水氮运筹对机采棉个体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机采棉种植模式下水氮运筹对棉花塑型的影响,采用机采棉种植模式(66cm+10cm)田间试验,在总灌溉量和总施肥量相同条件下,研究不同生育期灌溉量(W1、W2、W3)和追氮量(N1、N2、N3)对棉花个体生长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与氮肥处理对棉花7个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高产处理W1N2的株高79.9cm、株宽42.4cm、茎粗9.67mm、每株果枝数9.1、单铃质量5.90g、单株有效铃数5.8、籽棉产量7 845.88kg/hm2。精细化水(W)氮(N)运筹对棉株内围铃、外围铃的构成比例以及上、中、下部棉铃分布比例影响不显著,高产处理W1N2的下、中、上部棉铃分配比例达到36%、33%、31%。通过机采棉膜下滴灌精细化水肥运筹,可对棉花植株农艺性状进行有效调控,实现优化棉花产量结构,增加籽棉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棉花种植方式的优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9团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业高新技术的调查,特别是棉花大面积不同品种、不同种植、灌溉方式的产量结构和实际产量的调查,提出了棉花种植方式的优化选择问题,即采用膜下滴灌技术,采用68cm 8cm的宽窄行、适宜机采棉的株行距,选用结铃性强、适于机械采收的棉花品种是目前棉花较好的配置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