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一种赤松毛虫性信息素诱芯及其用途申请号:CN03101945.5公开号:CN1520724A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市)摘要:以袖口式橡胶塞为载体,将具有赤松毛虫性信息素的己烷溶液滴加到载体上,所述的赤松毛虫性信息素包括: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顺5,反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和顺5,  相似文献   

2.
在2008年7月至8月,以顺-7-十二碳烯-1-醇和反-9-十二碳烯-1-醇为引诱剂,对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普文的思茅松无性系种子园的主要球果害虫松实小卷蛾的成虫进行了诱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这2种化合物对松实小卷蛾的雄蛾有显著的引诱作用,可依据含有这2种化合物的诱芯的诱捕器连续捕获松实小卷蛾雄蛾数量变化的态势对松实小卷蛾害虫的虫情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毛虫性诱测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毛虫雌蛾具有较强释放性信息素的能力。为此,我们利用这一特性进行了马尾松毛虫发生期和发生量测报的研究。 分别应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雌蛾活体及粗提性信息素进行诱测试验,效果良好,能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一、人工合成性信息素的应用 马尾松毛虫人工合成信息素,系辽宁省营口市化工研究所提供,共有六种组合的诱芯,其成分分别如下: A种:2E—5.7—十二碳二稀—1—醇丙酸酯,剂量500微克/每诱芯。 B种:2E—5.7—十二碳二稀—1—醇,剂量500微克/每诱芯。 C种:醇:乙酸酯:丙酸酯的比例为4:3:3,剂量500微克/每诱芯。 D种:乙酸酯,剂量250微克/每诱芯。 E种:醇:乙酸酯:丙酸酯的比例为5:3:2,剂量500微克/每诱芯。 诱捕器采用江苏省海门三厂中学生产的三角形诱捕器,内涂上海警备区天山化工厂  相似文献   

4.
采取正己烷溶剂浸提法提取蜀柏毒蛾处女雌蛾性信息素腺体中的性信息素,运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antennographic Detection,GC-EAD)测定蜀柏毒蛾雄蛾触角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中性信息素成分的活性反应,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um,GC-MS)鉴定其活性反应成分。GC-EAD结果显示雄蛾触角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中的2种成分有较好的反应。GC-MS分析结果表明能引起雄蛾触角电生理反应的成分为顺-9-十八碳烯醛和顺-9-十八碳烯醇。林间试验表明,顺-9-十八碳烯醛和顺-9-十八碳烯醇诱芯对蜀柏毒蛾有相近的诱集效果,表明顺-9-十八碳烯醛和顺-9-十八碳烯醇是蜀柏毒蛾性信息素主要成份。通过对复合组分配方顺-9-十八碳烯醛∶顺-9-十八碳烯醇=1∶9(200μg)、顺-9-十八碳烯醛∶顺-9-十八碳烯醇=9∶1(200μg)和单组分配方顺-9-十八碳烯醛(200μg)、顺-9-十八碳烯醇((200μg)4种配方诱芯林间诱集效果试验,结果 4种配方均具有一定的诱集效果,但复合组分诱集效果比单组分诱集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思茅松毛虫雌成虫不同地理种群间性信息素成分、含量和比例差异,比较雄成虫触角敏感性和不同配比诱芯诱捕效果差异,开发不同地域有针对性的思茅松毛虫种群监测方法和诱捕防控技术。[方法]运用气相色谱(GC)分析思茅松毛虫湖南、云南和江西地理种群雌虫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利用触角电位仪(EAG)测定思茅松毛虫各地理种群雄蛾触角对性信息素标准品及其不同配比组分的电生理敏感性,然后进行林间生物测定,比较不同配比的性信息素成分诱蛾效果。[结果]思茅松毛虫性信息素腺体中含有顺5,反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Z5,E7-12:OAc)、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Z5,E7-12:OH)和顺5-十二碳烯乙酸酯(Z5-12:OAc)3种成分,3个地理种群间这3种腺体成分含量和比例存在微小差异。3种成分以100:10:25或者100:10:10的比例配比,不同地理种群间均具有很好的触角电位活性和林间诱蛾活性。[结论]思茅松毛虫性信息素组分还没有发生明显的种下分化现象,3个地理种群间性信息素含量和比例的细微差异暗示着与地域差异、寄主植物差异和人为化学防控干扰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6.
油松毛虫性诱剂的合成与林间活性试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用Wittig缩合反应合成了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Liu)的性诱剂—(顺,反)-5,7-十二碳二烯-1-醇(Ⅰ)、(顺,反)-5,7-十二碳二烯-1-基醋酸酯(Ⅱ)和(顺,反)-5,7-十二碳二烯-1-基丙酸酯(Ⅲ)。 1980年夏季,在北京郊区的油松林里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Ⅰ,Ⅱ和Ⅲ的混合物对油松毛虫的雄蛾具有强烈的引诱活性。单组份Ⅰ诱到一些雄蛾,但Ⅱ或Ⅲ诱蛾量很少。  相似文献   

7.
沙蒿木蠹蛾性诱剂的分析合成与生物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GC)和触角电位测定(EAG)技术分析沙蒿木蠹蛾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结果表明:在提取物中存在有顺-5-十二碳烯乙酸酯(Z5-12∶Ac)、顺-5-十四碳烯乙酸酯(Z5-14∶Ac)和顺-5-十二碳烯-1-醇(Z5-12∶OH)3种主要成分.通过人工合成得到相应的标准化合物,林间诱蛾试验结果显示:Z5-12∶Ac和Z5-14∶Ac 2种组分的组合具有很高的诱蛾活性,且具有专一性,当加入反-3-顺-5-十二碳二烯乙酸酯(E3,Z5-12∶Ac)时诱蛾活性增加.将3种化合物按10∶6∶0.5配成性诱剂制成诱芯(825 μg·个-1),诱蛾效果最佳,日平均诱蛾7.2头.此性诱剂可用以田间诱捕和虫情监测,为沙蒿木蠹蛾的综合防治提供一条新的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8.
蒙古木蠹蛾,Cossus mongolicus Ersch.雄蛾触角对化合物顺-5-十二碳烯醇乙酸酯、反-5-十二碳烯醇乙酸酯和顺-3-癸烯醇乙酸酯电位反应强烈,但在诱捕试验中唯有顺-5-十二碳烯醇乙酸酯具有显著引诱作用。一只诱芯含0.5mg顺-5-十二碳烯醇乙酸酯的诱捕器一夜平均诱蛾12.67头,为一头活雌蛾诱蛾数的5.3倍,400瓦黑光灯诱捕器的2倍。诱捕器类型、设置高度和诱芯载体材料影响引诱效果。样品对蒙古木蠹蛾具有专一性。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有6种松毛虫对松林危害严重,包括马尾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云南松毛虫、赤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松毛虫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暴发成灾时针叶被全部吃光,严重阻碍林木生长,甚至致其成片死亡;松毛虫危害导致树势衰弱后还容易引起蛀干害虫入侵,造成松树进一步大面积死亡,寻找有效的种群监测手段是对松毛虫进行综合治理的重要环节。利用性信息素防治害虫具有特异性强、使用简便等优点,是松毛虫类害虫综合治理措施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性信息素引诱剂不仅可以用于松毛虫成虫发生期及种群动态的监测,而且还有可能通过干扰其交配控制其种群数量和猖獗发生。目前,6种松毛虫性信息素成分主要包括,顺,反-5,7-十二碳二烯-1-醇衍生物和反,顺-5,7-十二碳二烯-1-醇衍生物两大类。其前体化合物分别为顺,反-5,7-十二碳二烯-1-醇和反,顺-5,7-十二碳二烯-1-醇。顺,反-5,7-十二碳二烯-1-醇主要有3种不同的合成路线:1) Wittig反应,即膦盐与醛的反应; 2)碘代烯的偶联反应,即E型碘代烯烃与不饱和烃偶联反应; 3)其他类型反应,即包括烯烃与炔烃类化合物的反马氏加成、乙基烯基炔基硼烷重排以及有机金属试剂偶联等反应。反,顺-5,7-十二碳二烯-1-醇的主要合成方法包括:1) Wittig反应,即α,β-不饱和醛与膦盐反应; 2) E型碘代烯醇与炔烃偶联反应。当前,松毛虫性信息素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对其合成方法进一步设计、优化成为亟需开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采用船型粘胶诱捕器和马尾松毛虫性信息素诱芯,在林间进行诱捕马尾松雄蛾试验。第1年林间平均诱捕率30.6(,平均诱捕量0.475头。同一批次的马尾松毛虫性信息素诱芯,经同一冰箱低温保存1a后,在林间开展诱蛾试验,平均诱捕率25.9(,平均诱捕量0.7头。调查结果表明:保存1a的诱芯没有影响诱捕效果,但同一批次的诱芯在相同条件下保存3a后,其诱捕效果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共轭二烯性信息素在2种载体上的释放速率和异构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开发释放速率稳定、持效期长的仿生诱芯,有必要评价性信息素成分在2种最常用的释放载体(聚乙烯管和复合橡胶)上的释放速率和异构化效果。本研究在风洞条件下采用吸附剂PorapakQ收集6种共轭二烯性信息素成分在2种载体上不同时间的释放量,正己烷洗脱后进行气相色谱定量分析。发现6种性信息素成分在聚乙烯管载体上初始释放速率较低,从第16天开始迅速上升,在第29~43天内达到最大释放值,随后释放速率逐步降低到低释放状态。6种性信息素成分在复合橡胶载体上从点样起释放速率最高,15天后显著下降,第29天后释放速率一直处于较低的释放水平。在聚乙烯管载体上E5,Z7构型的十二碳二烯醛、醇和乙酸酯的释放速率大于相应的Z5,E7构型的释放速率,且醛和醇类性信息素释放速率大于酯类的释放速率。释放高峰期内聚乙烯管载体上性信息素成分(除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外)的释放速率高于复合橡胶载体上的释放速率,差异显著。复合橡胶载体上的性信息素残留量显著大于聚乙烯管载体;2种释放载体对共轭二烯性信息素成分的异构化率也有显著差异。性信息素成分在2种载体上的比例变化可解释松毛虫林间诱蛾效果的差异。最后,对聚乙烯管载体和复合橡胶载体上性信息素成分的释放速率和异构化效果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采用普通船型诱捕器,对落叶松毛虫人工合成性引诱剂不同载体诱蛾效果进行了林间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常规橡胶塞诱芯诱蛾时间多为3~5 d,之后需要更换新诱芯,诱蛾规律性不强,无法准确判断虫情发生趋势。而PVC微管型诱芯诱蛾效果明显优于前者,诱蛾期长达1个月,落叶松毛虫成虫发生趋势明显,为掌握松毛虫发生趋势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大大节省人工及材料成本。  相似文献   

13.
蒙古木蠹蛾性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祁云台  虞启涛 《林业科学》1990,26(4):316-321
经毛细管气谱和质谱比较分析,发现蒙古木蠹蛾(Cossus mongolicus Ersch.)雌蛾产卵器及性信息素腺体漂洗液内,主要含有顺-5-12碳烯醇乙酸酯和顺-5-14碳烯醇乙酸酯两个化合物,其中只有顺-5-12碳烯醇乙酸酯能引起蒙古未蠹蛾雄蛾强烈触角电位反应,且在连续两年的林间诱捕试验中表现出显著引诱效果和防治潜力,由此证明顺-5-12碳烯辞乙酸酯是蒙古木蠹蛾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4.
赤松毛虫性信息素次要组分林间诱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赤松毛虫成虫羽化的高峰期至羽化末期进行了性信息素诱捕器林间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性信息素辅助剂的3组分诱芯,其诱蛾量明显高于单组分诱芯,3种组分的比例影响诱蛾数量;在成虫羽化高峰期,含有性信息素抑制剂组分的活体雌蛾的诱蛾量高于不含有性信息素抑制剂组分的诱芯,可见次要组分中的性信息素抑制剂,在特定条件下(成虫羽化高峰期,性信息素浓度过大的情况下)可以起到增加诱蛾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松实小卷蛾雄蛾对(E)-2-癸烯醛、(E)-2-十二碳烯醛、(E,E)-2,4-癸二烯醛和(E,E)-2,4-十二碳二烯醛4个化合物的室内行为反应实验。结果表明,4个化合物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松实小卷蛾雄蛾的兴奋、起飞、定向飞行等反应;松实小卷蛾雄蛾对(E,E)-2,4-癸二烯醛的反应最为强烈,是松实小卷蛾信息素的关键组分,其余3个化合物也是其信息素中不可或缺的组分。能够引起松实小卷蛾雄蛾明显行为反应的最低刺激量为0.01μg。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人工合成性信息素诱芯对马尾松毛虫引诱研究,结果表明:诱芯的有效诱距为300 m;从低剂量(50μg/枚)到高剂量(5000μg/枚)性信息素剂量与诱捕量未表现对数正相关的关系;诱芯在使用40~47 d内其有效成份的残量无显著差异;人工合成性信息素诱芯不会对寄生蝇天敌活动产生破坏性干扰。  相似文献   

17.
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的合成与林间诱蛾活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和触角电位初步确定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的主要组分为顺-7-十四碳烯醇(Z7-14:OH)、顺-7-十四碳烯基乙酸酯(Z7-14:Ac)和反-7-十四碳烯基乙酸酯(E7-14:Ac).应用本实验室人工合成的标准化合物在不同地点进行2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以Z7-14:Ac、E3-14:Ac和E7-14:Ac 3种化合物按10:10:1配成含量为500 μg·个-1的诱芯,其诱蛾效果最好,诱蛾量能准确反映林间沙棘木蠹蛾发生与消长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和鉴定我国云杉球果小卷蛾种群性信息素的基础上,利用林间生测技术,对其可能的人工合成性信息素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云杉球果小卷蛾种群性信息素的组分与瑞典种群不同,其性信息素组分仅为单一的组分反,顺-8,10-十二碳烯醇乙酸酯,而瑞典的种群是反8,反10-十二碳烯醇乙酸酯和反8,顺10-十二碳烯醇乙酸酯;具有触角电位活性的十二碳烯醇两种不同异构体在林间没有生物活性,不是其性信息素的组分。建议进一步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为其综合治理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通过观察和研究表明,灰斑古毒蛾的处女雌蛾对林间雄蛾有较强的引诱作用,而雄蛾对林间的雌蛾没有引诱作用。林间的雄蛾对处女雌蛾的昼夜反应节律发生在全天,每天有两个反应高峰,强峰为8:00—9:00,弱峰为22:00—23:00。其他时段虽有趋性反应,但反应强度比较弱,认为雄蛾对处女雌蛾的昼夜节律为"双峰式-全天型"。顺6-二十一碳烯-11-酮对灰斑古毒蛾具有一定的引诱作用,可能是其性信息素组分之一,而且,在所有的供试剂量中,1 000μg的顺6-二十一碳烯-11-酮诱捕效果最好,为该虫的最佳剂量。利用信息素诱捕器对灰斑古毒蛾成虫发生期监测表明,第2代成虫扬飞的开始时间为9月13日,扬飞高峰期为9月17日,扬飞末期为10月22日,成虫扬飞的持续期为40天。  相似文献   

20.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Laticis Tschelweri-kov)、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 Butler)这四种松毛虫,是我国从南到北松树上的主要害虫,目前,马尾松毛虫性外激素的结构已由我国鉴定出来,其成分为顺,反-5.7-十二碳二烯醇及其乙酸酯和丙酸酯,这三种成分的不同比例混合后,以3:5:2的500微克量在林间具有较强的诱蛾活性。为了寻找马尾松毛虫性外激素的其它增效化合物,并对另外三种松毛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