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秸秆套网袋栽培对紫山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不同栽培方式试验,研究秸秆(稻草)套网袋栽培技术对浙江黄岩紫山药(又名紫莳药)的产量、品质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紫山药秸秆套网袋栽培可适当增加单株块茎数,同时块茎也相对较大,因此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秸秆套网袋栽培的紫山药块茎相对细长,外形比较受欢迎,同时还能在生长过程和收获时保护紫山药免受地下害虫危害和损伤,外形美观、光滑、完整,具有较好的商品性;另外,秸秆栽培有利于提高紫山药的山药皂苷、可溶性糖、粗多糖和黏液多糖等营养和保健养分含量。秸秆套网袋栽培也属于秸秆栽培,虽然套网有降低山药皂苷和黏液多糖含量效应,但其营养和保健养分的含量仍然较高,因此秸秆套网袋栽培紫山药的商品性和内在品质均提高。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山药种植效益,探讨适合当前山药生产需求的高效栽培技术,采用对比试验的研究方法,分析山药套种早熟玉米并覆盖玉米秸秆的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山药套种并覆盖玉米秸秆后,土壤表层土含水量增加26%,土壤孔隙度增加7%,土壤有机质增加17%;对山药萌芽时间和早期幼苗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全株分枝增加11%,茎叶总重量增加13%;根系长度增长13%,根重增加14%,且毛细根增多,根系有上浮现象;产量提高7%;每667m~2增收1 900元。山药套种早熟玉米栽培模式增产增收效果明显,适宜在三明市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玉米秸秆是非常重要的有机肥来源之一,研究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同一品种种植、设置6种栽培模式,其中5种为玉米秸秆还田的不同栽培模式,1种为常规垄作的栽培模式,在玉米收获期对玉米产量进行分析,测产方式按照吉林省玉米区域试验测产要求实施,以选择出适合本地区玉米生产种植利用的玉米秸秆还田方案,为解决玉米秸秆处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高光效栽培和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高光效栽培通过调整栽培行向、栽培株行距等方式最大程度的利用了光热资源,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将收获后的部分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该研究通过对玉米高光效栽培和秸秆还田研究,结果表明:高光效及秸秆还田能显著提升玉米产量,秸秆还田收获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比种植前提高了198.47%,秸秆还田处理速效钾的含量相比对照提高了59.18%,说明秸秆还田有助于提高有机质含量,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肥力,为作物高产优质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5.
以烟草秸秆为试材,利用烟秸秆替代玉米秸秆、玉米芯等原料栽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对比了3种不同原料对双孢菇产量及单品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烟秸秆栽培的双孢蘑菇出菇集中,第一潮菇占总产量的60%以上;前三潮菇产量达18 kg/m2以上;与玉米秸秆相比,用烟秸秆栽培双孢蘑菇的总产量和平均单品重显著增加;与玉米芯相比较,用烟草秸秆栽培双孢蘑菇的总产量和平均单品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玉米秸秆生产双孢蘑菇配方优化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7,(5):759-763
为确定玉米秸秆专用隧道发酵技术的改进以及利用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技术的优化,对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过程中与产量相关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针对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高产配方及高产关键因子,选择小麦秸秆、玉米秸秆为栽培主料,鸡粪、牛粪为辅料,利用正交设计,采用L_(16)(4~5)正交表进行优化设计,并检测秸秆发酵过程中碳氮比、有机质、水分等指标,计算产量,分析各个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最佳配方为:小麦秸秆100 kg,玉米秸秆30 kg,鸡粪20 kg,牛粪20 kg;与产量密切相关的因素为最终碳氮比,且最终碳氮比为20.29∶1时,产量最高;有机碳、有机质、粗蛋白、初始碳氮比相互显著相关,检测过程中可以用初始碳氮比代替此类指标;pH值、含水量与其他各因子没有显著相关性。检测基质发酵堆内中外3层,前期、中期、后期的温度变化并与产量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所有温度指标与产量无显著相关,不影响双孢蘑菇产量。  相似文献   

7.
在山西晋中冬麦区,利用秸秆育苗钵进行不同苗龄麦后移栽玉米试验,对夏玉米的生长、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光热资源条件下,利用秸秆育苗钵育苗,在幼苗二叶一心和三叶一心的苗龄下移栽玉米,可以实现早栽培、延长玉米有效生育期,使中晚熟玉米可以正常成熟,从而提高当地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8.
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栽培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完善玉米免耕栽培技术,集成适合马山县实际的多样化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模式,从2004年下半年至2007年上半年,连续3年6造进行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栽培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减少水土流失、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玉米产量等作用;秸秆还田免耕栽培玉米平均产量达6965kg/hm2,比常耕栽培增产229kg/hm2,增产7.2%,平均节本增收1223元/hm2.  相似文献   

9.
摘要:在小麦种植中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对于提高小麦的栽培品质,提升小麦种植产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具体结合玉米秸秆还田过程中影响其应用效果的因素,以及在实施中的应用难题等进行分析,例如,秸秆还田的时间把控不到位,秸秆碎度控制不到位,以及秸秆还田后土壤争氮现象较为明显等。最后,针对性地提出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应用于小麦栽培中的有效策略,希望更好的促进小麦实现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10.
双孢蘑菇栽培一般多采用麦秸为主要原料,我国玉米种植面积有3亿亩左右,玉米秸秆的产量巨大,目前大多数的农民都将玉米秸秆全部还田,这样秸秆还田量超过科学还田量的一倍,还会影响下茬小麦生长,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如何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增加农业效益,近几年来我们在麦秸作主料栽培双孢蘑菇的基础上,探索利用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试验表明,只要原料复配合理,就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和效益.利用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不仅可以变废为宝,增加效益,而且可以将玉米秸秆转化为优质的有机肥料,从而实现农业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是新时期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黑龙江玉米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其生长过程对光、湿度、通风条件等有一定要求。高产玉米栽培技术是以优质高产玉米品种、宽垄窄行栽培、增加密度为主要措施的传统玉米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在保证玉米品质的前提下提高产量。实际操作简单,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世界各国历来重视粮食产量,创新玉米高产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利于提高我国黑龙江玉米产量。通过探讨玉米栽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玉米高产秸秆还田技术的创新策略,为黑龙江玉米高产秸秆还田提供有效的参考措施。不断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2.
玉米收获后,利用玉米秸秆栽培白灵菇,生物学效率可达80%~90%,与用棉籽壳栽培产量相当,而成本却只有棉籽壳的一半。  相似文献   

13.
结合本地实际,选用杏鲍菇1号作为材料,通过不同培养基配方试验,得出不同配方培养基栽培的杏鲍菇出菇个数、子实体等形态各不相同。使用玉米芯或玉米秸秆,与棉籽壳作为混合培养基栽培杏鲍菇时,合理的配方培养基其产量、生物转化率比单独使用玉米芯或玉米秸秆栽培杏鲍菇时有明显提高。玉米芯和棉籽壳混合料某些配方甚至要高于单纯使用棉籽壳培养料。因此,在伊犁河谷建议使用配方4培养基或配方5培养基栽培杏鲍菇,与对照相比可使其生物学效率提高到90%以上,产量较高,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在小麦栽培过程中,运用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随着科技的发展,玉米机械技术的大力推广,也为小麦的持续性生产创造了条件,使小麦产量能够稳步提升。玉米秸秆还田提高土壤养分,促进作物生长发育,达到稳定增产的目的。因此,把玉米秸秆还田技术运用到小麦栽培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具体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提升小麦产量与质量。本文主要通过对玉米秸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明不同水分条件下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变化及水稻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淹水和无水层栽培,秸秆还田的水稻产量提高,油菜秸秆和小麦秸秆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不同利用方式以覆盖效果较好。秸秆还田处理的后茬油菜产量比不施秸秆的提高1.8%~9.3%。对氮磷钾吸收的影响,常规淹水多于无水层栽培,但秸秆还田能促进氮磷钾的吸收利用。无水层栽培比常规淹水栽培的土壤有机质等养分提高,说明无水层栽培条件下更利于还田秸秆的养分释放和土壤对养分的保持。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产量逐年提高,玉米播种面积逐渐增加,产量大幅度提升,同时其副产品玉米秸秆产量也持续增加,玉米秸秆除了可以用作燃料、饲料、肥料以外,仍然有大部分秸秆被被遗弃田间或直接焚烧,浪费了资源,又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因此,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播种技术即利用了资源,提高了土壤肥力、保护了环境,发展前景广阔[1]。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玉米秸秆对鸡腿蘑发育的影响,为合理利用秸秆资料提供有效途径;【方法】设四个不同秸秆用量的培养基配方,通过单因子试验分析秸秆对鸡腿蘑菌丝长速与产量的影响;【结果】各处理在发菌时间,出菇时间,菇产量以及子实体形态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其中玉米秸秆含量为35%的配方菌丝长势旺,生长快,菇体生物学效率最高;【结论】鸡腿蘑可以利用玉米秸秆中营养物质,秸秆中添加适量的腐叶土栽培鸡腿蘑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夏玉米免耕秸秆覆盖机械化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了免耕秸秆覆盖机械化栽培对夏玉米外部性状、环境状况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并与6种栽培模式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机械化种植模式有助于作物生长,土壤蓄水保墒,提高水分利用率,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条件,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方式下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表现,为解决广西季节性抗旱、提高玉米增产潜力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以迪卡008、桂单0810为主处理,以6个不同覆盖物和覆盖方式及增施保水剂为副处理,探讨其对南宁地区春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对于迪卡008,秸秆和地膜覆盖加保水剂均能显著提高春玉米茎叶干重,不同处理春玉米茎叶干重表现为秸秆垄背覆盖(459.13 g)>地膜垄背覆盖>普通栽培加保水剂>秸秆完全覆盖>地膜完全覆盖>对照(普通栽培,317.0 g),秋玉米茎叶干重表现为地膜全覆盖(351.29 g)>对照>普通栽培加保水剂>秸秆完全覆盖>秸秆垄背覆盖>地膜垄背覆盖(272.01 g).迪卡008不同处理春、秋季玉米产量的变化幅度为7.63~9.08和8.42~9.28 t/ha,分别以对照和地膜完全覆盖处理最高(9.08和9.28 t/ha),以秸秆完全覆盖和地膜垄背覆盖处理最低.不同处理中,以地膜和秸秆完全覆盖处理的迪卡008春玉米穗部性状综合表现相对优于对照,以地膜全覆盖处理的秋玉米穗部性状综合表现优于对照处理;地膜完全覆盖处理的春、秋季玉米穗部性状综合表现优于其垄背覆盖处理.对于桂单0810,地膜两种覆盖处理的春、秋玉米茎叶干重相对较高,分别为351.25、304.63和351.20、337.24 g,普通栽培加保水剂和对照处理的春玉米茎叶干重高于秸秆覆盖处理但秋玉米表现相反.桂单0810春、秋玉米产量的变化幅度为8.39~9.26和8.91~9.43 t/ha,不同处理分别表现为秸秆垄背覆盖(9.26 t/ha)>地膜完全覆盖>秸秆完全覆盖>地膜垄背覆盖>对照>普通栽培加保水剂与地膜完全覆盖(9.43 t/ha)>地膜垄背覆盖>秸秆垄背覆盖>普通栽培加保水剂>秸秆完全覆盖>对照;秸秆完全覆盖处理的大部分春玉米穗部性状综合表现不如对照,其他处理的大部分穗部性状指标与对照相差较小;普通栽培加保水剂处理的秋玉米穗部性状综合表现优于地膜、秸秆处理和对照.[结论]地膜和秸秆不同覆盖方式对春、秋季种植的不同玉米品种的生长发育、穗部性状和产量影响有所不同;与普通栽培相比,地膜或秸秆覆盖不利于春玉米后期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但对干旱时期秋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们于1990—1991在山西省榆次市的黄土垣区对旱地玉米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地膜加秸秆覆盖等几种覆盖栽培形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地膜加秸秆覆盖能明显改善土壤环境,促进玉米生长发育,产量提高达23.4%,能有效结合单独使用地膜和单独使用秸秆的优势,克服其不足,是黄土高原旱地玉米增产丰收的一项先进技术,宜向该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