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小品     
好厉害的膿病病原! 家蚕膿病的病原是一种病毒,病毒感染蚕体后,在蚕体内生成一种多角体。生病6日的病蚕,0.01毫升血液中含有5—600万个多角体一头壮蚕约有1毫升血液,每个多角体中有几百个病毒,那末,一头瓋蚕所能游离出的病毒至少有5—600亿个.而病毒1000—2000个就能使蚕儿死亡因此,一条病蚕的全部血液,可使3000头以上的蚕感儿死亡。  相似文献   

2.
低溫冲击会引起家蚕膿病及软化病,近年來屡有报导,但发生的蚕病却不尽相同,而这些试验大多數是在普通条件下饲育,不排除微量病毒感染的可能性。1963年錢元駿等在灭菌条件下飼蚕,五龄期虽經低溫冲击或福尔馬林添食,均很少或不发生膿病。但蚕儿經低溫冲击后对病毒的抵抗力大为減低。本試驗在广东的条件下以多化性蚕作材料进行灭菌育飼养,观察低溫冲击与膿病及軟化病发生的关系,及冲击前后添食病毒对蚕儿抵抗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膿病是由病毒所引起的傳染性疾病。膿病的發病論在很長的時間內沒有充分的研究過。研究家們的嘗試證明蚕兒人為地藉各種的影響(無病毒)能够引起膿病,並沒有達到成功。目前由於電子顯微鏡的帮助已經徹底的查明了不論家蠶或柞蠶膿病的病毒起源。闡明了多角体是由非病毒的低分子蛋白質膜和它裏面包含的小部分病毒所組成。多角體對外界的影響非常穩定,它們的膜有不可滲透性的特點對於病毒是很好的保護。病毒能繁殖起來。 蠶兒的組織學研究認定在有機體中存在病毒,考究疾病的發展過程並確定膿病的兩種型式:無外表病  相似文献   

4.
家蚕病毒病有三种,即体腔型脓病,中肠型膿病及空头性软化病。前两者均能形成多角体。我国早在三、四世紀晋代民歌中已提及软化病。1930年法国巴約氏曾認为是一种病毒病,至1961年为我国學者曹诒孙、卢蕴良等鑑定其病原确系病毒。体腔型脓病的病毒能在細胞核內形成多角体,故又名核型(N型)膿病。1918年由法国爱魁氏(Aqua)确認为病毒病。1934年日本石森发現中肠細胞質中形成多角体的現象,但不为重視。1952年以后細胞質型(C型)膿病大量发生,为了与体腔型膿病区别,故名中腸型膿病。这三种病毒病都是蚕业上主要病害,为了做好防治工作,必需对它有所認識,現将近年来关于家蚕病毒的研究綜述于后。  相似文献   

5.
一、绪言 關於家蠶膿病病原體——膿病濾過性病毒——的研究,我所已開始工作三年,其中關於本病毒對多種理化學刺激的穩定性(抵抗力)試驗,大致已告完成。由於穩定性的測定,是防病消毒的基本依據,是生產技術上所迫切需要了解的,所以先將這部份的成績,和關於撲滅膿病的蠶室蠶具消毒方法的研究,合併寫成本報告。 為了說明本試驗中,所用方法的理論根據,先將有關膿病病毒的基本性狀,簡述如下: 1.濾過態病毒:我們常用Berkefeld V管,將膿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苦战五年,把蚕絲产量提高到超过战前最高水平,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这是中央对发展蚕絲事业提出的口号,也是蚕区农民和全体蚕絲技术人員的奋斗目标。蚕絲生产大跃进的主要途徑,除多、快、好、省的发展新桑园和积极提高桑叶單位产量外,提高蚕茧的單位产量和質量也是主要一环。目前农村中蚕茧單位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膿病、空头病等蚕病的为害,目前防治这些蚕病的有效办法还很少。为了探求蚕病的防治措施,在学习了有关文献和外地經驗介紹后,我利用参加实际养蚕生产的机会,进行了青霉素、小苏打、硫酸鎂添食的試驗,現把試驗結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7.
膿病是蚕茧生产上严重的病害,大跃进以来,为了消灭蚕病,广大群众和科技人員都发揮了敢想、敢說、敢做的共产主义风格,千方百計的想办法,向蚕病开展了坚决的斗爭。一年以来,在藥剂添食,环境控制和飼养技术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綜合防治蚕病的措施,取得了很大效果,从而提高蚕茧产量,同时也丰富了科学內容。  相似文献   

8.
<正> 蚕的胃肠型脓病是由病毒感传而引起的,是五龄蚕期常见的病害,在夏秋蚕期发生更为普遍。病蚕的粪便及尸体,含有大量病毒,是病毒的主要来源;病蚕与健康蚕混育,病毒在蚕座中辗转传染,是引起大量发病的主要途径。但养蚕人员对混育传染的危害性,还是注意不够,防治不力。本文重点  相似文献   

9.
过去有人认为蚕病只可防不可治,1958年农村大搞药物舔食对蚕桑生产起了一定作用。因此又有些人认为不消毒不要紧了,蚕儿病了反正可以吃药,在这一思想支配下有的地方养蚕不消毒,结果发病严重,损失很大,应该吸取这一沉痛教训。防重于治永远是正确的方针。因为现在对膿病软化病还缺乏较有把握控制其发生的方法。虽然青霉素添食试验中有效,但  相似文献   

10.
編者的話     
广东俗称“白口仔”这一蚕病,实际就是家蚕的中肠型膿病与空头性軟化病的統称,是广东第2~6造蚕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蚕病,所有蚕农均認为系高溫焗蚕,饿蚕所引起的.每年因这个病而失收或倒蚕的不計其数,造成生产上极大的損失,因此消灭白口仔实蚕业生产者、科學工作者的普遍要求。解放后省农业厅、专区及各县农业局均注意及此,訂出彻底消毒、良桑飽食、疏窝薄飼、分批处理等有关措施,号召消灭“白口仔”病:本刊以前也曾登載过有关预防烂二、三造的报导。过去对“白口仔”病的病原及发病規律,未够了解,对于这些措施又未能全面执行,因此“白口仔”病仍继续流行。  相似文献   

11.
蚕病是高速度发展蚕桑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通常所見的蚕病有脓病、軟化病、白僵病、微粒子病、蝇蛆病,其中除蝇蛆病外,都是强烈的傳染病。蚕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規律,病原感染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脓病的病原是滤过性病毒(又称病毒),  相似文献   

12.
中腸型多角体病(腸胃性膿病)在1934年为石森直人所发現,当时是作为偶然的事例而报导的,但近几年来在日本此病蔓延甚广,引起各方蚕病学者的注意而有很多的研究报告,本文系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及他人的报导,对本病作了綜合性的敍述,特將其主要部分,摘譯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夏秋蚕低产的原因,主要是蚕病发生较多。蚕病多的原因,一是连续多次养蚕致使病毒、病菌积累增多,二是夏秋季高温干燥叶质差,造成蚕体虚弱。因此,认真做好彻底消毒防病,是夺取  相似文献   

14.
家蚕的病毒病是一种对养蚕业危害最大而又在防治上比较困难的蚕病。现已知蚕有4种病毒病。引起这些病的病毒有核多角体病病毒(NPV)、细胞质多角体病病毒(CPV)、传染性软化病病毒(IFV)和最近发现的浓核病病毒(DNV)。核多角体病病毒(NPV) NPV在蚕细胞核内形成大量包埋着许多  相似文献   

15.
空头性软化病的病原,近几年来经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已肯定它是一种在病蚕体内不产生多角体的病毒。这种病毒,大量的存在于病蚕体的消化管组织和蚕粪内。在饲养期间,即成为最接近的传染源,而具有传染蔓延的危险。目前,对于这种病毒对各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特别是对现行几种主要消毒药剂与消毒法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16.
莫嘉凌 《广西蚕业》2003,40(4):56-57
核多角体病是蓖麻蚕的一种主要病害。蚕儿食下病毒多角体后,在中肠碱性胃液的作用下,多角体溶解,释放出病毒粒子。这些病毒粒子首先在中肠上皮细胞内进行复制,进而侵入血细胞、脂肪细胞及真皮细胞,生殖腺膜细胞也有寄生。病重时,丝腺、神经细胞都有多角体形成。 蓖麻蚕核多角体病仅能水平传播,食下传染是本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感染病毒后,小蚕期经过3~4天,大蚕期经过5~7天发病死亡,死后蚕体变软。染病的蚕儿,食欲减退,发育迟缓,出现较多的小蚕、迟眠蚕、半蜕皮或不蜕皮蚕。蚕儿狂躁外爬,蚕体环节肿胀,节间膜发亮。重病蚕,背部及两侧气门处…  相似文献   

17.
1 蚕室蚕具为什么要彻底消毒养蚕能否丰产,首先要看有无蚕病发生,无病才能高产,所以,消毒防病是养蚕的重要技术环节,是优质丰产的关键.养蚕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的是传染性蚕病,造成的损失要占蚕病损失的70%以上.传染性蚕病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有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质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18.
作为确立小蚕期人工饲料无菌饲育、大蚕期条桑育这一饲育法的基础研究,在春蚕、夏蚕以及秋蚕各蚕期,研究了关于1~3龄及1~4龄用人工饲料无菌饲育,以后用桑叶饲育的蚕儿对各种病毒的感染抵抗性。病毒用了核多角体病病毒、细胞质多角体病病毒及软化病病毒3种,接种是把各种病毒按10种浓度稀释,然后对用各种饲育  相似文献   

19.
<正> 家蚕病毒病是生产上危害严重的传染病,特别是寄生在蚕的肠道细胞内的病毒,为害尤甚,在夏秋蚕期发病更多,往往占全部蚕病的70%以上。家蚕病毒病已发现的有四种、即核型多角体病、质型多角体病、传染性软化病和浓核病。除核型多角体病毒主要寄生在体皮、血液、脂肪等组织细胞内,因此发病较快,其他三种  相似文献   

20.
家蚕浓核病     
<正> 一、发现浓核病的经过软化病历来是威胁养蚕的主要蚕病。凡病蚕出现体躯失去弹性、停食、毙死后尸体软化腐烂等症状的蚕病统称为软化病。我国与日本先后在1959年、1960年查明了这类软化病中。有的起因于病毒感染,此后把这类软化病称为传染性软化病(或称病毒性软化病)。后来,日本把各地发现的病毒进行分离继代,研究了不同病毒株的化学性状,弄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