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987~1988年分别在大田和盆栽条件下,在水稻抽穗前22天,用生长延缓剂多效唑(MET)处理,结果表明:每亩17g 多效唑,降低了剑叶叶绿素含量,提高了顶二叶、顶三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强度;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但延缓可溶性蛋白下降速度;抽穗后6天,剑叶 GPT 活性增高,GOT 活性降低;抽穗后8天,和13天,处理的籽粒 GPT 活性增加。此外,还加强了籽粒发育后期的灌浆速率,提高了结实率和千粒重,籽粒产量增加12.8%,同时还提高了籽粒蛋白质、氨基酸和 VB_1的含量。本文就多效唑对水稻籽粒品质和产量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讨论了开发多效唑潜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乙烯利和多效唑对鸡嘴荔内源激素和花芽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6年生鸡嘴荔为试材,用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和多效唑进行处理,研究其对鸡嘴荔内源激素和花芽分化的影响,寻找解决鸡嘴荔成花率低和坐果率低的方法.结果表明,多效唑和乙烯利处理均能提高鸡嘴荔的成花率,其中,对鸡嘴荔成花率提高作用最明显的是处理A(乙烯利800mg/L),末次梢成花率达到91.88%,比对照提高了18.59%;其次为处理D(多效唑600 mg/L),处理C(乙烯利400mg/L)和处理B(多效唑1000mg/L),成花率分别为91.81%,80.44%和76.37%,分别比对照提高18.52%,7.15%和3.08%.在花芽分化前期,各处理能明显降低植株体内IAA和GA3的含量,提高ABA和ZT的含量,其中,处理A和处理D的效果优于处理B和处理C.在花芽形态分化前期,IAA,GA3,ABA和ZT含量都有一个上升高峰.在中后期,除GA3有波动之外,IAA,ABA和ZT则持续下降.此外,各处理的ZT与GA3的比值前期均大于1.  相似文献   

3.
油菜苗期喷施多效唑,可使苗高降低和分枝数增加,植株内源GAs类物质和IAA含量显著下降,ABA含量和乙烯释放量明显增加,ZRs类物质含量也有一定增加。外源GA_3能较好地逆转多效唑对生长的抑制作用,使株高增加,而且植株体内GAs类物质含量也相应提高。因此,多效唑不仅可调节油菜体内的GAs类物质含量,还可以通过调节内源IAA和ABA含量以及乙烯释放量来调控油莱生长,喷施多效唑能改善油菜经济性状,提高籽粒产量,而对菜籽品质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典型的果穗顶端籽粒败育类型杂交种为材料,在授粉后第2天对大田玉米雌穗用聚乙烯塑料袋进行覆膜处理,考察了处理后籽粒发育过程中内派激素(乙烯、细胞分裂素)、呼吸强度及粒重变化动态。结果表明:覆膜处理明显促进了果穗顶部籽粒的发育,使粒重增加、败育粒减少,但中下部籽粒粒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导致穗粒数增加、平均粒重降低。覆膜处理后还表现出预部籽粒在籽粒形成期呼吸强度和细胞分裂素含量明显升高,而乙烯释放量则明显降低,营养物质在果穗上的分布趋于均一化等生理效应。  相似文献   

5.
叶内 IAA 含量以分蘖高峰前5日最高,此后,虽呈下降趋势,但直到颖花分化期,仍维持较高水平。GA_3含量,在生育过程有两个峰,前者出现在最高分蘖期,后者出现在减数分裂期,抽穗后,其含量迅速下降;玉米素含量,在分蘖盛期呈上升趋势,分蘖高峰期为谷,穗首分化期达最大值之后呈下降趋势,但直到颖花分化期,仍有较高的含量;ABA 的含量,在分蘖盛期很低,分蘖高峰期达最大值,之后下降,幼穗形成期仍保持较高含量,抽穗前十日左右急剧下降;分蘖期施用 MET,GA_3 IAA 含量均比对照低,而 ABA 含量则上升。籽粒发育过程中,IAA 的含量于抽穗后第8日达最大值;GA_3含量,抽穗开花时迅速增加,开花后第5日达最大值,随后,迅速下降;玉米素含量,一抽穗开花便有较高的值,此后出现两个峰,一个在抽穗后的第8日,另一峰出现在抽穗后第31日,籽粒形成过程,ABA 含量有两个峰,前者在开花后第3日,后者在抽穗开花后第11日。MET 处理则看不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以5年生桂香龙眼结果树为试材,花芽形态分化期分别以喷213mg·L-1乙烯利、213mg·L-1乙烯利 100mg·L-1多效唑、人工摘除小叶、喷清水(对照)4个处理进行防"冲梢"试验,观察其防冲梢效果,并研究其对龙眼叶片内源激素和花芽形态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乙烯利 多效唑对于防治龙眼冲梢效果最佳;喷施乙烯利、乙烯利 多效唑以及人工摘小叶后,桂香龙眼叶片中的IAA、GA含量均较对照有所下降,各处理对ABA含量影响不大。其中喷施乙烯利、乙烯利 多效唑两种处理ZR含量增加,而摘小叶对ZR的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摘要:该文主要概述了水稻根系化学信号(激素、有机酸、氨基酸、多胺和离子)与稻米品质形成的关系及其调控途径。根系细胞分裂素(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和脱落酸(ABA)对籽粒灌浆、稻米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起调控作用。根系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浓度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及其组分对稻株重金属(镉、铅)吸收及稻米的食味品质有密切联系。稻米蛋白质组分受根系多胺以及精胺/腐胺浓度比值所调控。根系细胞分裂素通过调节胚乳细胞的发育,调控稻米品质的形成。根系ABA通过调节籽粒蔗糖合成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淀粉合成酶和淀粉分枝酶活性,调控籽粒灌浆速率和稻米的蒸煮品质。根系ACC则影响稻米淀粉粒结构,实现对稻米外观品质的调控作用。通过化学调控、水肥管理等技术途径可以调节根系化学信号的产生,进而改善稻米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几种物质对稻米品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迟熟中粳品种"通育粳1号"为材料,研究了硫酸锌、多效唑、赤霉素和壳聚糖4种物质对稻米品质及其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能提高稻谷的糙米率,多效唑、赤霉素和壳聚糖能提高稻米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4种物质均具有改善稻米外观品质的作用,在减少稻米垩白率方面,壳聚糖>赤霉素>硫酸锌>多效唑,在降低垩白度方面,壳聚糖>硫酸锌>赤霉素>多效唑,比对照依次降低48.12%、28.27%、26.52%和22.35%.不同处理的稻米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差异不大,除硫酸锌处理的直链淀粉含量略有增加外,其余处理有所下降,4种物质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有增加的趋势.硫酸锌和多效唑处理的产量有所下降,主要表现为每穗实粒数减少,壳聚糖处理则有一定的增产效果,稻谷产量和糙米产量分别增加5.41%和5.62%.  相似文献   

9.
在两系杂交稻制种过程中,不育系穗发芽严重影响杂交稻种子的质量,通过应用40%乙烯、15%多效唑、穗芽克、脱落酸(ABA)抑制穗萌剂试验,结果显示,15%多效唑、穗芽克、脱落酸(ABA)提高杂交稻种子发芽率4.5%~9.0%。提高皖稻153种子发芽率效果最好的是15%多效唑,其次是穗芽克,脱落酸(ABA)也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ABA对番木瓜成熟软化的影响及其与乙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ABA对番木瓜果实成熟软化的影响及其与乙烯的关系,结果表明:番木瓜果实采后乙烯产率逐渐上升,在第8天达到高峰,硬度迅速下降。外源ABA和乙烯利处理促进了果实乙烯的释放以及果实硬度的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上升和果面颜色变化,加速了果实成熟软化进程。ABA生物合成抑制剂NDGA处理则抑制了乙烯的产量,果面颜色变化和硬度的下降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上升。此外,外加Co2+和1-MCP处理可抑制ABA对乙烯产率、果实硬度下降,可溶性固形物上升和果面颜色变化的促进作用。ABA对番木瓜果实成熟的影响可能主要是通过刺激乙烯的产生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
伏旱期土壤水分对再生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温伏旱期,再生稻头季稻齐穗后15天排水,稻株冠层和2/3高处的日均温和相对湿度呈极显著相关,收后稻桩冠层的也然。在伏旱期,稻田土壤水分随排水期提早和土层深度降低而减少,土壤干旱,有机质,pH值和全N,P,K均较有水田低。齐穗后15天排水的茎秆绿叶数少。粒重和结实率下降,产量较低,活芽短,但早熟,稻米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倒5节的活芽较其他处理和对照的长,再生稻的成苗率,成穗率,活芽利用率和穗茎比低。  相似文献   

12.
穗肥施用时期对水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迟熟中粳稻品种和杂交中籼稻汕优组合 ,进行穗肥施用时期试验。结果表明 :合理施用穗肥 ,利于控制抽穗期群体干物质适宜值、提高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生产量 ,利于提高有效、高效叶面积率 ,增加根系活力 ,提高颖花根活量 ,最终提高结实率和实粒数 ,获得高产。在当前推广品种中 ,在取得适宜穗数条件下 ,迟熟中粳稻在倒 3叶 1次施肥或倒 4倒 3叶分次施肥 ,确保提高群体质量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79年杂交水稻汕优3号、四优2号和1985年威优64分期播种的有关数据,采用相关,非线性回归和通径分析杂交水稻的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杂交水稻的弱势粒率较常规稻高,群体籽粒具有明显的二次灌浆高峰。汕优3号的两次高峰分别于开花后第12天和30天。2、杂交水稻自开花至完熟可分为5个时期。其中汕优3号开花后0~5天灌浆缓慢,需要足光和高温。在19~30℃内,灌浆速度与温度成正相关。6~15天以日均温27.28℃、每天日照6.5小时、相对湿度75%为最适。16天至完熟期以日均温22.32℃、相对湿度70~80%为最适。开花后6~10天或16~20天最高温>35℃,对灌浆不利,秕谷率高,减产。3、环境不适或后期叶片早衰,杂交水稻只有一次灌浆高峰,且结实率和粒重均低,减产。故后期田间管理很重要。  相似文献   

14.
在水稻齐穗期进行外源ABA处理,以探索ABA对水稻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齐穗期,叶面喷施外源ABA溶液,对米粒的粒长、粒型、垩白粒率、透明度等稻米的外观品质有所改良,使稻米的商品品质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5.
8个水稻高矮秆杂种以矮秆品种复交组合F_1高矮秆呈1:1分离。控制株高和抽穗日数两对性状是独立遗传的。在矮秆群体中选择半矮秆个体可得到穗数较多、稻穗较大、粒数多的高产个体。单株穗重与有效穗数、主穗粒数;穗粒数与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谷米粒长/宽比与垩白率基本上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栽培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作者系统研究了杂交水稻“四优2号”、“汕优2号”等的秧苗素质、分蘖特性、根系发育、叶组、结实率、叶、根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高产群体动态结构。并进行生产技术考察、高产验证和推广,普遍获得增产。  相似文献   

17.
贵州优异稻种资源的多点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42份贵州各类优异稻种资源的光温特性和主要农艺性状在各评价点的变化状况以及相互联系进行了研究,并认为稻种资源的异地多点评价,是充分发挥种质资源利用潜力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水稻群体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对产量形成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1,自引:2,他引:61  
 本文研究了水稻群体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对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冠层倒4叶至倒1叶叶长与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冠层各叶叶长与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产量的关系因品种类型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抽穗后冠层叶片的比叶重和叶绿素含量与杂交籼稻和中籼品种的结实率、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中粳品种的结实率、产量相关不显著;增加抽穗至成熟期叶片的净同化率,对促进杂交籼稻汕优63籽粒生长的作用较大,对中粳品种盐粳2号的作用较小;抽穗期顶3叶叶面积占冠层最大叶面积之比是衡量群体发展合理与否的一个指标,适当提高这个比值,有利于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的积累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9.
用二个水稻“野败”胞质不育系和四个恢复系,配制五个不育系杂种及其相应的保持系杂种,包括三对正反交;比较它们的株高、抽穗期、最高分蘖数、穗数、成穗率、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重。结果表明,不育系杂种比其相应的保持系杂种,除了抽穗期延迟和最高分蘖数增加外,其它性状的数值均下降,且都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准;即野败不育胞质表现杂种优势负效应。杂种的减产与千粒重的降低呈显著正相关,与每穗粒数的减少呈正相关。但是,通过选育高产、恢复力强的恢复系,选择最优的组合,可以达到基本消除不育胞质负效应的育种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