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蜜蜂在越冬期间,因饲养管理不善,会发生大量死蜂现象,给养蜂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工蜂正常老死。工蜂正常老死,约占工蜂总数的20%左右。为了清除这些老死工蜂,可在蜜蜂入室后的1—2个月内,从蜂箱中各掏一次死蜂。掏时要防止振动蜂群。  2.蜜蜂被咬死。凡被老鼠咬死的蜜蜂,一般都缺头。一旦发现蜂箱内外有缺头蜜蜂,就要用磷化锌等灭鼠药诱杀,或用鼠笼、鼠夹等捕杀老鼠,尽快将老鼠消灭。  3.蜂群缺饲料饿死。因蜂群短缺饲料而饿死的蜜蜂,往往多集中于蜂巢的一侧。出现这种情况,就要补加饲料。补加的方法是将饥饿的蜂…  相似文献   

2.
<正> 蜜蜂在越冬期间,因饲养管理不善,会发生大量死蜂现象,给养蜂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蜜蜂越冬死亡有哪些原因、又怎样进行防治呢?1 工蜂的正常老死。工蜂的正常老死,约占工蜂总数的20%左右。为了清除这些老死的工蜂,可在蜜蜂入室后1~2月内,从蜂箱中各掏一次死蜂。掏时要防止振动蜂群。2 老鼠将蜜蜂咬死。凡被老鼠咬死的蜜蜂,一般都缺头。如果一发现蜂箱内外有缺头蜜蜂,就要用磷化锌等灭鼠药诱杀,或用鼠笼、鼠  相似文献   

3.
蜜蜂在越冬期间,因饲养管理不善,会发生大最死蜂现象,给养蜂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蜜蜂越冬死亡有哪些原因、又怎样进行防治呢? 一是工蜂的正常老死。工蜂的正常老死,约占工蜂总数的20%左右。为了清除这些老死的工蜂,可在蜜蜂人室后的第一和第二两个月内,从蜂箱中各掏一次死蜂。掏时要防止振动蜂群。 二是老鼠将蜜蜂咬死。凡被老鼠咬死的蜜蜂,一般都缺头。如果一发现蜂箱内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2000,(10)
蜜蜂在越冬期间,因饲养管理不善,会发生大量死蜂现象,给养蜂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工蜂正常老死工蜂正常老死,约占工蜂总数的20%左右。为了清除这些老死工蜂,可在蜜蜂入室后的1~2  相似文献   

5.
<正> 蜜蜂爬蜂病是由螺原体病原菌引起的一种成年蜂病。受害蜂群轻则死蜂成堆,重则可导致全场蜂群覆灭,该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据我们调查,场地常年缺少日照,低洼潮湿,周围环境脏,水源不洁,蜂箱和巢脾没有进行  相似文献   

6.
蜜蜂是以营群体生活的社会性昆虫,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与演化过程中,蜜蜂形成了适应环境条件的能力。无论是野生蜂群,还是人工饲养的蜜蜂,对蜂巢所在地的地理位置都有准确的记忆,在正常情况下,外出的采集蜂归巢时都能认清本群所在位置,准确人巢,较少误人它巢而被它巢群工蜂围杀致死。但有时受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有些蜂  相似文献   

7.
蜂螨是养蜂生产上的重要寄生螨害,在蜂群中发现30种螨类,其中绝大多数对蜜蜂没有危害。对蜜蜂造成危害的主要有雅氏瓦螨(又名亚洲螨,简称大蜂螨)和亮热厉螨(简称小蜂螨)。大蜂螨对蜜蜂的影响较为严重。受大蜂螨危害严重的蜂群,在蜂箱前可见到许多蜂体变形的幼蜂,翅不能伸展或残缺,工蜂体型变小,雄蜂的性功能降低,蜂王寿命缩短。  相似文献   

8.
每天以一定剂量的意大利蜜蜂 (意蜂 )蜂王酒精提取液 ,点滴在有分蜂热的中华蜜蜂 (中蜂 )蜂群的上梁上 ,可明显抑制中蜂群的分蜂 .表现在 :中蜂群春季自然换王时间推迟至秋季 ,王台内小蜂王幼虫被拖弃和台基被完全毁掉 ;秋季蜂王自然交替时间延长 ,且有新、老蜂王同巢产卵和越冬前新王停产推迟现象 .对照群在春季如期营造自然王台和分蜂 ,越冬前蜂王停产早 .蜂群失王后 ,如果立即连续点滴蜂王酒精提取液 ,可抑制工蜂产卵 .无王群出现产卵工蜂后 ,如果用蜂王酒精提取液也能有效解除工蜂的产卵行为  相似文献   

9.
每年5~7月,蜂群因管理不当,很易发生自然分蜂现象,分蜂一般在晴暖天气的上午10点至下午3点,特别是长时间阴雨突然转晴时最易发生。分蜂时,一部分蜜蜂吃饱蜂蜜,冲出巢门飞向空中,蜂王在工蜂的扶持下出巢起飞,在蜂王着落之处结团,留在巢内的另一部分蜜蜂仍然安静地进行内外勤工作。自然分蜂团的处理方法如下: 1.捕蜂王发现蜂群自然分蜂,要马上守候在蜂  相似文献   

10.
李忠 《新农村》2001,(2):19-19
1.认真观察经过一冬的冬蛰后,蜜蜂在早春暖和的晴天,会在蜂箱周围绕飞,这时要仔细观察蜂群的飞翔情况。越冬顺利的蜂群飞出的蜂多,蜂群较强,而且飞翔有力。相反越冬不好的蜂,会有不正常现象:有些蜂腹部膨胀爬到巢前板上排泄;有的蜂群出箱迟缓,飞翔  相似文献   

11.
<正> 大棚温室内1亩(1亩=667平方米)放置蜜蜂一群,蜂种可使用西方蜜蜂,如意大利蜂。其它蜂种也可。但饲料要充足,巢脾上要有蜜2.5~3公斤;王蜂能正常产卵,脾上有部分幼虫和蜂蛹。草莓开花前5~6天,晚上待蜜蜂停止活动后,将蜂群放在一个高约0.5米的架上。蜂箱在大棚内宜置于北部,蜂箱巢门朝南;也可放在大棚内的西部,巢门面  相似文献   

12.
在不适宜开箱检查的情况下,可通过箱外观察的方法,推断蜂群内部的大致情况,观察内容通常有下列几方面: (1)箱内贮蜜多少:用手抱起蜂箱如感到沉重,则贮蜜足.反之则有缺蜜可能.如看到巢门前工蜂躯赶雄蜂或拖出幼虫,便证明蜂群已严重缺蜜,应立即补喂.  相似文献   

13.
<正>蜂胶是指蜜蜂(西方蜂种)工蜂从植物幼芽和树干破伤部位上采集树脂后混入其上颚腺的分泌物和蜂蜡等合成的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黏性胶状固体物。它是蜜蜂填充蜂箱裂缝、加固巢脾及包埋入侵者尸体等的日常防护材料。一、蜂胶的采收蜂胶收集应结合蜂群检查一起进行,用割刀从覆布、巢框、隔板或巢箱与继箱之间的缝隙处刮取蜂胶。收集蜂胶的方法因养蜂者的习惯和条件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一、春繁宜缓不宜早弱蜂群(指两框蜂的群)蜂数少,早春热源是极其有限的。若是提早春繁,势必加剧工蜂的新陈代谢,缩短其寿命,造成早衰,欲速则不达。沿江、江南,宜在三月上旬,包装繁殖为合适。二、治螨包装,双王同箱蜂螨对蜂群危害极大,又是引起蜜蜂多种病的祸首。所以弱群很大程度是螨害造成的,包装前务必彻底治螨。弱群的包装保温,在培养第一代子时十分重要,它关系到蜂群能否战胜寒流而少受损失,关系到哺育蜂延长寿命顺利度过交替期,同时也关系到饲料的消耗量。两个弱群同箱繁殖,能更好地利用其热源。具体做法:中间用闸板(最好用缺砂闸板)将蜂箱分成两框,两弱群各占一框靠闸板放置。靠闸板的蜂框与闸板间不留蜂路,靠挡风板的一框  相似文献   

15.
我省蜂群夏季管理的时间概念,一般为从小满至立秋前后,即从油菜、紫云英花期结束,刺槐乌桕开花,直至棉花生长中期。在这期间,应根据蜂群的内外条件,科学地改造蜂群小气候,使之适应外界环境。重点是:选好摆蜂场地、喂水喂盐、调整群势、调节巢门、严防病虫害、预防农药中毒等,保证蜂群处于正常生活状态。 1.选择摆蜂场地 蜂群繁殖育虫的适宜温度为34~35℃。我省进入5月份以后,气温急剧上升,如蜂箱被太阳暴晒,巢温过高,蜜蜂离脾停止工作,造成巢脾溶化,蜂儿死亡。高温下羽化的蜜蜂也不健康。所以在安排摆蜂场地时,应首先考虑场地要遮  相似文献   

16.
甘宣 《农家顾问》2011,(6):43-43
目前蜂农养蜂使用的蜂箱一般为木质结构,比较笨重,既不利于搬运,也没有专门的喂养结构,通常只能进行简单的喷洒喂养,容易造成浪费。特别是在蜜蜂授粉过程中,蜂农一般只是在蜂箱外放个容器,补充些糖水,若要检查和饲喂蜂群必须打开箱盖,操作不便,工作效率很低。  相似文献   

17.
中华蜜蜂在饲养过程中,管理上如稍有失误,就难免会出现工蜂产卵。工蜂产卵会给蜂群带来严重影响,轻的蜂群群势削弱,重的则全群衰败,蜂群失去继续饲养的价值。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一、工蜂产卵的症状在蜂群中,比较老的工蜂受到繁衍信息素的激励,蜂体颜色变深,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解随着巢脾使用时间的增加,巢脾结构的变化对中华蜜蜂蜂群生长及工蜂形态特征的影响。【方法】以云贵高原中华蜜蜂(生态型之一)连续使用不同时间(20 d、半年、1年和2年)的巢脾及巢脾培育的出房工蜂为试验材料,观测巢脾颜色和结构、蜂群生长及工蜂形态特征等指标。【结果】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巢脾颜色逐渐变深,子脾区域巢脾厚度和巢房深度逐渐增加,但巢房内围边长、内围直径和容积逐渐减小。巢脾结构的变化导致培育的蜂子数量、子脾面积和出房工蜂形态指标均极显著减小(P0.01)。【结论】中华蜜蜂蜂群生长状况及工蜂形态特征均受巢脾的使用时间及其结构变化影响,新巢脾对蜂群培育蜂子效果较好。因此,在科学饲养中华蜜蜂时,蜂农应及时促蜂造脾,并在巢脾使用半年后进行淘汰换新,这对制定合理的中华蜜蜂饲养管理方案和提高蜂群生产性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蜜蜂授粉技术最近几年才被作为一项增产措施应用在生产中,当蜂群的主要任务由采蜜转变为授粉时,管理技术也要相应改变.本文重点介绍授粉过程中蜂群的管理技术. 大田授粉一般都和养蜂生产结合在一块,由养蜂人员根据农业授粉业务的实际需要具体操作,蜂群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蜂箱的排列 执行授粉任务的蜂场,蜂群排列方式应考虑蜜蜂飞行半径、风向以及互相传粉的因素.一般采用小组(6群)散放,不宜一个蜂场放在一起,也不宜采用单群排列.采用前一种方式,离蜂箱较远的作物授粉不充分,蜂箱附近蜜蜂则过剩.采用单群排列方式,一是管理不便,二是蜜蜂飞行范围受局限,不利于异花授粉.  相似文献   

20.
<正> “蛹病”是一种造成蜜蜂蛹期发病致死的疾病,是当前危害蜜蜂的一种新的传染病。1986年以来暴发流行,使养蜂生产遭受巨大损失。据研究,该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通过蜂王产卵或蜂脾感染蜂卵,致使工蜂在卵期和幼虫期受到感染,到蛹期出现明显症状,使蜂蛹大量死亡。致使采集蜂数量锐减,蜂群生产力明显下降,蜂蜜和蜂王浆产量大减。若发病率达30%—50%,蜂群则完全丧失生产的能力,并且很难维持蜂群的生存,最终导致整个蜂群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