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蚀是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成因之一,研究农田抗风蚀效能对于农田保护和指导保护性耕作的实施工作有现实作用,本试验对传统秋耕地与免耕留茬地的风蚀情况进行了静态和动态观测,根据试验数据分析,初步结论是:免耕留高茬,在以防风蚀为主的地区是一种适宜的农田保护形式。  相似文献   

2.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农田土壤的风蚀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利用内蒙古农业大学自行研制的移动式风蚀风洞对阴山北麓的武川县保护性耕作农田地表进行了土壤风蚀测试,按照小麦和莜麦收获后的留茬高度和地表植被覆盖度的不同搭配方式,在不同风速下测量了风速变换规律、土壤风蚀率等参数;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保护性耕作农田地表的抗风蚀性能力比普通农田提高最高可达47.2%。该项研究为当地农田土壤风蚀防治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风蚀风洞试验,针对农田采用带状间作种植时保护性耕作带的防风效应进行了研究.通过改变中心风速以及茬高,分析了保护性耕作带对风速降低的影响程度.试验结果表明:以作物留茬形成保护带可有效降低相邻传统耕作带的风速值,但随着风速的增大,保护性耕作带降低风速的幅度有所减小;留茬越高,对相邻传统耕作带的保护作用越明显;沿地表垂直方向基本上呈现出越接近地表的位置风速降低率越大的规律.为保证其具有一定的防护效应,建议保留残茬高度不低于25cm.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农采样器对北京周边典型农作区春季土壤风蚀进行了监测。结果分析表明:延庆和大兴的留茬覆盖比传统翻耕分别减少风蚀量31.51%和45.61%;昌平免耕比耙耕减少风蚀量13.43%。如按年风蚀天数100天计算,延庆免耕地和翻耕地年风蚀量分别为8.45t/hm^2和12.337t/hm^2;大兴免耕地和翻耕地年风蚀量分别为3.073t/hm^2和5.65t/hm^2;昌平免耕与耙耕相比,年风蚀量分别为5.578t/hm^2和6.443t/hm^2。说明裸露农田风蚀对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保护性耕作可以明显减少农田扬沙扬尘,为北京周边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带状间作留茬地表农田抗风蚀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目前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规范,选择留茬高度为30cm,研究保护性耕作带状间作的抗风蚀机理。利用可移动式风蚀风洞在野外定点原位试验,研究了在不同风速、植被覆盖度分别为45%,76%和90%情况下的近地表土壤抗风蚀能力,分析了影响土壤风蚀因素,提出了具体技术措施,从而为在干旱和半干旱寒冷易沙化农牧交错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有效抑制土壤风蚀及大风条件下的农田地表起沙扬尘提供一定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定量评价风洞中心风速、留茬高度、植被盖度及交互作用对保护性耕作农田风蚀的影响,按均匀试验设计方案,采用野外风洞原位测试方法,完成了保护性耕作农田抗风蚀效应多因素试验。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理论,建立了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风蚀模型。分析表明:各因素对输沙率作用的主次顺序依次为:中心风速、植被盖度、留茬高度;对截留率作用的主次顺序依次为:留茬高度、植被盖度、中心风速;各因素对输沙率、截留率交互作用规律相同,由主到次为:留茬高度×植被盖度、中心风速×植被盖度、中心风速×留茬高度。结果证明,保护性耕作农田的抗风蚀机理,不仅受单因素的影响,还与中心风速、留茬高度、植被盖度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为探寻适宜东北辽河平原地区的最佳保护性耕作模式,以传统耕作模式为对照,探讨不同秸秆残茬覆盖模式对土壤含水率、地温及风蚀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含水率、地温及风蚀的影响不同;与传统耕作模式相比,保护性耕作土壤的含水率及地表温度较高,且地表粗糙度大、土壤风蚀量小;在所有处理中,留茬全覆盖模式的防治风蚀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农田留茬覆盖抗风蚀效果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农田采取保护措施后的抗风蚀效果,对于防止农田土壤侵蚀和有针对性地指导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有现实作用。本文研究传统秋耕裸地与免耕留高茬地和带状留茬地对比试验,采用动态和静态两种方法取得的监测结果。初步得出条播密植作物和穴播作物留高茬地块的土壤风蚀定性、定量结果,分析影响风蚀的内外因素,提出了具体技术措施,指出在季风强烈地区,农田留高茬是一种适宜有效的保护模式,对防止农田风蚀沙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正交试验和Fluent仿真的作物残茬防风蚀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可移动式风蚀风洞进行了作物留茬地表抗风蚀试验,对不同作物种类、留茬高度、覆盖度的留茬地表防治农田土壤风蚀的保护能力进行研究,应用正交设计来安排试验。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Fluent对0FDY-1.2型可移动式风蚀风洞中气流流场进行模拟,直观地了解作物留茬对风洞内流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通过中国知网,以“免耕或保护性耕作并且土壤风蚀”为主题,检索至2020年底公开发表的中文期刊论文,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田间试验均来自北方干旱半干旱农田,研究方法以集沙仪野外测量为主;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对土壤风蚀方面的研究占比较少,产量效应一直是保护性耕作的研究重点;综合相关研究分析,保护性耕作平均可减少农田土壤风蚀量71.2%;保护性耕作减少农田土壤风蚀具有普遍性,少量研究认为保护性耕作不能减少农田土壤风蚀量。  相似文献   

11.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作物增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创新研究方兴未艾。近年在其抗风蚀、减少沙源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然而对于马铃薯等根茎类作物裸田的保护性耕作,仍然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本文拟通过试验,探究该类型土地的保护性耕作措施,以期达到减缓风蚀、降低土壤沙源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定量评价中心风速、留茬高度、植被盖度对保护性耕作农田抗风蚀效应的影响,采用野外风洞测试方法进行试验研究,通过计算灰色关联度对试验结果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中心风速、留茬高度、植被盖度对保护性耕作农田的抗风蚀效应均有重要影响.其中,3个因素对输沙率影响差异不大,关联度排序为R风速>R植被盖度>R留茬高度;3个因素对截留率影响有一定的差异,影响最大的是留茬高度,其次是植被盖度,关联度排序为R留茬高度>R植被盖度>R风速.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留高茬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试验对比分析,阐明了该技术模式优于传统种植模式,具有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含水率、培肥地力效果,是一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14.
作物残茬覆盖农田地表土壤抗风蚀效应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野外移动式风蚀风洞原位测试方法,对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不同作物残茬覆盖的农田土壤抗风蚀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地表的风蚀量随地表作物残茬盖度的增大而减小;在高风速下随残茬盖度的增大,其抑制风蚀效果愈加显著.农田土壤的风蚀模数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在12~18 m/s风速时保护性耕作农田风蚀模数比传统耕作农田降低40.42%~77.42%.风蚀模数随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保护性耕作带宽度达到5.25 m以后,具有更加显著的抗风蚀效果.  相似文献   

15.
保护性耕作措施减少北方寒地土壤风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丽楠  翟瑞常  张伟 《农机化研究》2007,(6):141-142,145
安达牧场地处黑龙江省西部寒地干旱地区,春季风大,极易发生土壤风蚀现象.为此,在该地区实施不同耕作方式进行土壤风蚀试验.结果表明:免耕30%覆盖、深松覆盖和耙茬处理均比传统翻耕减少风蚀量.其中,免耕覆盖方式防风蚀效果最好,比传统耕作减少风蚀量81.1%.  相似文献   

16.
土壤风蚀是全球性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简要叙述了土壤风蚀发生机理及国内对农田土壤风蚀的防治理念和技术的研究,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将土壤风蚀降低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7.
农牧交错区地表土壤风蚀物垂直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移动式风蚀风洞对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无退化草地、退化草地、传统耕作农田和保护性耕作农田等4种典型地表土壤的抗风蚀能力进行了原位测试研究,探讨了4种典型地表土壤风蚀物的垂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4种典型地表土壤风蚀量在高度上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其中,无退化草地、退化草地和传统耕作农田地表土壤风蚀量随高度的变化遵循指数规律;而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风蚀量随高度的变化呈明显的随机性特征.由于直立残茬和植被覆盖的共同作用结果,风洞集沙仪收集的保护性耕作农田最大土壤风蚀量集中在距地表18~40 cm的高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北方农牧交错带风蚀对农田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研究分析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风蚀地区,传统和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的风蚀和有机物及养分衰减的定量关系及其衰减的机理。土壤风蚀过程中,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可以减少风蚀量50.44%。有机质损失减少48.80%,全氮损失减少49.04%,全磷损失减少48.51%,全钾损失减少50.52%。传统耕作和保护性耕作各物质损失中全磷的损失最大,分别为12.24%和5.93%;其次是有机质的损失,分别为11.53%和4.31%。土壤损失率分别为5.29%和2.62%时,全磷损失率是相应土壤损失率的2.31倍和2.26倍;有机质损失率是相应土壤损失率的2.18倍和1.65倍。保护性耕作是防止农田沙漠化和提高作物产量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9.
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严重降低了土壤生产力。为解决这一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起,保护性耕作被引入中国,并相继建立了长期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该文综述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水土保持影响的研究结果,通过平均值方法对黄土高原、东北黑土区和北方沙土区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免耕秸秆覆盖、深松和传统耕作对土壤含水率、土壤水蚀、土壤风蚀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在黄土高原地区,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了13.6%和31.7%,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26和3.82 kg/(hm2·mm)。在东北黑土区,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的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4.8%和7.1%、10.8%和8.4%及10.8%和8.4%,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的土壤平均径流量分别减少了32.8%和23.5%。在西北沙土区,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保护性耕作措施能显著降低土壤风蚀速率,当风速为10 m/s时,土壤风蚀速率分别降低了90.2%和85.0%。   相似文献   

20.
旱作农田近地表风沙运动与防风蚀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农田沙害,用移动式风蚀风洞及相关配套设备对莜麦留茬、砾石覆盖和传统旱作农田地表进行原位测试,研究它们的近地表风沙运动规律,探索莜麦留茬和砾石覆盖对旱作农田土壤风蚀的作用机理和防护效果,从而为农田风蚀防治提供技术依据。研究表明,莜麦留茬、砾石覆盖近地表风沙运动与对照秋翻地明显不同;受莜麦残茬和砾石覆盖的阻挡、疏散作用,风沙活动层提升,近地表风速不同程度削弱;输沙量小于对照秋翻地并且在近地表一定高度处出现极大值。抗风蚀效率分析证明,莜麦留茬和砾石覆盖对旱作农田防治风蚀都有重要的作用,但砾石覆盖不如莜麦留茬的防风蚀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