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南京林业大学白马基地五年生长叶苦竹(Pleioblastus chino var.hisauchii Makino)试验林为研究对象,研究距离母竹不同位置(0、2、4、6、8 m)竹株的生长发育及秆形形态建成规律。长叶苦竹竹笋-幼竹高生长期为70 d,竹笋-幼竹生长规律均呈“慢—快—慢”的趋势,符合Logistic模型。林中位置竹株的地径、株高、枝下高较林缘位置分别增长了1.46、2.45、49.22倍。长叶苦竹每节节长由基部到梢部都是先增大后减小,但距离母竹越远,竹株的每节平均节长和最长节长以及每节节径和最大节径整体均呈递减趋势,且距离母竹不同位置竹株相对应的每节节长和每节节径均存在正相关性。此外,距离母竹不同位置竹株的地径和株高及枝下高和株高也都呈正相关性。距离母竹不同位置竹株生物量分配均为竹秆生物量占比最大,根最小,且随着与母竹距离由近及远,竹株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均呈递减趋势。通过研究距离母竹不同位置长叶苦竹的竹笋-幼竹高生长、秆形建成及生物量分配,揭示长叶苦竹新造林至成林过程中竹株的生长发育规律,为混生竹竹林的经营培育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竹类害虫发生危害及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988~1995年对安徽省竹类害虫的调查,查明现阶段竹类害虫223种,其中轻微发生的202种,中等发生的12种,严重发生的9种.灾害性害虫竹织叶野螟、竹笋禾夜蛾、江苏泉蝇、一字竹象在毛竹上的发生率分别为41.34%、2.52%、3.50%、0.51%,平均虫口分别为2.58头*株-1、0.05头*株-1、0.47头*株-1、0.01头*株-1,在刚杂竹上的发生率分别为43.60%、29.25%、34.32%、4.03%,平均虫口分别为2.04头*株-1、0.84头*株-1、9.86头*株-1、0.30头*株-1.测算竹类害虫的危害损失,提出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营造和经营毛竹林,投资小,收效快,效益高,时效长,是农家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之一.现将移栽造林技术介绍如下: 1 选择地点 凡土壤pH5.5~7,肥沃,湿润但不积水,且土层深厚和不挡风的荒山、荒地、村旁均可选作毛竹造林地. 2 选择母竹 栽竹不同于栽树,不能指望母竹长大成材.而是靠竹鞭伸展,靠芽发笋.靠笋长成竹,所以选母竹是通过竹株来选竹鞭.一般1~2年生的竹株所连接的竹鞭正处于壮龄阶段,芽肥根健,出笋能力强.只要枝繁叶茂,分枝较低,无病虫害,离秆基1.3m处的直径有3~~6cm的竹株都可以选作母竹.  相似文献   

4.
福建酸竹造林母竹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酸竹造林成活率与其母竹的各器官结构特征发育息息相关 .侧枝型大 ,根系总重大 ,根系分岔级数多 ,且竹鞭上壮芽数丰富的 2~ 4年生竹株移栽易成功 ,尤以 2年生竹株为好  相似文献   

5.
有些毛竹林经营者认为竹林越密越好。诚然,随着立竹密度的增加,竹株和枝下秆的高度、枝下节数和节间秆的长度也会增加。就是说,竹林密度提高后,不仅竹株数量增多,而且可增加竹秆的长度、减少竹秆的节数、提高竹秆的质量、减少枝叶的数量,可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对于材用林应以培育较密的林分为好。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限度,超越了这个限度就会出现相反的效果。立竹过密时,必然会出现竹株之间互相争夺水、肥、土、空间、阳光,并出现叶面积指数下降和老竹叶过多等问题,还会影响竹株的光合作用,降低竹笋和竹材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根据橄榄竹苗栽培实验表明:橄榄竹苗挖苗时间、运输时间长短直接影响种植成活率与后期的发笋成竹生长,洪田村橄榄竹即挖即种,其种植成活率与生长旺盛株均高于黄龙村;洪田村试验地种植成活率96.5%、第二年发笋数11.95株及成竹达9.9株,成活率比黄龙村高,发笋数及成竹比黄龙村高。  相似文献   

7.
江西毛竹表型特征地理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调查研究江西省17个天然毛竹林种群(Ⅲ度竹)的胸径、全株杆鲜重、全株枝叶鲜重、杆长、全杆节数、枝下节数、枝盘数、枝下高、叶长和叶宽、叶片长宽比、胸径处竹壁厚度、竹腔径、壁腔比、竹材含水率等表型特征.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全株秆鲜重、秆长、枝下节数、枝下高、胸径处壁厚、竹腔径呈现随经度而变化的地理模式,与纬度、海拔无关;胸径受经度和纬度的双重影响;枝盘数呈现随海拔而变化的地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退化红壤区笋用小径竹幼林结构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红壤丘陵地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改善和生产潜力发挥为目标,以优质笋用小径竹红壳竹Phyllostachys iridescens、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为对象,历时5 a定位研究竹子幼林结构主要因子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红壳竹和早园竹抽鞭发笋能力强,成竹率高,年际立竹量变化明显,以造林后第2年增加最为显著,可分别达到2 430株*hm-2和2 970株*hm-2,第3年成林投产.新竹平均胸径造林后第3年分别为3.54 cm和3.21 cm.第5年立竹量和立竹径级达到丰产林分结构水平.红壳竹和早园竹地下鞭系多分布于土壤上层20 cm区间,造林后第3年鞭系长度达10 m*m-2以上,平均鞭径分别为1.75 cm和1.32 cm,鞭系径级均匀度提高.单位面积林地鞭系侧芽数随着造林年限的增加显著增多,造林后第3年分别是第1年的119.4%和202.9%.指出2竹种在红壤丘陵地适应性好,可规模化推广应用.造林母竹标准为2.5~3.5 cm径级的1~2年生健康立竹,初植密度900~1 500株*hm-2.加强幼林期土壤管理和竹林结构调控是早成林和良好经济性状表现的主要措施.表6参12  相似文献   

9.
绿竹不同器官含水率变化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绿竹不同器官含水率测定,结果表明:竹秆、竹枝和竹叶平均含水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少,1a生绿竹各器官含水率大小为枝>叶>秆,2a、3a生绿竹为叶>枝>秆,各年龄绿竹秆与枝含水率均随着竹株的升高而减少;竹根与竹蔸含水率均随着竹株年龄的增大而减少,并且竹蔸含水率明显高于竹根。  相似文献   

10.
台湾竹家庭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介绍了台湾竹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几种不同的台湾竹的繁殖方法,如分株繁殖、播种繁殖、扦插繁殖,提供了家庭种植台湾竹的基本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不同类型斑竹林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斑竹林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斑竹林的胸径、株高、枝下高、秆重、整齐度、均匀度6个结构因子差异显著,立竹密度、壁厚因子差异不显著;提出优良林分“密度11000株/hm2、胸径5 cm、株高11m、枝下高4 m、秆重8 kg,林相整齐、均匀”的结构标准;立竹胸径、地径、株高、枝下高、秆重因子间相关显著;株高、枝下高、胸径、全重、秆重和均匀度是林分结构的主成分,贡献率69.6%.  相似文献   

12.
茶秆竹林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应用趋势面分析 ,采用 2因子 2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的原理与方法 ,建立茶秆竹林生物量与立竹密度 ( N)和胸径 ( D)关系的回归模型 ,分析单因子产量反应 ,建立边际产量模式 ,同时进行生产弹性分析和探讨 2因素的交互作用 .结果表明 ,所建立的回归模型能很好地反映生物量、密度和胸径三者之间的关系 .D和 N单独作用时 ,林分的最佳密度为 1 843 5株 /hm2 ,平均胸径为 5.73 cm.生产弹性系数 EP<0 ,说明现存竹林密度 N=1 981 5株 /hm2偏大 .立竹密度与胸径的交互作用非常明显 ,N和 D分别介于 1 5750~ 2 0 2 50株 /hm2 和 4.5~ 6 .5cm时 ,茶秆竹的生物量可获得最佳值  相似文献   

13.
车筒竹·箣竹和越南巨竹的力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型丛生竹种车筒竹(Bambusa sinospinosa McClure)、车箣竹(Bambusa blumeana Schult.f.)和越南巨竹(Dendrocala-mus yunnanicus Hsueh)竹材的各力学性质。[方法]选取3年生车筒竹、箣竹和越南巨竹各5株,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制作各力学强度试件,测定物理力学性质,并与传统材用竹种毛竹为参比进行分析。[结果]车筒竹、箣竹和越南巨竹的顺纹抗拉强度分别达到297.3、279.2、265.0MPa,均比毛竹材的相应强度大,顺纹抗压、顺纹抗剪、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比毛竹材的相应值略小。3种丛生竹的力学强度与竹竿部位有关,从基部至梢部,各力学强度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结论]从力学性能上看,可考虑将车筒竹、箣竹和越南巨竹3种丛生竹种用作竹板材原料。  相似文献   

14.
在福建农林大学百竹园内选取簕竹属10个竹种:长枝竹、观音竹、花眉竹、马甲竹、木竹、牛儿竹、坭竹、霞山坭竹、信宜石竹、银丝竹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净光合速率测定,通过计算对这10个竹种的固碳释氧能力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各竹种中整株固碳释氧能力以花眉竹为最优,适宜作为绿化植物竹种植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夏伟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9):145-146
研究经营茶秆竹笋竹两用林合理的经营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9000~13500株/hm2密度范围内,新竹平均胸径随着密度增大而降低;在7500~12000株/hm2密度下,新竹平均竹高随着密度增大而增高。产材量受到平均胸径大小与立竹数量多寡的双重影响。从培育茶秆竹笋竹两用林经营目的综合分析,茶秆竹以笋竹两用林为经营方向,合理经营密度以9000~105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6.
福建酸竹低效林的改造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建瓯市野生福建酸竹低效林实施松土、施肥等低效改造抚育措施,比较分析改造前后竹林立竹密度、地径、林龄结构及笋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区相比,2007年改造区竹林立竹密度增加5021株.km-2,平均地径提高0.3 cm,Ⅰ-Ⅲ度竹所占比例提高42%,产笋量增加433 kg.km-2,经济效益明显,低效改造基本成功。  相似文献   

17.
引种观赏竹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丰富豫南地区观赏竹种类,从浙江省安吉县引进观赏竹品种22个,采用样方调查法进行引种生态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14个观赏竹品种能适应豫南地区生境,其中黄秆乌哺鸡竹、黄纹竹、金镶玉竹、孝顺竹、紫竹、茶秆竹、斑苦竹在株高生长、直径生长和抗性等方面表现良好,为最适宜豫南地区推广竹种。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野外调查,分析了不同经营密度及竹龄对四方竹生长及笋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营密度的升高,四方竹竹高及地径生长呈逐渐下降趋势;就笋产量指标而言,经营密度为1400株/hm2的四方竹竹林出笋量最高,为合理的经营密度.在2~6年生四方竹竹林中,随着竹龄的升高,四方竹竹高、地径及出笋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经营密度对四方竹出笋量、平均竹高及平均地径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竹龄对四方竹出笋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天然竹汁饮料的开发 竹类值物的生理代谢十分旺盛,从竹竿中可分泌出相当数量的竹汁,这种天然竹汁清凉可口,具有祛暑解渴之功效。开发这种纯天然饮料,符合人们回归自然、向往自然的心理追求。我国开发的天然竹汁饮料已引起日本,美国、加拿大以及港商、台商的极大兴趣,可望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据报道,伐竹前采汁,1株竹子可采汁9公斤。采汁后对竹材加工无影响。竹子砍伐后还有竹液泌出,植物生理学称之为伤流。据测定,1株竹子可泌出伤流液200毫升~10升。 竹叶药膳食品的开发 竹叶无毒,无异味,具  相似文献   

20.
在对竹篦舟蛾和竹镂舟蛾食叶量、损叶量、危害叶量以及毛竹不同眉围的株均叶片数进行测定的基础上,通过人工剪叶模拟危害建立经济损失与危害水平的回归模型,从而确定竹篦舟蛾和竹镂舟蛾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