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结杂交永稻三系亲本优1A、V20A直播繁殖与水育秧手工移栽繁殖比较试验,发现在两种不同栽培方式下。其农艺、经济性状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与水育秧手工移栽相比,直播繁殖产量高,增产的原因是直播稻有效穗数多,结实率和千粒重略有增加,其中有效穗数对产量贡献最大,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不育系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2.
感温型三系杂交水稻特优2278是玉林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水稻品种,为挖掘增产潜力和探索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分析5个县市田间试验数据,对其齐穗期、全生育期、有效穗数、株高、穗长、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特优2278的10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总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实粒数产量株高全生育期齐穗期穗长千粒重,其变化范围为3.05%~9.39%;与产量的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实粒数(0.951)千粒重(0.615)总粒数(0.602)全生育期(0.544)穗长(0.466)齐穗期(0.163)结实率(0.044)有效穗(-0.542)株高(-0.632);根据通径分析可得到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千粒重(0.689)全生育期(0.512)结实率(0.195)有效穗数(-0.533)。  相似文献   

3.
摘 要:为了探讨豫东平原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路线,选用4个主导品种,采取理论测产与实收测产相结合,对项目组夏玉米超高产攻关田及农户高产田进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调查,划分为3个产量水平,进行产量构成三要素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水平从10500~12000 kg/hm2提高至12000~13500 kg/hm2,收获穗数增加7736.25穗/hm2,增加了10.69%;产量增加1343.4 kg/hm2,增加了11.97%。产量水平由12000~13500 kg/hm2提高至13500 kg/hm2以上,收获穗数增加6333.75穗/hm2,增加了7.91%;产量增加1482.6 kg/hm2,增加了11.80%。直接通径系数,穗数(X1)为0.8146,穗粒数(X2)为0.1233,千粒重(X3)为0.1275,表明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因此,豫东平原夏玉米超高产栽培,应通过增加种植密度进一步提高产量。‘中单909’、‘登海605’、‘登海618’、‘郑单958’等品种,豫东平原夏玉米实现13500 kg/hm2以上的产量,种植密度为87000~91500株/hm2,收获穗数为84000~88500穗/hm2、穗粒数480~485粒、千粒重330~340 g。 关键词:夏玉米;超高产;栽培;通径分析;技术路线;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4.
播期和密度对麦茬中粳稻皖稻68生育期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不同播期和移栽密度试条件下皖稻68的生育期和产量形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皖稻68生育期天数随播期的推迟而递减,但推迟到6月14日播种仍可正常成熟;移栽密度对生育期无明显影响。不同播期同期栽插的,随播期推迟产量下降,但因秧龄长短的原因,穗数随播期推迟而增加,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递减;增加移栽密度有利于增加穗数而增产。本试验条件下皖稻68作为沿淮麦茬稻栽培,育秧移栽的以5月5日和15日播种,移栽密度为30.0万/hm2和40.0万/hm2产量最高,机插秧以5月25日左右播种为宜,直播稻以6月4日至14日为播种适期。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豫东平原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路线,选用4个半冬性品种,划分为3个产量水平,进行产量结构变化情况分析、产量构成三要素与产量的回归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水平从9000~9750 kg/hm 2提高至9750~10500 kg/hm 2,种植密度、收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协调增加,有效穗数增幅稍大。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与产量(y)具有极显著的回归关系。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的贡献千粒重>穗数>穗粒数。因此,豫东平原冬小麦超高产栽培,应以提高千粒重为主攻方向,适当增加有效穗数,稳定穗粒数。从而提出豫东平原半冬性多穗型冬小麦超高产栽培“一提三增一稳五防”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6.
优质稻新组合宜优99产量结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宜优99的产量(y)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y)与有X1和每穗粒数X2及千粒重X4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X3呈显著正相关;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P)和贡献率(rp),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效穗数X1〉每穗粒数X2〉千粒重X4〉结实率X3。  相似文献   

7.
稻秸还田与播种方式影响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大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水稻秸秆还田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籽粒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大区试验,分析了稻秸机械全量还田与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稻秸不还田条件下,机械条播的出苗率显著低于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机械条播、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的出苗率分别为51.84%、90.89%和88.87%;人工撒播的出苗均匀性差于机械条播和机械匀播,3 种播种方式的出苗变异系数分别为0.49、0.26 和0.23。稻秸机械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播种方式处理的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都有所降低,其中机械条播的下降幅度较大,出苗率降低了36.54%。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通过影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而影响籽粒产量,无论稻秸是否还田,机械匀播的产量均高于其余两种播种方式,稻秸不还田和全量还田条件下的产量分别为6091.34 kg/hm2和6476.20 kg/hm2。因此,在稻秸还田小麦生产中,推荐采用机械匀播的播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小麦的田间出苗率,而且能保持较好的出苗均匀性,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8.
两系杂交稻黔两优58高产条件下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2~2005年黔两优58的高产示范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黔两优58单位面积肥有效穗(X1)与单位面积产量(Y)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千粒重(X4)与单位面积产量(Y)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小。对单位面积有效穗(X1)、穗实粒数(X2)、结实率(X3)、千粒重(X4)与单位面积产量(Y)的直接通径系数排序,得出单位面积有效穗和穗实粒数是影响黔两优58产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此文使用的4个香型不育系与9个恢复系不完全配组,共21个组合,对产量构成要素的杂种优势分析表明:每穗粒数有较强的正优势,结实率表现为较强的负优势;通径分析的结果是:对单株产量直接贡献最大的是有效穗(1.0193)>每穗粒数(0.9260)>结实率(0.7860)>千粒重(0.5450)。此文研究表明,香型杂交稻组合的选育应保证有效穗的前提下,着重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10.
为积极应对干旱天气对黔西南州水稻生产的影响,探索新型轻简、增产、增效的水稻种植模式,进行了免耕直播覆膜、覆膜移栽、常规等行距移栽3种不同种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直播覆膜和覆膜移栽有效穗、结实率和产量均高于常规等行距栽培,3种栽培方式有效穗分别为19.7万/667m2、18.6万/667m2、17.1万/667m2,结实率分别为89.3%、84.1%、79.4%,产量分别为663.4kg/667m2、671.2kg/667m2、587.5kg/667m2。  相似文献   

11.
以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为试材,研究不同N肥用量(纯N 0、112.5、225.0、337.5 kg/hm2)和栽插密度(22.5×104、27.0×104、31.5×104穴/hm2)对产量形成及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对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在22.5×104~31.5×104穴/hm2的密度范围内,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因而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N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对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纯N用量为337.5 kg/hm2时,增穗作用不显著,反而极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3)稻株吸N量随供N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植株含N率和N素累积量过高不利于叶鞘茎中的N素向穗部运转,降低籽粒N素积累量,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而减产。(4)在中等肥力土壤上,施纯N 225.0 kg/hm2,栽插密度22.5×104穴/hm2,高峰苗控制在500.0万/hm2左右,有利于两优培九抽穗前茎鞘叶N素积累和抽穗后向穗部运转,能较好地协调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2.
优质早籼稻产量性状分析及育种策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15份优质早籼稻新品系的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产量性状均与产量呈正相关,除株高外,其余5个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均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产量性状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每穴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47.84%),其次为每穗总粒数(21.86%),再次为千粒重和结实率(分别为14.47%和9.46%).根据分析结果,笔者认为优质早籼稻高产育种应主攻分蘖和提高分蘖成穗率,同时注意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优质早籼稻高产(即产量达500~600kg/667m^2)育种的产量性状模式为单株有效穗8~10穗、每穗总粒数125~150粒、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4~27g.  相似文献   

13.
顾根宝  范同广  郭军  黎贵强  杜德邵  顾闽峰 《种子》2005,24(1):83-84,86
四川省选育的杂交水稻Ⅱ优838组合,2004年春季在越南广义省进行直播制种高产试验,面积3 hm2.经验收:产量高达4 220.6 kg/hm2,有效穗389万/hm2、平均穗实粒数为48.6粒、千粒重23.5 g、结实率达50.36 % .不育系Ⅱ-32 A主茎叶片为14.5叶、生育期为85 d,恢复系川辐R 838主茎叶片为14.0叶、生育期为82 d.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施钾量和基追比对直播和移栽水稻产量和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明确直播水稻和移栽水稻适宜的钾肥施用方式。结果表明,水稻施钾增产效果显著,当钾肥一次性基施时,钾肥施用量为270kg/hm 2的增产效果好于施135kg/hm 2,且钾元素积累量最高,但其钾元素利用率最低。当钾肥用量为135kg/hm 2时,直播水稻钾肥一次性基施与分次施用效果无显著差异,而移栽水稻钾肥分为基肥和穗肥两次施用与一次性基施相比增产效果显著。直播水稻施钾是通过获得较高的穗数以提高产量,移栽水稻施钾则是通过增加每穗颖花数和提高千粒重而达到高产。直播水稻钾肥一次性基施增加的纯收益、钾元素积累量和钾元素表观利用率略高于钾肥分次施用,但差异不显著;而移栽水稻则相反,钾肥分次施用的纯收益较钾肥一次性基施增加1 833元/hm 2,钾肥表观利用率显著高于钾肥一次性基施。研究表明施钾方式对直播水稻和移栽水稻产量提高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存在差异,水稻生产应根据目标产量施足钾肥,建议直播水稻采用钾肥基施,而移栽水稻采用基肥和穗肥并重的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15.
试验在大田条件下,设置带状播种(带宽20、40、60、100 cm,行距20 cm)、全区撒播(幅宽270 cm)等播种方式,研究了种子分布带对冬小麦的群体动态、产量以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播种宽度的增加,穗数和各生育期单株分蘖数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播种宽度20 cm时,单株分蘖数和穗数最少,全区撒播时单株分蘖数和穗数最多,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变化趋势与公顷穗数相反,播种宽度20 cm时,千粒重和穗粒数最大,全区撒播时最小。产量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播种宽度20~60 cm时,增产效果最好,当全小区撒播时,产量最低。综上所述,适当宽幅播种有利于小麦群体生长和产量提高,分蘖成穗率和产量比等行距播种和撒播高,本试验条件下,60 cm宽幅播种分蘖多,成穗率高,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适宜的播期、播量,使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该品种的丰产性,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播量对‘洛麦22’主要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穗数、穗粒数呈现出减少的趋势,随着播量增加,成穗数呈略增加的趋势,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则较小,籽粒产量最高出现在10月5日这一播期,其产量为8919.0 kg/hm2,播期延迟产量逐渐降低,播量的影响则较小。有效茎蘖数、有效茎蘖率随播期推迟有降低的趋势,说明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有效茎蘖数;结实率随播期推迟呈减少趋势,以10月5日播期,播量37.5 kg/hm2和187.5 kg/hm2播期结实性最好,结实率达83.9%和78.2%,可见播量的影响则较小,10月25日播期结实性较10月5日降低17.5%,说明播期越晚结实性越差,故适期播种要比晚播有利于提高结实率。‘洛麦22’适宜播期为10月5日,适宜播量为90~120 kg/hm2。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国审旱稻品种原旱稻3号的特征特性,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处理1:人工均匀撒种旱直播,播种深度为0 cm;处理2:机械化旱直播,行距为0.2 m,播种深度为2~3 cm;处理3:机械化旱直播,行距为0.25 m,播种深度为2~3 cm)对稻产量等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方式单位面积产量最大的是处理2,为6 496.5 kg/hm^2,最小的是处理1,为6 034.5 kg/hm^2,处理2较处理1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462.0 kg/hm^2。由此可见,原旱稻3号可挖掘的产量潜力很大,适宜的栽培措施可以提高原旱稻3号的产量。处理2的实收产量最高,说明其单位面积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四要素协调。  相似文献   

18.
四川中籼中熟杂交水稻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通过对1996—2005年四川省中籼中熟杂交水稻区试试验86个组合的116组数据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均成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但由于有效穗数通过穗粒数的间接副作用较大,所以有效穗数太大对提高产量反而不利。笔者认为,四川中籼中熟杂交水稻高产应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同时兼顾提高千粒重,协调好性状之间的关系。其单产9.0t/hm2的产量构成因素是:有效穗数265~270万/hm2,每穗总粒数180~200粒,结实率大于84%,千粒重27~29g。  相似文献   

19.
冀北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鲜食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在冀北农牧交错区探索生态保护与高效生产兼顾的新的种植结构,进行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鲜食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早熟糯玉米品种彩糯1号采用露地直播、露地移栽、地膜直播和地膜移栽4种不同栽培技术,鲜穗产量分别为:6 297kg/hm2、8 653.5kg/hm2、9 696kg/hm2和10054.5kg/hm2.其中,地膜直播和地膜移栽及露地移栽方式都可以在热量不足的冀北农牧交错区安全实现糯玉米适期采收(乳熟期,子粒含水率61%~65%)和高产.证明冀北农牧交错区通过保护性耕作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种植早熟鲜食糯玉米,可以实现农田生态保护与高效生产的二者兼顾,有望在该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久佳复合微生物肥料施用量与水稻产量和性状的关系,以杂交水稻品种宜香优2886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移栽、直播)和久佳复合微生物肥料不同施用量对产量和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久佳复合微生物肥料比不施的处理增产4.0%~9.64%。移栽方式施用久佳复合微生物肥料3kg/667m2处理的产量最高,为606.97kg/667m2,比移栽方式施用久佳复合微生物肥料的处理增产2.25%~4.6%,比移栽方式不施久佳复合微生物肥料处理增产9.64%。移栽方式施用久佳复合微生物肥料3kg/667m2处理的性状较好,每穗总粒数162.27粒、每穗实粒数143.31粒、结实率88.32%,分别比移栽方式不施久佳复合微生物肥料的处理增加2.56粒、8.49粒和3.9个百分点。久佳复合微生物肥料对株高、穗长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