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兰蓉  杨国伟  吴志明  苑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7179-7181
[目的]对鸡腿菇液体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筛选及优化。[方法]以鸡腿菇为供试材料,胞外多糖和菌丝体生物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鸡腿菇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进行筛选及优化。[结果]鸡腿菇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葡萄糖2.0%,酵母膏0.75%,CaCl0.2%;鸡腿菇液体发酵产菌丝体的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合为:葡萄糖2%,酵母膏0.75%,KH2PO4 0.2%;鸡腿菇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和菌丝体的最佳发酵条件均为:起始pH值7.0,接种量20.0%,装液量120ml,培养天数6d;[结论]该研究为鸡腿菇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应用响应面分析法考查葡萄糖、蛋白胨、KH2PO4、果蔬汁用量对金针菇液体发酵胞外多糖的影响,分析胞外多糖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对金针菇胞外多糖影响大小依次为:蛋白胨KH2PO4果蔬汁葡萄糖,所确定的最优培养基质量分数为:葡萄糖2.46%,蛋白胨0.5%,KH2PO40.1%,果蔬汁15%,在此条件下胞外多糖质量浓度为0.83mg·mL~(-1)。通过测定金针菇液体发酵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证明金针菇胞外多糖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都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当胞外多糖质量浓度大于2mg·mL~(-1)时,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相比同质量浓度下的Vc要高;当胞外多糖质量浓度大于1.5mg·mL~(-1)时,其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与同质量浓度下的Vc的清除率相近,达到99.87%。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梨形马勃产胞外多糖的培养基组成,运用响应面设计法对梨形马勃产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研究.首先利用Minitab 16.0分析软件的Plackett-Burman设计模块对影响胞外多糖产量的培养基组分进行设计筛选,进一步结合单因素实验结果确定筛选出具有显著效应的3个因素:麦芽糖、维生素B1(VB1)和谷氨酸;然后通过该软件中的Box-Behnken实验设计模块对此3个因素进行优化,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优化,结合基本培养基中其他成分含量而得到最高胞外多糖的最佳培养基组成:麦芽糖6.11%,谷氨酸0.70%,VB12.8×10-4%,酵母粉0.50%,KH2PO40.15%,MgSO4爛7H2O 0.10%,初始pH值5.5.在此优化培养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得到梨形马勃胞外多糖产量为(3.71±0.16)g/L,比采用基本培养基的多糖产量增加了4.6倍.  相似文献   

4.
金针菇液体培养生产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菌株、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时间对金针菇菌丝体产量和金针菇多糖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金针菇胞外多糖进行了紫外和红外分析。结果表明,金针菇12号菌株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0~11 d时金针菇菌丝多糖含量和金针菇菌丝体产量最高,金针菇胞外多糖产量较高。紫外和红外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分离的金针菇胞外多糖为一种含β-型吡喃糖苷键的纯多糖。采用不同的培养基对金针菇胞外多糖的主体结构影响不明显,均有相似的多糖特征峰和β-型吡喃糖苷键吸收峰。但采用玉米、黄豆等配制的培养基更有利于工业化生产金针菇多糖。  相似文献   

5.
对影响柳小皮伞AS 5.166液体深层发酵生产胞外多糖的相关因子: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并选取葡萄糖、酵母膏、KH2PO4、MgSO4、VB1等进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浓度水平,结果表明:发酵培养基葡萄糖、KH2PO4、MgSO4浓度对胞外多糖产量影响显著;验证试验表明:当葡萄糖40.0g,酵母膏4.0g,KH2PO41.5g,Mg-SO41.0g,VB150mg(/L)时,在25℃、140 rpm的培养条件下摇床振荡培养5d,所得胞外多糖量最大为108.74mg.100mL-1。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提高胞外多糖的产量,优化柱状田头菇液体发酵适宜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方法】 以胞外多糖产量为主要测定指标,通过对培养基的碳源、氮源种类及其浓度、起始 pH、摇床转速、培养时间等 发酵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以获得柱状田头菇液体深层发酵的优化条件,提高柱状田头菇菌丝产胞外多糖的产量, 其中胞外多糖产量通过苯酚 - 硫酸法测得。【结果】柱状田头菇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的优化条件为:采用可溶 性淀粉作为碳源,浓度控制在 20~40 g/L;采用 L- 谷氨酰胺作为氮源,浓度控制在 2 g/L;起始 pH 控制在 7.0, 转速控制在 180 r/min,并在 26 ℃下培养 12 d。【结论】在此发酵条件下,柱状田头菇液体发酵的胞外多糖产量 可达到 1.08 g/L,其中多糖含量为 71.73%、蛋白质含量为 8.62%,可为柱状田头菇多糖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提供 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姜宁  刘晓鹏  杨洪  秦恩华  马淼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429-6430
为了优化金针菇液体培养基。选取影响金针菇生长的4个主要营养因子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维生素进行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维生素及其不同配比对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确定了金针菇菌丝生长的最佳培养基。金针菇液体培养的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佳氮源为黄豆粉,最佳无机盐为KCl,最佳维生素为VB2;最佳培养基配方为3%的可溶性淀粉、4%的黄豆粉、0.15%KCl7、.5 mg/100ml的VB2。该研究为金针菇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选出适合紫丁香蘑(Lepista nuda)菌丝生长的液体发酵培养基。[方法]以紫丁香蘑菌丝体干重和胞外糖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最适合紫丁香蘑菌丝生长的液体发酵培养基。[结果]碳源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KH_2PO_4和氮源,最后是MgSO_4。[结论]最适液体发酵培养基为:可溶性淀粉2%(w/V),酵母浸粉0.5%(w/V),KH_2PO_40.3%(w/V),MgSO_40.05%,CaCl_20.001%,VB10.001%(w/V),pH 7。  相似文献   

9.
对假蜜环菌的液体发酵培养基不同碳氮源组合进行了试验,以菌丝生物量以及胞内多糖、胞外多糖的产量为指标,确定了最佳碳氮源组合以及最佳发酵时间.  相似文献   

10.
在雷蘑液体发酵培养基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适于雷蘑深层发酵的初始pH值、接种量、装液量、发酵温度和时间及摇床转速对菌丝生长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并通过L16(45)正交试验对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初始pH值6.5,接种量10%,装液量100ml/500 ml,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9 d,转速140 r/min的发酵条件下,所得胞外多糖量为93.61 mg/100 ml。  相似文献   

11.
蛹虫草菌丝体液体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蛹虫草菌丝体发酵液中的菌丝体干重和粗多糖产量为指标,筛选出液体培养基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黄豆粉。通过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优化出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马铃薯20%,蔗糖5%,黄豆粉2%,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1%,维生素B10.01%。并确定了摇瓶最优发酵工艺条件为装液量100 mL·250mL-1三角瓶,菌龄为72 h,接种量为15%,起始pH 6.0,温度24℃,摇床转速150 r·min-1,最适发酵周期为120 h。  相似文献   

12.
新疆维药阿里红液体发酵培养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涛  黄玲  娄恺 《新疆农业科学》2009,46(4):696-705
浸粉0.3;、蛋白胨0.75;、酵母浸粉0.5;.经12 d发酵,每50 mL发酵液菌体干重和胞外粗多糖含量最高可达65.4和77.7 mg.  相似文献   

13.
深层发酵产樟芝菌丝体和多糖培养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加快樟芝的应用和发展。[方法]选取碳源及碳源浓度、氮源及氮源浓度作单因素试验,碳源、氮源、无机盐组合和生长因子作正交试验,优化深层液体发酵法生产樟芝菌丝体和多糖的培养基。[结果]玉米粉作碳源时,樟芝菌丝体干重和胞外多糖含量最大,胞内多糖次之,质量分数4.00%的玉米粉作碳源最合适。以麸皮作氮源时,菌丝体干重和胞内、外多糖含量最大,硝酸铵最少,质量分数0.8%的麸皮作氮源最合适。玉米粉和麸皮是影响菌丝干重和胞内、外多糖含量的主要因素。[结论]深层液体发酵法生产樟芝菌丝体和多糖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4.00%玉米粉,0.60%麸皮,12mg/LVB1,0.25%KH2PO4,0.05%MgSO4·7H2O。  相似文献   

14.
王飞  刘霞  陈明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218-2218,2224
采用响应面法(RSM)对北虫草(Codyceps militaris(L.)Link.)液体发酵培养基的3种主要成分蔗糖、蛋白胨和KH2PO4进行优化,采用多元二次回归方程拟合3种因素与多糖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岭脊分析,获得培养基中3因素最佳浓度为:蔗糖3.23%,蛋白胨1.05%,KH2PO40.08%,培养液多糖含量为1.977 970×10-2g/ml.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戊糖乳杆菌YY112 胞外多糖的产量,本研究结合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对该菌株产多糖的营养条件和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本次研究的范围内,MRS培养基为适宜的基础培养基;蔗糖为适宜碳源,添加量为质量体积比3%;大豆蛋白胨为适宜氮源,添加量为质量体积比1%;酵母粉能够提高菌株的多糖产量,适宜添加量为质量体积比2%;培养基初始pH值为6.0,菌株接种量为体积比4%,适宜培养温度29.5 ℃,此时培养24.5 h胞外多糖产量最高。在此优化培养条件下,YY112胞外多糖产量达到(380.97±0.45)mg·L-1,与响应面分析预测值基本吻合,较优化前增加了46.52%。  相似文献   

16.
以菌丝体生物量为测量指标,筛选出肉色杯伞液体发酵培养基最佳碳源、氮源和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最佳碳源为玉米粉,最佳氮源为豆饼粉,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3.0%,豆饼粉1.5%,KH2PO40.3%,MgSO4.7H2O 0.1%,VB110.0mg/L。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香菇菌丝液体发酵碳源对香菇多糖产量的影响。[方法]以葡萄糖、淀粉和蔗糖作碳源,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柱层析分离多糖,采用正交设计法对香菇真菌发酵的碳源进行研究。[结果]香菇真菌发酵生产香菇多糖的最佳碳源为6%葡萄糖,4%淀粉,2%蔗糖。淀粉对香菇多糖的产量有显著影响。对比试验发现,添加淀粉作碳源有利于香菇菌丝生长发育和多糖的积累。葡萄糖浓度与吸光度A490nm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红外光谱分析显示,香菇菌丝发酵获得的香菇多糖为吡喃型的β-D-葡聚糖,纯化后与由子实体获得的香菇多糖没有本质的不同,但产量不高。[结论]香菇菌丝在富营养化条件下可以积累香菇多糖。该研究对香菇多糖的发酵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佳佳  叶亚新  金琎  李兆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1869-11870
[目的]为竹黄多糖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组织分离,从野生竹黄子实体中获得能产生竹黄多糖的无性株,然后用其进行液态发酵培养,通过摇瓶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碳源、氮源、生长因子和初始pH值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α=0.05)。其显著性依次为:碳源浓度〉生长因子浓度〉酸碱度〉氮源浓度,在交互作用中只有CGF×CN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蔗糖20g/L+酵母膏8g/L+玉米浆2g/L,最佳初始pH值为6.0。当摇瓶装量为50/250ml(V/V)。接种量为10%(V/V),培养温度为28℃,摇床转速为120r/min时,120h后发酵液的竹黄多糖含量为8g/L。[结论]该试验初步研究了利用竹黄无性菌株通过液态发酵生产竹黄多糖的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19.
产纤溶酶菌株S-05的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离获得的一株产纤溶酶能力较强的芽孢杆菌(Bacillussp.)S-05,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该菌株产生纤溶酶的适宜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1.0%,大豆蛋白胨1.0%,Na2HPO40.4%,NaH2PO40.2%,MgSO4.7H2O 0.05%,CaCl2.2H2O 0.01%;发酵条件为:接种量2%,培养基装液量30 mL(250 mL三角瓶),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50 r/min,发酵周期48 h,初始pH 7.0;在此条件下发酵液产酶活力(相当尿激酶活力单位)高达652.55 IU/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