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研究燕山山地栎类次生林的林分结构特征,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栎类次生林的林分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栎林按优势树种可分为槲树次生林、蒙古栎次生林、松栎混交林和阔叶杂木林4种类型,林分伴生树种多样,但以同龄单层林纯林为主,林分平均胸径和树高、蓄积量较低,森林质量较差,生态功能退化严重。森林经营中应根据不同类型栎林的结构特征,采用补植、疏伐和人工促进实生更新等措施促进森林发育。  相似文献   

2.
从蒙古栎林入手,分析间伐对于次生林生长率的影响.该文先简述抚育间伐对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的影响,而后从蓄积生长率角度分析其前期过程,针对具体数值探讨抚育间伐和生长率之间的联系,分别从趋势以及定量2个角度进行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海南霸王岭林区的热带天然次生林抚育技术试验,了解抚育对次生林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方法]通过对30个热带天然次生中龄林(60年)固定样地(50 m×50 m)进行抚育前后的森林调查数据,利用配对t检验、非维度多尺度标定(NMS)和指示种分析等统计方法,比较个体数量、物种多样性、群落物种组成、指示种、优势种和群落径级结构在抚育后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经过抚育后群落上层物种(胸径≥5 cm)和下层(1 cm≤胸径5 cm)个体密度显著减少了24.9%和59.9%,胸高断面积显著减少了13.1%和54.9%。抚育前后上层和下层树木径级分布结构均没发生显著变化,但呈随径级增加抚育比例减小的趋势。与抚育前的群落物种相比,抚育后的次生林上层和下层的物种组成无显著变化,上层树木物种密度减少了15.1%,但物种丰富度(排除密度效应后的物种密度)和香农指数无显著变化。抚育对下层树木的影响更加显著,其中,物种密度、物种丰富度、香农指数显著减少了40.3%、15.1%和11.1%。经过抚育后,上层指示种多度平均减少了85.6%,优势种多度平均减少了6.4%;下层指示种多度平均减少了85.9%,而优势种多度平均减少了35.1%。[结论]通过中幼林综合抚育措施,热带低地雨林次生林中短寿命先锋种数量显著减少,降低了抚育后先锋种对保留目的种的竞争强度,从而为加快热带次生林的生态功能恢复和实施森林经营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经营模式对蒙古栎天然林林分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恢复、森林质量提升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丹清河实验林场的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布设与典型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样地调查,研究目标树经营、综合抚育经营和无干扰3种经营模式对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经过17年的经营实践,目标树经营模式中蒙古栎优势度下降明显,红松和红皮云杉优势度大幅增加并成为优势种;综合抚育经营和无干扰林分中蒙古栎优势度保持不变,其他树种优势度降低但树种组成发生变化;目标树经营和综合抚育经营模式中出现新的珍贵树种(黄檗、胡桃楸);蒙古栎胸高断面积绝对值在3种经营模式间差异很大,表现为目标树经营(5.3 m2·hm-2)综合抚育经营(11.0m2·hm-2)无干扰(21.6 m2·hm-2);蒙古栎在各经营模式中均占有最大优势度,且目标树经营(55.1%)明显小于综合抚育经营(78.1%)和无干扰(79.6%);红松在目标树经营模式中的胸高断面积(2.8 m2·hm-2)和优势度(32.3%)都明显高于另外2种经营模式;林分平均密度和平均树高表现为无干扰显著大于另外2种经营模式(P0.05),目标树经营与综合抚育经营模式间无显著差异;林木平均胸径在3种经营模式间无显著差异;从径级结构来看,除1~5和35~40 cm 2个径级外,无干扰模式的其他径级林木数量都明显多于目标树经营和综合抚育经营;从垂直结构来看,无干扰模式在10 m的各层级都明显大于目标树经营和综合抚育经营;目标树经营、综合抚育经营和无干扰3种经营模式下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抚育的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显著大于目标树经营和无干扰(P0.05);目标树经营和综合抚育经营的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显著大于无干扰,3种经营模式中其他类型的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目标树经营与综合抚育经营的林分相似度最高,而目标树经营与无干扰林分相似度最低。【结论】目标树经营通过补植红松等后期树种的方式,成功地将后期树种引入林分,同时促进一些珍贵树种的生长;而短期来看,不加干扰的林分生产力水平高于目标树经营和综合抚育经营的林分;对于蒙古栎天然次生林而言,森林经营如何在长时间尺度上提高林分生长量,还需长期监测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根据不同培育目标,对辽东山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次生林进行抚育间伐试验。结果表明:2013年蒙古栎林中度区林分平均胸径总生长量和平均生长率最大。抚育间伐对蒙古栎林蓄积生长作用明显,抚育间伐能提高蒙古栎林分蓄积总生长量、平均生长率和林分收获量,各指标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中度间伐效果最好。随着间伐强度的加大,蒙古栎林分小径木蓄积比例逐渐减少,中、大径材蓄积比例逐渐增大(弱度间伐除外);抚育间伐能有效的减少林木枯损量,改善林木的生长环境,促进林木的生长。中度间伐最有利于提高林分生产力,可培育小径材,既林分径阶为14cm,林木保留密度以972株/hm~2左右为宜。若想培育中、大径材,可加大间伐强度,极强度间伐效果最好,既林分径阶为18cm,林木保留密度以670株/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6.
以黑河地区典型天然次生林(针阔混交林、白桦林、蒙古栎林和杂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抚育经营方式,研究了抚育对黑河地区典型天然次生林群落的树种组成、径级和树高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抚育经营能够提高兴安落叶松等主要树种的地位(重要值提高28.26%~120.00%),提高天然次生林经营价值;抚育经营能够显著提高大中径级林木所占比例(2.21%~22.68%),降低小径级林木所占比例(2.21%~26.36%),充分发挥天然次生林的生产潜力;抚育经营能够显著提高演替层林木所占比例(2.27%~100.00%),降低主林层林木所占比例(0.00%~2.27%),加速天然次生林向地带性顶级群落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7.
以辽东山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72株不同林龄的蒙古栎解析木数据构建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模型,并对其生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Korf方程拟合胸径和材积生长效果最好,Gompertz方程拟合树高生长效果最好,R2值分别为0.8810、0.8233和0.9025,使用未参加建模的解析木数据对最优模型进行t检验...  相似文献   

8.
海南白沙2类退化天然次生林的森林发展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热带不同演替阶段的2类退化天然次生林林学特性的对比分析,确定2类退化天然次生林在乔木树种组成结构、幼苗幼树组成结构、更新能力上存在的差异。以近自然森林经营思想为依据,针对2类退化森林的不同情况,制定出森林发展类型。早期天然次生林:森林类型的发展目标为环境保护和木材生产。在未来树种组成上,主林层林分目标树种为烟斗柯、乌墨、枫香。烟斗柯主伐木胸径50cm,主伐年龄≥50年;乌墨主伐木胸径70~80cm,主伐年龄≥50年;枫香主伐木胸径45cm,主伐年龄≥20年。较老天然次生林:森林类型的发展目标相同,但在未来树种组成上,主林层林分目标树种为黄樟、乌墨、华润楠、枫香。黄樟的主伐木胸径40cm,主伐年龄≥50cm;乌墨主伐木胸径70~80cm,主伐年龄≥50年;华润楠主伐木胸径60~70cm,主伐年龄≥60年;枫香的主伐木胸径45cm,主伐年龄≥20年。  相似文献   

9.
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次生林台湾相思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竞争强度与对象木胸径服从指数函数关系,台湾相思胸径小于26cm时应加强对其保护,采取人工抚育措施促进生长;台湾相思胸径达到26cm时竞争强度趋于稳定。这可为台湾相思次生林的抚育间伐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秦岭林区中龄次生林的生长特点,结合次生林抚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长期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中龄次生林的高生长有一定影响,对胸径的生长有显著的影响,随密度的减小,林分胸径生长量有增大趋势;对林分的蓄积增长有较大的影响.该林分的合理保留密度应为1 500株/hm2.同时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海拔的变化对次生林生长影响很小.该项研究为秦岭林区的次生林抚育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东北地区蒙古栎资源丰富,但林分质量良莠不齐,生产力普遍偏低,实现以蒙古栎为主要树种的次生林经济和生态效益双重提升,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该文主要围绕蒙古栎种源选择、造林方式、抚育经营与维护等方面概述蒙古栎大径材培育相关研究。通过目标树优选和经营策略,对栎林间伐和改造,同时通过提升林地土壤肥力提高蒙古栎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通过短期生产、变现和大径级规格木材长期培育的有机结合,实现东北地区次生林短期、长期经营目标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2.
冀北山地蒙古栎林次生采伐物是食用菌栽培中的优质原料。采用径阶样木法,测定了冀北山地蒙古栎中幼龄次生林的林木地上生物量,其胸径(D)变化范围5.9~14.8cm,树高(H)变化范围4.8~11.1m,以胸径D(cm)和D~2H(cm~2·m)、单株蓄积量(V)为自变量,林木的生物量鲜质量W湿(kg)和烘干质量W干(kg)为因变量,建立了林木的树干、树枝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的估计模型,自变量和因变量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可为林分抚育、采伐作业时采伐生物产量的估计提供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13.
间伐是培育森林的重要手段,其对林分生长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实施不同间伐强度,研究水曲柳次生林胸径的影响变化。结果表明:在无显著差异的样地中,通过抚育间伐后的培育,水曲柳胸径生长产生了显著性差异,其中采伐强度为20%的水曲柳林胸径生长量与其他采伐强度有显著性差异,生长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林木树冠结构与密集度具有一定关联性。密度效应一直是森林经营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探究蒙古栎次生林林分密度与树冠结构、密集度的关系,以期深入掌握蒙古栎次生林结构特征,为蒙古栎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0年8月在小陇山蒙古栎次生混交林中选取立地条件均一、不同密度的典型样地进行调查,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Pearson相关系数和最优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不同密度下树冠结构与密集度的关系。[结果 ]不同密度蒙古栎林中树冠体积的变异最强,其次为冠长与树冠面积,冠幅、冠长率和冠形率的变异最弱,树冠结构特征的变化趋势随林分密度的改变呈单峰型分布。随着林分密度递减,冠幅、树冠面积、树冠体积分别与胸径的相关性趋势近似于“L”型,而冠长和胸径的相关性趋势与林分密度的变化保持了一致,林分密度对冠长率、冠形率与胸径相关性的影响不大。蒙古栎林密集度处于中等密集至很密集状态,但不同密度林分内林木树冠的挤压与重叠程度有差异,其中优势树种蒙古栎、白桦、华山松和椴树起了决定性作用。蒙古栎林中林分密度对树冠结构与密集度关系的影响包含两种路径:林木竞争—树冠结构共同介导的间接影响;林木竞争—胸...  相似文献   

15.
蒙古栎次生林林木竞争压力指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研究林木竞争机制,优化林分结构和调整抚育间伐技术,以汪清林业局蒙古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蒙古栎自由树的冠幅模型,提出了影响力因子、影响圈共生模式识别因子,量化单木竞争状态。基于108棵蒙古栎优势木数据,采用调整系数法构建蒙古栎自由树的冠幅与胸径相关的冠幅模型为CW=0.109 4+0.299 8×D;采用影响力因子来确定林分中任意对象木的竞争木;将对象木的影响圈与其竞争木的影响圈之间的共生模式划分为4种类型,利用影响圈共生模式识别因子(FSI)进行共生模式判断,分别4种共生模式确定树冠重叠面积的计算方法。基于不同的共生模式,运用相应的竞争压力指数(CSI)计量模型计算CSI值,并通过案例分析,得到样木CSI值为439。  相似文献   

16.
<正> 对森林后备资源的抚育工作,在建国初期,黑龙江省曾经采取过在次生林林区封山育林的措施,收效较好。之后,又在次生林林区建立国营经营林场,对次生天然林进行卫生伐和抚育伐,用人工促进更新的办法,恢复森林的再生能力。这项工作开始阶段,由于按照合理经营的要求,以抚育和营造为主,为实现  相似文献   

17.
搞好天然次生林优化抚育,对提高林分质量,加快林木生长,增强企业后劲,缓解可采资源危机,使天然次生林从低效生态平衡转变为高效率多功能的生态平衡,具有很大的作用。天然次生林优化抚育,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综合经营和培育天然幼、中龄林,因地制宜地以目的树种更替那些非目的树种,从而改善森林质量,增加森林年生长量,提高林地总生产力。如上经营技术已被黑龙江省森工战线列为“天然次生林优化抚育工程”,本文是对该“工程”实施技术的研讨。1可实施天然次生林优化抚育的林分现状为了搞好关于天然次生林优化抚育技术的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促进天然次生林生长,探究合理的人工抚育方式,以秦岭北麓油松幼龄林为试验样地,无任何抚育措施的油松林为对照组,统计了其与经过人工抚育的油松林胸径及树高等生长量,分析对比了人工抚育与对照组油松林生长量的差异,从而研究了人工抚育对天然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人工抚育的油松林2014年、2015年平均树高增长率为9.31%,12.93%,较对照组分别高出1.16%、4.46%;平均胸径增长率为5.68%、8.67%,较对照组分别高出3.41%、5.47%;单株材积增长率为20.28%、29.73%,较对照组分别高出8.02%、15.19%,t检验结果显示经过人工抚育的油松林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增长率均显著高于未经抚育的对照组油松林。  相似文献   

19.
以近自然森林经营为目标,对天然次生林抚育间伐技术关键点——间伐木的选择策略进行研究。选取林木的自由度、混交度、大小比数、健康指数、空间密度指数和目的树种特性指数等6个指标,结合近自然森林经营目标的需求,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以上各个指标进行赋权、"间伐指数"计算模型对该林分的间伐木被伐几率进行排序,以确定最后的间伐木。本文以黑龙江省东京城林业局天然次生林为案例进行研究,得到了较为理想的抚育间伐方案。  相似文献   

20.
蒙古栎地理分布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蒙古栎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内蒙古和河北省北部,为落叶阔叶林的主要树种。蒙古栎林在大兴安岭占其林总面积的13%,达153万hm^2;在河北省栎林占全省森林面积的8.5%,而蒙古栎林在栎林中面积最大。东北三省的蒙古栎林面积至少可占次生林总面积的35%以上,如黑龙江省森工系统的蒙古栎林270hm^2,占次生林总面积的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