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野苹果F_1代果实性状的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年生新疆野苹果×富士杂交F1代群体为试材,对19个果实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从功能基因研究和品系选育两个角度对各指标的遗传变异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与栽培苹果相比,F1代在果实质地、花色苷有关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钙与果实质地的3个指标相关性不显著;花色苷与糖含量相关性不显著,但与钙、钾含量相关性极显著。钙与多个指标极显著相关,可作为功能基因研究的重点。(2)从主成分贡献率看,果实质地、矿质元素、果实大小、花色苷含量4个主成分在遗传信息中占的比重较大,是下一步功能基因研究的切入点,也是进行品质综合评价的重点考察对象。加大对果实质地、果实大小、花色苷含量的考察可提高育种效率。(3)对主成分综合得分排序,根据不同育种目标选择综合性状优良的个体,是新疆野苹果在育种中利用保存的有效捷径。  相似文献   

2.
以“山东大绵球”与“新宾软籽”杂交F1代(151株)混交获得的F2代群体中10个性状较好的软核山楂株系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果实外观性状、内在品质、营养品质共19个指标,分析各株系的品质性状差异性,并运用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个果实品质性状均有显著性差异,部分性状表现较好,单果重最高达5.27 g(株系18-27,下同),果皮颜色主要为鲜红色,可食率最高达90.96%(17-17),维生素C含量最高达965.2 mg/kg(16-35)。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出了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3.695%,其中第一主成分(27.76%)和第二主成分(25.29%)累计贡献率最高,主要包括可溶性糖、果实颜色、果实硬度、含水量等指标。综合评分较高的是20-9、15-38和25-37这3个株系,均可作为优良软核山楂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套适合欧李果实品质评价的方法。【方法】选取引种到成都地区的9个欧李品种,对12项果实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应用隶属函数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转化,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以主成分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前4个主成分值与相应权重之积的累加和,得到综合分值。【结果】欧李果实的各品质指标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单果重与可溶性蛋白之间,可食率与含水率之间,可滴定酸与固酸比、糖酸比之间,固酸比与糖酸比之间相关性达极显著。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6.515%;第1主成分为口感因子,方差贡献率为50.126%;第2主成分为质量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6.028%;第3主成分为可食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1.159%;第4主成分为营养因子,方差贡献率为9.203%。建立了不同欧李品种果实品质的综合评价模型:F=0.579 4F_1+0.185 2F_2+0.129 0F_3+0.106 3F4。果实综合品质排序为:燕山2号>农大7号>燕山1号>京欧1号>鲁1>内蒙大>蒙艳早红>鲁2>16-8。其中,燕山2号的果实综合品质最优,可考虑作为引种成都地区的优良经济果树品种。【结论】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为欧李的引种与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4份诺丽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单果重、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可食率、果汁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维生素C含量、还原糖含量和pH等12个数量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就其品质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诺丽种质的果实品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具有丰富多样性。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4份材料的12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介于1.76%~41.61%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一些果实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2个数量性状综合成为3个主成分。根据主成分综合排序表明,yitc-N1、yitc-N2、yitc-N3、yitc-N4果实品质的综合评分分别为-1.00、-1.85、1.08和1.76,说明yitc-N4果实品质综合表现优良,其次是yitc-N3。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枣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特点,了解枣裂果性状与果实(核)性状的相关性,提高枣种质的利用效率,本研究对枣核心种质的果实、果核和裂果等相关的9个重要表型性状指标进行了测定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核心种质资源具有较丰富的表型变异,9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均达20%以上,平均变异系数为39.00%;其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为1.49~1.93,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77。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9个表型性状指标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多个果实(核)表型性状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正相关或负相关),果实横径与裂果率达到显著的正相关,果形指数与裂果指数之间达到显著的负相关。果核性状与裂果性状均无显著相关性,裂果率和裂果指数之间达到了极显著的正相关。3)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了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可达94.79%,即这4个主成分保存了原始性状94.79%的遗传信息。9个表型中果实纵径、裂果指数、果核指数和果形指数是造成枣核心种质表型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来自湖北、湖南、广西15个种源的南酸枣果实表型性状进行测定,在江西省九江市开展发芽率试验,为南酸枣进一步优质资源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对各种源果实的9个表型性状及发芽率进行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对指标间及其与地理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在表型性状及发芽率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5个种源间果纵径无显著差异,其他果实表型性状及发芽率差异显著,变异系数范围为6.90%~45.44%,变异程度为发芽率>果肉鲜质量>果鲜质量>核鲜质量>核形指数>果横径>核纵径>核横径>果纵径>果形指数;相关性结果表明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性状与地理因子存在关系如下:果横径与经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性系数为0.717;果鲜质量与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性系数为0.696;果形指数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性系数为-0.527;核鲜质量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性系数为0.602;果肉鲜质量与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性系数为0.644;发芽率与经度、纬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522、0.601;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3个类群,第I类群(含湖北咸安),此类群果大、果核大、果卵圆形、果肉较多、发芽率低;第II类群果小、果核小、果肉最少、发芽率较高;第III类群(含湖北秭归),此类群果最大、果核最大、果近圆形、果肉最多、发芽率最高;主成分分析表明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95.63%;供试种源中,湖北咸安种源综合得分最高,广西苍梧种源综合得分最低.[结论]因地理差异,15个种源南酸枣果实表型性状及发芽率多样性较为丰富,且受经纬度影响明显,南酸枣表型性状及发芽率在纬度带上都未形成明显分布规律,在经度上形成规律如下:果横径、核横径形成从西向东变宽的变化趋势,果形、核形从东向西由近圆形变为椭圆形的变化趋势,平均发芽率形成从西向东变高的变化趋势.供试种源中,湖北咸安种源南酸枣果实表型性状表现及发芽率最佳,广西苍梧种源表现最差.  相似文献   

7.
以20个杏树品种为试验材料,运用SPSS19.0软件,分析研究了杏树果核数量性状指标,对测得果实的核纵径、核横径、核侧径、核型指数、核干重、仁纵径、仁横经、仁侧径、仁型指数、仁干重以及出仁率11项果核性状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可达84.55%,囊括了所检测的11个果核性状指标。对20个杏树品种,使用前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欧式距离为10时,该20个杏树品种可聚为5类。对11个果核性状指标,利用前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在相同欧式距离处,该11个果核性状指标可聚为4类,分别从这4类指标中挑选仁侧径、核侧径、出仁率、仁型指数4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20个杏树品种进行系统聚类, 在欧式距离为10时, 聚类结果与用3个主成分值聚类结果相同,表明用以描述杏树果核性状的11个指标可简化为4个指标,即仁侧径、核侧径、出仁率、仁型指数。为其他经济林树种的性状指标筛选简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完熟采摘对香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通过年度生长节律观测和不同成熟时期的果实成分分析,初步研究香榧果实成熟后期不同阶段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积累情况。本试验在浙江省松阳县选择4个海拔不同的香榧种植基地,对不同海拔的香榧年度生长节律进行观测,对同一基地不同成熟阶段的香榧果实进行成分测定,分别测定不同成熟阶段香榧种子的种实重、含油率、出仁率、蛋白质和总糖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海拔不同的香榧开花、结实时间有显著差异,高海拔区域的香榧开花时间较低海拔晚10 d左右,果实成熟晚7 d天左右;不同成熟度对香榧种实出仁率、含油率、蛋白质和总糖含量等均有显著影响,完熟采摘的香榧较未成熟和近成熟采摘的香榧出仁率高6.5和3.3百分点,含油率高6.02和3.21百分点,总蛋白高2.16和1.07百分点。本研究表明完熟采摘可以显著提高香榧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9.
选取12个日本甜柿品种的果实性状、SPAD、果实品质等12项性状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日本甜柿不同品种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选取的4个有效主成分反映出了全部指标79.934 6%的信息,计算出各主成分的因子得分,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得出了12个日本甜柿品种性状表现的综合得分,筛选出了阳丰、富有和次郎3个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日本甜柿品种.该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结果具有全面性和科学性,与生产实际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为科学地简化茶蔗属植物果实品质的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以茶藨属植物不同种间的果实为材料,对测得的果实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有机酸、色价、出汁率等12项指标进行了分析.依据性状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5%以上,提出了3个反映茶藨属植物果实主要品质的主成分及其主成分函数武.通过计算各种重要主成分值,进而选择综合性状优良的种.其结果与种的实际表型相近似,表明主成分分析法对茶藨属植物果实品质主要性状综合评选比优良性状打分评优更科学、简便.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葡萄品种果实中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特征及营养品质差异,建立葡萄果实营养品质综合评价方法,以15个鲜食葡萄品种为对象,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对果实15个营养品质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不同葡萄品种间各营养指标含量差异明显,其中苹果酸和总酚含量差异最大;主成分分析提取了6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达87.689%;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阳光玫瑰、魏可和金手指的综合营养品质较高,藤稔、巨峰和京亚的综合营养品质较差;建立了葡萄营养品质评价回归模型Z=-4.012+0.056X_5+0.018X_(6 )+0.009X_8+0.729X_(11),方程决定系数R2=0.989,筛选出影响葡萄营养品质的4个单项指标:固酸比、糖酸比、果糖和苹果酸。  相似文献   

12.
以培育的29份无限生长型番茄为材料,采用相关性、通径与主成分为主的评价方法从番茄内在品质与外在特征等方面综合分析其12个农艺性状指标。结果表明:(1)12个性状指标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3.07%,番茄红素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73.30%,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9.20%,各性状指标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相关,这种变异为以后的育种与品种改良提供了很大发展空间。(2)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单果质量与果实横径、果形指数的相关系数以及直接通径系数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与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类黄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同时以质量为因变量,建立了估测营养成分含量的回归方程。(3)主成分分析将12个农艺性状简化为6个主成分,且累计贡献率为85.081%,能够反映12个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同时对6个主成分的特征值进行加权计算,筛选出得分最高的优质番茄材料516与844;多元分析法为今后蔬菜品质准确全面的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无患子果实经济性状地理变异评价及与脂肪酸成分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无患子、川滇无患子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果实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本文采集了我国13个省份及越南地区60株无患子优树的果实,利用索氏抽提法、气相色谱法等,测定了其表型、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成分等经济性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各指标的变异,量化评价了综合经济性状,研究了脂肪酸变异与表型变异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1)不同产地无患子优树果实大部分性状均存在较大变异,果皮百粒质量、种仁百粒质量、出仁率、果实侧径和亚麻酸变异系数分别达到33%、32%、29%、 29%和33%;油酸(C18:1)变异较小,仅为4%;2)利用变异较大的关键指标进行主成分权重赋值,复选出来自贵州、广西、广东和湖北的7株优树果皮百粒质量和种仁百粒质量分别比优树平均水平提高了42.86%和41.86%,优树经济性状增益明显;3)相关性分析表明,无患子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出仁率、种仁百粒质量均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C18:1含量稳定,与果实相关系数较小,二十碳烯酸(C20:1)与果实性状相关性更强。研究为无患子良种选育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其生物能源、皂苷等综合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对2018—2021年度360份甘蓝型油菜的10个品质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和性状差异分析;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对甘蓝型油菜的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和鉴定指标筛选。结果表明:360份甘蓝型油菜种质的10个品质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55~1.52,除硫苷含量、芥酸含量和花生烯酸含量外,其他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00;变异系数范围为9.79%~181.49%,含油量、蛋白质含量、油酸含量、亚油酸含量、亚麻酸含量多样性丰富;聚类分析把种质资源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硫苷含量、芥酸含量平均值较低,而含油量、油酸含量较高,即整体满足“双低”的同时还兼顾高油酸和高含油量;第Ⅱ类群的硫苷含量、油酸含量较高,含油量较低;第Ⅲ类群含油量、油酸含量较低,但亚油酸含量、亚麻酸含量、芥酸含量整体高于前2个类群;主成分分析把10个性状归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3.009%,表明4个主成分包含了品质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甘蓝型油菜品质性状的综合得分F值均值为1.039;相关性分析表明,8个品质性状(硫苷含量、蛋白质含量、软脂酸含量、油酸含量、亚油酸含量、亚麻酸含量、花生烯酸含量和芥酸含量)与F值呈显著相关,可以作为种质资源性状评价指标;油酸含量与含油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含油量、油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可作为选育高品质油菜的初步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赣系油茶10个优良无性系始果期果实形态和品质等性状指标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无性系的果高、果径等果形指标存在显著差异,产油量、千粒重、鲜出籽率和干籽含油率等可作为主要经济品质性状.赣无1、赣永5、赣石84-8及赣石84-3等无性系其果实具有较好的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16.
针对南疆枣种植品种单一,无法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的现状,本研究综合评价引进枣品种,为筛选出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优良枣品种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新疆南疆引进的20个枣品种为供试材料,评价果实的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9个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建立枣果实品质综合评价模型,为选择优良枣品种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9个性状指标提取出5个主成分,分别为可食率因子、酸度因子、果形因子、营养因子、果实硬度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5.49%;不同枣品种果实品质的综合评价模型为F=0.242 8F1+0.203 1F2+0.171 1F3+0.140 1F4+0.097 7F5;综合评价排名前5的品种是长鸡心、上海白浦、茶壶枣、骨头小枣、冬枣,综合评价的结果与实际栽培表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合评价鲜食枣品种果实品质特征,为筛选适合新疆生产且有推广价值的优良鲜枣品种选择和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疆阿克苏地区5个鲜食枣品种脆熟期的果实为材料,利用石蜡切片法观察枣果皮解剖结构,测定枣品种果实品质,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计算各品种综合得分。【结果】不同鲜食枣果实品质指标中总酸、蜡质层厚度、角质层厚度、亚表皮层厚度,而其他指标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品质性状因子间有24个达到显著性相关,其中淀粉与原果胶的相关性系数为0.970。彼此不相关的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96.606%,综合评价排序为蟠枣>冬枣>乳脆蜜>伏脆蜜>赛蜜酥。【结论】5个鲜食枣品种中蟠枣的综合得分分值最高,且综合品质性状表现比其他品种好。  相似文献   

18.
以异位保存的57份野苹果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16个数值型性状和27个果实描述型性状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变异系数、分布频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6个数值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5.63%~60.32%,平均值为31.84%,16个数值型性状中以果实纵径的变异系数最小,果实维生素C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描述型性状分布频率表明,野苹果种质资源的果实外观评价优于果实内质评价;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果质量与果实纵径和果实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果实总黄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7个主成分的总计贡献率达80.785%,其中第1主成分与叶片性状和果实总黄酮含量有关,第2主成分与果实特性有关,第3主成分与果形因子有关,第4主成分与果梗性状有关,第5主成分与果实品质有关,第6主成分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实硬度有关,第7主成分与花的性状和果实品质有关;16个性状以聚类的分析方法,将供试材料聚为3类,其中Ⅰ、Ⅲ类群可以作为优良的选育品种,培育出优质及耐贮藏的苹果,第Ⅱ类群可以提供宝贵材料作为选育高黄酮含量的野...  相似文献   

19.
14种沙棘果实中氨基酸组成的主成分分析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沙棘优株果实中氨基酸含量和组成成分,为沙棘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阿勒泰地区14种沙棘优株为研究对象,以新疆主栽品种深秋红为对照,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快速检测氨基酸种类及含量,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对沙棘果实中氨基酸含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4种沙棘果实氨基酸指标之间存在相对独立性和密切相关性,其中缬氨酸和异亮氨酸极显著相关(r=0.982,P<0.01)。14种沙棘果实综合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BT-06-04、QH-03-02、BT-08-02、HK-01-01、拟QH-03-02,排名居后的为:深秋红、ANJR、HH-09-01。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296%,得到综合评价模型:F=0.802F1+0.122F2+0.076F3,较好地反映沙棘果实氨基酸的综合信息。14种沙棘果实分为3类,该聚类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较好地反映出沙棘果实不同种质间的差异性。【结论】BT-06-04、QH-03-02、BT-08-02的氨基酸含量最高,可作为沙...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野生美味猕猴桃种质资源多样性,构建猕猴桃品质评价体系,对秦巴山区20份野生美味猕猴桃果实的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可滴定酸、糖酸比和干物质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变异性、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评价。结果表明,6个品质性状差异明显,变异系数为6.95%~50.61%,以糖酸比的变异幅度最大,达到50.61%,单果质量的变异幅度最小,为6.9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糖酸比和可滴定酸含量(相关系数r=-0.856)呈极显著负相关,证明猕猴桃风味的形成与酸度密切相关,而维生素C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r=0.477)、可滴定酸(r=0.543)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即这3种成分有同步上升或下降的趋势。主成分分析和聚类结果表明,20份材料可以分为3个类群,其中第Ⅰ类可以作为加工资源,第Ⅱ类作为鲜食资源,第Ⅲ类可作为果实大,可食率较大的资源,而类群Ⅰ和Ⅲ中的pl17-06、ns17-02、pl17-07、pl17-03和lg17-01综合性状表现最好。猕猴桃果实品质性状间具有一定相关性,需要根据育种目的进行综合考虑,同时,采集的20份材料中,pl17-07、ns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