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云英——根瘤菌共生系统中,根瘤的固氮活性与根瘤中含菌组织和类菌体的发育呈正相关。当瘤龄3天,含菌组织约占根瘤细胞10%左右时,即出现微弱的固氮活性。随着根瘤和其中类菌体的发育,根瘤固氮活性逐渐上升。温度和光照影响根瘤类菌体的发育和固氮活性的变化。越冬期紫云英生长停滞,根瘤固氮活性维持在50—70 n mol N_2/克鲜瘤/分的低水平上。翌春气温回升,根瘤和其中类菌体继续发育。至4月下旬紫云英进入盛花期,瘤龄达180天以上的早期根瘤衰败,类菌体自溶,固氮活性消失。此时主根下部和侧根上的中期根瘤承接了主根基部早期根瘤的作用,根瘤固氮活性达184 n mo1 N_2/克鲜瘤/分的最高峰。5月初紫云英生长进入结英期,植物营养主要运向豆荚,根瘤固氮作用缺少能源,固氮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2.
豆科灰金合欢根瘤的固氮活性,自根瘤幼小时开始上升,成熟时达到峰值,至衰老时又急剧下降.根瘤菌在宿主豆科植物细胞内转变为固氮类菌体时,由宿主受侵染细胞分化衍生出周膜包裹.周膜内最初只有单个类菌体,随后增殖为几个群聚生存.成熟根瘤中含类菌体细胞最多,固氮作用也最大,根瘤衰老阶段固氮活性减低直至丧失.本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浓度0.5-1.0μmolL-12,4-D和0.2-0.6μmolL-1激动素,并接种根瘤菌ORS571菌株,可诱发出小麦类似根瘤结构的发育,且可测出微量固氮活性(乙炔还原率),但与豆科根瘤相比低得多.小麦类根瘤的侵染位置发生在根表皮与露出裂隙之间,用电镜照片证明根瘤菌存在于皮层受侵染细胞间隙及其细胞内部靠近核的区域.根瘤菌侵入后能够进行繁殖并可大量堆积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肥料,即细菌性肥料,简称菌肥.如根瘤菌肥、固氮菌肥、硅酸盐菌肥等.它是一种新型的肥料,在生产上,尤其是近10多年来,已被广大农民朋友普遍接受.微生物肥料有很多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氮素.例如根瘤菌类肥料,其中的根瘤菌侵入豆科作物根部,在根上形成根瘤并演变成类菌体后,利用豆科作物寄主提供的光合作用产物,将空气中的氮素转化成氨进而转化成作物能吸收利用的优质氮素肥料;许多固氮微生物,如共生的固氮根瘤菌,均有固氮酶,它们在通常的情况下都能将氮转化变成氨.根瘤中固定的氮素可以被作物全部吸收,其利用率比化学肥料高.  相似文献   

4.
光照强度对大豆根瘤固氮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大豆-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的光合产物运向根瘤的数量和根瘤菌固氮作用的能源供应。减弱光照,就降低大豆的结瘤率和根瘤的固氮活性。光照强度从2.6万Lux降至2万Lux,根瘤固氮活性的降低率很小;从2万Lux下降至1万Lux时,降低率逐渐增大;从1万Lux下降至0.2万Lux,根瘤固氮活性直线下降。光照强度在1万和0.2万Lux时,根瘤固氮活性分别为光照2万Lux时的87%和30%左右。大豆盛花期是根瘤固氮活性最高时期,减弱光照,根瘤固氮活性的下降率增加。大豆与禾谷类作物间作,要为保证大豆健壮生长所需适宜的光照强度而规定作物间的行距和株距。  相似文献   

5.
外刊文摘     
<正> 野生大豆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的观察研究——浙江省农科院,陈德根,《中国油料》,1982,4:45-47.采取盆栽和自然野生群落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野生大豆根瘤共生固氮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大豆根瘤多为球状,盆栽条件下结瘤多,野外观察仅10-15个.不同发育时期野生和栽培大豆主侧根的根瘤比例不同,野生大豆生长后期根瘤衰老比栽培大豆迟缓,根瘤固氮高峰出现在分枝期,根瘤菌能回接根瘤,对栽培品种都能侵染结瘤,但接瘤效果不同.栽培大豆接种野生大豆根瘤菌后结瘤多,  相似文献   

6.
四棱豆根瘤细跑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表明:根瘤红色中心组织包含有受根瘤菌(Rhizobium spp.)侵染细胞和非侵染细胞。细菌侵染进入宿主细胞中转变成固氮类菌体。最初可见到有周膜包裹的单个类菌体细胞。在周膜内,类菌体经细胞分裂逐渐形成几个类菌体,这就是发展成熟根瘤共生细胞结构的形态特征。本文还对四棱豆类菌体细胞结构与固氮功能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豆科植物的突出特点是能与根瘤菌结瘤形成共生体,在自然环境中,豆科作物根瘤内部的根瘤菌在常温、常压下,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成氨,直接提供给植物氮素营养,这就是自然界中的共生固氮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斌  谭方权 《农友》2002,(2):13-13
空气成分中约有80%的氮,但一般植物无法直接利用,豆科植物根瘤菌通过与豆科牧草的共生固氮作用,可以把空气中的分子态氮转变为植物可以利用的氨态氮,并源源不断地输送给植株吸收、利用。豆科作物接种根瘤菌后,根瘤菌从根毛侵入根部,在主根和侧根形成具有固氮能力的根瘤。每个根瘤就是一座微型氮肥厂.根瘤给植物的氮肥不会有环境污染,不需长途运输,使用过程中没有氮流失。  相似文献   

9.
李慧  丁伟  姜俊凤  王怀彪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9):4173-4178
【目的】探索咪唑乙烟酸抑制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的关键机制,为解决咪唑乙烟酸长期大量应用对根瘤固氮的毒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咪唑乙烟酸茎叶处理对根瘤固氮酶活性的影响与根瘤豆血红蛋白含量、根瘤类菌体和细胞浆中氨含量的关系。【结果】咪唑乙烟酸施用后21 d内,固氮酶活性受到显著抑制。112.5和225.0 g a.i./hm2施药量下,对豆血红蛋白含量的抑制峰值分别出现在第7、14天,抑制率分别为30.52%和35.41%,抑制作用分别在第21、28天得到解除。根瘤类菌体中氨含量抑制峰值均出现在第14天,抑制率分别为35.33%和48.96%,第28天氨含量均恢复正常。细胞浆中氨含量显著增高,且分别在第 21、28天恢复正常。【结论】咪唑乙烟酸茎叶处理后,豆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是导致固氮酶活性降低的1个重要原因,同时细胞浆中氨积累也造成了对固氮酶活性的反馈抑制。  相似文献   

10.
正虽然根瘤菌能为作物提供氮营养,但豆科作物生长的早期,根瘤菌发挥作用之前,还应根据土壤肥力适量为作物补充氮肥。当豆科植物转入生殖阶段后,大量的同化物质向籽实积累,此时根瘤衰败,固氮作用减弱。此外,磷有利于根瘤的发育和提高根瘤的固氮能力,所以要重视施用磷肥。适量的钾、钙营养有利于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低pH条件下加入Ca~(2+)可使苜蓿结瘤提前,结瘤率提高。因此,  相似文献   

11.
酶法诱导根瘤菌进入小麦根系结瘤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不能结瘤同氮的非豆科作物结瘤固氮,这是当今世界生物固氮研究的重大战略目标,而结瘤是共生固氮首要的一环。我们自1984年以来先后用不同的方法、手段诱导根瘤菌侵染非豆科作物根系,继外源激素促使小麦等作物结根瘤外,近两年来,我们采用酶法,试将根瘤菌导入小麦根皮层细胞内。研究结果表明,此法能有效地诱导根瘤菌进入小麦根细胞中,而单用酶处理不加根瘤菌的小麦小形成根瘤。将小麦根瘤经石腊切  相似文献   

12.
目前,由于生产中氮磷肥的大量投入,高产良种及先进栽培技术的推广,大豆收获后带走的钾素越来越多,造成土壤有效钾含量大幅度下降,钾素营养收支不平衡。因此,提高钾肥施用水平,已成为大豆生产中不可忽视的技术措施。   研究证明,大豆缺钾根瘤数量减少,导致生长速度降低;同时抑制根瘤的形成和固氮作用,因而影响大豆的长势和干物质积累。   大豆生长发育所需氮素来源有两个,即根瘤菌所固定的空气中的氮和根系从土壤中吸取的氮,因此根瘤固氮在大豆栽培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大豆与细菌的复杂而紧密的共生过程中,大豆为根瘤菌提供养料,而根瘤菌则为大豆提供可利用的氨态氮。大豆植株做为根瘤菌的寄主,凡有利于寄主作物生长和干物质生产的因素,均可促进生物固氮的进行。   生产实践证明,大豆需钾量较高,增施钾肥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其主要作用有如下几方面。   1增施钾肥能促进大豆根系生长,增加根量。由于大豆根毛分生组织的钾浓度高于其周围的组织,土壤中钾离子含量高,可促进根毛的生成和发育,有利于大豆根系吸收养分。   2增施钾肥能促进大豆根瘤形成,增强固氮作用。施用适量钾肥,能促使大豆根瘤体积增大,固氮菌数量增加,固氮能力增强,固氮量提高,有利于大豆生...  相似文献   

13.
氮锌复合作用对白三叶草根瘤超显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砂培试验和电子显微技术,研究了不同水平氮锌配施对白三叶草根瘤发育和超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水平增加,根瘤数量、根瘤固氮酶活性、单瘤重量、根瘤细胞内类菌体数量显著下降,类菌体周膜空间增大。与缺锌条件相比,足量供锌显著增加了根瘤数量、单瘤重量、根瘤固氮酶活性、根瘤细胞内类菌体数量和类菌体体积,减小了类菌体周膜空间,类菌体周膜、细胞壁、细胞膜完整性和均匀性增加。与其它处理相比较,低氮和足量供锌处理显著增加了根瘤数量、单瘤重量、根瘤固氮酶活性、根瘤细胞内类菌体数量,显著减小了类菌体周膜空间。  相似文献   

14.
利用盆栽法验证了广谱根瘤茵NGR234在大翼豆、白灰毛豆、扁豆、豇豆和大豆上的结瘤与固氮能力,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比较了其根瘤类菌体的形状,并采用稀释平板测数和显微微室培养法时大翼豆根瘤类菌体的繁殖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根瘤菌NGR234不能在大豆上结瘤,在白灰毛豆上结无效瘤,能在扁豆、豇豆和大翼豆上结有效瘤,其根瘤类茵体以棒状类茵体为主.对大翼豆根瘤压碎汁的微室培养表明,不同瘤龄根瘤的类茵体的形态和繁殖率略有差异,杆状的根瘤小杆菌和多数棒状类茵体均能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繁殖,其中类菌体的繁殖率随瘤龄的增加而增大,并在衰败前的根瘤中有明显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百脉根是研究豆科植物根瘤形成和共生固氮分子机理的一种重要模式植物.为探索百脉根根瘤的形成机制,以EMS诱导野生MG-20突变并筛选的No.1006,No.486和No.2568等3种无效根瘤突变体为材料,测定其突变体植株生物量、根瘤数及固氮能,并对无效根瘤中根瘤菌感染的细胞进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No.1006是根瘤原基突变体,No.486是白色无效根瘤突变体,No.2568是绿色无效根瘤突变体;这3种无效根瘤突变体植株生长至30d时,根瘤数和固氮能以及株高、地上部干质量、根干质量和根长等生物量与MG-20野生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生长至40d开始均显著低于野生株(p0.05).No.486的白色无效根瘤和No.2568的绿色无效根瘤,经切片后在电镜下观察,无效根瘤细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No.2568的绿色无效根瘤的细胞和由根瘤菌转化来的类菌体的破坏程度远大于No.486的白色根瘤.  相似文献   

16.
在自然情况下豆科作物也能产生根瘤菌 ,但根瘤形成的晚且固氮能力弱。在目前栽培水平下通过改善根瘤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可有效增加根瘤的数量和活跃程度 ,提高根瘤的固氮能力 ,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具体措施如下。1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肥料是包括根瘤菌在内的各种土壤微生物的培养基 ,根瘤菌数量是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而增减。因此 ,增施有机肥料是提高根瘤菌数量的基本措施。生产上已证实 ,豆科作物当年当季亩施有机肥 30 0 0~ 40 0 0kg ,其根瘤菌数量可增加 1 .5~ 2倍 ,产量也有较大幅度增加。2 增施磷钾肥料豆科作物除早期需…  相似文献   

17.
豆科作物有根瘤菌共生,它所需要的氮素有很大一部分由根瘤菌固定空气氮素而来。一般认为豆科作物体内含氮量约有三分之一取自土壤,三分之二由根瘤菌固定空气氮素获得。然而,豆科作物不同发育时期固氮量是否相同,氮素在植物体内的分配情况,需要研究。  相似文献   

18.
根瘤菌类菌体繁殖能力的研究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菌体是根瘤菌侵入豆科植物根系后,在植物细胞内分化成的某种呈棒状,分枝状,球状或杆状等的特殊的共生固氦形态。类菌体是根瘤菌固氮的直接作用者,对于类菌体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历来就是生物固氮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用2,4-D诱发非豆科作物结瘤固氮,是近几年我国农业科技界又一引人瞩目的问题。本文以小麦为试验材料,观察到一定浓度的2,4-D虽能诱发小麦根部结瘤,但结瘤后的小麦植株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用乙炔还原法测不出这些麦瘤具有固氮活性。以抗药性标记的根瘤菌进行追踪试验,证明根瘤菌在麦瘤中出现机率仅为30%左右,有半数以上的麦瘤不含根瘤菌。试验再次表明小麦“根瘤”实际上是2,4-D直接引起的对作物本身有害无益的病态变异,而不是共生的固氮根瘤。  相似文献   

20.
毛萼田菁茎瘤的形成和固氮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萼田菁(S.rostrata)喜高温、高湿生态环境,在温度20℃以上、相对湿度70—80%的条件下生长迅速,植株可达3.5米以上。 毛萼田菁的茎瘤形成于茎上蛰伏的不定根发生点。当合适的根瘤菌从不定根发生点裂口入侵后,刺激不定根原基周围的皮层细胞分裂形成含菌组织而发育成茎瘤。茎瘤的固氮活性随茎瘤和其中类菌体的发育和衰败而升降。植株的共生固氮周期呈抛物线。茎瘤的固氮活性为根瘤的2.3倍,单株茎瘤的固氮量为根瘤的46倍。植物的光合作用对茎瘤的形成和固氮强度有决定性影响。在正常光照下发育的茎瘤的固氮活性约为包扎遮光下发育的茎瘤固氮活性的1.5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